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期待准入門檻
某某醫院成功完成心、肺、肝等器官移植的報道,時下在各媒體上常常可見。但事實是,你可能被這家醫院「忽悠」了。
本來極為嚴肅的器官移植手術,正被一些醫院當作擴大廣告宣傳、營造轟動效應的工具,在各種條件達不到的情況下,勉強開展手術,使器官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畸形繁榮的局面。一位臨床醫學專家指出:器官移植是在「放衛星」。
有條件上沒有條件也要上
省內一位肝臟移植方面的權威,在不久前衛生廳組織的一次器官移植手術評估中發現,我省真正有能力獨立完成肝臟移植手術的醫院,不過四五家,但至少有十多家在積極爭取相關資質。無獨有偶,省城另一位參加腎移植手術評估的專家向記者介紹,全省真正能夠獨立完成腎移植手術的醫院不超過5家,但積極爭取資質的,卻有十七八家之多,而有此意向並著手開展手術的,高達五六十家。
作為一種特殊醫療手段,公眾對器官移植手術給予較大關注。正因此,眾多醫院「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將其作為醫院打品牌的手段。東部一家企業醫院,從硬體條件講,只能算是一個大保健站。但醫院不惜重金引進一位曾做過腎移植手術的泌尿外科專家后,立即宣布可以進行腎移植。
大器官移植費用很高,動輒以幾十萬元論。但有些醫院不惜賠本賺吆喝:為了說服病人做手術,折價甚至全部免費。
省千佛山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一位著名專家曾目睹:一家縣醫院,請上級醫院的專家做了一例肝移植手術。半年後,病人已去世,但醫院門前慶祝手術成功的大紅標語還高高掛著。
許多醫院術后存活率不高
「器官移植是個難度很大的手術。」肝移植專家、省千佛山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副主任李志強說。
他的意思是,如果只做手術,比較簡單,從大醫院請個專家來就行。我省多數做過大器官移植手術的醫院,都是這麼做的。甚至有家民辦醫院,連個高級職稱的醫師都沒有,搞了兩台透析機,靠著從外面請人,就把所謂的腎移植手術開展起來了。
但問題是,做手術並非目的,重要的是手術效果。器官移植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手術,要想保證治療效果,要求醫院有極強的綜合實力:單從手術本身來講,就牽涉到內科、外科、化驗、麻醉等諸多科室;從硬體設備講,專用病床病房和重症監護病房、器官移植實驗室不可缺少;從整個治療過程講,術前檢查、術中併發症的處理、術后護理和藥物配置等,都極為複雜,其難度不亞於手術本身……而對目前多數請人做手術、主刀醫生術后就走的醫院來說,這些缺陷是無法彌補的。甚至有的醫院,連乙肝五項都不查就做肝移植手術,這樣的手術效果可想而知。
李志強舉例:作為我省肝臟移植中心的千佛山醫院,術后病人一年以上存活率可達90%。而許多醫院,病人一年存活率甚至達不到50%,一家醫院一年做了6例手術,不出1個月已有4人去世。無怪乎齊魯醫院一位老專家談及此事竟憤然拍案:「一般縣醫院做器官移植,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
一方面是能不能做的問題,另一方面還有「該不該做」的問題。齊魯醫院著名專家孫靖中介紹,對於器官移植,國際上通常都有一個嚴格的「效價比」,要對其術後效果嚴格評估。而現在我們許多醫院根本不管這一套。通常肝移植一例手術要二十萬元,術后護理每月要幾萬元,但病人存活期往往只有半年。其實病人不做手術,也能再活幾個月,所以這樣的手術完全是無意義的折騰。
需要建立嚴格的准入標準
不具備條件勉強開展的器官移植手術,不僅對病人不利,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醫療資源。建立嚴格的准入標準,規範器官移植健康、有序開展,已成為醫療衛生界的共識。
嚴格准入標準,首要目的當然在於「驅逐」那些無法保證醫療效果的醫院,但意義卻遠不止此。省千佛山醫院一位腎移植專家介紹,嚴格准入對提高器官移植的整體水平極為必要。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般都是一個州才有幾個移植中心,這樣病人都往這裡送,醫院作的病例多了,水平就會提高更快,病人存活率就會更高。
嚴格准入標準也有利於對供體資源的綜合利用。當前,省內供體嚴重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據粗略統計,腎源的供需比達到1:10,也就是說在10個適合做移植手術的病人中,只有1個人能找到供體獲得手術治療的機會。而當下醫院間爭搶供體現象嚴重,造成了本來有限的供體資源極大浪費。
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尚無「人體器官移植法」之類國家立法。廣東、福建已建立了相應的地方法規或規章,並由地方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了《器官移植醫療技術項目准入標準》,規範器官移植。針對我省當前情況,參照兄弟省市作法,及時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已顯得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