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生兒不合理餵養與新生兒黃疸的關係
孫京惠 陳颯英 張燕 &n 2005-12-13 13:05:21 中
華實用醫藥雜誌 2004年5月第4卷第9期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中有一部分患兒是原因不清的。我們把這些在住院過程中除外其他臨床疾病的不明原因的高膽紅素血症患兒收集起來,發現出生至2天時以嘔吐為主訴的有短暫人工餵養的母乳餵養兒佔有相當的比例。為探討這類早期新生兒與高膽紅素血症之間的關係,明確其原因現做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1999年7月~2002年12月由我院產科轉入的以新生兒嘔吐為主訴的患兒共106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兒孕周均為37~42周,分娩方式剖宮產76例(71.70%),順產30例(28.3%),出生體重2500~4580g,阿氏評分均為1min10分,5min10分。除外母孕期間有合併症、圍生期窒息、缺氧及有明確感染史的患兒。(2)患兒皆因母親母乳分泌過少憂慮新生兒進食量不夠而採用人工配方餵養者,開始餵奶時間為出生后0.5~4h之間,人工餵養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嘔吐,經暫停進食或減少奶量以及輸液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出生3~4天後待母乳充足逐漸轉 為母乳餵養,住院4~14天痊愈出院。住院期間血尿便常規正常(包括血細胞形態學檢查)、除外血型不合因素、肝腎功能正常、血培養陰性、TORCH檢查陰性、除外出血性疾病和消化道畸形等。
1.2 方法 (1)臨床分組:我們將106例患兒依據是否合併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分為兩組。高膽紅素血症的診斷標準依據《實用新生兒學》(第2版)的診斷標準,血清總膽紅素>220.6μmol/L(12.9mg/ml) [1] ,高紅素血症患兒(高膽組)共47例,未合併高膽紅素血症的患兒(正常組)共59例。兩組臨床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一般資料
注:與正常組比較 ˇP<0.05
1.2.1 臨床觀察指標 (1)開始嘔吐時間:出生到開始嘔吐的時間。(2)嘔吐持續時間:開始嘔吐到停止嘔吐的時間。(3)第一次排胎便時間:出生后第一次排胎便的時間。對兩組開始嘔吐時間、嘔吐持續時間、第一次排胎便的時間、黃疸高峰時的血清膽紅素進行比較分析。
1.2.2 統計學處理 Excel統計各項指標,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採用t檢驗分析。
2 結果
本文106例中合併高膽紅素血症患兒共47例,占44. 34%。高膽組與正常組比較的結果如表2所示。平均黃疸高峰時血清總膽紅素濃度:高膽組260.26±50.1μmol/L,正常組為133.89±44.29μmol/L;開始嘔吐時間:高膽組4.31h,正常組8.15h,統計學比較,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平均嘔吐持續時間:高膽組1.78天,正常組1.34天,兩組比較無差異(P>0.05)。平均第一次排胎便時間:高膽組14.7h,正常組8.79h,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2 臨床各項指標比較
注: ˇ P<0.05, ˇˇP>0.05
3 討論
本文臨床資料顯示106例嬰兒出生時均為正常足月兒,其中有47例血清膽紅素超過生理性黃疸範圍(44.34%),因臨床方面未檢查出明確原因,大多診斷為高膽紅素血症或母乳性黃疸(早髮型)。為了找尋其中的規律性,我們設定了幾項臨床觀察項目,對得出的數據頗感興趣:(1)開始嘔吐時間與高膽紅素血症的關係:高膽組開始嘔吐時間為4.31h,而正常組為8.15h,高膽組出生后開始嘔吐時間明顯短於正常組(P<0.05),這提示開始嘔吐的時間可能與以後發生黃疸的程度有關。(2)嘔吐持續時間與高膽紅素血症的關係:平均嘔吐持續時間高膽組1.78h,正常組1.34h,雖然統計學上比較無差異,但從數字上來看高膽組持續時間還是多於正常組的,因此筆者認為嘔吐時間延長可能也是加重新生兒黃疸的因素之一。(3)第一次排胎便時間與黃疸的關係:第一次排胎便時間高膽組為14.7h而 正常組為8.79h,高膽組第一次排胎便時間明顯延長(P<0.05),說明胎便排出延遲會增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的機率。分析以上數據我們認為,早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與出生早期的嘔吐和胎便排出遲延關係非常密切。
Valas指出影響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的主要因素有三點:膽紅素的產生、膽紅素的排泄和膽紅素的腸肝循環。新生兒在最初的數天內腸肝循環產生的膽紅素量要大於體內膽紅素的排泄量 [2] 。因此,任何促使新生兒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的因素都會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本文高膽組病例均有的共同特點是:一些父母擔心剛出生的嬰兒攝入量不夠而添加其他人工配方奶粉,不必要的過量添加造成孩子的嘔吐,嘔吐使嬰兒胃腸道攝入量減少,影響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阻礙膽紅素的排泄,同時又因胎便排出延遲,使膽紅素在腸道的吸收增加,這就等於增加了早期新生兒腸肝循環吸收的膽紅素量,促使新生兒黃疸加重。上述結果也與母乳性黃疸早髮型的發病機制學說有相符之處,即認為與母乳攝入量不足有關,這種母乳餵養兒的腸道內能使膽紅素轉為尿、糞膽原的細菌過少,增加膽紅素的腸肝循環,致使血清膽紅素增加 [3] 。本文病例均在嘔吐好轉后改為母乳餵養,因此筆者認為由於新生兒早期的餵養方式問題可能增加了母乳性黃疸的發生機率或者加重了這些患兒母乳性黃疸的程度。
眾所周知,母嬰同室的目的就是盡量給剛出生的嬰兒提供一個母子交流方便,保證母乳充足餵養的環境,但產婦往往在剛分娩的1~2天之內母乳分泌量少,患兒食奶量相對減少,這會引起母親和家屬的焦慮不安,急於給嬰兒人工配方奶以補充所謂不足的奶量。這樣由於過多餵養或其它 餵養方法不得當,使孩子胃腸道負擔過重,不僅對孩子的機體造成傷害,也給家屬帶來不必要的身心財力方面的損失,作為臨床醫護人員,如果及時細緻給產婦做好餵養指導,使產婦都能採取正確的餵養方式,將會明顯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這些都是我們臨床醫生應該給予高度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實用新生兒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Valas T.Problem with prediction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Pediˉatrics,2001,108(1):175.
3 周叢樂.新生兒黃疸.全國新生兒專業學習班講義.北京:2002,74.
作者單位:100029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小兒科
(收稿日期:200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