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丹參

丹參又名赤參,紫丹參,紅根等。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乾燥根及根莖。主產于安徽、河南、陝西等地。功效: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價格可到大有恆中藥材庫查詢最新價格。

植物屬性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面紅色。莖高40~80厘米,有長柔毛。葉常為單數羽狀

丹參-植物形態

複葉;小葉1~3對,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兩面有毛。輪傘花序6至多花,組成頂生或腋生假總狀花序,密生腺毛或長柔毛;苞片披針形,花萼紫色,有11條脈紋,長約11毫米,外有腺毛,2唇形,上唇闊三角形,頂端有。3個聚合小尖頭,下唇有2齒,三角形或近半圓形;花冠藍紫色,長2~2.7厘米,筒內有毛環,上唇鐮刀形,下唇短於上唇,3裂,中間裂片最大;雄蕊著生下唇基部。小堅果黑色,橢圓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中藥屬性

基本信息

  [

丹參-植物性狀

出處]《神農本草經》。   【生境】生於山坡草地林邊道旁,或疏林乾燥地上。   【來源】該品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 Labiatae鼠尾草屬植物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心、肝經。   【功效】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   【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症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應用】   用於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症瘕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痛等。治療胸肋疼痛、症瘕結塊,以及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具有良效,常與川芎配伍應用。在治療胸腹疼痛屬於氣滯血瘀方面,往往配合砂仁、檀香等葯同用。   用於溫病熱入營血、身發斑疹、神昏煩躁。常與鮮地黃、水牛角、玄參等葯同用。   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葯配合同用。【用法用量】煎服,9~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反藜蘆。孕婦慎用。   [不良反應]

丹參-藥用部分

  1)個別患者會出現胃痛,食慾減少,口咽乾燥,噁心嘔吐,與丹參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關。宜停葯,並可口服胃舒平,普魯苯辛等葯,重者可皮下注XX阿托品。   2)個別晚期血吸蟲肝脾腫大患者,在服用大劑量丹參後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應停用丹參,並給予止血劑,維生素等。   3)丹參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皮膚瘙癢,皮疹,蕁麻疹,有的還伴見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則惡寒,頭暈,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隨即面色蒼白,肢冷汗出,血壓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應立即肌注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過敏葯,同時用中藥生脈散加減調理。

丹參別名

  【別名】赤參,山參,紫丹參,紅根,紅暖葯,紫党參,紅參,血參,血參根,血丹參,紅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連馬,山紅蘿蔔,活血根,靠山紅,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大紅袍,蜜罐頭,蜂糖罐,朵朵花根,卻蟬草根,奔馬草根,長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紅娘子根。   【商品名】丹參。以根條粗壯,乾燥、色紫紅、無蘆頭及鬚根者為佳。   【處方名】丹參,赤參,紫丹參,炒丹參,酒丹參,醋丹參,丹參炭,鱉血丹參等。

丹參-中藥材飲片

  處方中寫丹參,赤參、紫丹參均指生丹參。為原葯潤透切片入葯者。   炒丹參為丹參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略見焦斑,取出攤晾,而後入葯者。   酒丹參又名酒炒丹參。為丹參片用黃酒淋灑,悶透,文火微妙入葯者。增強活血之功。   醋丹參又名醋炒丹參。為丹參片用米醋淋灑,微悶,文火微炒入葯者。增強止痛之功。   丹參炭為丹參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然後入葯者。偏於止血。   鱉血丹參又名鱉血拌丹參。為丹參片用適量鱉血拌勻,晾乾后入葯者。偏於養血。

品種考證

  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後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吳普本草》載:「莖華小,方如茬(即白蘇),有毛,根赤,四月華紫,三月五月采根,陰乾。」《本草圖經》稱:「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幹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綜合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態特徵均與現在所用唇形科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藥材鑒定

