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uuuwell.com
目 錄1概述
3.1 ①風寒痹阻證
3.3 ②風濕痹阻證
3.5 ③營衛不和證
3.6 治法:調營和衛,祛邪通絡。
1概述
病名出素問·痹論又名風痹走注詳見風痹條
風痹病名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痹證見靈樞·壽天剛柔又名行痹筋痹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雜病證治準繩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症因脈治卷三風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風寒攻痛者防風湯表裡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一說風痹即痛風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
2病因病機行痹的主要病因為風邪而風為百病之長故其他外邪也常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其中以風寒風濕最為常見其內因則為衛陽不固腠理空虛風邪或夾寒夾濕乘虛侵入人體肌膚經絡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為本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體經絡關節尤以上肢肩背部關節多見少數發於肌膚若病久不愈可內侵血脈筋骨或復感於邪可累及心腎等有關臟腑這些已不屬一般行痹範疇
3診斷治療①風寒痹阻證證候肢體關節疼痛痛處遊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浮緩或弦緊郁而化熱者可出現局部紅腫灼熱疼痛或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10g 茯苓15g 秦艽15g 葛根10g 麻黃10g 桂枝10g 當歸10g 羌活10g 甘草5g 生薑3片 大棗10g 方解方中防風秦艽羌活祛風通絡桂枝麻黃溫經散寒當歸活血通絡養血祛風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姜棗和中調營諸葯共用具有祛風散寒溫經通絡之效 加減法酸痛以上肢關節為主者加白芷10g威靈仙10g川芎10g以下肢關節為主者加獨活10g牛膝10g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續斷10g
②風濕痹阻證證候肢體關節肌肉遊走性疼痛腫脹重著氣候突變或陰雨天尤甚肌膚麻木不仁或身微腫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膩脈浮緩或濡緩蘊久化熱者可見局部紅腫熱痛或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10g 獨活10g 防風10g 防己12g 稀薟草15g 川芎10g 海桐皮15g 桂枝10g 海風藤20g 白芷10g 木香6g(後下) 甘草5g 方解方中以羌活獨活稀薟草海桐皮桂枝防風防己海風藤白芷祛風除濕當歸川芎木香理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葯全方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加減法風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蜈蚣10g甲珠10g濕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蒼朮10g兼寒者可加制附子10g肢體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雞血藤15g千年健15g烏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靈仙15g薑黃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續斷15g如關節漸腫舌苔黃膩有化熱徵象者加黃芩10g知母10g丹皮10g忍冬藤30g
③營衛不和證證候肌肉關節疼痛痛處遊走不定肌膚麻木不仁惡風汗出頭痛項背不舒發熱或微惡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營和衛祛邪通絡 方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5g 生薑3片 大棗4枚 黃芪15g 防風10g 白朮10g 秦艽12g 海風藤15g 獨活12g 方解方中桂枝解肌發表白芍和營斂陰桂芍同用調和營衛以使腠理密固生薑助桂枝以解表大棗佐白芍以和營甘草以和中黃芪益氣固表白朮助黃芪以固表且二者同用又可健脾培中以資化源防風獨活海風藤秦艽以祛風通絡諸葯共用有調營和衛祛風通絡之功 加減法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細辛3g威靈仙10g項背不舒者加葛根15g
④血虛風痹證證候肌肉關節酸痛無力時輕時重勞累后加重筋惕肉隅肢體麻木或肌肉萎軟面黃少華心悸氣短舌淡苔薄白或薄少脈緩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祛邪通絡
方葯三痹湯或獨活寄生湯加減 党參15g 黃芪15g 白朮12g 當歸15g 川芎10g 白芍15g 雞血藤20g 桂枝10g 牛膝10g 茯苓10g 獨活12g 甘草5g
方解方中以党參茯苓黃芪 白朮益氣健脾當歸川芎白芍牛膝養血活血雞血藤養血通絡桂枝祛邪通絡獨活祛風除濕甘草調和諸葯全方共奏益氣養血祛邪通絡之功
加減法氣血虛較甚者加熟地15g丹參20g人蔘5g肝腎不足者加杜仲15g續斷15g桑寄生15g肢體關節疼痛明顯風寒濕之邪較甚者加防風10g制川烏10g蘄蛇10g
以上各證若夾痰者可加白芥子法夏制南星貓爪草等若夾瘀者可加桃仁紅花田七薑黃土鱉蟲等痛劇者可加乳香沒藥薑黃露蜂房馬錢子等[1]
參考資料 1. 行痹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 .
