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食品中的抗生素
據專家冉陸介紹,將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在農業中使用后,對於人類的危害有三個方面:其一,由於抗生素作為預防疾病或生長促進劑而在動物中長期低劑量的使用,動物的腸道正常菌群暴露于抗生素併產生耐藥性,成為耐葯菌庫。這些耐葯菌可以通過糞便直接污染環境、水、食品,還可以通過人與動物的直接接觸,污染水或食品而傳給人,導致耐葯菌引起的人類感染不斷增加;其二,耐葯基因可以傳遞到人體腸道內的細菌,使人體內細菌變異為耐葯菌;其三,抗生素殘留在食品中,使消費者即使沒有直接大量服用抗生素,體內的菌群耐藥性也會不知不覺增強。
通過這三個途徑,經食物從動物傳播到人的微生物性感染越來越難以治愈,並且這一趨勢正不斷發展。但是,目前人類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遠遠比不上世界範圍內濫用抗生素的規模:經相關資料顯示,在農業中使用的抗生素種類已經囊括了人類自身使用的全部抗生素的種類。
而在我國,對在動物中抗生素使用的品種及數量等缺乏詳細確切的資料;自動物、食品和人中分離的細菌的耐藥性的連續性的監測及比較幾乎為空白。僅從醫院的檢測資料中可以發現耐藥性發展得很快,如耐青黴素的肺炎鏈球菌,過去對青黴素、紅黴素、磺胺等藥品都很敏感,現在幾乎「刀槍不入」。綠膿桿菌對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種抗生素的耐藥性達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除萬古霉素外已無葯可治。
針對這一日趨嚴峻的情況,監督檢驗所專家介紹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WHO關於用動物耐藥性污染的全球準則》以及食源性致病菌全球性監測網路的情況,並告知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已於2000年建立了全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目前有北京、河南、吉林、廣東、江蘇、山東、陝西、重慶、浙江、福建、湖北等11個省、直轄市參加,監測網採用統一的方法和試劑,對食品中的有害化學和微生物進行國家級主動監測系統已經啟動。當前工作的重點是監測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藥性、確定食源性致病菌在食物鏈中相關的食品、尋找預防食品污染的關鍵環節、增強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為制訂行之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對公共衛生干預行為的效果進行追蹤和評價。
專家指出,面對細菌的耐藥性從動物傳播到人的問題日益嚴重,首先必須貫徹減少農業抗生素使用的戰略思想。這對於生產者而言,只會帶來很小的負面影響,但是禁止將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使用和減少預防性和治療性藥物在肉用動物中的誤用和過量使用,卻可以降低耐藥性細菌感染對公眾健康的全面威脅。其次,食品生產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應共同負起責任,加強對食品安全、公共衛生潛在危害的管理。由於飼料――食品鏈是一體的,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應實施HACCP(危險分析與關鍵控制點),以保證動物的健康,使家禽家畜不會成為耐葯菌的存儲庫,為人類提供安全、衛生的食品,還應在加強衛生專業人員對食源性致病菌耐藥性的公共衛生學意義的認識的同時,提高全民對於醫療與食品生產中濫用抗生素的巨大危害的認識,盡量減緩細菌耐藥性的發展速度,保障自身生命健康。
當前,醫學抗感染領域頑固耐葯菌的發展速度令人觸目驚心,在我國醫療水平迅速提高的時候,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並沒有明顯下降,正是多種病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許多抗生素逐漸失效所致。抗生素大量失效除了是因為在醫療中被直接濫用以外,還有一大原因:隨著全球性食品貿易的快速增長和食品加工方式的變化,多種治療用抗生素被當做預防、治療以及生長促進劑廣泛地用在家畜、水產養殖業和植物栽培業中,導致食品中的多重耐葯菌株日益增多,從而出現了人畜共患病以及人類感染控制中的耐藥性等全球性問題。對此,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的有關專家所進行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濫用抗生素現象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