  形態學鑒別   1.1 植物學特性鑒別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根磚紅色,莖高40~80 cm,多分枝,被長柔毛。葉常為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1~7 cm,小葉3~7cm,頂端小葉較大。小葉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8 cm,寬0.8~5 cm,先端鈍,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較密,花序頂生或腋生輪傘花序有花6至多花,組成假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鍾狀,長1~1.3 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2~2.7 cm,花冠筒外伸,彎曲,上長達2 cm,筒內有毛環;雄蕊2,葯隔長,花絲短,上臂葯室發育,2下臂的葯室不育且聯合;小堅果4,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根據丹參的植物學特徵可以將丹參與混用的藥材進行區分。   1.2 丹參藥材根部性狀鑒別   丹參根的特徵為:丹參多為帶根莖的根,根莖粗短,有莖基殘餘,下著生多數細長的根。根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呈磚紅色,粗糙,具多數縱溝或皺紋,有鬚根痕,外部栓皮常鱗片狀剝落,皮層有時開裂,長8~22 cm,直徑5~12 mm,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疏鬆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磚紅色,韌皮部狹。形成層明顯,淡棕色,木質部導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XX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1.3 水試鑒別法   用水浸泡丹參根的方法對丹參進行鑒別,正品丹參根浸泡后的溶液無色,藥材稍膨脹,顏色稍微變淺。偽品丹參溶液顯紅色藥材變為淡紅色。根據水浸後續斷會被染成紅色,粉末中有草酸鈣簇晶;丹參水浸不染成紅色,粉末中無草酸鈣簇晶,但有石細胞及紅棕色物為丹參。從而將兩者進行區分。

區分不同

丹參-植物原生態

  不少傳統藥物名字很接近,例如以「參」為名的藥物便不勝枚舉。要吃「參」治病或補身,以為所有的參都是大同小異,是危險及錯誤的。   例如:丹參、人蔘及党參便是迥然不同的藥物,所含成分不同,藥理不一樣,療效更是有別。   人蔘屬五加科(acanthopanax)植物,種類多達2000種,有Panax ginseng(東方人蔘oriental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n(美國人蔘American ginseng)、 Eleutherococcus enticosus(西伯利亞人蔘或刺五加Siberian ginseng)、高麗參、吉林參等等,成分含多種人蔘皂甙(ginsenosides)。人蔘在不同文獻中有不同的名稱,如人銜、黃參、地精、孩兒參、野山參、移山參等。有必要根據拉丁文學名或科學名詞證實藥物正確。   丹參來自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莖,是鼠尾草屬植物,Salvia種類繁多,成分也不一樣。   至於党參(codonopsis pilosula),屬桔梗科(platycodon)植物,含黃芩素葡萄糖甙(scutellarein glucoside)、生物鹼等成分。   一般人熟悉的田七(anthriscus sylvestris)也叫峨參,含峨參內酯(anthrioin)和異峨參內酯(isoanthrioin)等成分。

人工栽培

繁殖方法

  (一)種子育苗:   1.種子處理。用30~35℃溫水浸泡種子10~12h。然後撈出稍晾一下。放入極少量食用鹼進行揉搓。再用清水沖洗乾淨裝入催芽布袋或其他容器中,放在溫度25~30℃和濕度95%以上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翻動2~3次.經過5~6天有40%~60%的種子顯露胚根后即可播種。   2.播種。播種前灌足底墒水。播量按苗距3cm×3cm,8m 床畦可育成8800株丹參種苗,供667m 土地移栽使用。播種前按每8m 苗床備高效固氮抗病組合菌0.5 kg,腐熟干牛糞或營養細土5 kg配製成生物菌肥,均勻撒施畦面,然後把種子均勻播撒在生物菌肥上面,最後在種子上面覆蓋1cm的過篩細土或細沙。   (三)分根繁殖育苗(適於小拱棚育苗):   立春后(2月中旬)將根莖挖出,選用粗壯、無病害的側根做種根。制種時將直徑0.5cm的側根剪成6cm長的節段,上口剪平,下口剪斜,並將剪口在草木灰中蘸一下。插根時,應將根的頭、尾、中間節段分開歸類擺放。按行距3cm開溝,溝深8cm,然後按株距3cm將種根擺在溝內。根條大頭向上。不能倒置並略低於畦面2cm。接著挖第二行溝並將挖出的土填入第一行溝內,填土至半溝時充分澆水,使土濕透,再填平溝。亦可不開溝按行、株距2cmx3cm的密度直接將種根植入床畦內。澆足水,覆蓋2cm厚的細肥土后,搭蓋塑料薄膜並在薄膜四周用土或泥壓實。棚內氣溫白天應保持在20~25℃,夜間不低於8℃,插后15~20天即可生根出苗。

