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
反應指有機體受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也指物質受作用而引起變化的現象和過程。
目錄 1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2生物學名詞
1漢語詞語基本信息【詞目】反應
【拼音】fǎn yìng
【英譯】 [reaction; response;repercussion;reaction]
【基本解釋】
1. 化學變化:放熱反應 | 吸熱反應。
2. 有機體受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
詳細解釋含義
①事情所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為。
②有機體受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引起的相應的活動。
③物質的化學變化。
【例】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鏈式反應。
⑤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改變。
【例】熱核反應。
出處
1. 謂響應反叛。
《後漢書·劉焉傳》:「﹝ 趙韙 ﹞還共擊 璋 ( 劉璋), 蜀郡 、 廣漢 、 犍為皆反應
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我和同行的人談起,他們的反應並不強烈。」 夏衍《走險記》二:「我無法形容那一瞬間的人們的反應。」《羊城晚報》1983.12.25:「上述幾人的後排防守也好,重心低,反應快,移動迅速。」
3. 猶反映,再現。
瞿秋白《序言》:「雜感這種文體……它的特點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應社會上的日常事變。」
4. 有機體受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如含羞草的葉子因觸動而閉合,變形蟲遇不同物體而伸出或縮回假足,人服用某種藥物而引起的身體不適,這些都是刺激所引起的反應。相聲《麻醉新篇》:「不是醫院可怕,是我有個毛病,很多葯我吃了有反應。」
5. 物質受作用而引起變化的現象和過程。如:化學反應;熱核反應。
源自生理學的概念,指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機體、組織、器官的原有狀態的改變或活動。
行為主義心理學把「反應」作為自己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行為論強調可觀察的行為,把心理現象歸結為「刺激-反應」公式,把心理學的任務歸結為由刺激探討反應或由反應探討刺激,目的是確定刺激條件以達到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行為論者認為心理學與生理學一樣研究簡單或較複雜的反應,但行為主義心理學偏重研究較複雜的反應,或稱之為動作或行為,但仍屬於反應的性質。按行為論的觀點,反應是相對地直接跟隨刺激而發生的。
人的心理可區分為知、情、意3個方面,或認識活動和意向兩個方面。情、意或意向活動客觀地物質化時則成為見之於外的行動。人的行動受主觀心理活動的制約,決定於當前的事物,也受已往經歷過的事物的影響。所以行為論的「反應」概念是機械的,不符合心理的事實的。
非行為主義的心理學中也採用"反應"這個術語,但它的意義已不局限於行為論者所持的承自生理學的概念。如在18世紀末發現並一直不斷得到研究的反應時,以及作為心理學一種研究方法的反應法,心理學實驗中常用的簡單反應、複雜反應和辨別反應等。近代辯證唯物論心理學者採用「反應」這個術語。意指客觀事物對人引起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理活動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作用。因此其意義在本質上不同於行為論者所說的反應,也有異於一般所說應用於其他事物的反應。
相關文獻基於PCA的反應網路簡化策略-化工學報-2011年 第1期
鹼金屬對煤熱解和氣化反應速率的影響-化工學報-2011年 第1期
《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網站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廣州化工-2011年 第1期
>> 查看更多相關文獻
詞條標籤:
英文片語水利科技冶金術語醫學術語基本物理概念應用科學心理學心理學術語數學術語術語機械物理學物理理論理論物理生物化學神經學神經科學科學語言學 工程力學
如果想提出功能問題或意見建議,請到意見反饋;如果您要 舉報侵權或違法信息,請到投訴中心;其他問題請訪問百度百科吧
反應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5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0-22
創建者:woaihuluobo
詞條貢獻榜 辛勤貢獻者:
百科瘋魔
百科ROBOT
ANDY604264163
©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讀 | 百科協議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參考資料
1漢語詞語1.1基本信息1.2詳細解釋2生物學名詞
登錄
查看我的收藏
1漢語詞語基本信息【詞目】反應
【拼音】fǎn yìng
【英譯】 [reaction; response;repercussion;reaction]
【基本解釋】
1. 化學變化:放熱反應 | 吸熱反應。
2. 有機體受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
詳細解釋含義
①事情所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為。
②有機體受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引起的相應的活動。
【例】高原反應過敏反應。
③物質的化學變化。
【例】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鏈式反應。
④打針或服藥所引起的嘔吐、發熱、腹痛等癥狀。
⑤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改變。
【例】熱核反應。
出處
1. 謂響應反叛。
《後漢書·劉焉傳》:「﹝ 趙韙 ﹞還共擊 璋 ( 劉璋), 蜀郡 、 廣漢 、 犍為皆反應
2. 事物所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動。
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我和同行的人談起,他們的反應並不強烈。」 夏衍《走險記》二:「我無法形容那一瞬間的人們的反應。」《羊城晚報》1983.12.25:「上述幾人的後排防守也好,重心低,反應快,移動迅速。」
3. 猶反映,再現。
瞿秋白《序言》:「雜感這種文體……它的特點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應社會上的日常事變。」
4. 有機體受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如含羞草的葉子因觸動而閉合,變形蟲遇不同物體而伸出或縮回假足,人服用某種藥物而引起的身體不適,這些都是刺激所引起的反應。相聲《麻醉新篇》:「不是醫院可怕,是我有個毛病,很多葯我吃了有反應。」
5. 物質受作用而引起變化的現象和過程。如:化學反應;熱核反應。
2生物學名詞生物的神經系統反應
源自生理學的概念,指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機體、組織、器官的原有狀態的改變或活動。
行為主義心理學把「反應」作為自己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行為論強調可觀察的行為,把心理現象歸結為「刺激-反應」公式,把心理學的任務歸結為由刺激探討反應或由反應探討刺激,目的是確定刺激條件以達到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行為論者認為心理學與生理學一樣研究簡單或較複雜的反應,但行為主義心理學偏重研究較複雜的反應,或稱之為動作或行為,但仍屬於反應的性質。按行為論的觀點,反應是相對地直接跟隨刺激而發生的。
人的心理可區分為知、情、意3個方面,或認識活動和意向兩個方面。情、意或意向活動客觀地物質化時則成為見之於外的行動。人的行動受主觀心理活動的制約,決定於當前的事物,也受已往經歷過的事物的影響。所以行為論的「反應」概念是機械的,不符合心理的事實的。
非行為主義的心理學中也採用"反應"這個術語,但它的意義已不局限於行為論者所持的承自生理學的概念。如在18世紀末發現並一直不斷得到研究的反應時,以及作為心理學一種研究方法的反應法,心理學實驗中常用的簡單反應、複雜反應和辨別反應等。近代辯證唯物論心理學者採用「反應」這個術語。意指客觀事物對人引起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理活動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作用。因此其意義在本質上不同於行為論者所說的反應,也有異於一般所說應用於其他事物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