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黃疸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皮膚為粉紅色,但生后大多數一周內皮膚、粘膜及白眼珠變黃,尿黃但不染尿布,醫學上稱為黃疸,
又稱為「胎黃」。幾乎每個新生兒都應出現黃疸,但是新生兒由於毛細血管豐富,血液在皮膚上流通較多,皮膚紅潤。所以,有一部分小兒在肉眼上看不見有黃疸,當血清膽紅素量多時大約大於每100毫升3毫克膽紅素時皮膚上才覺察出黃疸,因而只有三分之二的新生兒才發現有黃疸。
為什麼新生兒時期會出現黃疸呢?原因是新生兒體內有非常特殊膽紅素代謝特點;小兒出世以後,紅血球的壽命比大小孩短30天,每天約有1%紅血球衰老破壞,這些紅血球破壞以後就釋放出血紅蛋白。再經過一系列的變化最後分解為鐵、球蛋白和膽紅素。鐵和球蛋白作為一種原料被新生兒體內利用,而膽紅素就XX血液,叫做間接膽紅素,大部分與血漿中的白蛋白結合,只有百分之一才單獨存在,可以使腦細胞中毒稱為「核黃疸」。血中與白蛋白結合的間接膽紅素,隨著血液流到肝臟,經過肝酶的作用轉換成對腦細胞無毒的直接膽紅素。但新生兒肝酶發育不夠完善,無法將大量的膽紅素完全清除。因此大量的膽紅素在血中堆集,濃度增多,肝臟來不及轉化為直接膽紅素。因此,黃疸也不能隨膽汁XX小腸從大便排出。
如果黃疸出現較快,多半是間接膽紅素升高表現為淡黃色,桔黃色或金黃色,如果是直接膽紅素升高黃疸表現為暗黃色或黃綠色,中醫稱為「陰黃」。
新生兒生后一周內皮膚經常發黃,血中的膽紅素增加,遠遠超過100毫升2毫克的膽紅素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有病引起的,正常情況下出現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正常新生兒生后2-3天,絕大多數新生兒在自然光線下都可以發現皮膚發黃現象。此時,小兒無什麼不好但是在足月兒,生后2-3天開始顏面,和白眼珠黃,尿稍黃但不染尿布,4-6天最利害,而到10-14天黃疽就逐漸消退了。如果查血,總膽紅素可達到100毫升中2-12毫克。平均為7毫克。如果是早產兒生理性黃疸則出現較晚,一般在3-5天出現,6-8天高峰,膽紅素最高可達每100毫升血膽紅素15毫克;黃疸也需要3-4周才消退。這種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正常現象,一般情況還好。只要足月兒膽紅素不高於每100毫升血膽紅素12毫克,早產兒不高於每100毫升血膽紅素15毫克時,家長不需要著急,只要給孩子多喝些葡萄糖水,服維生素C每日服三次每次50毫克即可消退,如果皮膚稍為黃時也可以用太陽光或用管燈照XX皮膚也可利於黃疸消退。
當出現黃疸比生理性黃疸早或消退時間比生理性黃疸晚,有時生理性黃疸退盡后又重新出現,血膽紅素值超過生理性黃疸的範圍時,就稱為病理性黃疸。生后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而且是金黃色逐漸加重,甚至達到全身黃染,可能為母親血型0,小兒血型A或血型B引起血型不合的新生兒ABO溶血症。少數新生兒在正常黃疸消退之後又重新出現黃疸,可能為新生兒敗血症,新生兒肝炎。如果黃疸持續進行加重,皮膚蒼黃即為陰黃時,可能是先天性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等。
無論是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在新生兒時期均是常見的,出現這些黃疸常被家長誤以為都是生理性的而被誤診,觀察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常被小兒皮膚黑色或紅色所掩蓋,以及受到光線的影響,有些家長深怕產婦不能吹風以及怕小兒著涼,室內經常掛上很厚的深色窗帘,這也極容易把新生兒的黃疸掩蓋住,根本發現不了孩子已經出現黃疸,等到小兒有不適癥狀,精神差不吃奶時才送到醫院發現孩子已很黃,造成治療的困難。
因此,新生兒自嬰兒室抱出后,每天都應該把小兒放在自然光線下察看,觀察時母親先用手指按壓額頭,胸部及手腳心,需要按壓1一2秒鐘然後將手放開,即可排除皮色和血管充血的影響,觀察到皮膚真實的黃染情況。另外,還應仔細觀察眼淚及小便是否發黃,大便是否發白,白眼珠是否逐漸黃。還要經常注意小兒是否發燒,吃奶情況以及精神睡眠情況,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發現和了解黃疸進展情況,以及了解小孩將要發生什麼病。一旦發現新生兒的鞏膜,顏面,全身黃染,以及尿及眼淚發黃以及全身出現有癥狀時表明黃疸已進展到病理性黃疸範圍了,必須抱孩子去醫院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