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傷害快樂成長
說教與體驗 因為安全教育的特殊性,所以說教的形式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才能有效。在給孩子講道理時,正確的方法是面對孩子並要有眼神的
交流,語氣要平靜並適當加重,語速不要太快,表情要適當嚴肅不能讓孩子感覺是在開玩笑、做遊戲。要讓孩子通過你的語氣和神態體會到事情的重要和嚴肅性。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體罰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因為孩子往往只記住了體罰本身的痛苦而不能正確地聯繫原因,特別是小年齡的孩子更是如此。另外,及時的說教才能讓孩子將規則和事件聯繫起來記憶下來,「翻舊帳式」的說教毫無意義。
某些情況下也可以讓孩子通過體驗來加深對安全的認識。比如抓住家人或孩子的同伴生病受傷治療的時機,通過談話和觀察讓孩子體會到受傷的痛苦,建立傷害與行為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認識。我們也可以抓住孩子的學習特點,以講故事做遊戲的形式讓孩子體會到什麼可能會造成傷害和痛苦,我們應該怎樣做。
規則與榜樣 建立比如「廚房不是小孩子應該去的地方」這樣的家庭安全規則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模仿性極強,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在比如飲食、睡眠、遵守交通規則等生活習慣上主動和自覺地按安全規則行事,可以潛移默化地給予孩子正面和良好的教育。
一致與強化 在安全教育中,家庭所有成員對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必須保持一致。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家長還要積極尋求與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及時與教師溝通,以免造成孩子心理和認知上的紊亂,影響良好安全習慣和行為的建立與鞏固。
孩子年齡小,自覺性和自製力會比較差,而良好安全習慣的養成又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家長要有耐心,注意隨時督促和觀察,經常提醒。當孩子一個好習慣、好行為出現時家長要及時給與鼓勵和表揚,使幼兒良好的習慣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和習慣。
又是年終將近之時,孩子在家時間會隨之延長,各種不安全的因素也會隨之增加。安全問題是老話重提,但又不得不提。讓我們共同關注孩子在家的安全,讓每個家庭成為安全溫馨的港灣,讓每個孩子遠離意外傷害,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今社會,保護生命特別是嬰幼兒生命安全是全社會不爭的共識。每個生命在初期幾年中都呈現著共同的特徵:他們快速成長但遠未完善,可塑性極強又知識匱乏,探索與活動的慾望強烈但是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又很薄弱。面對這樣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不點」,作為年輕父母的您是否會苦惱,會不知所措呢? 這裡我們給您一些建議,希望能有所幫助。
一封「苦惱媽媽」的來信
有這樣一封署名「苦惱媽媽」的求助信,信上說:「我是一名兩歲男孩的媽媽。看著他一天天健康活潑的長大,我曾經欣慰無比。但是轉眼間,兩歲的他卻成了我的心病。他不是一般的淘氣,登高爬梯是家常便飯,什麼東西都愛往嘴裡鼻子里塞,最近他又迷上了家裡的電器,尤其是電源插座,我發現他好幾次要用手指頭往插孔里插。為了他,我們一家人也產生了矛盾。孩子他爸說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沒必要大驚小怪,還拿自己腦袋上的傷疤來舉例證明。爺爺奶奶也不怎麼說他,就是天天護著他,儼然是兩個老保鏢,一天下來也是心力憔悴。我也教育過他,嚇唬過他,甚至還打過他。但是好話說盡,軟硬兼施,對他卻起不到什麼作用,有時還對我們發脾氣,我該怎麼辦呢?」
相關鏈接
數據顯示:我國兒童意外傷害呈逐年遞增趨勢,已成為兒童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近一半兒童意外傷害事故發生在家中。
33%的家長對哪些是意外傷害不很清楚;只有50%的人認為在中國意外傷害是0歲-14歲兒童的首要死亡原因;超過40%的家長對空飲料瓶裝化學劑會威脅孩子沒有清楚認識;只有62%的人認為孩子是不能一個人單獨留在家中的;24%的家庭把暖水瓶或飲水器放置在兒童伸手可及之處;還有23%的家庭在窗檯邊放有可攀爬的桌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