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憂」――解讀食品添加劑
導讀說明:關於添加劑的PK,非常激烈。肯定方說規定量的添加劑是無害的,有些還是有益的,沒有添加劑就沒有
導讀說明PK,非常激烈。肯定方說規定量的添加劑是無害的,有些還是有益的,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否定方說添加劑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我比較傾向「肯定方」,且看解釋。――洛陽健康網,洛陽地區最權威健康醫療信息門戶網,您的生活健康嚮導,真誠服務於百姓的健康生活。 「民以食為天」,從古說到今,是說讓人民有飯吃是天大的事,若讓人民餓肚子,則國將不國,王將不王。可是現在足食之後人民又懷疑食品的安全性,這便是「民以食為憂」。本篇是關於食品添加劑的話題。 我們吃的食品,幾乎都含有添加劑。關於添加劑的PK,非常激烈。肯定方說規定量的添加劑是無害的,有些還是有益的,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否定方說添加劑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我比較傾向「肯定方」,且看解釋。 添加劑這個詞,在食品短缺年代是個稀有名詞,如今卻成了常用名詞。社會XX工業化時代,工業化也包括食品的工業化,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少不了添加劑,而消費者仍然懷念天然食品,於是,添加劑這個詞便成了壞名詞。 要為添加劑正名,就需要說明它存在的合理性。添加劑的主要作用是防腐保鮮,增加色香味。 先說味道。味覺享受是足食之後的更高要求,消費者已經不滿足於酸、甜、咸,而要追求香。自然界存在很多香味物質,現代科學技術可以把它們一一分離出來,加在食品里,但是從天然植物中分離香味物質成本太高,於是進行人工合成,只要知道它的分子結構,就一定能合成出來。人工合成的和自然存在的,其分子結構是一樣的,那麼安全性也是一樣的,不要一聽「合成」二字就反對。 再說防腐。食品的腐敗變質,是因為細菌、真菌繁殖,抑制細菌、真菌繁殖就是防腐。一說防腐,就會想到福爾馬林,泡屍體的那種葯,其實它和食品中的防腐劑根本就是兩種物質。如果不加防腐劑,許多食品就不會有幾個月甚至更長的保質期。採用高溫滅菌的方法而不加防腐劑也可使食品具有保質期,但並非所有食品都適合高溫滅菌。比如麵粉,如果高溫滅菌,就成了「炒麵」。抗美援朝的志願軍乾糧袋里裝的就是炒麵,就著雪水吃。現在誰願意這樣吃?麵粉如果不加防腐劑,很容易霉變,霉變的麵粉更有害。 食品添加劑是個大家族,中國允許1700種,美國允許2500種,難以一一解釋,就以爭議最大的麵粉添加劑為例吧。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麵粉中是沒有添加劑的,當時,蒸饅頭常會發現籠子里的饅頭不起個,不發虛,硬得像鐵蛋,民間俗稱「鬼捏饃」,因為不知原因,所以歸咎於「鬼」。其實,這是因為麵粉沒有「后熟」。所謂「后熟」,就是小麥收穫之後還需一段時間才能成熟,一般需要幾個月。為解決這個問題,就跟發達國家學,在麵粉中加入過氧化苯甲酰,這名字不好記,通俗地稱之為增白劑。它可以氧化麵粉中的有色物質,使麵粉增白;它可以改變蛋白質的各個氨基酸之間的「鍵」,在幾天之內使麵粉迅速「后熟」;它可以抑制細菌、真菌,起到防腐作用,延長保質期。自從它被加進麵粉里,不法商戶再也不用硫磺熏饅頭了,因為饅頭已經很白了。如果沒有它,認為饅頭越白越好的消費者不知要吃下多少硫磺。在我國,它在麵粉里只佔百萬分之六,對人體是無害的。而在加拿大,它的允許量是我國的2.5倍,在美國則不限量。 綜觀各種各樣的食品添加劑以及由此引起的爭論,跟名字有很大關係。過氧化苯甲酰,在我國叫麵粉增白劑,不好聽,消費者會憂慮!又不是衣服。在美國,它叫麵粉改良劑,把麵粉改良了,這就好聽得多。還有,我國叫防腐劑的添加劑,在美國叫處理劑,也比較好聽。 食品添加劑是世界性的,誰也拒絕不了。許多人回農村老家,想吃小時候吃的麵條和饅頭,不料他的母親、嫂子不再動手擀麵條、蒸饅頭已經好多年了,都是從加工點換的,連家裡的麵粉也不是自己磨的,嫌費力,是從麵粉廠換的,可見,食品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已經擴展到農村,自己動手做天然食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我們中華民族吃食品添加劑已有2000多年了。這說的是豆腐,豆腐發明於西漢。豆腐需要滷水點,滷水就是添加劑。滷水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的混合液,有毒,楊白勞就是喝滷水死的,但「毒物即劑量」,用量少是無毒的。豆腐也可以加石膏,石膏也是添加劑。沒有誰因為豆腐加了添加劑而拒絕吃它,蓋因2000多年的習慣使然。也許很多年以後,人們就不在乎什麼添加劑了。 但是,添加劑不能濫用,濫用就過量了。 還有,更不能加國家允許的1700多種添加劑之外的東西,比如吊白塊、蘇丹紅、三聚氰胺,等等,這些東西都不是添加劑,而消費者以為是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