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干枝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制而成。若用青梅以鹽水日曬夜浸,10日後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類似,宜忌相同。據現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烏梅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葯者宜食之;梅子中國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植物形態
烏梅果實(6張)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於二年生側枝葉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化學成分
烏梅-藥用
果實含枸緣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總酸量約4%-5.5%,以前兩種有機酸的含量較多。還含5-羥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為無色油狀物。所含揮發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松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 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烏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約0.5%,而梅仁含約4.3%。另有報道烏梅中還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品彙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幹勁脆,春初時開白花,甚清馥,花將謝而葉始生,二月結實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將熟大於杏者,以百草煙熏至黑色為烏梅,以鹽淹暴干者為白梅也。 2.《隨息居飲食譜》:梅,生時宜蘸鹽食,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以小滿前肥脆而不帶苦者佳。多食損齒,生痰助熱,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汛期、產前、產後、痧痘后並忌之。主治
【性味】酸、澀,平。 【歸經】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各家論述
1.《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烏梅
肌,去青黑痣、惡肉。 2.《別錄》:止下痢,好唾口乾。利筋脈,去痹。 3.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4.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6.《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乾薑為丸,止休息痢。 7.《本草圖經》: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虛勞瘦贏,產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8.《用藥心法》:收肺氣。 9.《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 11.王好古: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12.《綱目》: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13.《本草經疏》: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經》曰:熱傷氣烏梅
,邪客于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乾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於經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筋,肝得所養,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 14.《本草新編》: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15.《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于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於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于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於他症則不及也。但肝喜散惡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氣,且于諸症初起切忌。選方
1.烏梅丸(《傷寒論》),溫臟安蛔,主治蛔厥證,心煩嘔吐,時發烏梅
時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瀉等證。 2.理中安蛔湯(《萬病回春》),溫中安蛔,治中陽不振,脾胃虛寒,便溏尿清,腹痛腸鳴,四肢不溫,舌苔薄白,脈虛緩,蛔蟲從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 3.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清熱安蛔,治蟲積腹痛,不思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紅,脈數身熱等症。 4.固腸丸(《證治準繩》),補益澀腸止瀉。 5.一服散(《世醫得效方》),斂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虛久咳。 6.玉泉丸(《沈氏尊生書》),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主治虛熱煩咳,多飲,多尿,煩躁失眠等症。 7.治療尿血:烏梅燒存性 研末 醋糊丸 梧子大.每服四十丸 酒下.(《本草綱目》) 8.治療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 杵末敷上 惡肉立盡.(《劉涓子鬼遺方》) 9.治療小兒頭瘡 積年不差:烏梅肉 燒灰細研 以生油調塗之[1].(《太平聖惠方》)藥用植物栽培
烏梅
