4位老人接連重病,32歲男子崩潰痛哭:近2億獨生子女的困境,已經來臨……
在小紅書上,看到博主@七七漫讀的故事,很扎心:
我今年45歲,初代獨生子女。
圖片來源:小紅書@七七漫讀
去年失業后,決定提前退休,就沒再出去找工作。
本以為,從此可以過上安安靜靜讀書寫字的理想生活。
沒想到,家人接二連三的生病,將我的生活,拖到了崩潰的邊緣。
先是一家人全部中招,發燒、咳嗽、咽痛、渾身無力。我照顧完老公、孩子,又接著照顧父親、母親,忙得團團轉。
期間,我自己也開始發燒。
這,還不是最崩潰的。
家人相繼好了后,我父親的身體又出現了新狀況:直腸癌。
跑醫院、聯繫醫生,做各種檢查,守著輸液,帶父親去外地做手術……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
同病房的另外兩個老人,都有子女輪班,看我忙裡忙外,他們不止一次問:
「為什麼總是你自己?」
我只能打著哈哈說:
「我爸媽就我一個寶貝閨女,我不來誰來?」
圖片來源:小紅書@七七漫讀
另一邊,我母親的身體也出了問題。
我只能,上午把父親安頓好,下午帶著母親去做檢查。
屋漏偏逢連夜雨。
而女兒正值初三,馬上中考,成績也不能被耽誤。
「那個時候,我特別希望,自己能擁有三頭六臂。
可以把父母照顧得很好,把家庭經營得很好。
可是,我沒有。
我多希望我有個哥哥姐姐,或是弟弟妹妹,在我家裡忙得晝夜顛倒的時候,可以幫忙照顧一下父母。
可是,也沒有。」
@七七漫讀的故事,無疑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們的寫照。
身後沒有能支持的兄弟姐妹,碰上另一半也是獨生子,只能夫妻兩個照顧四個老人。
萬一再碰上工作繁忙,孩子有點別的什麼事。
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想哭不能,想歇不敢。
只能將自己一個人活成千軍萬馬,除了堅強,別無選擇。
32歲的獨生子孔旭,面對鏡頭崩潰說道。
圖片來源:《生命緣》
剛過完年沒多久,他的母親,就生病住院了。
母親稍微有點好轉,丈母娘又住院了。
緊接著,孔旭接到一個電話:姥爺去世了。
還沒到一個星期,他的父親又住院了。
接踵而來的壞消息,孔旭的內心有多崩潰,可想而知。
在醫院吃飯的間隙,他一邊吃飯,一邊抹眼淚。
身旁的親戚勸他:
「你得堅強,你是個男子漢。」
「你別表露出這種表情來,回頭你爸看見了,更受不了。」
沒有兄弟姐妹,凡事只能靠自己,沒有人給出主意,也沒有人分擔內心的壓力。
就連崩潰,都要小心翼翼的,不能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就像孔旭。
吃完飯擦乾眼淚后,他還是要打起精神,笑著給父親喂飯,陪父親治療。
「對我來說,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親,能儘快好起來。」
圖片來源:《生命緣》
B站UP主@飯島要要要,在視頻《獨生子女的中年壓力》中說道:
「人生就像煙紙店的啤酒瓶,撿起來這個倒下去那個,風一吹全部就倒了,還嘩啦嘩啦亂滾……」
但那又能怎樣呢?
不管生活多消沉,我們還是得迎頭面對。
因為我們的身後,空無一人。
如果我們都倒下了,那父母怎麼辦?孩子怎麼辦?
而中年人的責任之一,就是把家庭穩住,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新生家庭。
作為獨生子女,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依賴。
只能逼著自己獨當一面,讓自己變得堅強,變得強大。
變成那個為父母,為家庭,最後兜底的人。
不敢病,不敢窮,不敢死,不敢崩潰。
「因為,他們只有你。」
獨生子女,最怕什麼?
