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乾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植物屬性
植物分類
甘草-植物性狀
Glycyrrhiza,其實是「甘草屬」,沒有二度法名,它的下面有大約18個大類品種,在亞洲、歐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佈(並大都有傳統的藥用和其他用途)。
在中國的主要有三大類品種:
Glycyrrhiza glabra- liquorice,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 Chinese liquoriceGlycyrrhiza yunnanensis
Radix Glycyrrhizae:指的是「甘草根莖」;radix,拉丁語,意思是「根莖」;甘草,從植物學上嚴格說,應該首先指的是整個的植物,在藥品里,通常指的是甘草植物的根部,嚴格說,是「甘草根」。 直立屬,葉互生,奇數現狀複葉,小葉7~17枚,橢圓形卵狀,總狀花序腋生,淡紫紅色,蝶形花。長圓形夾果,有時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密被棕色刺毛狀腺毛。扁圓形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態條件
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引黃灌區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於繁殖。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在我國,甘草生長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地。喜乾燥氣候,耐寒,野生在乾旱的鈣質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質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澇窪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鹼性為好。藥材概述
甘草-中藥材飲片
國家標準《GB/T19618-2004 甘草》
出處:《神農本草經》
別名: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類別:補益葯(亦稱補虛葯)中的補氣葯
基原: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豆科Leguminosae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根及根莖。
藥材性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XX線放XX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
栽培要點: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乾燥氣候。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用種子或根莖繁殖,但以根莖繁殖生長快。
藥材特性: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莢果裂開,籽粒隨風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莖挺拔直立;根如圓柱,直徑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長一米多,最長者達三四米。
具體用處:甘草是臨床最常應用的藥品。生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性;炙甘草能補脾益氣,臨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藥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西方國家大量進口甘草,從中提取甘草次酸,治艾滋病。甘草退耕還林,水土保持作用更強。陝北農民和西部人們反映,把甘草種子隨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強。
主要成分: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又稱甘草甜素,一種三萜衍生物,分子式C42H62O16。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見苷),是甘草的甜味成份,存在於甘草屬植物中,在乙酸中結成片狀或稜柱狀晶體。在220℃分解。溶於水。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有兩種同質異晶體。熔點分別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溶於乙醇。
藥理性質: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由於甘草酸有糖皮質激素樣藥理作用而無嚴重不良反應,臨床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肝炎、支氣管炎和艾滋病,還具有抗癌防癌、干擾素誘生劑及細胞免疫調節劑等功能。甘草酸具有降血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鹽池甘草:寧夏鹽池鹽池甘草
縣是是「西正甘草」的主產區,鹽池甘草在寧夏分佈面積大、儲量多、品質好,並且其本身色紅皮細、骨重粉足、條幹順直,甘草酸和甘草黃酮含量都非常高,1995年被評為「中國甘草之鄉」。
發展現狀:2008年進口鮮或乾的甘草3584.35噸,與上年同比增長2.93%,進口金額292.67萬美元,同比增長76.31%,進口平均價為0.81美元/公斤,同比增長71.28%。
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鮮或乾的甘草呈現出口下降進口增長趨勢。一方面是由於國際甘草市場比較活躍,另一方面是由於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2008年將甘草和甘草汁液及浸膏的進口關稅從6%降為0,激發了企業進口甘草的熱情,而此舉也是解決我國甘草資源短缺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國進口甘草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是:亞洲2987.37噸,占進口的83.34%,歐洲596.98噸,占16.65%。分類介紹
紅皮甘草切片
1、商品名:
a.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為東甘草和西甘草兩種:
東甘草:又名東草。為產于東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為產于寧夏鹽池、甘肅、內蒙古,青海,陝西、新疆等地者。
b.此外還有以下傳統商品名稱:
粱外草:產于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一帶者。
王爺地草:產于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者。習慣認為梁外草及王爺地草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西鎮草:產于寧夏鹽池,陶東,平羅一帶。屬於西草。上河川草:產于內蒙古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一帶者。屬於西草。
邊草;產于陝西北部靖邊、定邊一帶者。屬於西草。
西北草;產于甘肅民勤、慶陽、張掖、玉門等地者。屬於西草。
下河川草:產于內蒙古包頭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和林格爾等地者。屬於西草。
東北草:產于內蒙古東部,赤峰,哲盟、呼盟等地者。屬於東草。
新疆草:產于新疆者。屬於西草。
