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遇上了母乳性黃疸
大多數家長都會發現新生兒出生2~3天皮膚開始發黃,嚴重一點的白眼珠都成了黃色的。如果你的孩子是早產兒,這一現象會出現得更早。可是當你去問醫生或上一輩帶過孩子的老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沒事。因為只要孩子精神好,吃奶正常,一般7~10天,黃色就會自行消退了。在醫學上這種現象叫「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這是因為胎兒娩出后,血氧分壓突然增高,致使紅細胞加速破壞,造成新生兒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黃染。足月新生兒中的60%,早產兒中的80%都可見到這一生理現象。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保健人員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新生兒黃疸時間延長了,不但滿月時黃疸不退,甚者可達數月。可以慶幸的是,這種因母乳餵養引起的黃疸一般僅為輕、中度,很少引發核黃疸。為什麼喂母乳會造成黃疸呢?現代醫學認為有兩種原因:
(1)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增加,致使未結合的膽紅素在腸道內的吸收增加。
(2)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較牛奶中多且活性強,使腸道未結合膽紅素吸收增加,引起黃疸。見到這種黃疸,你可以:(1)停喂母乳48小時,觀察孩子皮膚黃染程度。如果減輕,你可以繼續喂母乳,因為再次黃疸比以前輕;(2)還可將母乳吸出來后,在裝有56℃水的容器中加熱15分鐘??當酶被破壞后,未結合膽紅素吸收減少,必然可減輕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孩子一般情況好,肝功能正常,不影響生長發育,不用停喂母乳。要知道母乳餵養的好處遠遠高於皮膚黃疸這一缺點。有的保健醫生或臨床醫生一見到孩子有黃疸就讓停喂母乳,這是不對的;還有的醫生上來就讓母親停喂母乳3~5天,這樣做不利於保持母乳量,也是不合適的。
極少數母乳性黃疸的孩子屬於重度。這時應停喂母乳,改用配方奶並及時用藥物和藍光治療。
疾病解析
還有一種黃疸叫病理性黃疸:往往出生24小時之內黃疸很早就已經顯現;黃染程度重,不僅是皮膚黃,白眼珠黃,就連尿和眼淚都是黃的;化驗血膽紅素;12毫克/分升;黃疸時間長,可達2~3周;黃疸消退後又復現等都提醒我們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當血紅素;20毫克/分升時往往又會導致核黃疸??膽紅素腦病。該病引起的腦損害是不可逆的,即便僥倖活下來也會留有後遺症,主要是智力落後、運動障礙。
應如何護理母乳性黃疸BB
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是因為嬰兒餵養母乳而出現的黃疸。過去認為母乳餵養的嬰兒大約只有1%~2%可出現母乳性黃疸,但近年來由於此病逐漸被重視,其實際發病率可能遠高於此值。文獻報道母乳性黃疸在病因學上可占新生兒黃疸的82.7%。
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髮型和遲髮型,發病原因是由於此種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嬰兒膽紅素在腸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當新生兒開奶遲,攝入量不足,腸蠕動減少時,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腸道中分解結合膽紅素,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後者易被小腸重吸收XX血循環,加重黃疸。
早髮型黃疸的特點: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易被忽視,因黃疸出現時間及高峰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現,並於第4~6天最明顯,然後在兩周內消退,但膽紅素的最高值超過生理性黃疸。
晚髮型黃疸的特點:
通常所稱母乳性黃疸一般均指此型。出現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現,2~3周達到高峰,膽紅素可達342μmol/L(20mg/dl),4~12周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