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白朮

白朮多年生草本,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葯,具有多項藥用功能。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價格可到大有恆中藥材庫查詢最新價格。

植物屬性

植物概述

  為菊科植物白朮(bái zhú)(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以根莖入葯。燥濕健脾,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水腫、止汗,安胎。主產于浙江新昌、天台、東陽、于潛,湖南平江、寧呈,江西修水,湖北通城、利川,河北、山東等省也可以引種栽培。陝西普遍有栽種,連黃土高原都引種成功。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肥厚,略呈拳狀。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片3,深裂或上部莖的葉片不分裂,裂片橢圓形。邊緣有刺。頭狀花序頂牛,總苞鍾狀,花冠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花期7~9月,果期8~10。

生態特性

白朮-藥用植物

  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據杭州藥材試驗場觀察白朮在氣溫30℃以下時,植株生點速度隨氣溫升高而加快,如氣溫升至30℃以上時生長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長以26-28℃為最適宜。白朮較能耐寒,在北京能安全越冬。白朮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格,但在苗期適當澆水。如此時乾旱,幼苗生長遲緩,但高溫高溫季節,應注意排水,否則容易發生病害。生長後期,根狀莖迅速膨大,這時需保持土壤濕潤,如土壤乾燥對根狀莖膨大有影響。白朮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酸性的黏壤土、微鹼性的沙質壤土都能生長,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而不宜在低窪地、鹽鹼地種植。育苗地最好選用坡度小於15~20度的陰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較瘠薄的地為好,過肥的地白術苗枝葉過於柔嫩,抗病力減弱。   白朮不能連作,種過之地須隔5~10年才能再種,其前作以禾本科為佳,因禾本科作物無白絹病感染(小麥、玉米、穀子)。不能與花生、元參、白菜、煙草、油菜、附子、地黃、番茄、蘿蔔、白芍、地黃等作物輪作。

