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與養心:你會笑嗎——能復歸於嬰兒你就會
作者:李拙遠(微信公眾號yisiyuanming)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潮落。
人生百年,熙熙攘攘,心復何歸?
自工業化以來,社會運行節奏逐步加快,社會格局發生著質的變化。在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精神上的諸多不適應,從而讓人心越來越遠離自然。
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背離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越來越多的人做不到《黃帝內經》中所倡導的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序。」
人們只汲汲於富貴,苟苟於人際,忙於日出奮鬥,日落狂歡,而生命的感知力卻在逐漸在退化:看不到天地的真誠、看不到星光的美麗,體察不出人性的光輝。
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在哪裡?難道只是為了活著?
一方面是物質產出越來越豐富,一方面則是心理問題層出不窮,人生的無意義感和空白感像一朵濃重的烏雲懸在現代人的頭頂,隨時會將人從頭到腳淋個濕透。
人生似乎一直在趕忙。少年郎的書包里背著沉重的課業;年輕人抱著「性格決定命運」的成功學圭臬,急吼吼地想要出人頭地;中年人則負重前行,因競爭而遍體鱗傷;老年人則在沉重的暮年,難以消化胸中塊壘,而長久哀怨。
外在世界已是飽和性競爭;而內心空間狹小,也不可能容納更多丘壑,放不下多餘的情緒;呼吸也局促而不順暢,仿佛窒息了一般;精神無法在原本就廣袤的心靈世界里「逍遙游」。
臉上的表情冰冷地像是個機器人,而面笑心不笑的疲憊感還真實地掛在眼梢。
最好的心情是個「喜」,最好的表情是個「悅」!
悅,在易經對應的是兌卦。兌為少女,「兌」字加上豎心旁便是「悅」字。或許是古人在取象比類少女天然快樂的心態吧。
反正,長期以來,很多人心裡已經沒有悅感了,這從臉部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來。
臉上不會笑的人,心裡沒有喜悅。甚至早已忘記了人本就是具足喜悅感的。
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當中有個千古名篇,叫《嬰寧》。此文「以笑立胎,以花為眼」。惜墨如金的蒲松齡竟然寫了嬰寧近20次不同的笑。是她如嬰兒般純真的笑感動了每一位讀者,也成就了嬰寧笑容可掬、容華絕代、縱情一笑的可愛形象。
文中的少女嬰寧自然爛漫,愛花愛笑,不是「拈梅花一枝」,就是「執杏花一朵」。她的笑,天真而無邪,純粹而不受約束。
「嬰寧一笑千愁解」的典故就出自這個故事。
據說,當人微笑時,可牽動面部42條肌肉共同運動,從而組成人類幾千種表情。真正的微笑,讓人具有輕鬆的愉悅感和豐富的感染力。
可惜現代人已經不會笑了,除了在獵取物質中尋到短暫的快感外,已沒有真正快樂的能力,因為背離了養生之道,心早不是那顆天真自然之心了——人們需要在定靜的狀態下,重新格式化現代人養生與養心的思維。
復歸於嬰兒——我們需要回到2500年前,從《老子道德經》中去尋找關於天地人的智慧。
世事變幻,滄海桑田。
欲要「面對風雲驚雷起,心中自有桃花源」,還請多問問自己的心:
——能否嬰兒乎?!
附:圓空居士詩兩首
無念無我任天真,
筋柔骨堅氣吞雲,
隨緣慈悲心泰然,
修仙何須入山林。
四肢百骸天地生,
五運六氣隨道行,
莫將聰明遮心光,
河流東海水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