皮甘草:又名帶皮甘草、帶皮草、皮草。為採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為採收加工后颳去栓皮,切成長段者。
把甘草:為在加工過程中切成長段,紮成把者。
甘草節:又名粉草節、草節。為甘草根及根莖中充填有棕黑色樹酯狀物質的部分。
甘草頭:又名疙瘩革、疙瘩頭。為甘草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
均以皮細而緊、質豎體重、紅棕色、粉性大、甜味濃、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2、處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處方中寫甘草,生草指生甘草。為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偏於清熱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攤晾,然後入葯者。偏於潤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為甘草根的末梢或細根,洗凈,切小段入葯者。偏於清熱利尿。
3、藥用分類:
請參考下面的「藥理及藥性」的部分。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野生灰皮甘草切片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XX線寬廣,多彎曲,常現裂隙;纖維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篩管群常因壓縮而變形。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XX線寬3~5列細胞;導管較多,直徑約至160μm;木纖維成束,周圍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方晶。根中心無髓;根莖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黃色。纖維成束,直徑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具緣紋孔導管較大,稀有網紋導管。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水洗滌 3次,蒸干,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銨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于同一用1%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理化鑒別
1.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加80%(V/V)硫酸數滴, 顯黃色, 漸變橙黃色(甘草甜素反應)。
2. 薄層層析
薄層層析
樣 品 液: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迴流1小時,過濾,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1小時, 過濾, 濾液蒸干, 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併提取液,用水洗滌3次后,蒸干,殘渣加甲醇2ml溶解。
對照品液:甘草酸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
展 開:硅膠G薄層板, 點樣5(l ,以酯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30∶2∶2∶4) 為展開劑,展距8cm。
顯 色:以硫酸乙醇液噴霧,105℃加熱,在紫外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
1.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2mol/L醋酸銨溶液一冰醋酸(67:33: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按甘草酸單銨鹽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2.對照品溶液的製備:取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動相溶解並稀釋至刻度, 搖勻,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0.2mg,摺合甘草酸為0.1959mg)。
3.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本品中粉約0.3g, 精密稱定, 置50ml量瓶中, 加流動相約45ml, 超聲處理(功率250W, 頻率20kHz)30分鐘,取出,放冷,加流動相至刻度,搖勻, 濾過, 即得。
4.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人工栽培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均可甘草-藥用
(生長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頃37500千克,翻后耙平,種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溝,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種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澆水,每公頃用種子30~37.5千克。根狀莖繁殖:結合春秋採挖甘荔時進行,粗的根藥用,細的根莖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個芽,頭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內,行距30厘米開10厘米深的溝,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澆水。
出苗前後,保持土壤濕潤,干要澆水,苗長出2~3片真葉按株距10~12厘米間苗,此期地無草。根狀莖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雜草,防止草叢生,第一、二年和糧食等作物間套種,合理利用土地。封凍前,追施農家肥料2000~2500千克。採收加工
種子繁殖3~4年,根狀莖繁殖2~3年即可採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莖葉枯萎時採挖。甘草根深,必須深挖,不可刨斷或傷根皮,挖出後去掉殘莖。泥土,忌用水洗,趁鮮分出主根和側根,去掉蘆頭、毛須、支杈,曬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曬至全乾;也可在春季甘草莖葉出土前採挖,但秋季採挖質量較好。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加工時做到皮凈身干,單條順直,兩頭見刀,口徑整新,根莖分攏,按類歸等。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病蟲防治
(1)鏽病
被真菌侵害后,葉的背面出現黃褐色的皰狀病斑,XX后散發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復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灑0.3-0.4波美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鋼400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葉片產生圓形和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褐色,邊緣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1:1:1~16O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濕性粉劑1500~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葉片正反面產生白粉。