相關文獻黃芪桂枝五物湯臨床新用-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3年 第2期 (2)
讀《內經》痹論篇「三痹」、「五體痹」有感-中國中醫急症-2013年 第1期 (2)
閻小萍教授診治痹證皮膚病經驗-中國中醫急症-2012年 第12期 (2)
以上文獻來自於
>> 查看更多相關文獻
詞條標籤:
如果想投訴,請到百度百科投訴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見、建議,請到意見反饋。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5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04-20
創建者:高樓居士
詞條貢獻榜 辛勤貢獻者:
美和園
©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讀 | 百科協議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參考資料
1概述2病因病機3診斷治療3.1①風寒痹阻證3.2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3.3②風濕痹阻證3.4 治法: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3.5③營衛不和證3.6 治法:調營和衛,祛邪通絡。 3.7④血虛風痹證
登錄
查看我的收藏
1概述
病名出素問·痹論又名風痹走注詳見風痹條
風痹病名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痹證見靈樞·壽天剛柔又名行痹筋痹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雜病證治準繩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症因脈治卷三風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風寒攻痛者防風湯表裡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一說風痹即痛風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
2病因病機行痹的主要病因為風邪而風為百病之長故其他外邪也常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其中以風寒風濕最為常見其內因則為衛陽不固腠理空虛風邪或夾寒夾濕乘虛侵入人體肌膚經絡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為本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體經絡關節尤以上肢肩背部關節多見少數發於肌膚若病久不愈可內侵血脈筋骨或復感於邪可累及心腎等有關臟腑這些已不屬一般行痹範疇
3診斷治療①風寒痹阻證證候肢體關節疼痛痛處遊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浮緩或弦緊郁而化熱者可出現局部紅腫灼熱疼痛或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10g 茯苓15g 秦艽15g 葛根10g 麻黃10g 桂枝10g 當歸10g 羌活10g 甘草5g 生薑3片 大棗10g 方解方中防風秦艽羌活祛風通絡桂枝麻黃溫經散寒當歸活血通絡養血祛風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姜棗和中調營諸葯共用具有祛風散寒溫經通絡之效 加減法酸痛以上肢關節為主者加白芷10g威靈仙10g川芎10g以下肢關節為主者加獨活10g牛膝10g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續斷10g
②風濕痹阻證證候肢體關節肌肉遊走性疼痛腫脹重著氣候突變或陰雨天尤甚肌膚麻木不仁或身微腫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膩脈浮緩或濡緩蘊久化熱者可見局部紅腫熱痛或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10g 獨活10g 防風10g 防己12g 稀薟草15g 川芎10g 海桐皮15g 桂枝10g 海風藤20g 白芷10g 木香6g(後下) 甘草5g 方解方中以羌活獨活稀薟草海桐皮桂枝防風防己海風藤白芷祛風除濕當歸川芎木香理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葯全方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加減法風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蜈蚣10g甲珠10g濕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蒼朮10g兼寒者可加制附子10g肢體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雞血藤15g千年健15g烏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靈仙15g薑黃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續斷15g如關節漸腫舌苔黃膩有化熱徵象者加黃芩10g知母10g丹皮10g忍冬藤30g
③營衛不和證證候肌肉關節疼痛痛處遊走不定肌膚麻木不仁惡風汗出頭痛項背不舒發熱或微惡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營和衛祛邪通絡 方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5g 生薑3片 大棗4枚 黃芪15g 防風10g 白朮10g 秦艽12g 海風藤15g 獨活12g 方解方中桂枝解肌發表白芍和營斂陰桂芍同用調和營衛以使腠理密固生薑助桂枝以解表大棗佐白芍以和營甘草以和中黃芪益氣固表白朮助黃芪以固表且二者同用又可健脾培中以資化源防風獨活海風藤秦艽以祛風通絡諸葯共用有調營和衛祛風通絡之功 加減法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細辛3g威靈仙10g項背不舒者加葛根15g
④血虛風痹證證候肌肉關節酸痛無力時輕時重勞累后加重筋惕肉隅肢體麻木或肌肉萎軟面黃少華心悸氣短舌淡苔薄白或薄少脈緩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祛邪通絡
方葯三痹湯或獨活寄生湯加減 党參15g 黃芪15g 白朮12g 當歸15g 川芎10g 白芍15g 雞血藤20g 桂枝10g 牛膝10g 茯苓10g 獨活12g 甘草5g
方解方中以党參茯苓黃芪 白朮益氣健脾當歸川芎白芍牛膝養血活血雞血藤養血通絡桂枝祛邪通絡獨活祛風除濕甘草調和諸葯全方共奏益氣養血祛邪通絡之功
加減法氣血虛較甚者加熟地15g丹參20g人蔘5g肝腎不足者加杜仲15g續斷15g桑寄生15g肢體關節疼痛明顯風寒濕之邪較甚者加防風10g制川烏10g蘄蛇10g
以上各證若夾痰者可加白芥子法夏制南星貓爪草等若夾瘀者可加桃仁紅花田七薑黃土鱉蟲等痛劇者可加乳香沒藥薑黃露蜂房馬錢子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