1.生物學特性:梅的適應性較強,耐寒。喜溫暖濕潤氣候,需陽光充足,花期溫度對產量影響極大,低於-5-6℃或高於20℃對座果率有明顯影響,年平均氣溫16-2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區最適宜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怕澇,耐乾旱,低畦多濕之地不宜栽植。 2.栽培技術種子、嫁接、壓條等方法繁殖。種子繁殖:于6月采 果后取種子秋播。或將種子沙藏越冬,翌年2-3月春播。因種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種特性,所以只作砧木或育種選種用。一般以嫁接繁殖為主。嫁接:採用枝接或芽接,砧木用杏、李、梅等實生苗。枝接宜於春季萌芽前進行,芽接應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選陰天為宜,切忌在雨天。嫁接成活后,翌年春季萌芽前出圃定植。 3.田間管理:定植成活后,要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排水和整枝修剪等田間管理工作。施肥量因土壤性狀、樹齡、生長勢而異。花前肥、采果肥以速效肥為主。落葉后冬肥宜重施,以腐熟堆肥、廄肥等有機肥為主,酹以磷、鉀化肥。整形修剪以疏剪、輕量剪為宜,要求枝叉分佈勻稱。冬季剪去徒長枝,保留短果枝。春末夏初進行抹芽、摘心,以加速樹冠形成。 4.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炭疽病,4月下旬發病,6-8月為盛發期。發病前噴1:1:100-150波爾多液1-2次,以保護新梢;發病後噴灑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屢靈1000倍液,每隔7d1次,噴2-3次。蟲害有桃紅頸天牛,蛀食樹榦,嚴重時主幹蛀空,植株枯死。防治方法,人工捕殺成蟲或用黑光燈誘捕成蟲。桃粉蚜可用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每隔7d噴1次,連續噴2-3次。炮製方法
1.凈制:揀凈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曬乾。 2.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取凈肉即成。或置蒸籠內蒸至極爛,放籮內揉擦,去核,取肉,曬乾。 3.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乾,取出放涼。 4.醋制:取凈烏梅或烏梅肉,用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時,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4小時,取出乾燥。 5.蒸制:取烏梅放入瓶內蓋緊,置開水鍋中蒸至上氣后,停火間5小時,取出曬乾。藥材鑒定
1.性狀鑒定:核果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棕黑色至烏烏梅
黑色,皺縮于擴大鏡下可見毛茸,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柔軟或略硬,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內含卵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具焦酸氣,味極酸而澀。以個大、肉厚、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2.顯微鑒別:粉末特徵:果肉粉要棕黑色。 ① 非腺毛大多為單細胞,少數2-5細胞,平直或彎曲作鐮九狀,淺黃棕色,長32-400(-720)μm,直徑16-49μm,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時可見螺紋交錯的紋理,基部稍圓或平直,胞腔常含棕色物。 ② 中果皮薄壁細胞皺縮,有時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6-35μm。 ③ 纖維單個或數個成束散列于薄壁組織中,長梭形,直徑6-29μm,壁厚3-9μm,非木化或微木化。 ④ 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胞腔含黑棕色物,有時可見毛茸脫落後的疤痕。 ⑤ 石細胞少見,長方形、類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20-36um,胞腔含紅棕色物。化學鑒定
薄層色譜:取該品粗粉0.1g,加蒸餾水5ml,沸水浴中渚20min ,濾過。濾液于水浴上蒸干,以乙醇1ml溶解供點樣。檸檬酸和蘋果酸醇溶液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4:2:2)上層液展開,用0.1%溴甲酚綠醇溶液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本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製藥工藝
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保持在40度左右。當梅 子焙成六成干時,須上下翻動,使其乾燥均勻。焙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后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可。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敷。食用禁忌
宜食
適宜虛熱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縮性胃炎胃酸過少者) ,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腸炎之人食用;適宜孕婦妊娠惡阻者食用;適宜膽道蛔蟲者食用。適宜夏季與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湯飲料以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隨息居飲食譜》:「梅,酸溫,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本草新編》:「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忌食
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懷孕婦人產前產後忌食之。宜忌
有烏梅
實邪者忌服。 《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本草經疏》: 「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咸忌之。」《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產前產後,痧痘后並忌之。」《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脯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含量測定
取該品最粗粉約4g〔 同時另取該品粉末測定水分〕,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 精密加水 100ml,加熱迴流 4小時,放冷,濾過,收集續濾液。精密量取續濾液20ml,加水至80ml,照電位滴定法(附錄Ⅷ A),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 的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相當於6.404mg 的枸櫞酸(C6H8O7)。 該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C6H8O7)計,不得少於15.0%。加工