苗期管理

  春季清明前播種,播種后立即覆蓋塑料薄膜,周圍用細土 壓嚴,防止進風。陽畦和小拱棚育苗,夜間要加蓋草苫。夏至至處暑前育苗的,應在苗床上加遮陽設施,防止灼傷幼苗。出苗后要及時間苗拔草,第一次間苗應在子葉充分展開時進行,苗距1~1.5cm,第二次在2葉時進行,苗距為2~3cm。苗床土壤的適宜含水量是20%~ 22%,當苗床土壤含水量降低到1 7%時應及時澆水。

整地施肥

  栽培丹參一般選擇2年以上沒有施用過化學肥料、農藥和沒有殘留有害物質的地塊進行栽種。整地前每畝用土壤活化素150g和腐殖酸100g進行噴灑后,深耕25~30cm,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降解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農藥和有害物質。同時于犁地前每畝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4000kg、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00kg,然後耕耙平整做畦。平畦適用於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畦150cm,栽種丹參4行。高畦適用於中厚土層地塊,畦面寬140cm,栽種丹參4行,溝寬20cm,垂直高度25cm左右。起壟適用於土層較淺的山崗薄地和水漬地,壟面寬60cm,種植丹參2行,垂直高度20cm以上。

移栽定植

  春季可於清明節前定植大田,夏季育出的苗可在9~10月定植大田。丹參一般每畝 定植7000~8800株,定植方法分為溝植和穴植。做畦整地的多採用開溝定植,行距36~40cm,溝深應根據苗根的深淺確定,一般在10cm左右。開溝后,溝內均勻施入摻拌了高效固氮抗病組合菌、硅酸鹽菌(生物鉀)的牛糞末。施入量為每畝 固氮菌5 kg、生物鉀3 kg、干牛糞末50 kg,然後栽苗。移栽時,要把壯苗、弱苗分級,淘汰病苗和劣苗,保證田間整齊度。栽苗時要使秧苗直立。根垂直向下,栽苗深度以培土接近子葉為宜,並壓實苗周圍土壤。防止澆水時倒苗。移栽定植丹參要做到隨栽隨澆。栽一畦澆一畦,3~4天後再澆1次緩苗水,以保證迅速緩苗。起壟的要進行穴栽。

田間管理

  補苗寧早勿晚,使其儘快趕上已成活的苗。達到生長一致。中耕除草每年需要進行3~4次。除草方法可用人工鋤草或拔草,或機械除草,但不能用化學方法除草。丹參的花期為5~6月份。在不收取種子的情況下應及早摘掉花絮。丹參是一種喜鉀、喜有機肥的植物,栽培時除施足底肥外。于第二年和第三年春季發芽后(4月下旬)追施一次餅肥或優質腐熟農家肥。另外于每年的3月上旬及7月進行根外追肥,葉面噴灑葉面營養液和腐殖酸。每畝 施用量150g。根外追肥葉面噴施應選在上午10時以前、下午4時以後進行,葉面噴灑要均勻,葉子正面、背面都要噴灑。

