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三觀察
腹瀉是夏秋節的常見病,幼兒腹瀉的流行往往要從夏季一直到秋末冬初。由於嬰幼兒表述能力差,患了腹瀉以後,說不清腹痛部位等,容易誤診。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注意觀察其病情表現及發展變化,尤其是要注意患兒的體溫、精神狀態、大便形狀,可稱「三觀察」。
觀察體溫。在腹瀉病例中,由於飲食不慎由細菌、病毒而引起的腹瀉最為多見,稱為「感染性腹瀉」,占腹瀉病例的85%左右,且容易出現體溫反應。嬰幼兒機體對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弱,一旦發病都容易從體溫變化上反映出來。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
患兒腹瀉時,尤其是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以上,應特別重視,這是細菌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警惕中毒性痢疾。
觀察精神狀態。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一般輕症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癥狀。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
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
患兒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坐便盆不願起來像成人腹瀉時的下墜感,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菌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
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患腹瀉的乳兒可照樣餵奶,已斷奶的嬰兒給以稀飯的營養飯食,不必忌口,要多飲水。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成人要對患兒做好觀察、護理工作。成人照顧患兒以後,要隨時洗手,防止擴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