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中藥名,功能:行瘀、止痛、涼血、消腫。主治:治瘀滯經閉、疝瘕積聚、腹痛、脅痛、衄血、血痢、腸風下血、目赤、癰腫、跌撲損傷。
簡介
赤芍-藥用部分
【英文名】 RADIX PAEONIAE RUBRA 【來源】該品為毛茛科植物赤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莖、鬚根及泥沙,曬乾。 【炮製】 炮製方法: 1、赤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洗凈,潤透,切園片或斜片,乾燥,篩去碎屑。 2.炒赤芍:取赤芍片,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3.酒赤芍:取赤芍片,加黃酒拌勻,稍悶,待酒被吸盡后,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每100Kg赤芍片,用黃酒12kg。) 成品性狀: 1.赤芍:為類圓形薄片或斜片,直徑0.5~3cm,厚0.3~0.5cm。表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心有放XX狀紋理,皮部窄,有的有裂隙。周邊灰褐色。質硬而脆。味微苦。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芍藥苷(C23H28O11)不得少於1.5%。 2.炒赤芍:顏色加深,偶有焦斑。 3.酒赤芍:微黃色,略有酒氣。 炮製作用: 1.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能。生赤芍以清熱涼血力勝。多用於溫病熱入血分的身熱出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 2.炒赤芍:炒后藥性偏於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傷中,可用於瘀滯疼痛。 3.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勝,清熱涼血作用較弱。多用於閉經或痛經,跌打損傷。性狀
該品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40cm,直徑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及皺紋,並有鬚根痕及橫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XX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鑒別
赤芍花
(1) 該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皮層薄壁細胞切向延長。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XX線較寬,導管群作放XX狀排列,導管旁有木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澱粉粒。 (2) 取該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 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 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 1ml含 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05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40:6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0nm。理論板數按芍藥苷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經五氧化二磷減壓乾燥器中乾燥36小時的芍藥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該品粗粉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4小時,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該品含芍藥苷(C23H28O11) 不得少於 1.8%。性味及功能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用法用量】 6 ~12g。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赤芍能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該品功能與丹皮相近,故常與丹皮相須為用。但丹皮清熱涼血的作用較佳,既能清血分實熱,又能治陰虛發熱;而赤芍只能用於血分實熱,以活血散瘀見長。 【葯 名】:赤芍 【拼 音】:chishao 【英文名】:red paeony roo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毛茛科植物芍藥(野生種)、草芍藥、川赤芍等的根。 【功 效】:行瘀,止痛,涼血,消腫。 【主 治】:治瘀滯經閉,疝瘕積聚,腹痛,脅痛,衄血,血痢,腸風下血,目赤,癰腫。中藥化學成分
1、芍藥根含芍藥甙(paeoniflorin),氧化芍藥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芍藥甙(benzoylpaooniflorin),白芍甙(albi-florin),芍藥甙無酮(paeoniflorigenone),沒食子酰芍藥甙(galloylpaeoniflorin),β-蒎-10-烯基-β-巢菜甙(z-1s,5R-β-pinen-10-yl-β-vicianoside),芍藥新甙(lacioflorin),芍藥內酯(paeoni-lactone)A、B、C,β-谷甾醇(β-siiosi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還從根的鞣質中分得1,2,3,6-四沒食子酰基葡萄糖(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se),1,2,3,4,6-五沒食子酰基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及相應的六沒食子酰基葡萄糖和七沒食子酰基葡萄糖等。又含右旋兒茶精(catechin)及揮髮油。揮髮油主要含苯甲酸(benzoic acid),牡丹酚(paeonol)及其他醇類和酚類成分共33個。 2、川赤芍 根含芍藥甙(paooniflorin),四川產品還含微量的苯甲酰芍藥甙(benzoyl paeoniflorin)。 3、草芍藥 根含芍藥甙,北京地區產品還含氧化芍藥甙(oxrpaeoniflorin)和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還含苯甲酸(benzoic acid),揮髮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等。 4、美麗芍藥 根含芍藥甙,氧化芍藥甙,苯甲酰芍藥甙,牡丹酚原甙。 5、窄葉芍藥 根含芍藥甙,苯甲酰芍藥甙,氧化芍藥甙,牡丹酚原甙,苯甲酸,水楊酸(salicyl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acid),β-香樹脂醇(β-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還含揮髮油及環烯醚萜類(iridoid)物質。 6、塊根芍藥 根含芍藥甙、氧化芍藥甙[1]。臨床應用
