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嬰兒黃疸
症。黃疸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像「發熱」、「咳嗽」一樣,只是一個癥狀,可由許多原因引起。由於新生兒的生理特點,這種癥狀有時是「生理性」的,但如果不能正確的判斷、及時發現「病理性」黃疸,就會貽誤治療時機,可能會對寶寶造成永久、嚴重的損害,甚至致殘、致死。
要分辨「生理性」還是「病理性」黃疸,首先要了解新生兒黃疸產生的機理。胎兒在母體內由於代謝的需要,血液中運送氧氣的紅細胞數量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均較多,出生後有了自主呼吸,多餘的紅細胞在體內被破壞、分解,產生較多的膽紅素;新生兒由於器官發育不夠成熟,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較低,早產兒的代謝能力更差;膽紅素在血中的濃度升高,滲入皮膚后產生肉眼可見的黃疸。正常新生兒于生后2-3天出現,14天內基本消退,主要出現在面部及軀幹部,如果四肢及手、足心均出現黃疸時,常是病理性黃疸。簡單的說,黃疸出現的時間過早,程度過重,消退時間過長,或黃疸消退後又重新出現;特別是伴有大便顏色變淺、XX、萎靡、拒奶等時均可能是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對寶寶沒有明顯損害。出現病理性黃疸時,除了引起黃疸的原發病對小兒的影響外,紅細胞破壞過多會造成患兒貧血,影響今後的生長發育,還可影響早產兒的視力;嚴重的黃疸可引起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可致死或遺留嚴重的後遺症,體重過低的早產兒尤易發生。值得一提的是膽紅素腦病的發生並不能完全根據血清膽紅素濃度的高低來預測,許多綜合性因素均可使血腦屏障的功能降低,使膽紅素易於XX腦內,造成腦損傷。這些因素包括胎齡不足、缺氧、窒息、感染性腦膜炎、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藥物、飢餓、低血糖等。
病理性黃疸根據原發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母嬰血型不合是溶血性黃疸最常見的原因,婚前體檢、孕期檢查及適當的治療可減少對新生兒的影響。新生兒肝膽道阻塞(各種感染、發育不良、結石、受壓等)、遺傳代謝紊亂(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積病等)均可引起嚴重的阻塞性黃疸。此外,還有一種被稱為母乳性黃疸,確切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後方能作出診斷。
在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中,光療是首選的干預措施,用特殊波長的藍光照XX皮膚,使皮膚中的膽紅素分解后經腸道或從小便中排出,降低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光療基本無併發症,只有較輕、一過性的副作用,如發熱、腹瀉、皮疹、核黃素缺乏、低血鈣等,只要注意適當增加液體、補充鈣劑等均可很快消失。
除光療外,尚可採用藥物治療,主要是去除原發病,促進膽紅素排泄,如抗生素、抗病毒藥、肝酶誘導劑等,亦可使用白蛋白、血漿及丙種球蛋白治療;對嚴重的黃疸,換血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除此以外,抗感染、糾正酸中毒、改善缺氧等治療也是防止膽紅素腦病的必要措施。
對母乳性黃疸的干預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早髮型母乳餵養型黃疸應鼓勵頻繁餵奶,每天10次以上,避免添加糖水,監測膽紅素濃度的變化,必要時可進行光療。晚髮型母乳型黃疸的患兒血中膽紅素濃度不太高時不需停喂母乳,如超過15 mg/dL 可暫停母乳3天即可,或加用光療。
總之,遇到寶寶出現黃疸時要及時請有經驗的兒科醫生檢查,明確診斷,並給於適當的處理,既不要過分的治療干預,也不要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