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半夏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

植物屬性

基本信息

半夏-植物源生態

  植物學名: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XX半夏浸膏LD50相當於塊莖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與刺激腸道產生腹瀉有關;注XX20g/kg塊莖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濟失調,死亡。

形態特徵

半夏圖片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cm,塊莖近球形,直徑0.5~3.0cm,基生葉1~4枚,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5~25cm,葉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徑3~8cm,偶見葉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徑2~4mm。花單性,花序軸下著生雌花,無花被,有雌蕊20~70個,花柱短,雌雄同株;雄花位於花序軸上部,白色,無被,雄蕊密集成圓筒形,與雌花間隔3~7mm,其間佛焰苞合圍處有一直徑為1mm的小孔,連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狀,伸出佛焰苞,綠色或表紫色,直立,或呈「S」形彎曲。

生態環境

  〈一〉對溫度的要求:平均地溫在10℃左右時,半夏萌發出苗;平均氣溫達15℃~27℃時,半夏生長最茂盛。在中國部分地區,7月中旬開始,隨著梅雨季節的結束,氣溫上升,最高溫度經常超過35℃,半夏生長受到嚴重影響,沒有遮陰條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繼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半夏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3℃~29℃。   〈二〉對濕度的要求:半夏不耐旱,喜愛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生長。我們曾調查了單縣終興鎮一塊半夏高產田,平均塊莖單產達1500公斤。其品種為菏澤產「狹三葉半夏」,全年幾乎沒有明顯倒苗過程,即使在盛夏季節,生長也十分旺盛。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夏季堅持每天傍晚用井水溝灌1次,這樣既保持了土壤濕潤,又降低了土溫,一舉兩得。半夏既喜水又怕水,當土壤濕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反而生長不良,造成爛根、爛莖、倒苗死亡,塊莖產量下降。   〈三〉對光照的要求:半夏是耐陰而不是喜陰植物,在適度遮光條件下,能生長繁茂。但是,若光照過強,半夏則難以生存。以半蔭環境為宜,珠芽數和塊莖增重可達最大值。

生長習性

  半夏根淺,喜溫和、濕潤氣候,怕乾旱,忌高溫。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畏強光;在陽光直XX或水分不足條件下,易發生倒苗。耐陰,耐寒,塊莖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深厚,土壤含水量在20%~30%、pH值6~7呈中XX的沙質壤土較為適宜。一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鹼土、礫土、過沙、過粘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鬆肥沃沙質壤土為好。半夏一般于8℃~10℃萌動生長,13℃開始出苗,隨著溫度升高出苗加快,並出現珠芽,15℃~26℃最適宜半夏生長,30℃以上生長緩慢,超過35℃而又缺水時開始出現倒苗,秋後低於13℃以下出現枯葉。冬播或早春種植的塊莖,當1~5cm的表土地溫達10℃~13℃時,葉柄發出,此時如遇地表氣溫又持續數天低於2℃以下,葉柄即在土中開始橫生,橫生一段並可長出一代珠芽。地、氣溫差持續時間越長,葉柄在土中橫生越長,地下珠芽長的越大。當氣溫升至10℃~13℃時,葉柄直立長出土外。用塊莖繁殖,塊莖越大,不僅葉柄粗,珠芽結的大,而且珠芽在葉柄上著生的位置也越高;塊莖越小,葉柄細,珠芽也小,珠芽在葉柄上著生的位置越低。

中藥屬性

藥材概述

  半夏是中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

半夏-中藥材

,產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症。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素有"千年葯鄉"之稱,中國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宣傳暨推介活動組委會》頒發證書和匾牌,被正式命名西和縣為「中國半夏之鄉」。   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似水半夏。而湖北省潛江市是中國旱半夏的主要產區。《辭海》在「潛江」這一詞條內有「盛產半夏等中藥材」語。所以潛江產半夏有「潛半夏」之譽。老一代的中醫在處方上寫「潛半夏」,猶之乎「貝母」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貝」,「潛半夏」也是名聞遐邇,成為行銷海內外的名貴中草藥。

半夏果實

  【異名】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葯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葯集》),三步跳、泛石   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農藥介紹》)。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塊莖近球形。   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後,葉為3小葉的複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於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於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採集】7~9月間採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曬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   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鬚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   質堅實,緻密。   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

半夏-生長環境

以個大、皮凈、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去皮不凈、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四川、甘肅、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甘肅隴南的質量最好。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與半夏的主要區別點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葉片掌狀,有小葉9~11枚。   參見掌葉半夏條。

炮製加工

  生半夏:

半夏-炮製后

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法半夏: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生薑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主要成品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乾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白礬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姜礬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麵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樣,質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氣。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鬆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乾。溫燥大減,適於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閉中風不語