烏梅
烏梅是葯食同源的製品,是青梅經過加工后的中藥材之一,其性溫,味酸澀,有生津、止渴、斂肺、澀腸、安蛔蟲等功效,可治療肺虛久咳,口乾煩渴,痢疾,慢性腹瀉,膽道蛔蟲等病癥。五月中旬,當梅果約八成熟時(果色由青綠轉青黃色)即可採摘,將採摘的青梅按大、小分開,均勻地分別放入備好的焙炕中,用木炭作燃料,先以60℃左右的溫度烘烤1小時,再以50℃左右的微火烘烤24小時,然後取出並小心翻動,以不翻破果皮為妥。放置一天後再置於炕中仍以50℃左右的微火烘烤24小時,直至梅果肉起皺縮,呈棕褐色為止。要使烏梅成品烏黑,可將已烘乾的烏梅堆放3-5天,顏色就會逐漸轉黑,也可在炭火中加入少量油松柴,使烘烤產生的黑煙起到熏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當用爐火焙烤時,不宜用煤作燃料,以免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污染產品。 烏梅除作藥用外,把烏梅加工成烏梅汁,湯色近赤黑,其功效與烏梅相同。北京產的桂花烏梅湯是很有名的夏季健康飲料,用軟包裝或易拉罐包裝的產品在國內外十分暢銷。臨床應用
烏梅
1. 用於肺虛久咳。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適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與罌嬰殼、杏仁等同用,如《世醫得效方》一服散。 2. 用於乾咳無痰,急、慢性咽喉炎。烏梅一個,洗凈含服,上、下午各一次。 3. 用於久瀉,久痢。烏梅又能澀腸止瀉痢。治久瀉、久痢者,常與罌嬰殼、訶子等同用,如《症治準繩》固腸丸。或烏梅炭15 克,搗碎後水煎服,每天三次。 4. 用於蛔厥腹痛,嘔吐。蛔蟲得酸則伏,烏梅極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的功效。適用於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癥。常與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同用,如烏梅丸。或烏梅7 個,苦楝樹皮 (白色、較薄而XX一層) 6 克,甘草 6 克,水煎,睡前服,小兒酌減。 5. 用於虛熱消渴。烏梅味酸生津,故有生津止渴之功。治虛熱消渴,可單用煎服,或與天花粉、麥冬、人叄等同用,如玉泉散。 6. 用於膽囊炎、膽結石。烏梅7 個,五味子、四川金錢草各 30 克,水煎服。 7. 用於雞眼、疣(魚鱗子)。烏梅250 克用水煮爛,去核後濃煎成膏,加適量食鹽、食醋調成稀糊,敷患處,每天一次。 8. 用於牛皮癬:烏梅500克,白糖少許。烏梅去核加水熬成膏狀,每日3次,每次9克。 烏梅入葯屬酸澀收斂葯,一般用於脾虛久瀉、脫肛不收等症。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烏梅含檸檬酸19%、蘋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蠟樣物質及齊墩果酸樣物質.在成熟時期含氫氰酸.經加工而成的烏梅干含檸檬酸50%、蘋果酸20%,亦含有強殺菌性及提高肝臟功能的成分苦味酸及具有熱鎮痛作用的苦扁桃甙.烏梅果肉中尚含有較高活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新鮮烏梅果實含果膠.烏梅種子含苦杏仁甙.藥理作用
烏梅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烏梅水煎液(1:1)對炭疽桿菌、白喉和類白喉桿菌、枯草桿菌、葡萄球菌(金黃色、檸檬色、白色)、肺炎球菌皆有抑製作用, 對大腸桿菌、宋內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腸內致病菌也有效,而對甲或乙種鏈球菌無作用.50%煎液(紙片法)對百日咳桿菌和腦膜炎球菌作用最強, 對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作用中等,對牛型布桿菌和白喉桿菌也有作用, 而對流感桿菌和綠色鏈球菌無作用.10%煎液(平板法)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烏梅乙醇浸液對一些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以及人型結核桿菌皆有顯著抗菌作用.烏梅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有較強作用.水浸液1:80(2倍稀釋法)能抑制巴氏桿菌的生長. 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等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報告,可能與藥物的產地、製備方法、菌株不同有關. 烏梅的抑菌作用與其製劑呈酸性有一定關係, 如將其製劑調至中性,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強度約可減弱一半. 實驗表明:烏梅水煎劑在試管內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菌、絮狀表皮癬菌等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有效濃度分別為 1:160、1:320、1:480. 2. 對蛔蟲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5%烏梅丸溶液中,蛔蟲活動明顯受到限制, 在30%的溶液中,蛔蟲呈靜止狀態, 若將其移至生理鹽水中,即能逐漸恢復活動.亦有實驗證明: 烏梅對蛔蟲有XX、刺激蛔蟲後退的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100%烏梅煎劑或烏梅合劑(烏梅、防風、炙甘草、銀柴胡、北五味子)煎液對離體兔腸有抑製作用.對奧狄括約肌表現弛緩作用. 4. 利膽作用 實驗證明:烏梅湯對膽囊有促進收縮和利膽作用, 利於引流膽道的膽汁、減少和防止膽道感染,亦有利於減少蛔蟲卵留在膽道內形成而形成膽石核心, 從而減少膽石症的發生;加大烏梅劑量,對膽囊的上述作用明顯加強, 但單味烏梅的作用又不及復方強,表明烏梅湯有協同作用.烏梅還能增加膽汁的分泌, 並能使膽汁趨於酸性. 5. 抗過敏作用 烏梅煎劑(1:1)及其合劑能減少豚鼠的蛋白性休克的動物死亡數.有人認為,烏梅有脫敏作用, 可能由於非特異性刺激產生了更多的遊離抗體、中和了侵入體內的過敏原所致. 6.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烏梅對人XX癌細胞JTC-26株的抑制率在90%以上. 小鼠免疫特異玫瑰花試驗表明: 烏梅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烏梅干中所含之檸檬酸,在體內能量轉換中可使葡萄糖的效力增加10倍, 以釋放更多的能量消除疲勞;烏梅可使放XX性90Sr儘快排出體外,以達到抗輻XX目的;烏梅干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 腮腺激素有使血管及全身組織年輕化的作用;烏梅並能促進皮膚細胞新陳代謝,有美肌美髮效果;尚有促進激素分泌物活性, 從而達到抗衰老的作用. 烏梅有增加食慾,促進消化, 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顯著的整腸作用,促進腸蠕動,消除炎症;同時又有收縮腸壁的作用, 因而可以用於治療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