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出血怎麼辦
產後
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XX出血量達到或超過500毫升,是產科常見而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在我國仍然是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尤其農村更為明顯。
產後出血以胎兒娩出至胎盤娩出出血量最多,產後2小時內出血者占產後出血的80%,因此產婦分娩后應在產房觀察2小時,以免產後出血漏診,延誤治療。產後2小時至24小時的發生率較低。
產後出血的原因是什麼
產後出血是一種發展迅速而又非常嚴重的併發症,一旦發生,病人可在短時間內陷入休克狀態。因此,我們必須迅速找出原因,才能進行有效的搶救。
產後出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4類:
(1)XX收縮乏力此種原因最常見,約占產後出血總數的70%~75%。正常情況下,胎兒娩出后,宮腔容積縮小,XX肌纖維強烈收縮和縮復,迫使胎盤從XX壁上剝離,剝離面的血小板形成「小栓子」堵塞血管,不再出血;同時XX肌層內的血管由於肌肉的收縮被壓迫止血。然而當XX收縮乏力時,胎盤不能按時全部剝離,且剝離后XX壁的血竇不能受到強有力的擠壓止血,從而發生產後出血。因此,凡是影響XX收縮的因素就可引起產後出血。如產程過長,產婦過度緊張或應用過量鎮靜劑、麻醉過深;羊水過多、雙胎、巨大兒等使XX過度伸展;前置胎盤附著在XX下段,使附著部位XX肌纖維收縮不良等。
(2)胎盤滯留是產後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引起的出血占產後出血總數的20%。正常情況下,胎兒娩出后,胎盤從XX壁上完全剝離並排出宮腔,約需5~15分鐘。如果超過30分鐘,胎盤尚未排出,稱之為胎盤滯留。由於XX收縮乏力,已剝離的胎盤不能娩出而滯留,引起出血;或者由於XX的不協調宮縮,胎盤剝離后嵌頓在XX上、下段交界處狹窄環的上方;或者胎盤剝離不全,影響XX收縮而引起出血等。
(3)軟產道損傷也是產後出血的原因,軟產道是由XX下段、XX頸、XX、盆底及XX等軟組織構成的彎曲管道,妊娠期富含血管,伸展性大,有利於分娩時胎兒通過,如果由於胎兒娩出過快、胎兒過大、宮縮過強,軟產道來不及充分擴張,或者經XX助產手術操作不當,均可引起軟產道裂傷而出血。
(4)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後出血較少見的原因,但後果非常嚴重。多於產婦在孕前已患有重症肝炎、血液病;妊娠后合併胎盤早剝、重度妊高征等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疾病,從而引起產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