病蟲害防治

  (一)根腐病。5~11月發生,尤其在高溫多雨季節危害嚴重,可使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   (二)根結線蟲病。砂性重的土壤,因透氣性好,易發病。防治方法:整地前每畝用98%必速殺7~10kg,撤施並與土壤混拌均勻,4~5天後整地,1~2天後即可移栽。   (三)棉鈴蟲。幼蟲鑽食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防治方法:可在蕾期噴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維因600倍液防治。   (四)銀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夏秋多發。防治方法:可在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1500倍液噴施。此外,還有蠐螬、蚜蟲等危害應注意防治。

採收加工

  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集藥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后,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cm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干,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乾去雜后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丹參 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類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還含黃酮類,三萜類,

丹參

甾醇等其他成分。脂溶性成分中,屬醌、酮型結構的有: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ⅡB[1,2]、Ⅴ、Ⅵ[2],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1],異丹參酮(isotanshinone)Ⅰ、Ⅱ[3]、ⅡB[4],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3],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參酸甲酸(methyl tanshinonate)[1],丹參新醌(dan-shexinkum)A、B、C[1]、D[6],二氫異丹參酮(dihydroi-sotanshinone)Ⅰ[7],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4],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8],代號為Ro-090680的2-異丙基-8-甲基菲-3,4-二酮(2-isopropyl-8-methylphenanthrene-3,4-dione)[9],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丹參二醇(tanshindiol)A、B、C[10],丹參新酮(miltirone)[11],1-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1-氫丹參酮(1-dehydrotanshinone)ⅡA[12],1-氫代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13],3α-羥基丹參酮(3α-hy-droxytanshinone)ⅡA[10],1,2-二氫丹參醌(1,2-dihydrotan-shinqiunone)[14],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7β-羥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7β-hydroxy-8-13-abietadiene-11,12-dione),1,2,5,6-四氫丹參酮(1,2,5,6-teTCMLIBahydrotanshinone)Ⅰ,4-亞甲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15],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17],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18],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9],丹參螺縮酮內酯Ⅱ[18],就是丹參隱螺內酯(cryptoac-etalide)[20],鼠尾草酮(miltiodiol)[22]。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23]等;屬其他類型結構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22],彌羅松酚(ferruginol)[12],鼠尾草酚(salviol)[14],柳杉酚(sugiol)[15]等。水溶性的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參酸(sal-vianic acid)A、B、C,丹參酸A又稱丹參素,其結構為D(+)-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丹參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參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 acid)縮合形成的,就是

丹參

丹參酚酸B;丹參酸C是2分子丹參素的縮合物[24,25];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D、E、G[26-29];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27],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r),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紫草酸乙酯(ethy lithospermate)[30],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B[31],原兒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咖啡酸[27],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0]等。還含黃苓甙(baicalin)[32],異歐前胡內酯(isomperatorin)[13],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35],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33],替靠皂甙元(tigo-ge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7]等。   根莖中分得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丹參新醌B,二氫丹參酮Ⅰ,亞甲基丹參醌[34]。   從丹參注XX液中得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異阿魏酸,原兒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參酚酸A[35]。   2.甘西鼠尾草 根含丹參酮Ⅰ、ⅡA[36],ⅡB[37],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丹參酸甲酯[36],紫丹參酯(prgewaqiunone)A、B,亞甲基丹參醌,1,2-二氫丹參酯[38],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參萜酸(przewanoic acid)A、B[39],丹參新酯B,丹參內酯,去甲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40],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37],紫丹參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41],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1,5-羥基-3-甲基蒽醌(ziganien)[42],β-谷甾醇[36]。此外,同屬植物①白花丹參根含有:丹參酮Ⅰ、ⅡA,二氫丹參酮Ⅰ,二氫異丹參酮Ⅰ,陷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丹參酸甲酯,丹參醌B,丹參新酮,去甲丹參酮,Ro-099680,1,2,15,16-四氫丹參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3]。②擬丹參根含二萜化合物: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4],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 urs-12-en-oic acid),2α,3α,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二羥基烏蘇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二羥基烏蘇-12-烯-28-羥酸(2α,3β-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19-三羥基烏蘇類羥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19-三閎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3-O-乙酰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45].

