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
1詞語概念基本解釋
[epidermis;cuticle] 動物體和植物體的最表面被覆層[1]
引證解釋
1. 動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
侯金鏡漫遊小五台這種樹樺樹的表皮可以一層層剝下來做成精緻的小盒子並不妨害它的生長
2. 比喻外表
2基本含義①人和動物皮膚的外層由胚胎時期外胚層形成具有抗摩擦和抗損傷的作用
②植物初生組織表面的細胞層一般由單層無色而扁平的活細胞構成它是植物體和外界環境接觸的最外層細胞
成人表皮主要由三種細胞構成除角質形成細胞外還包括黑素細胞(melanocyte)和郎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cell)此外在某些部位還存在默克爾細胞(Merkcl Cell)
角質形成細胞是一種不斷分化的復層鱗狀上皮細胞其分化的最終階是形成角蛋白(keratin)已鑒定出多種角蛋白基因主要包括酸性和鹼性兩大類角蛋白基因根據角質形成細胞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從內向外可將其分為五層基底細胞層(basal cell layer)又稱生髮層為一層柱狀上皮位於表皮最下層正常情況下大約有30%的基底細胞XX分裂象主要產生新的表皮細胞棘細胞層(pricklC ccu layer)一般由48層多角形帶棘突的細胞組成下部的棘細胞也有分裂功能可參與創傷愈合上部的棘細胞漸趨扁平與顆粒層細胞相連棘細胞胞漿內的張力微絲較基底細胞的為多是向角化發展的過程顆粒層stratumgranulosum一般為24層梭形細胞是進一步向角質層分化的細胞角質層增厚時顆粒層也相應地增厚這些細胞中有較多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嗜鹼性的透明角質顆粒(keratohyaline granules)細胞核和細胞器在顆粒層中溶解透明層stratum lucidum)僅旦于手掌和足跖表皮是角質層的前期為23層扁平境界不清無核緊密相連的細胞角質層(stratum corneum)是由48層已經死亡的扁平無核細胞所組成的保護層其細胞器已經溶解水分丟失細胞膜變厚細胞中充滿了由透明角質顆粒分解而產生的含硫的基質與張力微絲招融合而成的軟纖維性蛋白即角蛋白
更替通過時間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成熟表現為從基底層到向角質層的逐漸移行在單一移行過程中角質形成細胞的形狀和功能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從單層柱狀上皮的基底層到扁平的細胞核消失的角質層新生的基底細胞XX棘細胞層然後上移到顆粒層的最上層約需14天再通過角質層而脫落下來又霈14天共28天稱表皮細胞通過時間(transit time)如果加上基底細胞的分裂周期13-19天共約41一47天稱為表皮更替時間(turn oveltimc)了解角質形成細胞的細胞動力學特性對理解某些皮膚疾病的發病機制十分重要在銀屑病患者基底細胞分裂周期縮短為375小時表皮更替時間也縮短到8~10天細胞不被部分這個併發出成熟因此形成角化不全臨床表現為大量鱗屑
橋粒角質形成細胞之間借助橋粒互相連接光鏡下的橋粒呈棘刺狀電鏡下可見中央層(cerltralstratum)和附著斑(attachment plaquc)其上有張力微絲(tonofilament附著橋粒主要由橋粒(desmosomallcorc)和橋粒斑(desmosomalplaqtlc)兩類蛋白組成新生的角質形成細胞自基底層向上移行故有人認為橋粒可以分開並重新形成張力微絲是角蛋白的前身它對保持細胞的形態起重要作用也是形成角蛋白的重要成分橋粒的作用是維持細胞間的連接一旦橋粒受到破壞則會引起角質形成細胞的松解而出現表皮內皰如天皰疹
表皮下基底膜帶表皮與真皮之間的連接由向真皮伸入的表皮腳(epidermal ridges or pegs和向表皮伸人的真皮XX(dermal papilkae浪狀互相鑲嵌而成用PAS染色在表皮與真空交界處可見含有糖蛋白的紅染帶稱為表皮下基底膜帶(subeo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zone)電鏡下該帶分為四層①基底細胞膜包括半橋粒(hemidesmosome附著斑和基底層下緻密板)②透明板(lamina lucida)為厚約3040mm的電子透明帶含大皰性類天皰瘡抗原③基底板(basal lamina)又稱緻密板(1arrdm densa)為3545nm厚的電子緻密帶系光鏡下的基底膜主要由Ⅳ型膠原組成④緻密板下帶主要由膠原纖(collagenfibril) 和錨狀纖維Anchoring fibril)組成後者的主要成分是Ⅶ型膠原了解表皮下基底膜帶的結構將有助於理解氣天性和後天性大皰性皮膚病的發病機制基底細胞底部的細胞膜上只有半個橋粒狀結構稱之為半橋粒(henli-desmosome)許多纖細的纖維將半橋粒與其下的真皮膠原纖維結合起來故正常表皮與真皮間的連接是比較角化過程 角蛋白是角質形成細胞分化后的最終產物其功能主要是抵抗機械性理化因素和微生物的侵襲對機體起到防護作用角蛋白是一個大家族其中有30余種按照其基因可以分為兩大類鹼性的工型和酸性的Ⅱ型角蛋白角蛋白一般成對存在分別包含工型和Ⅱ型各一種角蛋白在基底細胞和棘細胞中主要是角蛋白K5和K14隨著細胞向上逐漸分化到顆粒層和角質層則被角蛋白Kl和Kl替代在銀屑病等表皮增生過度性疾病中則可見到角蛋白K6和K16單純性大皰表皮鬆解症和大皰性紅皮病性魚鱗病均與角蛋白基因突變有關
黑素細胞位於基底層中約占基底層細胞的1%其主要作用是產生黑素(mclanin)黑素細胞借助其較多的樹枝突起向鄰近的一些基底細胞和棘細胞輸送黑素顆粒每個黑素細胞借助樹枝狀突起可與大約36個角質形成細胞接觸形成表皮黑素單位用銀染色及DOPA反應可示其胞漿及樹枝狀突起中有黑素小體(melanosome)其中富含酪氨酸酶黑素即在此小體中合成角質形成細胞吞噬經黑素細胞樹突輸送來的黑素顆粒後者在基底層細胞核上方較多起到反XX光線的作用膚色的差異主要與黑素細胞產生黑素的數量有關而與黑素細胞的數目無關黑素細胞在暴露部位如面部及乳暈腋窩XX器XX部等處較多
郎格漢斯細胞為一種樹枝狀細胞主要分佈于棘細胞間占表皮細胞的3%一5%氯化金染色可見樹枝狀突起s00CDl及Atp酶染色陽性DOPA染色陰性無橋粒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其胞漿中有呈網球拍狀的顆粒(Birbeck granule)其麥面具有C3b和IgGIgE的Fc受體攜帶HLA-DR-DP和-DQ抗原現已證實它起源於骨髓而XX表皮屬於單核一吞噬細胞系統它與移植排斥原發接觸致敏和免疫監視等許多免疫反應密切相關是一種重要的有吞噬作用並能加工及遞呈抗原的免疫活性細胞
默克爾細胞接近基底層不分枝與角質形成細胞之間有橋粒相連腦漿中有一些橢圓形顆粒顆粒中含有神經介質這種細胞多見於掌跖指趾口唇及XX器毛囊等部位推測其功能與皮膚的精細觸覺有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