人工栽培

栽培技術

  育苗   (1)整理苗床   白朮在播種前一個月翻土,覆蓋30厘米厚的雜草,燒土消毒,防止病蟲害發生,燒完立后將草灰翻入土內。如不經燒土,可在頭年冬天進行翻上,使土壤經過冰凍充分風化。土地經過處理后,做成100-130厘米寬,高約對厘米的畦,畦面呈弧形,中間高,四周低,每公頃施用人糞尿150~225擔作為基肥。   (2)播種   播種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乾旱地區宜先在溫水中浸泡種子24小時,撈起與沙土混合播入田間,如果有灌水條件的地方,可不浸種。播法分撒播和條播兩種。撒播每公頃150~112.5千克種子,每公頃種子可栽術300~450千克,一般術栽每0.5千克約有140-150個。條播每公頃60~75千克,行距16厘米,播幅6~10厘米開淺溝。深約3~5厘米,溝底要平,使出苗一致。覆土可熏上覆蓋3厘米,1公頃育苗田可供150公頃地,在出苗前土壤應保持足夠溫度,或上面蓋蒿草或廄肥,避免土壤板結(北京一般澆2~3次水出苗)。后一種方法常用,容易管理。   (3)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后,間去密生苗和病弱苗,及時鋤草,苗高3~6厘米時淺鋤,鋤草的目的在於可使在天氣乾旱時澆水或在行間插枝條或覆蓋草以達到遮蔭的目的。苗高5~6厘米時,可按株距6~10厘米定苗,看苗的情況,苗期追肥1~2次,每公頃施人糞尿2250千克加水3倍,以稀糞或尿素為好。   用量不宜過多,7月下旬至9月下旬此時是根形成期,所以多追肥。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霜降后立冬前)術苗葉色變黃時,開始挖取種栽,選擇晴天去除莖葉和鬚根,在離頂端1厘米處剪去枝葉,切勿傷主芽和根狀莖表皮,陰乾2-3天待表皮發白水分子後進行貯存。   (4)種栽貯存方法   選擇乾燥蔭涼地方,避免日光直曬,用磚砌成方框,先鋪3~5厘米厚的沙,再鋪一層9~12厘米厚的種栽,再放一層沙,堆至30厘米高,堆放的中央插幾束稻草以利通風。上面蓋層沙或土,開始不宜太厚,防止發熱燒爛。冬子嚴寒時,再蓋層稻草,沙土要乾濕適中,沙太干會吸收術栽水分,沙XX會使術栽早期發芽。術栽貯存期間,每隔15~30天檢查一次,發現病栽應及時排出,以免引起腐爛。如果術栽萌動,要進行翻動,以防芽的增長。小量貯藏裝入缸罐,缸口覆沙或用青松葉遮蓋,青松葉乾燥后宜隨時更換,並應經常檢查,發現腐爛立即剝除。挖坑貯藏:選背陰處挖100厘米深的坑,長度視種栽多少而定,把栽放坑內15厘米厚,覆土5厘米,氣溫下降加厚,最冷蓋30~50厘米,10-20天檢查一次。另一種是露天貯存,即術裁不刨出來,留在地里越冬。   (5)選擇術栽   收穫后與下種前均可進行,但以收穫后一面整理術栽,一面按品質好壞分大中小,有病都除掉。選擇標準:形狀整齊、無病蟲害、芽飽滿、根莖上部細長、下部圓形,而且大如青蛙形,且密生柔軟細根,主根細短或沒有主根,以在高山生地種的品質為優良。凡術栽畸形,頂部為木質化的莖稈,細根粗硬稀少,主根粗長和在低山熟地種的,則品質低劣,種植後生長不良,容易感染病害,不宜選擇。   整地下種    12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下旬(冬至至次年春分)均可下種。一般可根據土壤、氣候條件而提早或推遲。早下種的多先長根,后發芽,根系長得深,發育健壯,抗旱及吸肥力均強。土層淺薄的地區保溫差,可推遲在2、3月間下種。下種約以5~6厘米深度,淺播易滋生側芽,術形不美,寒冷地方易受凍害,深植過度,則抽芽困難,術形細長,降低品質。   栽種方法可分為條栽、穴栽兩種。前者畦寬200厘米,後者畦寬130厘米,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20厘米*13厘米等,下種密度每公頃15000~180000株,種栽量每公頃750千克左右。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淺鬆土,原則上做到田間無雜草,苗未出士前淺鬆土,苗高3~6厘米時除草,土不板結,雨後露水未乾時不能除草,否則容易感染鐵葉病。7月下旬至9月下旬正是長根的時候,拔草一月1~2次。   (2)追肥   施足基肥以腐熟廄肥或堆肥等為主。基肥每公頃用人糞尿11250千克,過磷酸鈣375~525千克。5月上旬,苗基本出齊,施稀薄人糞尿一次,每公頃7500千克。結果期前後是白朮整個生育期吸肥力最強,生長發育最快,地下根狀莖膨大最迅速的時候,一般在盛花期每公頃施人糞尿15000千克,過磷酸鈣450千克。   方法:在株距間開XX施后覆土,在早晨露水於後進行。   (3)灌溉排水   白朮忌高溫多濕,須注意做好排水工作。如排水不暢,將有礙術株生長,易得病害。田間積水易死苗,要注意挖溝、理溝、雨後及時排水。8月下旬根狀莖膨大明顯,需要一定水分,如久旱需適當澆水,保持田間濕潤,否則影響產量。   (4)特殊管理   ①摘除花蕾   為了促使養分集中供應根狀莖促其增長,除留種株每株5~6個花蕾外,其餘都要適時搞蕾,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即在20~25天內分2~3次摘完。摘花在小花散開、花苞外麵包著鱗片略呈黃色時進行,不宜過早或過遲,摘蕾過早,術株幼嫩,會生長不良,過遲則消耗養分過多。以花蕾莖稈較脆,容易摘落為標準。一手捏住莖稈,一手摘花,須盡量保留小葉,防止搖動植株根部,亦可用剪刀剪除。搞蕾在晴天,早晨露水平後進行,免去雨水浸入傷口,引起病害或腐爛。   ②蓋草防旱   白朮種植于山地,因山地土壤結構較差,保水力弱,灌溉不便,在穀雨后和大暑前,術地可蓋鮮草一層,防止土壤水分過分蒸發,在平原地區,辦進行蓋草工作,另外,可用地膜法,即防旱又防雜草生長和病害發生。   (5)選留良種   在白朮摘除花蕾前,選擇術株高大,上部分枝較多,健壯整齊,無病蟲害的術株為留種用,每株花蕾早而大的花蕾作種,剪去結蕾遲而小的花蕾,促使種產飽滿。立冬后,待術株下部葉枯老時,連莖割回,掛于陽光充足的地方,10-15天後脫粒,去掉有病蟲害瘦弱的種子,裝在布袋或紙袋內貯存于陰涼通風處。