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出血的原因與護理
婦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做好產後出血的預防、監測、急救和護理,是完成「降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們產科工作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我科住院128例產科出血臨床資料觀察分析,結果顯示XX收縮乏力是產後出血最常見的原因,約占產後出血總數的75%。其它如胎盤滯留、軟產道撕裂、產婦本人凝血功能障礙、DIC等也占一定比例。
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者為產後出血。產後出血來勢洶湧,如搶救不及時,可直接危及產婦的生命,是導致服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所以防治產後出血是產科醫護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以我科住院的128例產後出血達1000毫升以上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我們對產後出血的預防、監測、護理的對策、方法和體會,以便更好地貫徹實施「降消」項目、暢通「綠色通道」。
1 臨床資料
1994年---2003年在我科住院落產婦出血達1000毫升以上的128例,其中初產婦86例;經產婦42例;未做產前檢查的5例;院外以產後出血轉入我科的有1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38歲;平均28.8歲。分娩方式:剖宮產38例;順產90例;XX切除的5例;出血量1000-2000毫升12例;2000-3000毫升12例;3000--4000毫升3例;4000毫升以上者1例。出血原因:XX收縮乏力96例(占75%);胎盤因素16例(占12.5%);軟產道損傷12例(占9.37%);凝血功能障礙2例(占1.56%);XXXX2例(占1.56%);有產後出血高危因素98例(占76.5%);治愈126例(占98%);轉上級醫院治療2例(占1.56%)。
2產後出血的護理
2.1.產後出血的預防、監測、
2.1.1.針對敲風險的產科而言,醫院應組織建立建全孕產婦搶救機構,配備充足的人力、物力,平時要注意產科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產科急診意識,盡可能降低產科的醫療糾紛和差錯。產科工作的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危、急、重症搶救監測和護理,熟練掌握搶救常規和急救技術,掌握各種急救設備、儀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
2.1.2.產後出血好發於異常產及有合併症的孕產婦,我們要認真做好產前監護篩選出高危孕產婦,于分娩前做好搶救準備。
2.1.3.分娩期要加強分娩監護,注意產婦的休息和營養補充,了解產婦的心裡與產婦多溝通,進行心裡疏導,排空膀胱,防止產程延長.產婦衰竭等導致產後XX收縮乏力的因素發生。若有使用降壓鎮靜藥物時,用藥要適量,避免過量,以免影響XX收縮。
2.1.4.對有可能發生產後出血的產婦,如合併雙胎、羊水過多、滯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重度妊高症、經產婦、既往有產後出血史者等,可於胎兒前肩娩出后即予肌注或靜滴催產素以促進XX收縮。
2.1.5.產後出血常發生產後2小時內,XX收縮乏力是最常見的原因, 預防產後出血的關鍵是加強XX收縮,因此發現產後出血時,不管原因如何,均應首先按摩XX,使用宮縮劑加強宮縮,並進一步檢查原因,在產後2小時內應嚴密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及XX復舊、XX流血等情況。
2.2.產前、產時監護
2.2.1.產前應定期檢查,加強健康教育,對社會成員進行有關高危妊娠因素及產前保健的宣教工作,提高孕婦的孕期保健意識,了解孕期相關知識,教會孕婦自我監測技能(自測胎動、識別胎動異常、掌握產檢時間、預產期等) 。盡可能提高孕產婦自身保健素質和技能,我們醫務工作者要特別注意識別高危因素,對高危孕婦加強管理,定期隨訪並記錄。
2.2.2.產時監護
2.2.2.1.第一產程要密切注意觀察產程、胎心、宮縮變化,定期肛查,了解XX擴張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產程圖描述監測產程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產程延緩和停滯,如需手術助產或剖宮產時做好一切術前準備和預防產後出血的準備,使用催產素要專人守護,認真仔細觀察滴速和胎心、宮縮情況。
2.2.2.2.第二產程要注意胎心變化及科學接生,特別注意保護XX,防止軟產道損傷,胎兒娩出后立即監測XX出血量,採用容積法收集出血量。
2.2.2.3.第三產程注意識別胎盤剝離徵象,避免過早粗暴地揉擠XX或牽拉臍帶,正確協助胎盤娩出,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胎盤娩出后認真檢查軟產道有無裂傷,及時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