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計量產後出血的方法及護理
胡小陽 熊曉彥 鄧惠茹 & 2005-12-13 13:09:08 中
華中西醫雜誌 2004年6月第5卷第12期
【摘要】 目的 探討科學計算產後出血的方法在降低產後出血發生率中的價值。方法對1168例在我院分娩的孕婦採用容積法和稱重法結合計算產後出血量與傳統方法進行對照。結果 監測組分娩總數為1168例,產後出血42例,產後出血發生率為3.6%;對照組分娩總數為1032例,產後出血為16例,產後出血發生率為1.55%,產後出血發生率明顯不同,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產後大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併發症,目前仍居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位。本研究顯示,用容積法和稱重法精確計量產後出血比以往傳統方法目測產後出血,產後出血率明顯增加。說明科學計量產後出血,對產後出血可早發現、早診斷,並使其及時得到醫療和護理處理,避免嚴重併發症。
Hu Xiaoyang,Hong Xiaoyan,Deng Huiru,et al.
Longjiang Hospital,Shunde,Foshan528318.
產後出血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到產婦的生命和健康。正確而科學地測量產後出血量是防治產後大出血的首要條件。我們開展了產後科學計算出血量的監測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監測組為2002年1月~2003年1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產婦1168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7.2歲。對照組為1998年1月~2000年1月間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產婦1032例,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26.8歲。以上兩組病例凝血機制均在正常範圍內,在年齡、孕產史、妊娠合併症、併發症、體重、產程長短、新生兒體重以及宮縮劑的使用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監測組 採用容積法和稱重法。XX分娩者:包括正常妊娠,自然正常XX分娩及陰式手術助產(均行XX側切術)。胎兒娩出羊水排清后將帶有刻度的集血器置於產婦臀下收集血液,胎盤娩出后,XX放置有尾紗再行傷口縫合,縫合結束后,將集血盆中的血量登記在卡片上,即刻為其換上有手秤的廣州市杉山醫療器械廠生產的產後計血量紙至產後24h,于產後2h、4h、6h、24h分別稱量產婦集血紙,記載卡片上,再將尾紗和滲血紗布進行稱重,一塊有尾紗為40ml,一塊滲血紗為15ml,也進行登記,最後算出24h出血總量,並同時記載血壓、脈搏及一般狀況,專人、定時收集血塊稱重,保證測定的出血量準確。剖宮產者:指失血量=(液體總量-羊水量)+胎盤出血+術后清理XX積血+術后紗布滲血。術後進ICU病房,記量方法同順產者。
1.2.2 對照組 採用傳統的容積法和目測法結合估計產後出血量。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採用IBM電腦程序處理,文中數據以ˉx±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用t值檢驗,總體或構成的比較採用χ 2 檢驗。
2 結果
2.1 監測組與對照組產後出血率的比較 監測分娩總數為1168例,產後出血42例,產後出血發生率為3.6%。對照組分娩總數為1032例,產後出血為16例,產後出血發生率為1.55%,產後出血發生率明顯不同,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 產後出血量的比較 監測組測方案的產後出血量平均值為(378±24.3)ml,對照組為(336±19.8)ml,經t檢驗(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監測組出血量比對照組明顯升高。
2.3 產後出血量構成比較 將產後出血量按構成分為5 組,計算構成比差異,見表1。
2.4 產後出血時間分佈 見表2。
表1 兩組出血量構成比較 例出血量
注:χ 2 =468,P<0.05
表2 產後出血時間分佈
3 討論
產後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達到或超過500ml者 [1] ,是分娩期嚴重的併發症,目前仍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首位。科學計量產後出血量為早發現、早診斷產後出血提供了科學依據。本分析顯示,用容積法和稱重法精確測量產後出血與以往傳統方法目測產後出血,產後出血率明顯增加,說明以往對產後出血量往往估計不足,導致漏診率增加,不利於產後出血的早期診斷。測量組的平均產後出血量也因測量的精確,使產後出血假陰性率下降,測量的出血量均數增加。但嚴重的產後出血(失血量>800ml)多因發現及時,能夠得到積極有效的救治而明顯下降。因此,產後出血的精確測量能夠早期發現和診斷產後出血,使患者得到及時的醫療處理,避免了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2] 。產後及術后的定期按摩XX加強了XX收縮又減少產後出血的發生,也大有裨益。本資料顯示,產後出血近80%發生在產後2h內,而約96%發生在產後6h內。所以,我院對自然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室常規監護2h,剖宮產產婦術后常規ICU監護6~24h。監護期間嚴密觀察產婦一般狀況,生命體征,宮縮及XX流血情況。對於產後6h產婦也予以足夠重視,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迅速查找出血原因,及時準確予以處理。在監護過程中,對XX流血性狀也予以重視。我院2002~2003年間共發現4例產後凝血功能障礙,因護士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和正確處理,避免了不良併發症的發生。
4 產後大出血的護理措施
4.1 急救護理 (1)囑產婦卧床休息,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神志變化。觀察皮膚、粘膜、嘴唇、指甲的顏色,四肢的溫濕度及尿量,及早發現休克的早期徵兆。密切注意XX復舊情況。(2)迅速建立良好的靜脈通路,做好輸血前的準備工作,加快輸液速度,遵醫囑輸液輸血,以維持足夠的循 環血量。(3)準確收集並測量出血量、顏色、氣味及有無凝血塊等。發生產後大出血時,準確收集測量出血量對積極糾正休克,減少產後出血的併發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義。臨床上測量出血量的方法有面積法、稱重法和容積法,我院採用容積法和稱重法,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4)遵醫囑應用止血藥或宮縮劑。(5)密切配合醫生積極查找出血原因,爭分奪秒進行搶救工作。
4.2 心理護理 (1)耐心聽取病人的敘述,給予心理支持。(2)適當地告訴產婦有關的病情,增加產婦對病情的了解,增強其安全感。(3)傳授產婦一些放鬆療法:參與照料嬰兒、與嬰兒溝通,聽音樂等,分散其注意力。(4)醫護人員在為產婦診療護理過程中,以精湛的業務水平、強烈的責任心和同情心及良好的服務態度,贏得產婦及家屬的信任感,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4.3 預防感染的護理 (1)保持環境清潔,室內通風30min,每天2次,定期消毒。(2)保持床單的清潔、平整乾燥,經常更換衛生墊,使滋生細菌的培養基減少。(3)保持XX清潔,1‰新潔爾滅抹洗XX,每天2次。(4)遵醫囑應用抗生素。
4.4 一般護理 (1)保證產婦充足睡眠,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飲食,多食富含鐵的食物,宜少量多餐。(2)病情穩定后鼓勵下床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加。(3)早期指導,協助產婦進行母乳餵養,可刺激XX收縮,以利惡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