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葯。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我們借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業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葯。產于河北、遼寧、陝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植物屬性
形態特徵
黃芩
多年生草本,莖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厘米。主根粗壯,略呈圓錐形,棕褐色。莖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全線。總狀花序項生,花偏生於花序一邊;花唇形,藍紫色。小堅果近球形,黑褐色,包圍于宿萼中。花期7~10月,果期8~10月。莖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葉具短柄,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兩面無毛或疏被微柔毛,下面密被下陷的腺點。花序頂生,總狀,長7~15厘米,常再於莖頂聚成圓錐狀;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卵狀披針形;花萼長4毫米,盾片高1.5毫米,果時XX;花冠紫色、紫紅色至藍紫色,長2.3~3厘米,筒近基部明顯膝曲,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小堅果卵球形,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臍。生長環境
野生於山頂、山坡、林緣、路旁等向陽較乾燥的地方。喜溫暖,耐嚴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溫。耐旱怕澇,地內積水或雨水過多,生長不良,重者爛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種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質壤士,酸鹼度以中性和微鹼性為好,忌連作。5~6月為莖葉生長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開始重新返青生長。地理分佈
分佈于北方各省區;朝鮮,蘇聯,蒙古,日本也有。中藥屬性
藥品名稱
【拼音】黃芩-原植物
huáng qín 【英文名】 RADIX SCUTELLARIAE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黃花黃芩、大黃芩、下巴子、川黃芩、空腸、經芩,黃金條根、A葿、黃文、虹勝,妒婦、燉尾芩、印頭,內虛、元苓、子芩、宿芩、腐腸。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葯。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我們借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業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葯。產于河北、遼寧、陝西、山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省、自治區。藥材性狀
【性狀】 該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XX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通稱子芩,以清火養陰為主;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或已成空洞,稱枯芩,以清火敗毒為主。氣微,味苦。 【來源】 該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后撞去粗皮,曬乾。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藥物配伍】 《葯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配柴胡,通調表裡,和解少陽;配白朮,清熱安胎;配半夏,苦降辛開;配黃連,清熱燥濕;配枳實、厚朴,消食和胃。 【製法】 黃芩片: 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乾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乾燥(注意避免曝曬)。該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XX狀紋理。照上述[鑒別](1)、(2)項下試驗,應顯相同的結果;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於8.0%。 酒黃芩: 取黃芩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該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黃棕色,呈放XX狀紋理,略帶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黃芩苷不得少於8.0%。 【顯微特徵】 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層至20余層扁平細胞組成,其中散在嗜細胞。木栓黃芩
組織外緣多XX。皮層狹窄,散在纖維及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廣,有多數纖維與石細胞,石細胞多分佈于外側,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多分佈于內側;形成層環狀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周圍有木纖維束;木XX線較寬。老根中央有一至多個同心狀的木栓組織環。薄壁細胞中還澱粉粒。 【鑒別】 (1) 該品粉末黃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梭形,長60~ 250μm,直徑9~33μm,壁厚,孔溝細。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壁較厚或甚厚。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網紋導管多見,直徑24~72μm。木纖維多碎斷,直徑約12μm ,有稀疏斜紋孔。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直徑2~10μm,臍點明顯,復粒由 2~3 分粒組成。 (2) 取該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芩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黃芩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以含4%醋酸鈉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為展開劑,預平衡30分鐘,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一相同的暗綠色斑點。 【炮製研究】 工藝研究通過測定不同炮製品中黃芩酶的活力,結果表明,蒸是一種好方法,蒸30分鐘基本上已能達到抑酶的效果,煮法也可以,但時間以10分鐘為宜。蒸發加工的黃芩,外觀整齊,顏色鮮明,黃芩苷含量高;煮法加工的黃芩,外觀形狀差,顏色不鮮明,且能造成黃芩苷的損失,故應以蒸法為首選。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黃芩