半夏曲

  藥性介紹   半夏曲:   生半夏浸泡曬乾研粉,薑汁、麵粉調勻,發酵製成。化濕健脾,消食止瀉。   【性味】辛,溫,有毒。   ①《本經》:辛,平。   ②《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③《藥性論》: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辛。   ⑤(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苦。   【歸經】入脾、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XX。   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半夏製法及應用區別   <一>法半夏:法半夏長於燥濕,且溫性低。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製法】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併煎液,倒入用適量水製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並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乾或烘乾,即得。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二>清半夏:清半夏長於化痰。功用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1.清半夏製作:   (1)礬泡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的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乾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藥典85》)。   (2)礬煮 取揀凈的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後再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燜潤后切片,晾乾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礬12.5kg)(夏季用14.5kg(《藥典63》)。   (3)礬腌 取原半夏,篩去粉末,大小個分開,擇凈雜質。將半夏分別倒入容器內,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過半夏的5寸為度,春秋每日翻倒,換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取凈白礬,用石研軋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鋪于容器內,上面撒1層白礬面,再鋪1層半夏,如此,半夏與白礬面層層鋪均,然後加入清水淹沒,淹至3天,再將白礬水撤掉,換清水浸泡一天待煮。將鍋內入清水,加熱至沸,取泡好的半夏,倒入鍋中,用武火加熱煮沸后,再加文火緩煮,用鏟隨時攪動,煮至2-3小時后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攤開烘乾或曬乾。擇凈雜質,用粉碎機打成顆粒即得。每凈半夏100kg,用白礬10kg(《天津》)。   (4)白礬、麵粉制 取揀凈的生半夏,大小分擋,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日換水1-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時,移置鍋內加白礬與水煮透;或再加麵粉拌勻,取出,製成團,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乾燥(用時篩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礬60-90g,麵粉適量(《河南》)。   (5)礬、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換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礬及熱甘草水及生薑泡7-10天後,蒸約8小時,至無白心,晾冷,燜1-2天,切魚鱗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薑1kg,甘草2kg,白礬12.5kg(《集成》)。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換水2-3次),換缸,鋪1層半夏,1層生薑、明礬,至缸將滿時放入清水,1個月后傾出,換水洗2次,再將甘草破開,摻入半夏蒸透,傾出,晾風,隔2天後,裝入硫黃櫃內熏1夜,稍去水氣,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薑7kg,甘草3kg,白礬10kg(《集成》)。   <三>姜半夏: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功能與主治:降逆止嘔。用於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用姜礬湯在半夏曬至半干時浸潤。經炮製后得到的炮製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於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僅在半夏項下收載氨基酸的定性鑒別,未見有關姜半夏的質量標準報道。   <四>半夏曲:半夏曲長於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腸三經。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寬中。主 治治泄瀉,咳嗽。   【炮製方法】:   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薑8兩洗凈搗碎絞汁,同麵粉4兩,和溫開水調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內揉搓成團,發酵后,以木製模型壓成小塊,晾乾。   ②取漂過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麵粉4兩、生薑2兩洗凈打汁拌入麵粉內,加些溫開水調成糊漿,再與半夏粉充分拌和,壓扁約三分厚,切為小塊,曬至半干,放入鍋內烘至黃色為度。均宜置乾燥處,防霉。《綱目》:「半夏研末,以薑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曬乾用,謂之半夏曲。」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半夏

