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特色
再生障礙性貧血似屬中醫學「虛勞」、 「虛損」及「血證」的範疇。以往認為是不治之症,經過40多年來中醫治療的實踐,對其預后已有改觀。據調查,平均死亡年齡延長,病死率下降,有效率和治愈率增高。
再障患者為全血細胞減少,淋巴增高,說明五臟六腑的功能都被病毒破壞,使機體免疫功能減退,臟腑之間的生、克、侮的正常轉化關係失調,事物的精微吸收受到阻礙,飲食后不能正常的轉化、吸收,而失去了精、氣、神、血、津液的生成,又導致了各種血細胞的再生。
祖國中醫學認為造血的骨髓與腎有密切關係,所以腎對於造血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認為,血與氣、血與精的關係密切。氣屬陽,血屬陰,血液的生成有賴於氣,氣可促進造血。精與血同屬陰,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影響。
中醫認為再障的發病與心、肝、脾、腎有關,尤以腎和造血的關係最密切,治宜補腎為本,兼益氣活血。國內治療慢性再障常用雄激素合併中醫補腎法治療。
中醫補腎法治療,治宜補腎為本,兼益氣活血,所以常選用鹿角膠、仙茅、仙靈脾、黃芪、生熟地、首烏、當歸、蓯蓉、巴戟、補骨脂、菟絲子、女貞子、人蔘、枸杞子、阿膠等葯。這類藥物已證實有促進骨髓幹細胞分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能力,因此在臨床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極佳,對急慢性再障的有效率達85%以上,前景非常光明。
氣血津液的生成無不根據陰陽的互相排斥,互相鬥爭,由於疾病的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在臨床治療再障中,以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為基本原則,時刻觀察陰陽的變化而貫穿于治療之中,在治療八法中運用六法(下、和、溫、清、消、補)。掌握精、氣、神、血、津液的生成變化,排除後天各種因素,歸納和創立了治療再障貧血病的療法。
(1) 清排期
清理排泄致病毒素使其通過大小便排除體外。此期多採用具有溢陰清熱,涼血止血等功效的藥物治療。葯後有腹痛、腸鳴、排氣、便稀、嘔吐、飲食減少等現象,平均服藥3―4個月,發燒,輸血基本控制。
(2) 調治期
由於臟腑受熱毒侵襲后,為滲透性地破壞機體免疫功能,使臟腑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失調,產生食物的精微吸收障礙,精、氣、神血的生成受之間生、克、侮的互相轉化,臟與臟,臟與腑,臟腑與髓的互相關係,使其陰陽平衡,功能協調,脈絡暢通。是根治再障的關鍵所在。此期多採用以疏通脈絡,清熱解毒為主的藥物儘早恢復受損臟腑的功能以防止各種出血癥狀的再次產生。
(3) 恢復期
經以上兩個時期的治療。病毒已基本排除,脈絡暢通,陰陽平衡,臟腑之間的生、克、侮轉化正常,功能逐步協調機體的實際功能得以恢復加強,控制了疾病向嚴重方向發展。此時,輸血的病人延長輸血時間或已脫離輸血,病程長的患者皮膚由於焦、粗糙開始轉化為細嫩有光澤,皮膚光澤從鼻尖部開始隨即是上額然後從前臀指尖部開始向肩部,在向下肢腿部,患者自覺有精神、有力氣。此為上、中、下三焦已通,臟腑功能已恢復。此期的治療以平補陰陽,補氣健脾,生血為主,方葯心參苓、白朮散和補中益氣湯加減。服藥後患者自咸飲食增加精神好轉,血象明顯上升,但應該注意的是此期病情不穩定,每遇感冒或情緒變化,就易複發。
(4) 生長期
此期以補陽為主,治療效果表明是各種血細胞上升最快的時期,患者不適應癥狀基本消失,面色如同常人紅潤而有光澤、血紅蛋白在100g/L以上骨髓增生變為活躍,此時可帶葯出院治療,如遇感冒出現血像上下波動不穩仍需住院治療調治。
(5) 鞏固期
此期各種血細胞升到正常值範圍后,可調治4―6個月鞏固,如遇感冒發燒不再複發但要防止受大寒以免導致二次再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