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
1基本信息編輯
①指發病部位。即臟部、上部、下部。《靈樞·百病始生》:「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是為三部。」
②指人體部位。即上、中、下三部。《素問·三部九候論》:「何謂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③指面之上、中、下三部。《靈樞·天年》:「三部三里起。
④指脈診部位。即寸、關、尺三部。《難經·十八難》:「三部者,寸關尺也。」
2佛學三部編輯依《秘藏記》載,理智具足、覺道圓滿為佛部。眾生自身中有凈菩提心、清凈之理,此理雖經六道四生之界,流轉生死泥中仍不染不垢,猶如蓮花出於污泥,故名蓮華部。自心之理存有智,此智雖經無數劫沒于生死淤泥中,仍不朽不壞、能破諸煩惱,猶如金剛之能摧破諸堅固物,故名金剛部。
三部之部母及部主各異。如佛部以金剛佛頂為部主,虛空眼為部母;蓮華部以馬頭觀音為部主,伴陀羅縛字尼(即白衣觀音)為部母;金剛部以金剛手為部主,忙么雞為部母。三部之種子字為『阿』、『娑』、『■』,表身、語、意三密。若以三部配列涅盤三德,則佛部配解脫,蓮華部配法身,金剛部配般若。
此三部外加寶部、羯磨部,稱為五部。金剛界多分立五部。蓋金剛界是除障成身、自受法樂的行相,轉九識而成五智,故立五部以定尊位;而胎藏界則是化度利生、他受法樂的行相,開大定、大悲、大智等三門引攝眾生,故立三部以攝諸尊。
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若於中台八葉院分別三部,則毗盧遮那佛表總體,是為佛部;四行菩薩表大悲之德,是為蓮華部;四佛表覺智,是為金剛部。或以大日如來為佛部,彌陀如來為蓮華部,寶幢如來為金剛部,開敷花佛與天鼓音佛攝屬佛部。或以彌陀為蓮華部,釋迦為金剛部,寶幢與開敷花攝於佛部。
若於第一重中分別三部,則遍知院及五大院攝屬佛部,觀音院為蓮華部,金剛手院是金剛部。若就整個胎藏界曼荼羅而分別三部,則中院、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五大院、虛空藏院及蘇悉地院屬於佛部,右方的觀音院、地藏院屬於蓮華部,左方的金剛手院、除蓋障院及周圍的外金剛部院為金剛部。
3分佈編輯關於胎藏界諸尊的各門分佈,東門北十六尊、南二十一尊,西門南二十八尊、北二十一尊,總攝佛部;南門東二十五尊及南門三十一尊,總攝金剛部;北門西二十八尊、東十七尊總攝蓮華部。又四大護四門十六尊中,東西是佛部;南是金剛部;北為蓮華部。依此可知,整個曼荼羅四百余尊悉皆配屬於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