醫學作用

  【理化鑒別】   1.取該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鐘, 放冷,濾過, 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黏稠狀,放冷后, 加乙醇3~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數滴,點于濾紙條上, 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 顯亮藍灰色熒光.將濾紙條懸掛在濃氨溶液瓶中(不接觸液面),20分鐘后取出, 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亮藍綠色熒光.   2.取上述濾液0.5ml,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 顯污綠色.   3.薄層層析:   樣 品 液: 取粉末1 g,加乙醚5ml置具塞試管, 振搖放置1小時,濾過, 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   對照品液:取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加醋酸乙酯製成2mg/ml的溶液.   展 開: 硅膠預製板, 點樣5ml.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   顯 色:在日光下檢視,可見丹參酮ⅡA紫紅色與隱丹參酮橙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

丹參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水(1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70nm.理論板數按丹參酮ⅡA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丹參酮ⅡA對照品10mg,置50ml棕色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2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 即得(每1ml中含丹參酮ⅡA16m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該品粉末(過三號篩)0.3g,精密稱定, 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人中醇 50ml,密塞, 稱定重量,加熱迴流1小時, 放冷,密塞, 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 搖勻,濾過, 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ml,注人液相色譜儀, 測定,即得.該品含丹參酮ΠA(C19H18O3)不得少於0.20%.

藥理研究

  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① 強心 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② 對血管作用 擴張冠脈,增加心肌血流量;擴張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腦血流量下降   ③ 抗血栓形成 提高纖溶酶活性;延長出、凝血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內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血粘度降低、紅細胞電泳時間縮短)   ④ 改善微循環   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作用   ① 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丹參製劑治療:壞死心肌清除快;纖維母細胞分化、膠原纖維形成較明顯;肉芽形成比較成熟。局部淤血減輕、血液循環改善,愈合時間縮短。   ② 抑制過度增生 對過度增生的纖維母細胞有抑製作用。   保肝   改善肝微循環。   抗菌   丹參製劑中含有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對體外的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有抑製作用。   降血脂作用   丹參能使主動脈粥樣斑塊形成面積明顯減少,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丹參可抑制高脂膳食家兔的血脂上升。通過研究發現丹參素還能抑制細胞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

動物實驗

  丹參對喜樹鹼、環磷酰胺的抗癌活性有增效作用.丹參對肉瘤180 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從丹參中分離出的有明顯抗腫瘤活性成分紫丹參甲素,對小鼠Lewis肺癌、黑色素瘤1316和肉瘤180 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丹參對腫瘤的作用,有兩種不同的報告:有實驗發現,丹參有促進癌轉移的作用.單獨應用丹參對 Lewis 肺癌小鼠自發肺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單獨應用復方丹參注XX液(含丹參和降香)對大鼠 Walker256 癌細胞血行擴散有促進作用.亦有實驗表明: 丹參等組成的活血化淤方在臨床上並未促進食道癌和鼻咽癌病人癌瘤的遠部位轉移;丹參等組成的活血化淤復方也不促進食道癌大出血與穿孔.   丹參注XX液可使部分病人的膽固醇下降.在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大鼠, 口服丹參煎劑未見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對主動脈病變亦無保護作用.但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 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酯.復方丹參對高血脂家兔模型血清膽固醇、中性脂肪、β-脂蛋白亦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丹參及白花丹參能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   丹參有促進創傷愈合的作用.對人工骨折的家兔,能減輕局部淤血, 改善局部循環,促進骨折愈合.其促進骨折愈合的作用, 與其提高血清鋅含量、加強骨折斷端鄰近骨組織中鋅的動員以及通過提高骨痂中鋅含量、鋅/銅比值來加速骨痂組織生長和鈣化過程有關.   丹參可改善誘導性腎功能衰竭大鼠的尿毒症癥狀.能明顯降低尿素氮、肌酐、甲基胍、胍基丁二酸的血清濃度,既改善高磷酸血症, 又改變了血中遊離氨基酸的晶型,能促進腎功能恢復.   此外,丹參煎劑給家兔肌注,有降血糖作用。丹參酮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並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丹參對兔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有保護作用.丹參製劑對結締組織病變可抑制膠原的合成,促進分解,可用於治療硬皮病及瘢痕性疾病。