「我最怕電話響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而我卻有心無力。」
半年前,莉莉的媽媽因腦梗住院。
「你媽媽突發腦梗被送進醫院了,你趕緊回來一趟吧。」
接到鄰居電話時,她正在參加一項工作會議。
掛掉電話后,她趕緊訂了最早的一趟飛機,從北京飛往老家。
莉莉是90后,獨生子女。
自從多年前爸爸因車禍去世后,她就和媽媽相依為命。
莉莉也比較爭氣,大學畢業后,順利留在北京,並結婚生子。
目前,在一家私企上班。
「我也想過接媽媽來北京生活,但媽媽住了一個多月,就借口住不慣,死活要回去。」
回去之後,她經常跟媽媽打視頻電話。
媽媽每次都說:
「我好著呢,你不用記掛我,忙自己的事就行。」
因為工作忙得連軸轉,她那段時間,也就沒多給媽媽打電話。
誰想到,就出事了。
要不是鄰居及時發現,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來到醫院,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媽媽,她的眼淚一下子掉了出來。
媽媽反而安慰她說:
「這不是緩過來了嘛,沒什麼大礙,別擔心哈。」
住院的日子里,她一個人跑上跑下。
找醫生,拿葯,喂媽媽吃飯,幫媽媽翻身、上廁所……
單位的電話打了一個又一個,催她回去上班。
她不想接,又不能不接。
生病需要錢,做手術需要錢,生活也需要錢。
這一切,都離不開工作的經濟支撐。
媽媽看她為難,幾次想提前出院,勸她趕緊回去。
丈夫也打電話,說女兒一直在鬧,哭著要找她,不肯吃飯。
那一刻,她崩潰到了極點。
給媽媽找好了護工,安頓好醫院的事,最終還是回去了。
雖然現在,媽媽已經順利出院了。
但她的心,一直在懸吊著,不敢放下來。
手機不敢靜音,不敢關機,生怕電話那頭,是母親生病的消息。
害怕父母生病,發生意外,自己不能第一時間出現;
害怕一個人,顧全不了大家,也照顧不好小家;
害怕自己應付不來,生活中的不確定與風險。
「有時候,我真的很羡慕那些有個兄弟姐妹的朋友,他們可以輪流陪著父母,甚至有些就留在老家陪父母。
而我真的,有心無力。
每天都在考慮要不要回老家,每天都在害怕我媽出點什麼事。」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
父母,一直不讓兒子回家,並告訴他,家裡一切都好。
兒子瞞著父母,偷偷跑回家后,才發現:
父親因中風嘴角都歪了,打開門后,對著屋內的妻子喊了聲:
「兒子,跑回來了。」
圖片來源:《時視頻》
正在餐桌吃飯的母親,看到回家的兒子,委屈地哭了出來:
「誰讓你回來的,我不是告訴你都好著呢。」
圖片來源:《時視頻》
報喜不報憂,是中國式父母的通病。
在我們年少時,他們恨不能把最好的都給我們。
等到他們年老時,卻怕給我們添麻煩,怕我們在外擔心。
但父母可以這樣做,我們卻不能這麼坦然地接受。
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衰老、疾病?
是擺在2億獨生子女面前的難題。
既然無法擺脫,不妨提早做好準備,及時應對:
1. 帶父母定期體檢。
預防大於治療。
體檢的意義在於: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定期的體檢,可以更早地讓專業介入。
治療代價也會更低。
不至於措手不及。
2.配置商業保險。
有條件的話,可以給父母配置一些商業保險。
比如: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等。
保險,是對未來風險的一種保障。
萬一罹患疾病或是出了意外,可以減輕我們金錢上的負擔。
3.對父母生活的強參與感。
這並不是說要強制每天打一次電話,或者每個月回家一趟,這也不現實。
而是了解與父母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事情。
比如:
父母有沒有什麼基礎疾病,平時一般吃什麼葯,一次吃幾粒?
父母和鄰居的關係怎麼樣?有沒有走得近的好友?
物業、社區、居委會的電話是多少?
這些信息,能讓你心裡更有底,萬一出了事,可以迅速給出解決方案。
4. 居家適老化改造。
「適老化改造」指的是,改造家庭設施或環境,使它更適合老年人。
就比如,衛生間進行防滑處理,添加防滑墊、防滑浴椅、適老椅,多功能拐杖等。
讓老人居住的環境更友好,以減少不必要的意外。
同時,也可以購買智能手環或家庭監控,即時同步父母的健康情況。
對擁有兄弟姐妹的人來說,「獨生子女」或許是讓人羡慕的一個群體。
從小,在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下長大。
沒有人爭搶零食、玩具和房間。
但這種「獨寵」,在長大后,卻成了想象不到的孤獨和壓力。
活在父母的過高期望里,人生中的所有選擇,都要盡可能地兼顧到家人的境況和情緒;
怕父母生病,更怕自己生病,因為無人分擔,沒有退路,只能靠自己。
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只能獨自去解開,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題。
當然,寫這篇文章,不是單純為了訴苦與抱怨。
而是想讓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的困境被更多人看到。
只有被看見,才有希望去解決。
願父母的養老,不再是個困局。
也希望,你我的晚年,都能少些病痛和無助。
作者 | 嘉莉妹妹,一生不舍愛與自由。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