1. 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發熱、舌絳、身發斑疹,以及血熱妄行等。配生地、牡丹皮等, 2. 用於經閉,跌打損傷,瘡癰腫毒等氣血瘀滯證。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可用於經閉及跌撲損傷;配當歸、金銀花、甘草等,可用於瘡癰腫毒性味
酸、苦,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桐君:甘,無毒。歧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義》:「味澀苦。」歸經
入肝、脾經。 ①《珍珠囊》:「足太陰脾經。」 ②《湯液本草》:「入手足太XX。」 ③《本草經疏》:「手足太陰引經葯,入肝、脾血分。」 ④《藥品化義》:「入肝、小腸二經。」 ⑤《本草經解》:「入心與小腸。」用量及禁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血虛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須(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②《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③《本草經疏》:「赤芍藥破血,故凡一切血虛病,及泄瀉,產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並不宜服。」名稱詳解
【別 名】:木芍藥(崔豹《古今注》)、紅芍藥(《聖濟總錄》)、赤芍(《藥品化義》)、臭牡丹根(《青海藥材》)。原植物 ①草芍藥(崔豹《古今注》)又名:山芍藥、卵葉芍藥、參幌子、野芍藥。 ②川赤芍又名:毛果赤芍 【處方名】:赤芍、赤芍藥、炒赤芍處方中寫赤芍、赤芍藥指生赤芍,為原藥材去雜質,颳去粗皮,曬乾,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炒赤芍為赤芍片用文火炒至黃色,略見焦斑攤晾,然後入葯者。 【商品名】:北赤芍:又名赤芍、赤芍藥、草芍藥。為植物赤芍和卵葉赤芍的根。主產于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其中以多倫產者品質最優。多倫赤芍:為內蒙古多倫地區產的北赤芍。產量大,品質優,全國銷售並且出口。京赤芍:為產于北京近郊西山一帶的北赤芍。西赤芍:又名西芍藥、川赤芍。為植物川赤芍(毛果赤芍)的根。主產于四川西昌、甘孜、涼山、阿壩等地。此外,雲南、貴州亦產。其中以西昌產者為最優。原皮赤芍:為赤芍藥未颳去外皮者。刮皮赤芍:為赤芍藥已颳去外皮者。以上商品以根條粗長、質松(俗稱糟皮粉渣)者為佳。分佈採收
【動植物資源分佈】: ①草芍藥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安徽等地。 ②川赤芍分佈四川、雲南、貴州、山西、甘肅、新疆、青海等地。藥材主產內蒙古、河北、遼寧、黑龍江、吉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秋季採挖,除去根莖、鬚根及支根,洗凈泥土,曬至半干時,按大小分別捆把,再曬至足干,四川地區也有颳去粗皮后再曬乾者。 【拉丁名】:藥材radix paeoniae rubra 原植物 ① 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② 草芍藥 paeonia obovata maxim. ③ 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炮製方法】: 1、赤芍藥: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洗泡約七、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乾。 2、炒赤芍藥:取赤芍藥片置鍋內炒至微有焦點為度,取出涼透。 【考 證】:出自《本草經集注》。植物形態
芍藥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無毛。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黑褐色。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數枚鞘狀膜質鱗片。葉互生;葉柄長達9cm,位於莖頂部者葉柄較短;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葉為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5-12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軟骨質細齒,兩面無毛,下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近革質。花兩性,數朵生莖頂和葉腋,直徑7-12cm;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cm,寬1-1.7cm,綠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長3.5-6cm,寬1.5-4.5cm,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或粉紅色,栽培品花瓣各色並具重瓣;雄蕊多數,花絲長7-12mm,花藥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鈍圓;心皮2-5,離生,無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圓形,長2.5-3cm,直徑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川赤芍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圓柱形,單一或分歧,直徑1.5-2m。莖直立,有粗而鈍的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9m;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呈寬卵形,長7.5-20cm;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或披針形,寬4-16mm,先端漸尖,全緣,上面深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無毛,葉脈明顯。花兩性,2-4朵,生莖頂端和葉腋,常僅1朵開放,直徑4.2-10cm;苞片2-3,披針形,長3-7cm,分裂或不裂;萼片4,寬卵形,長1.7m,寬1-1.4cm,綠色,宿存;花瓣6-9,倒卵形,長2.3-4cm,寬1.5-3m,紫紅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花絲長5-10mm,花藥黃色;花盤肉質,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離生,密被黃色絨毛,柱頭宿存。