葯(毒)理學

  丹參煎劑給小鼠腹腔注XX43g/kg,48小時l次腹腔注XX內未見動物死亡,而64g/kg組10只動物死亡2只。丹參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XX的半數致死量為80.5±3.1g生葯/kg,丹參或復方丹參注XX液,小鼠腹腔注XX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6.7±3.8g/kg和61.5g±5.3g/1g。(以生葯含量計);家兔每日腹腔注XX丹參注XX液2.4g/kg或復方丹參注XX液3g/kg,連續14日,未見中毒XX,動物血象、肝腎功能和體重等均無異常改變,實質性臟器除明顯充血外,未見特殊變化。另外,小鼠每日灌胃2%丹參酮混懸溶液0.5ml,連續14日,大鼠每日灌胃2.5ml,連續10日,亦未見毒性。

葯代動力

  小白鼠腹腔注XX半數致死量:丹參注XX液36.7±3.8g/kg,復方丹參注XX液61.5±5.26g/kg。麻醉動物靜脈注XX此二劑達臨床應用量40~80倍亦無毒XX;每天給家兔靜脈注XX臨床用量的20~30倍連續14天,也未觀察到毒XX,而且對於血象,肝、腎功能,體重亦無不良影響,實質性臟器除明顯充血外,來見特殊變化。   1.隱丹參酮的吸收、分佈、排泄和代謝:   以薄層分離和雙波長薄層色譜掃描儀分離及測定生物樣品中隱丹參酮的含量。將29只小鼠(雄性,體重22-25g,以下同),分成6組,每組3-6只動物,禁食8小時后,每鼠以隱丹參酮2mg灌胃,給葯后不同時間處死,取全胃腸道及其內容物研成勻漿,提取測定藥物含量。在半對數紙上以藥物回收率作縱坐標,時間為橫坐標作圖,求得隱丹參酮在胃腸道的半量消失時間為31/3小時。另外,將藥物放入小鼠離體胃腸道內在生理鹽水中溫孵(37℃)12小時,測定藥物回收率為98%,因此上述藥物自整體胃腸道消失的情況,基本上反映口服后藥物的吸收,另取8只小鼠禁食8小時后,灌胃隱丹參酮400mg/kg,2小時后處死,取各組織(2只動物為一個樣品)研成勻漿提取測定藥物含量,結果表明,口服后肝及肺含量較高,肺、心其次,脾、血漿及腎依次遞減。另將6只小鼠。靜脈注XX隱丹參酮(以少量吐溫80及二甲基亞碸助溶)40mg/kg,5分鐘后處死,測得藥物在組織的含量,以腦、肺、心較高、肝、血漿、腎及脾依次遞減。8只大鼠(雄性,體重120~150g,以下同),禁食2小時后,每鼠灌胃隱丹參酮350mg/kg,給葯後分段收集尿液,測定藥物含量。給葯后,原形藥物自大鼠尿中排出很少,服藥24小時僅排出給藥量的0.21%,48小時共排出0.34%,另取5只大鼠禁食12小時后灌胃隱丹參酮150mg/kg,在乙醚麻醉下插膽管,並分段收集膽汁,測定藥物含量。給葯后6.12及20小時內,原形葯自膽汁排出為給藥量的0.17%、0.48%及0.80%。說明藥物自腸道吸收后大部分在體內。大鼠口服隱丹參酮后,尿、膽汁及腸道內容物經提取及薄層層離后,可得7個斑點,純化后得7個紅色或橙黃色結晶。