防治方法:噴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
(4)蚜蟲
又叫蜜蟲、膩蟲,成、若蟲吸莖葉汁液,嚴重時造成莖葉發黃。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植株和落葉深埋。發生期噴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數次。
(5)紅蜘蛛
8月份左右發生,9月份左右危害嚴重,主要侵食葉片和花序。葉片被害后,葉色由綠變黃,最後枯萎。此蟲多藏於葉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米湯或面漿水噴灑。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甘草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甘草的化學組成極為複雜,目前為止從甘草中分離出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異甘草甙、新甘草甙、新異甘草甙、甘草素、異甘草素以及甘草西定、甘草醇、異甘草醇、7-甲基香豆精、傘形花內酯等數十種化合物,但這些成分和數量通常會隨甘草的種類、種植區域、採收時間等因素的不同而異。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和黃酮類物質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主要存在於甘草根表皮以內的部分。[1]藥理作用
西醫藥理髮現,甘草劑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酮類作用,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製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於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還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蜜餞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巧克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煙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除去甘草甜素的浸膏及甘草中黃酮甙類對大鼠實驗性潰瘍有明顯保護作用。
2. 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對健康人及動物都有促進鈉,水瀦留的作用;小劑量甘草甜素(每隻100ug )能使大鼠胸腺萎縮及腎上腺重量增加,產生糖皮質激素可的松樣作用。大劑量時則糖皮質激素樣作用不明顯,只呈現鹽皮質激素樣作用。
3. 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對某些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體內代謝產物中毒都 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份為甘草甜素,解毒機製為甘草甜素對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產物葡萄糖醛酸能與毒物結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4. 止咳平喘作用 甘草次酸有明顯的中樞性鎮咳作用,大劑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鹽尚有抗炎症及抗過敏、抗肝損傷、抗促癌、抗菌、抗艾滋病毒(甘草甜素)作用。
5.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心律失常。
藥用性能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大劑量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藥用分類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止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葯。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党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葯。
此外,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葯。
與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適合人群
1. 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
2. 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忌服。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
不久前曾經提過,傳統藥物方劑的組成有君臣佐使四類藥物,而「使葯」是引導藥物直達病變部位,兼有調和作用。這麼一來,藥物不必運行到別的器官,導致其他器官受到藥物不必要作用損害,減少副作用。(請參閱何乃強、陳鏡洲合著,新加坡康復協會2000年出版《藥物的認識》第141頁)
在傳統醫學,甘草(licorice)是多屬於使葯,它有調和諸葯的功能,而且很多傳統藥方都用上甘草配搭。甘草含有很多化學成份,但以甘草酸(又稱甘草甜素,Glycyrrhizic acid 或 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為主。市面上出售的零食如糖果、酸梅、橄欖,有些是用甘草調製或混有甘草,可是如果長期吃甘草,或是吃了大量的甘草,那恐怕會有不良後果。
甘草的藥理作用有腎上腺皮質激素(荷爾蒙)樣作用,很多對甘草有認識人的知道過量的甘草會使到尿量及鈉(sodium,鹽含有成份)的排出減少,身體會積存過量的鈉(鹽分)引起高血壓;水分儲存量增加,會導致水腫。同時過多血鉀流失引起的低血鉀症,導致心律失常,肌肉無力。電子顯微鏡觀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損傷。這些研究結果,早已在西方的醫學文獻刊出。
更有報告指出它還可以影響腦部,病人會出現嗜睡的癥狀。
配伍禁忌
抗菌葯:甘草及其製劑中含糖皮質激素類物質,大劑量的甘草與四環素族、紅黴素、氯黴素等抗菌葯聯用,可降低這些藥物的吸收率,如長期配伍聯用還可引起二重感染。甘草還忌與異煙肼、兩性霉素B長期配伍,以避免藥物毒副作用XX。黃連素與甘草同用抑菌作用呈降低趨勢。另外臨床中還有將抗菌消炎的頭孢氨苄片與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甘草合劑同用,結果導致頭孢氨苄片抗菌作用降低的報道。
水楊酸類及非甾體抗炎、解熱、鎮痛葯:甘草所含的甘草酸經酶的作用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醛酸。甘草次酸的結構與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相似,若與水楊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的潰瘍率增加。曾有報稱,將復方甘草片與阿司匹林合用,使患者原有十二指腸潰瘍面積XX,導致上腹部疼痛加劇,上消化道出血。這是由於阿司匹林對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對原有潰瘍者尤應慎用。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與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對消化道的刺激,故在用藥上不宜聯合應用。
