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情志

1在正常情況下編輯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不會致病。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情志活動屬於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XX,有益於身心健康。

人的心理活動,中醫學將其統稱為情志,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所注目。

早在春秋戰國乃至更早以前,諸子百家就有較精闢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業》篇,是最早論述心理衛生的專篇。內,就是內心;業,就是術業。內業者:養心之術也。

《管子》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的標準。

2具體地講是三點編輯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能這樣,就有益於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對立面,就是「喜怒憂患」;三是守一,就是說要專心致志,不受萬事萬物干擾則能心身安樂。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黃帝內經》,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豐富得多,成熟得多。綜觀《內經》,無論是對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致病因素,發病機制的認識,還是對身心疾病的診斷和防治,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並已形成一定完整的理論體系。

如:在形神關係方面,《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一,才能身心健康,盡享天年,要求人們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擺脫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

3對於心理與生理之間的密切關係編輯對於個性心理特徵的種種分類,對於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中的地位,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對於調神攝生的心理衛生等等,《內經》均作了原則性的總結,提出了很多頗有價值的見解,是我們研究情志保健的寶貴資料。

4古代各家學說編輯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維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勸導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理」。可見,關於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仲景當時已比《內經》作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國時名醫華佗,不畏殺身之禍,以激怒療法治愈太守篤病的事跡,見於《後漢書》的記載而廣為人知。他還「曉養性之術」,重視心理衛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專有「養性」之論,不僅整理了唐以前有關調神養心方面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道林養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對情志保健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一大類,非常突出地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極為重視心理治療,對於《內經》的「以情勝情」療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還創造了「習以平之」等意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學說有了新的開拓和特點,如《攝生集覽》中提出「養神為首」,即雖然保養之法可數以萬計,但養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係方面認為,指出不寐與情志有關,倡導「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倡鑒賞書畫、文房四寶、各種花卉及遊覽、登高等活動,以陶冶精神,實為當今旅遊、登山以健心身觀點的理論之源,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迪。

5近年來編輯中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由於「人類已XX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從現在疾病譜系中的各種改變可充分說明精神致病的廣泛性,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係。因此,情志保健必須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這樣洗臉才會讓肌膚更清透
  • 夏季「熱痱」的防治
  • 社區飯館推出老年菜譜
  • 警惕:飯後喝湯危害大
  • 警惕餐桌食品甲醛污染
  • 美味的辣炒蜆子怎麼做啊
  • 我要摸著老婆的乳房睡覺,這種習慣好嗎
  • 食用橄欖油可以護膚不
  • 長在黑痣上的毛可不可以剪掉
  • 吃海苔會中毒嗎?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