測定其理化性質,其中代謝物6號為未改變的隱丹參酮,7號為丹參酮ⅡA,1號極性最大,根據高分辨質譜測定,代謝物2.3.5及6號體外抑菌試驗均為陽性,但仍以原形葯(6號)活性最強,因此在動物體內發揮藥理作用可能仍以原形葯為主。將隱丹參酮放入離體大鼠小腸內溫孵(37℃)5小時后,腸內容物經提取及薄層層離后,除有原形葯外,尚有少量丹參酮ⅡA。大鼠口服隱丹參酮后3小時內膽汁中首先出現的代謝產物除原形葯外。也是丹參酮ⅡA,說明腸道內或肝髒的脫氫酶可能使隱丹參酮轉化成丹參酮ⅡA。1.2.3.4及5號比隱丹參酮極性大的代謝物在大鼠口服藥物6小時以後才陸續在膽汁中出現,說明藥物經過反覆的肝腸循環,在肝臟由肝微粒體葯酶催化,逐漸轉化成相應的代謝產物。例如羥基丹參酮ⅡA可能由羥基化酶所催化,丹參酮ⅡA與谷氨酸的縮合物則可能由酰基輔酶A和谷氨酸2-N酰基轉移酶參與轉化。因此設想,隱丹參酮在動物體內的生物轉化可能有下列途徑。   2.丹參酮的膽汁排泄與肝內轉化:   2.1.試驗動物為大鼠,雄性、體重350~400g,10%烏拉坦1g/kg腹腔麻醉,以小兒頭皮針XX總膽管,固定后先收集1小時的膽汁作為空白對照。藥物先溶入少量二甲基甲酰胺。然後以1%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稀釋至10mg/ml。由十二指腸給葯,而後按時定量收集膽汁,膽汁貯于冰箱過夜,以氯仿提取兩次,合併氯仿液,水浴蒸于,貯于乾燥器,測試前以50ml氯仿定量稀釋,進行高效液相分離並定量;丹參酮在肝勻漿內的轉化,用體重160g雄性大鼠乙醚麻醉后,取肝臟,稱重后以0.15M氯化鉀、0.24M煙酰胺製備均漿,雙層紗布過濾,濾液再以上述溶液稀釋至每10ml相當於肝組織6g。于100ml錐形瓶中加入PH7·4的磷酸緩衝液4ml,肝勻漿液2ml,丹參酮樣 品1mg溶於95%乙醇0.2ml中,對照組加0.2ml不含丹參酮的95%乙醇液。37℃保溫2小時,終止反應後用氯仿12ml分二次萃取。合併萃取液。水浴蒸干。測試前以氯仿100ml溶解樣品,應用薄層分離並定量、(硅膠一CMC薄層,展開劑為苯-丙酮(95:5):肝內抑菌活性成分檢出,試驗採用小鼠,給丹參酮Ⅱ-A后,經不同間隔時間,取肝組織,無水硫酸鈉製成脫水肝粉,進行硅膠干柱層析,分離出相應色帶,參比物丹參酮ⅡA,切下該段色帶后以丙酮洗脫,回收丙酮後作抑菌試驗。   實驗結果表明,大鼠十二指腸給葯后一般在1小時左右即可測得膽汁中有微量的丹參酮排出,其排出高峰在給葯后3小時左右。給總丹參酮製劑組,劑量24mg其中含丹參酮ⅡA3.09mg,隱丹參酮0.6mg。該組動物排出的膽汁中含丹參酮ⅡA量較丹參酮ⅡA組高5~10倍以上。提示製劑組中的隱丹參酮有部分在肝內可轉化為丹參酮ⅡA,此外總酮製劑組的腸吸收較單體丹參酮ⅡA的吸收為多,也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十二指腸給予隱丹參酮后膽汁中不僅有隱丹參酮,尚出現丹參酮ⅡA的色譜峰。給丹參酮Ⅰ后膽汁中所排出的丹參酮Ⅰ較丹參酮ⅡA較丹參酮ⅡA及隱丹參酮略有增多,說明不同結構的丹參酮其在肝內的排出速度是不相等的。