  塊莖含揮髮油,內含主成分為3-乙酰氨基-5-甲基異惡唑(3-acetoamino-5-methylisooxazole),丁基乙烯基醚(butyl-ethylene ether),3-甲基二十烷(3-methyleicosane),十六碳烯二酸(hexadecylendioic acid),還有2-氯丙烯酸甲酯(methyl-2-chloropropenoate),茴香腦(anethole),苯甲醛(benzaldehyde),1,5-戊二醇(1,5-pentadiol),2-甲基吡嗪(2-methylpyrazine),檸檬醛(ciTCMLIBal),1-辛烯(1-octene),β欖香烯(β-elemen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9-十七烷醇(9-heptadecanol),棕櫚酸乙酯(ethylpalmitate),戊醛肟(pentaldehyde oxime)等60多種成分。還含左旋麻黃鹼(ephedrine),膽鹼(choline),β-谷甾醇(β-s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姜辣烯酮(shogaol),黃芩甙(baicaline),黃芩甙元(baicalein),姜辣醇(gingerol),1,2,3,4,6-五-O-沒食子酰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glucose),12,13-環氧-9-羥基十九碳-7,10-二烯酸(12,13-epoxy-9-hydroxynonadeca-7,10-dienoic acid)及基衍生物等。又含以α-及β-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為主成分的氨基酸和以鈣、鐵、鋁、鎂、錳、鉈、磷等為主的無機元素。另含多糖,直鏈澱粉,半夏蛋白(系一種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製劑。   【化學成分】塊莖含揮髮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澱粉、煙鹼、粘液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鹼、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鹼及煙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礬半夏的煎劑,0.6-1g/kgig或iv,對貓碘液注入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所致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且可維持5小時以上。0.6g/kg的鎮咳作用接近於可待因lmg/kg的作用。   2.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半夏製劑ip,對毛果芸香鹼引起的唾液分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亦有報道煎劑po時,唾液分泌先增加,后減少。   3.鎮吐作用探討:半夏加熱炮製或加明礬、薑汁炮製的各種製劑,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吐作用。上述3種催吐劑的作用機制不同,而半夏都可顯示鎮吐作用,推測其鎮吐作用機制是對嘔吐中樞的抑制。   4.抗生育作用:半夏蛋白1.25mg/ml(在0.9%NaCl中)sc0.2ml對早孕小鼠的抑孕率為50%。結晶半夏蛋白經6M鹽酸胍變性后,用分步透析法(即用緩衝液等體積遞減稀釋變性劑),最終恢復半夏蛋白在生理鹽水中平衡,去除變性劑后可以重新天然化,並恢復其原有活力。不同逆轉條件的恢復半夏蛋白,對小鼠抗早孕的抑孕率在69-88%之間,僅一種逆轉條件為5-8℃者,抑孕率僅36%。利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定位術顯示XX內膜、腺管上皮細胞以及胚胎外胚盤錐體上某些部分細胞團和半夏蛋白有專一性的結合。這些部位很可能就是外源蛋白質一半夏蛋白的抗孕作用部位。如直接將半夏蛋白注入小鼠XX腔內也表明有抗早孕作用。如果上述結合部位確實是半夏蛋白影響小鼠已著床的XX內膜和胚胎,產生抗早孕作用,則上述部位也可能起著床識別的作用,因為半夏蛋白不僅能終止小鼠早期妊娠,還有制止兔胚泡著床的效應。半夏蛋白還有很強的抗兔胚泡著床作用,XX內注XX500ug,抗著床率達100%。經半夏蛋白作用后的XX內膜能使被移植的正常胚泡不著床。在XX內經半夏蛋白孵育的胚泡移植到同步的假孕XX,著床率隨孵育時間延長而降低。   5.對胰蛋白酶的抑製作用:半夏胰蛋白酶抑製劑只抑制胰蛋白酶對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舒緩激肽釋枚酶、枯草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對各自底物的水解。抑製劑對豬胰蛋白酶水解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重量抑制比值分別為1:0.71、1:O.88、1:0.71和1:0.71。從化學分子大小的範圍看,半夏胰蛋白酶抑製劑應屬大分子抑製劑。   6.炮製品的藥理作用:清半夏(按中國藥典85年版製法)水煎液200%濃度26.5ml/kg預防給葯時,對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對抗作用(P<0.05)。小鼠ip60g/kg對自發活動有明顯的影響(P<0.05)。Ip15g/kg或30g/kg可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的睡眠率(P<0.05)。並有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趨勢,但無統計學意義。大劑量對電驚厥有輕微的對抗趨勢。30ml/kg劑量ig,可明顯抑制(P<0.05)硝酸毛果芸香鹼5mg/kg對唾液的分泌作用。   6.抗癌的作用:藥理實驗表明,掌葉半夏的稀醇或水浸出液,對動物實驗性腫瘤和Hela細胞都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從水溶部分得的胡蘆巴鹼,對小鼠肝癌(HCA)亦有明顯抑製作用。其所含的β谷甾醇及類似物也有抑瘤作用。並能明顯促使癌細胞逐漸脫落而使癌體縮小或消失。臨床藥理觀察,對XX癌有效,且局部清潔作用明顯。   7.其它作用:   7.1. 降壓作用:   半夏浸膏對離體蛙心和兔心呈抑製作用。對犬、貓和兔有短暫降壓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劑時小鼠腎上腺皮質功能有輕度刺激作用。若持續給葯,能引起功能抑制。   7.2.凝血作用:   半夏蛋白也是一種植物凝集素,它與兔紅血球有專一的血凝活力,度低至每1ml2μg仍有凝集作用。除免紅細胞外,對羊、狗、貓、豚鼠、大鼠、小鼠和鴿的紅細胞亦有凝集作用。但不凝集人、猴、豬和雞、鴨、鵝、龜、蟾蜍、鱔的紅細胞。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隻與甘露糖而不與葡萄糖結合的一種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質。除紅細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它細胞,對小鼠脾細胞、人肝癌細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XX和豬大網膜脂肪細胞,雖然它能和這兩種細胞結合。提示半夏蛋白的細胞凝集作用不僅具有動物種屬專一性並存在細胞類別專一性。   7.3.促細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功用主治