蓇葖果長1-2m,密被黃色絨毛,成熟果實開裂,常反卷。花期5-6月,果期7-8月。草芍藥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粗大,多分歧,長圓形或紡錘形,褐色。莖直立,有時呈微紅紫色,無毛,基部生數枚鞘狀鱗片,葉互牛,紙質;葉柄長5-12cm;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長14-28c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9.5-14cm,寬4-10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時沿葉脈疏生柔毛,小葉柄長1-2cm;側生小葉比頂生小葉小,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5-10cm,寬4.5-7cm,具短柄或近無柄;莖上部葉為三出複葉或單葉。花兩性,單朵頂生,直徑7-10cm;萼片3-5,寬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2-1.5cm,綠色,宿存;花瓣6,倒卵形,長3-5.5cm,寬1.8-2.8cm,白色、紅色或紫紅色;雄蕊多數,長1-2cm,花絲淡紅色,花藥長圓形,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心皮1-5,離生,無毛,柱頭大,扁平,宿存。蓇葖果卵圓形,長2-3cm,成熟果實開裂,反卷,內面呈鮮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毛葉草芍藥
本植物的形態特徵與草芍藥的主要區別在於小葉背面密生長柔毛或絨毛;花瓣白色。美麗芍藥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直立,無毛。葉互生,紙質;時柄長4-9cm,無毛;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長15-23cm;頂生小葉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9-16cm,寬3-6.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常下延,全緣,兩面無毛;側生小葉長圓狀狹卵形,長7-9cm,寬3-3.5cm,基部偏斜,全緣,兩面無毛;小葉柄長10-15mm。花兩性,單生莖頂,直徑6.5-9cm;苞片線狀披針形,比花瓣長;萼片5,寬卵形,長1-1.5cm,寬9-12mm,綠色,宿存;花瓣7-9,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5-6.5cm,寬2-4.5cm,紅色或玫瑰色,先端圓形,有時稍具短尖頭,基部楔形;雄蕊多數,長約1cm,花絲淡紅色,無毛,花藥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4,離生,密被黃褐色短毛,少有無毛,花柱短,柱頭外彎。蓇葖果長3-3.5cm,直徑1-1.2cm,被黃褐色短毛或近無毛,先端具外彎的喙。花期4-5月,果期6-8月。窄葉芍藥
多年生草本,高50-70cm。塊根紡錘形或近球形,直徑1.2-3cm。莖直立,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9cm;葉為一至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寬卵形,長9-17cm,寬8-18cm;小葉羽狀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6cm,寬3-8mm,很少達1cm以上,先端漸尖,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花兩性,單朵頂生,直徑5.5-7cm;苞片3,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cm,寬3-15mm;萼片3,寬卵形,長1.5-2.5cm,帶紅色,先端具尖頭,宿存;花瓣9,長圓形,長3.5-4cm,寬1.2-2cm,紫紅色,先端嚙蝕狀;雄蕊多數,花絲長4-5mm,花藥長圓形;花盤不明顯;心皮2(-3),離生,幼時被疏毛或無毛。蓇葖果,無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塊根芍藥
本植物的形態特徵與窄葉芍藥的主要區別在於心皮(2)-3,密被淡黃色柔毛;果密被黃色柔毛。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干赤芍-中藥材
燥根呈圓柱形,兩端粗細近於相等,稍彎曲,長10~36厘米,徑約6~19毫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橫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具粗而深的縱皺紋,手搓之則外皮易脫落,顯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層。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粉白色或黃白色,皮層窄,呈類粉紅色,中央髓部小,本質部XX線明顯,有時具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澀。以根條粗長,外皮易脫落,皺紋粗而深,斷面白色,粉性大者為佳。主產內蒙吉、河北、遼寧、黑龍江、吉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亦產。其中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所產的赤芍藥,以芍藥的根為主,部分為草芍藥的根。西南一帶所產的赤芍藥,以川赤芍的根為主。上述商品中,以內蒙古多倫所產的質量最佳,特稱為「多倫赤芍」。陝西、甘肅所產者,尚雜有變葉芍藥 paeonia anomala l·的根,其形態大多呈紡錘狀。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區亦有用美麗芍藥p. mairei levl.及毛葉芍藥 p. obovata maxim. var. willmottiae (stapf) stern的根者。四川商品並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兩種,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圓柱形,表面淡紫紅色或肉白色,有順向皺紋,斷面外圍淡紫色,內心有淡黃色XX線。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狀相似,但間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紅色或棕褐色。新疆所產者,除上述草芍藥外,還用塊根芍藥p. hybrida pall.,其塊根作紡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