如果留種數較多,不便將莖稈割回,可只將果實搞回放于通風陰涼處,干后將種子打出貯存,備播種用。   病蟲害及其防治   (1)白絹病   又稱「白糖爛」。在4~6月或8-9月日高溫多雨季節,尤以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的術地多見,初期在術周圍的表土上,發現白色絹絲狀的白毛(半知菌的菌絲)由術株周圍附近逐漸擴大,布滿土面與土隙間;並在術株離土面0.6~1厘米處,在株稈的周圍及土層下16~20厘米深處,沿著主根或細報附著小米、大米顆粒(菌核)由小變大,呈乳白色,后逐漸變為淡黃最後呈褐色,發病嚴重時,白朮根腐爛,術株周圍泥土變成黑色,氣味腐臭,蔓延很快。   防治方法:   ①和禾本科作物輪作。   ②選無病害種栽,並用50%退菌特1000倍溶液浸種後下種。   ③栽種前每公頃用15千克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   ④及時挖出病株,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③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   (2)立枯病   又叫爛莖瘟。苗期病害,早春因陰雨或土壤板結,發病重,受害苗基部呈褐色干縮凹陷,使幼苗折倒死亡。   防治方法:   ①土壤消毒,種植前每公頃用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   ②發病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澆灌病區。   (3)鐵葉病   發生在葉上,葉呈鐵黑色,後期病班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點。   防治方法:   ①清理田間衛生,燒毀殘株病葉。   ②發病初期噴1:1:10O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7~10天1次,連續3~4次。   (4)鏽病   又叫黃斑病,葉上長病斑,梭形或近圓形,褐色,有黃綠色暈圈。葉背病斑處生黃色顆粒狀物,XX後期出黃色粉末。   防治方法:   ①打掃田間衛生,燒毀殘株病葉。   ②發病初期噴97%敵銹鋼3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7~10天1次,連續2~3次。   (5)根腐病   又叫干腐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傷害根壯莖,使根壯莖幹腐,維管束系統呈褐病變。   防治方法:   ①和禾本科輪作。   ②選用無病健壯的栽于作種,並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3~5分鐘,晾乾後下種。   ③發病期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   (6)菟絲子   又叫金絲藤,是一種寄生性種子植物,發生的原因是白朮種子裡面混來的。7~8月份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①水旱輪作。   ②選掉混進術種子裡邊的菟絲種籽。   ③發現后早期除掉。   ④施用魯保一號防治,土製粉劑每公頃22.5~37.5千克噴粉,或噴灑菌液,土製品每公頃11.25~15千克或工業品每公頃3.75~6千克加水1500千克噴霧。   蟲害方面主要有地老虎、蠐螬、術蚜,其中以地老虎、蠐螬危害最嚴重。   (1)地老虎   白朮苗出土后至5月,地老虎危害最強烈,一般人工捕殺為主。術苗期,每日或隔日巡視術地,如發現新鮮苗子和術葉被咬斷過,在受害術株上面上有小孔,可挖開小孔,依隧道尋覓地老虎的躲藏處,進行捕殺。至6月后術株稍老,地老虎危害逐漸減輕。   (2)術蚜   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春分至芒種)危害最嚴重。   防治方法:用魚藤精1份加水400份,于充分攪均后,在清晨露水平后噴XX,效果良好。   (3)蠐螬   從立夏至霜降期間,白朮收穫前,均有危害,在小暑至霜降前危害最強烈。   防治方法:   ① 人工捕殺。在9~10月間早翻土,此時,蠐螬還未入土深處越冬,在翻上時應進行深翻細捉。   ② 用桐油、硫酸銅(俗稱膽礬)防治。在摘除花蕾后,結合第三次施肥時,每擔糞水加桐油200~300克施下防治。   (4)白蟻   自大暑后,術株主稈較老,白蟻食白朮塊根上部接近表土中的莖稈,受害白朮株枯黃,以致枯死。   防治方法:在大暑后將嫩松枝截成33厘米左右的松枝段,埋于術地的行間,誘集白蟻蛀食。每隔10餘日捕殺一次,可以避免受害。   (5)術籽蟲   屬鱗翅目螟蛾科,危害白朮種籽。   防治方法:   ①冬季深翻地,消滅越冬蟲源。   ②水旱輪作。   ③白朮初花期,成蟲產卵前噴50%敵敵畏800倍液,7~10天1次,連續3~4次。   ④選育抗蟲品種,選闊葉矮稈型白朮,能抗此蟲。   白朮豐產新技術   1、科學育苗 白朮在播種前翻土,覆蓋雜草,燒土消毒,防止病蟲害發生,將種子與沙土混合併加入新高脂膜播入田間,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幼苗出土後用新高脂膜噴施在植物表面,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能,保護禾苗茁壯成長。   2、合理管理 移栽時選擇形狀整齊、無病蟲害、芽飽滿的幼苗。並及時灌溉排水、合理施肥、中耕除草、摘除花蕾、蓋草防旱,並適時噴施藥材根大靈,促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促使塊莖生長肥大,提高產量。同時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並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溫工作,確保安全越冬,以保來年的豐收。