  該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如二陳湯、小青龍湯,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朮天麻湯,還可治風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壺丸。   該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若治療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據情配伍它葯。   該品又善治胃氣上逆之噁心嘔吐,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氣鬱痰結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氣,如半夏厚朴湯。若痰熱互結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湯。還可治痰濕凝滯經絡或肌肉所致的癭瘤痰核及癰疽腫毒,未化膿者,可單用生品為末,醋調外敷。   此外,取該品和胃之功,治療胃不和卧不安,與秫米合用,如半夏秫米湯;取該品行濕潤燥之功,治療老人火衰便秘,與硫黃合用,如半硫丸。

臨床應用

姜半夏

  1. 用於痰多咳嗽:半夏的地下部分製成半夏露糖漿,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治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痰濕內阻、胸脘痞悶者,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於癭瘤瘰癧、瘡瘍腫痛、梅核氣等:治癭瘤瘰癧痰核,與海藻、昆布、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   4. 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蔘、白蜜同用。

毒性試驗

  【毒性】   1 原生物毒性實驗   生半夏有毒,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後世醫家也一致公認。我們進行了生半夏的動物實驗,取生半夏(地區醫藥公司藥材科)200 g粉碎過120目篩,加水400 mL煎10 min成混懸液備用;1)取上述混懸液給5只家兔進行點眼刺激實驗,結果5只家免均有不同程度眼結膜水腫、水泡、眼瞼輕度XX;2)取上述混懸液,對10只家鴿每隻服10 mL,20 min后均有嘔吐,解剖鴿嗉囊,可見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3)取上述混懸液給10只小鼠每隻服用10 mL,20 min后,小鼠均有失音,解剖喉部有明顯水腫和充血。人體實驗發現口中有強烈麻舌和刺激感覺,30 min后自感癥狀消失。古人將半夏毒性歸納為「戟人咽」,「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的說法是非常正確的,所以當半夏入丸散時應經過嚴格炮製。   2 生半夏入湯劑的實驗   在傳統湯劑中生半夏取代制半夏,不但能提高療效,也省略了加工炮製的環節,更重要的是對合理用藥的一大改革。《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用生半夏的共有43方,其中內服湯劑37方,廣泛運用於外感病、雜病和婦科病中,發揮其燥濕化痰,下氣降逆,和胃止嘔,辛開泄痞等功用。張仲景也是重用生半夏的先師,其經方中生半夏用量約合50 g;用生半夏與姜配伍共30方,有12方不與姜配伍,可見用姜主要是因症施治,取其協同作用,並非專用於解半夏之毒,這就為臨床使用生半夏提供了依據。   動物實驗:取生半夏200 g,姜制半夏200 g(來源於地區醫藥公司藥材科),分2次煎煮,濃縮液各200 mL備用。1)取濃縮液分別對5只家兔進行點眼實驗,其結果家兔的10隻眼瞼均無明顯刺激作用。2)對家鴿進行嘔吐實驗,每組5只,每隻服用上述濃縮液各10 mL,在服用4 h內兩組家鴿無嘔吐現象,手術解剖亦未見鴿嗉囊內有粘膜充血。3)對小鼠進行失音的實驗,取10只小鼠,每組5只,分別服用以上兩種濃縮液各10 mL,在4 h內進行觀察,未發現有失音的現象,解剖喉部均無粘膜充血和水腫。再對懷孕早期的家兔進行實驗,在服用上述煎液的兩組4只家兔也未發現有明顯副作用和墮胎。經過實驗證明,生半夏的煎劑並無明顯的毒性,入傳統湯劑可以服用。

中醫傳承

  文獻摘錄

成品姜半夏

  ①《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②《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③《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   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   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⑤《本草圖經》:主胃冷,嘔噦。   ⑥《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雲,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⑧《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默。   【宜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XX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②《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③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④《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選方】   ①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卧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朮一兩半。上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素問病機保命集》)   ②治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丹溪心法》)   ③治痰飲咳嗽: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乾,為細末,用生絹袋盛貯,于磁盆內用凈水洗,出去粗柤,將洗出半夏末,就於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曬乾,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細硃砂末一錢,用生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薑湯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④治心下有支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⑤治肺胃虛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積,嘔逆噁心,涎唾稠粘,或積吐,粥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傷寒時氣,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昏瞶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涎聲,乾噦不止:陳皮(去白)、半夏(煮)各七兩。上二件,銼為粗散,每服三錢,生薑十片,水二盞,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留二服滓並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湯)   ⑥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芩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⑦治胃反嘔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蔘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湯之二百四十遍,煮葯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⑧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蔘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蔘半夏丸)   ⑨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