大鼠十二指腸給隱丹參酮后,膽汁中出現丹參酮ⅡA,提示隱丹參酮在肝內可經脫氫反應轉化為丹參酮ⅡA。為此,採用大鼠正常肝的習漿液與隱丹參酮在37℃保溫2小時,終止反應后以氯仿提取勻漿液,蒸于氯仿后,用50ml氯仿溶解樣品,然後在硅膠-CMC薄層上精確滴加10ml樣品,展層後圖譜上可見勻漿液中除隱丹參酮外,還形成另一產物,其Rf值為0.42,與濃硫酸反應顯綠色。其紫外吸收與已知品丹參酮ⅡA完全一致。從而證明隱丹參酮在肝勻漿內經脫氫反應轉化為丹參酮ⅡA。此外亦發現在以二氫丹參酮Ⅰ與肝勻漿保溫后,在勻漿液中形成另一產物與濃硫酸反應呈蘭紫色,其Rf值與丹參酮Ⅰ相同,但生成率較低。   為了解服用丹參酮后肝內有無抑菌活性成分,除直接由膽汁中測定其含量外,還參照前文觀察了肝膽及尿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應用分枝桿菌607為指示菌。藥物製劑分別為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及隱丹參酮,藥物均配製成油劑,劑量為2mg/只。實驗動物用體重20~25g的雄性小鼠,每組12只。于給葯后的2.4.16.30小時分別處死3只,在無菌條件下用皮膚鑽孔器切下直徑6mm的肝組織,同時收集血、尿與膽汁,分別置入事先準備好的含有分枝桿菌607的瓊脂平板上,在37℃溫箱經36-48小時,以抑菌圈達10mm以上為正反應,結果表明:給葯后的第2小時各組動物的肝、膽、血、尿中很少出現抑菌物質出現,其抑菌圈分別為隱丹參酮組26mm(2/3)。丹參酮ⅡA10~20mm(3/3)、丹參酮Ⅰ11mm(1/3)。且該抑菌物質在肝內停留時間較長於小時30肝內仍可檢出。(分母為試驗樣品數,分子代表具有抑菌活性數)。   2.2.丹參酮ⅡA磺酸鈉:   實驗所用標記丹參酮ⅡA磺酸鈉比活性為8.4uci/mg。小鼠體重20~22g,一次靜脈注XX3uci/只。分別于給葯后1.6和24小時殺死小鼠,取出心、肝、膽囊、肺、腎、胃、腸和胃腸內容物。稱取一定量組織(一般在20mg)左右,尿和血液吸取量不超過0.1ml過氧化氫,置於70~80℃水浴中消化30分鐘左右,然後用FJ-353雙道液體閃爍儀測定放XX活性。所用閃爍液含有0.03%PPO和0.4%POPOP的二乙醇甲醚和二甲苯閃爍液。以14C正十六烷作內標準淬滅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洞察孩子身上的異常信號
  • 上年紀的人記賬能延遲大腦的老化
  • 5高效良方教你對症去眼袋
  • 瘦身陷阱 10大騙人減肥食品--健康資訊-
  • 怎樣有效預防小兒弱視
  • 飲水機里的水能重複燒嗎?天天喝這種水對身體有害嗎?
  • 這樣減肥健康嗎?一個月能減多少?
  • 腳底傷口長期不愈合,而且有浮腫現象!?
  • 洗面奶能否卸bb霜
  • 炒蔬菜第二天還能吃嗎?為什麼?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