降糖葯:口服降糖葯甲苯磺丁脲、降糖靈、優降糖,胰島素等若與甘草配伍同服可降低降糖葯的效果。因糖皮質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質從骨骼肌中轉移到肝臟,在相關酶的作用下使葡萄糖和糖原的產生增加,故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所以與降糖葯在藥理上是拮抗的。有報道稱降糖靈與甘草甜素片同服使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這是由於甘草甜素可影響降糖靈的降糖效果。此外,甘草的糖皮質激素樣作用,還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
強心甙類藥物:甘草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可瀦鈉排鉀,使體內鉀離子減少,導致心臟對強心甙敏感性增加,從而發生中毒。臨床上有炙甘草與洋地黃毒甙片同服,患者出現室早、二聯律、一聯律的報道。這是由於甘草能導致低血鉀,與洋地黃毒甙片同服極易誘發洋地黃中毒反應發生。應避免二者聯用或聯用時適當補充鉀鹽。
利尿葯:甘草的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能保鈉排鉀。若與排鉀性利尿葯如氫氯噻嗪、利尿酸、速尿、氯噻酮、乙酰唑胺等合用,能使血清鉀離子濃度降低,易加重發生低血鉀的危險,增加不良反應,如水腫、壓升高、全身無力,甚至可發生嚴重低鉀性癱瘓。臨床上出現過復方甘草片與雙氫克尿噻片同服,導致患者浮腫加劇並出現尿瀦留。原因是甘草次酸有排鉀作用,能引起低血鉀,雙氫克尿噻片也能加速鉀離子的排泄,故二者合用可引起低鉀性水腫、尿瀦留。應避免二者配伍使用或合用時加強補鉀。
甘草可引起高血壓
如果你有高血壓,請遠離甘草。冰島科學家發表在內分泌學會第82屆年會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每天食用小量甘草會引起血壓增高。
在瑞典哥德堡薩霍琳斯加大學附屬醫院(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Gothenburg Sweden),Helga Sigurjonsdottir醫生稱,「3名高血壓婦女在就醫時稱她們經常食用大量甘草,正是此事促使我們對其進行研究。」
當這些婦女停止食用甘草時,她們的血壓開始降低。甘草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即甘草次酸,可影響調節血壓的激素分泌。目前已經了解到食用大量甘草會導致血壓明顯增高,但是食用小量甘草是否會有影響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選取64名志願者進行研究。受試者每天食用一定量的甘草,持續2-4周。他們被分成三組,每組服用劑量不同,範圍從每天50g到200g。
兩周后,所有受試者均出現血壓增高的現象。每天服用50g的受試者血壓平均升高3.5mmHg,而每天服用200g的受試者平均升高14mmHg。
研究人員稱,「這表明即使是小量的甘草對血壓也有明顯影響。」
但是徹底戒絕甘草幾乎是不可能的。甘草目前被廣泛應用於煙草製造業中,可製成香煙或煙草口香糖,在後者中,作為甜味劑的甘草使之咀嚼起來味道更加香甜。
甘草還可作為甜味佐料使啤酒顏色加深,尤其是對於那些用麥芽釀造的啤酒。當然,你可以吃紅甘草,它含有櫻桃調味品,而不含有任何真正的甘草成分。中醫傳承
傳說典故
甘草,是中藥中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其藥性和緩,能調和諸葯。所以,在許多處方中都由它「 壓軸」,稱「甘國佬」圍繞著甘草的發現也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從前,某鄉村中有一老醫生,醫術精湛。一次他赴外地為人看病,臨行給徒弟留了幾包事先開好的葯,準備應付家裡來的病人。誰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幾包葯快要用完了。徒弟無法,只好把院里燒水用的嚼起來甜絲絲的乾柴切碎包起來,妄稱是師傅走時留下的。誰知那些患了脾胃虛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癰疽腫痛的病人、患有小兒胎毒的孩童吃了這些甜絲絲的乾柴,病都好了。這種乾柴,就是甘草。從此,甘草入葯,沿用至今。 1.李杲: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葯,使之不爭,故熱葯得之緩其熱,寒葯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2.《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蔘、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鳳髓丹之甘,緩腎急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3.《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葯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4.《本草匯言》: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葯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又如咽喉腫痛,佐枳實、鼠粘,可以清肺開咽;痰涎咳嗽,共蘇子、二陳,可以消痰順氣。佐黃芪、防風,能運毒走表,為痘疹氣血兩虛者,首尾必資之劑。得黃芩、白芍藥,止下痢腹痛;得金銀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黃連,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連翹,散懸癰於垂成之際。凡用純熱純寒之葯,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雲,實滿忌甘草固矣,若中虛五陽不布,以致氣逆不下,滯而為滿,服甘草七劑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獨入脾胃,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別錄》雲,下氣治滿,甄權雲,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若脾土太過者,誤服則轉加脹滿,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滿中,此為土實者言也。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葯得之和其性,表葯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葯入氣,隨血葯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7.《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葯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困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8.《本草備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附記於此,以正其失。
9.《本經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當病情也。凡葯之散者,外而不內(如麻黃、桂枝、青龍、柴胡、葛根等湯);攻者,下而不上(如調胃承氣、桃仁承氣、大黃甘草等湯);溫者,燥而不濡(四逆、吳茱萸等湯);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葉石膏等湯);雜者,眾而不群(諸瀉心湯、烏梅圓等);毒者,暴而無制(烏梅湯、大黃gu蟲丸等),若無甘草調劑其間,遂其往而不返,以為行險僥倖之計,不異於破釜沉舟,可勝而不可不勝,詎誠決勝之道耶?金創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