【常用配伍】 1.無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 2.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 3.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4.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 5.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 6.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葯同用。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臨床應用】黃芩-原植物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 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葯同用。 此外,該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中醫藥理
主要有效成分:黃酮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黃芩素、漢黃芩苷元。 ②體外: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 黃芩素、黃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應。抑制炎症模型滲出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劑XX節炎。 1)機制:抑制炎性介質產生、釋放。 2)抑制組胺釋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攝護腺素E(PGE)、白細胞三烯(LT)的生成,減輕炎性介質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抑制免疫反應:尤其對I型變態反應(過敏反應)作用顯著。 作用環節:①穩定肥大細胞膜,減少炎性介質釋放。②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炎性介質的生成。 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黃芩苷,提高巨噬細胞、NK細胞功能。 (4)解熱。 (5)保肝、利膽(清肝膽):保肝:與抗氧自由基損傷有關。 (6)鎮靜:中樞抑制。 (7)對血液系統影響 作用複雜:黃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黃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產生。 小結: 抗病原體、抗炎、調節免疫功能、解熱、鎮靜、保肝、利膽等。無抗腫瘤作用。 2.其他藥理作用 (黃芩
1)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黃酮類成分。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抗動脈粥樣硬化。 (2)抗氧自由基損傷:抑制過氧化脂質(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壓:直接擴張外周血管;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熱河黃芩
傳統中藥材注重道地性,熱河黃芩是黃芩的地道品種,主產于熱河(今河北承德),承德處於華北地區北部,海拔高,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給黃芩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熱河黃芩已久負盛名。人工栽培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黃芩
應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及地下水位較低的沙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栽培,也可種在幼果樹行間等一切閑散土地。每公頃施廄肥37500千克加過磷酸鈣300千克,黃芩為深根植物,要求深耕細耙,整平作畦,畦寬120厘米,長短不限。 2.繁殖方法 (1)用種子繁殖 黃芩花期長達3個多月,種子成熟期很不一致,且極易脫落,需隨熟隨收,最後可連果枝剪下,曬乾打下種子,去凈雜質備用。種子發芽率60%。在15~18℃的溫度下,有足夠的濕度,播種后約11天出苗。播種分直播和育苗兩種,直播好,可節省勞力,根條長,叉很少,產量較高。小面積種植,為便於管理,節省土地,也可育苗移栽。 直播分春播和秋播,春播於4月中旬,秋播於8月中旬,宜開溝條播,按行距30~40厘米開2~3厘米淺溝,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溝內,覆土蓋平,鎮壓后澆水,每公頃播種量7.5~112.5千克,播種后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 育苗選溫暖、陽光充足的地方作苗床,畦寬120厘米,長可根據需要來定,施足基肥,深刨細耬,整平播種,于3月底或4月初,特種子用溫水浸泡5~6小時后,撈出稍晾去水分,立即播種。播種前畦內澆一次大水,待水滲下后,將種子均勻的撒于畦面,然後將糞土混勻後過篩,覆蓋一薄層,約厚2厘米左右,為保持土壤濕潤和提高溫度,促使早出苗,可加塑料薄膜覆蓋,7~10天即可出苗。 (2)分根繁殖黃芩
在採收或春季選擇2~3年生黃芩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未發芽前的根莖,剪去主根藥用,將根莖按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按行株距30厘米*21厘米栽植。此法的優點是提前收穫到1~2年,早春栽苗成活率高。 3.田間管理 直播和育苗地,在出苗前後都要保持土壤濕潤,苗床在苗出齊后,要適當通風,苗高1厘米時,逐漸把塑料薄膜去掉,以免徒長,結合拔草間去過密的苗,苗高1.5~2厘米時,定植大田。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3~4厘米栽苗1株,栽后澆水。直播地苗高1厘米時,結合鬆土除草按株距2~3厘米定苗,苗期生長緩慢,植株較小,要經常鬆土除草,保持畦內表土層鬆軟無雜草。在6月底或7月初,每公頃追施過磷酸鈣300千克加硫酸銨150千克,在行間開溝施下,施后覆土,若乾旱時澆水。如不收種子,為促使根部生長,可剪去花枝。第二年返青后和6月下旬各施追肥一次,其他管理同第一年。 4.病蟲害防治黃芩
葉枯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學名Selerotium sp.。危害葉,從葉尖或葉緣向內延伸不規則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后致葉片枯死,高溫多雨季節發病重。初為點片發生,如不及時防治可蔓延至全田。 防治方法: ① 冬季處理病殘株,消滅越冬菌原; ② 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粉劑(苯驕咪唑44號)10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每7~10天1次,連續2~3次。採收加工
黃芩播種第二年秋後,地上部枯萎時或第三年初春芽未萌動前刨收,因根系深,根條易斷,挖時需要深挖,勿刨斷根,刨出的根,去掉殘莖,曬至半干,撞去外皮,曬乾或烘乾,也可切片后乾燥。在晾曬過程中,避免暴曬過度發紅,防止水濕雨淋,見水變綠,最後發黑,影響質量。每1.5-2千克鮮根,可加0.5千克乾貨。每公頃產3750~4500千克。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黃芩
黃芩根含黃酮類化合物:黃芩素(baicalein),黃芩新素(neobaicalein),即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Ⅱ),黃芩甙(baicalin),漢黃芩素(wogon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木蝴蝶素A(oroxylin,oroxylin A),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baic alein),黃芩黃酮(skullcapflavone)Ⅰ,二氫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白楊素(chrysin),2,5,8-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2,5,8-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2,5,8-三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2,5,8-tr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羥基-6-甲氧基黃烷酮(4,5,7-trhydroxy-6-methoxyflavanone)[5],2,3,5,6,7-五羥基黃烷酮(2,3,5,6,7-pentahydroxyflavanone)漢黃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2-(3-羥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chrysin-6-C-β-D-glucoside-8-C-β-L-arabin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8-C-β-D-葡萄糖甙(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2S)-2,5,6,7-四羥基黃烷酮[(2S)-25,6,7-terahydroxyflavanone],5,7,2,6-四羥基黃酮(5,7,2,7-tetrahydroxyflavone),5,8-二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8-dihydroxy-6,7-drimethoxyflavone),5,7,4-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5,7,2-三羥基甲氧基黃酮(5,7,2-trihy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閎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漢黃芩素(norwogonin),二氫黃芩素(dihydro-baicalin)[11],5,7,2-三羥基黃酮(5,7,2-trihydroxyflavone),5,7,2-三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即粘毛黃芩素Ⅲ(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vis-ciduiin Ⅲ)5,25-三羥基三甲氧基黃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5,7,2-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2-trhiyroxy-8-methoxyflavone)即韌黃芩素Ⅱ(tenax-in Ⅱ),5,2,6-三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2,6-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羥基黃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閎基黃酮(5,7,2,3-tetrahydroxyflavone),3,5,7,2,5,6-五羥基黃酮(3,5,7,2,6-pentahydroxyflavone)即粘毛黃芩素Ⅰ(viscidulin Ⅰ),(2S)-7,2,6-三羥基-5-甲氧基黃烷酮[(2S)-7,2,6-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2,6,2,4-四羥基-6-甲氧基查爾酮(2,6,2,4-tetrahydroxy-6-methoxychalcone)[13],5,72,5-四羥基黃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左旋聖草素(eriodictyol),半枝蓮種素(rivularin)及粘毛黃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等。另外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豆甾醇(stigmasterol)[3]。2.滇黃芩 根含涇黃芩素,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甙,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2S)-5,7,8-三羥基黃烷酮[(2S)-5,7,8-trihydroxyflavanone],(2S)-2,5,6,7-四羥基黃烷黃芩素,木蝴蝶素A,滇黃芩新甙(scuteamoenoside),(2R,3R)-2,3,5,7-四羥基黃烷酮[(2R,3R)-2,3,5,7-tetrahydrox-yflavanone],滇黃芩新素(scuteamoenin),(2R,3R)-3,5,7-三羥基黃烷酮-(2R,3R)-3,5,7-trihydroxyflavanone],黃芩黃酮Ⅱ,2,3,5,6,7-五羥基黃酮,白楊素,β-谷甾醇。3.粘毛黃芩 根含黃芩甙,漢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黃芩新素,5,2-二羥基二甲氧基黃酮(panicolin)即黃芩黃酮Ⅰ,粘毛黃芩素Ⅰ、Ⅱ、Ⅲ。 麗江黃芩根含黃芩素,漢黃芩素,白楊素,木蝴蝶素A,韌黃芩素Ⅱ,粘千周黃芩素Ⅰ。 同屬植物甘肅黃芩根含甘肅黃芩素(rehderianin)Ⅰ,粘毛黃芩素Ⅲ,黃芩甙,漢黃芩素,黃芩素,木蝴蝶素A,甘肅芩甙元(ganhuangenin)。川黃芩根含黃芩甙,漢黃芩甙,黃芩素,粘毛黃芩素Ⅰ、Ⅱ,木蝴蝶素A和漢黃芩素。黃芩
【理化鑒別】 1. 取粉末1 g,加乙醇10 ml,溫浸15分鐘, 濾過,取濾液1 ml,加醋酸鉛試液2~3滴, 生成桔黃色沉澱;另取濾液1 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 顯紅色. 2. 薄層層析 樣 品 液:取粉末1 g,加乙醚40 ml于索氏提取器中迴流至無色, 濃縮至2~5 ml,供試.對照品液:取黃芩素和漢黃芩素配成溶液作為對照溶液. 展 開:0.5 N草酸硅膠G板(硅膠G+0.5 N草酸溶液鋪板), 以氯仿-甲醇(10∶1)展開17 cm. 顯 色:于365 nm紫外燈下觀察,供試品在與標準品的相同位置有相同的暗灰棕色熒光斑點.成分分析研究進展:略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水-磷酸(47:53:0.2)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按黃芩苷峰計算應不低於2500.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在60℃減壓乾燥4小時的黃芩苦對照品適量, 加甲醇製成每1ml含60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該品中粉約0.3g(同時另取該品粉末測定水分), 精密稱定.加70%乙醇40ml,加熱迴流3小時, 放冷,濾過,濾液置100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滌容器扣殘渣, 洗液濾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 搖勻.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搖勻, 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m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該品按乾燥品計算, 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於9.0%.成分分析研究進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