採收加工

  採收期在定植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霜降至冬至),莖稈由綠色轉枯黃,上部葉已硬化,葉片容易折斷時採收。過早採收術株還未成熟,塊根鮮嫩,拆下率不高,過遲新芽萌發,塊根養分被消耗。要防止凍傷,選擇晴天,土質乾燥時挖出。曬乾或烘乾,曬乾15~20天。日曬過程中經常翻動的白朮稱為生曬術,烘乾的白朮稱為烘術。烘乾時,烘烤火力不宜過強,溫度以不燙手為宜,經過火烘4~6小時,上下翻轉一遍,細根脫落,再烘至8成干時,取出堆積5~6天,使內部水分外滲,表皮轉軟,再行烘乾即可。以個大、體重、無空心、斷面白色的白朮為質量好,一般每公頃可收2250~3000千克。   炮製:炒白朮,將白朮片微炒至淺黃色,取出晾涼。   焦白朮,將白朮放鍋內炒至焦黃色,取出晾涼。   【來源】   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互生,莖下部葉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裂片最大,邊緣有刺狀齒,葉柄長;莖上部葉分裂或不分裂,葉柄漸短。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鍾狀,總苞片7~8層,基部有羽狀深裂的葉狀苞片;全為管狀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雄蕊5,聚葯;子房下位。瘦果被黃白色茸毛,冠毛羽狀,長1cm以上。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均系栽培。主產浙江、安徽、江蘇。   【採制】   冬季採挖,除去泥沙,烘乾或曬乾,再除去鬚根。   【性狀】   根莖呈拳形團塊,長3~13cm,直徑1.5~7cm。表麵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紋和鬚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粘性。   【中藥化學成分】:含揮髮油1.4%,主要成分為蒼朮醇(Atractylol)、蒼朮酮(Atractylon)等,並含有維生素A。 根莖含揮髮油約1.4%,油中含蒼朮酮(a-tractylone),尚含白朮內酯甲、乙(butenolide A,B)、芹烷二烯酮[selina-4(14),7(11)-dien-8-one]、β-芹油烯(β- Se-linene)、桉樹萜(aromaden-drene);另含氧香豆素類(oxicoumarines)、糖類及樹脂等。

中藥屬性

藥材簡介

  【英文名】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   【拉丁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讀音】白朮(音:zhú)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乾燥根莖。   【別名】山薊、楊枹薊、山芥、天薊、山姜、乞力伽、山精、山連、冬白朮、白大壽 沙邑條根、枹楊、枹薊于術、冬術、浙術、種術、白茱、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應用】   1.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補脾胃可與党參、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脹可與枳殼等同用;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2. 用於水濕停留、痰飲、水腫。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 用於表虛自汗。本品與黃芪、浮小麥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虛自汗。   此外, 本品又可用於安胎,治妊娠足腫、胎氣不安等症,有內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腰酸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60厘米。根狀莖肥大。莖下部葉羽狀分裂,上部葉狹披針形。秋季開紫花,全為管狀。是中國浙江特產,福建、江蘇、安徽、江西等地也有栽培。根狀莖入葯,能治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

基本信息

  拼音名:Baí zhú   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77   本品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乾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採挖,除去泥沙,烘乾或曬乾,再除去鬚根。

藥材鑒別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則地聚集於薄壁細胞中,少數針晶直徑至4μm。纖維黃色,大多成束,長梭形,直徑約至40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石細胞淡黃色,類圓形、多角形、長方形或少數紡錘形,直徑37~64μm。薄壁細胞含菊糖,表面顯放XX狀紋理。導管分子短小,為網紋及具緣紋孔,直徑至48μm。

白朮秧苗

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揮干,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顯紫色;另取濾液 1滴,點于濾紙上,揮干,噴灑1%香草醛硫酸溶液,顯桃紅色。   取本品粉末0.5g,加正已烷2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朮對照藥材0.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新製備的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5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並應顯有一桃紅色主斑點(蒼朮酮)。   性狀鑒別   根莖規則的肥厚團塊,長3-13cm,直徑1.5-7cm。表麵灰黃構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和溝紋,並有鬚根痕,頂端有殖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乾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粘性。   以個大、質堅實、斷面黃白色、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1-5列木栓細胞,其間夾有1-2列斷續的石細胞帶。皮層、韌皮部及XX線中散有油室,長徑180-370μm,短徑135-200μm。表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外側的導管1-3列徑向排列,基旁無木纖維束,內側的導管周圍有較發達的木纖維束。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會晶和菊糖。

成品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 5.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 1.0%(附錄Ⅸ K)。   色度精密稱取本品最粗粉2g,置具塞燒瓶中,加55%乙醇50ml,用稀鹽酸調節pH值至2~3,連續振搖1小時,離心(每分鐘4000轉)15分鐘,吸取上清液10ml,置比色管中,與同量的對照液(取比色用三氯化鐵液5ml,加比色用氯化鈷液3ml與比色用硫酸銅液0.6ml,用水稀釋至10ml製成),同置白紙上,自上面透視,顯色不得較深。

加工炮製

  1.生白朮:揀凈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炒白朮:先將麩皮撒于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麩皮10斤)   3.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   4.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5.《本草蒙筌》:白朮咀后,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6.《本草備要》: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性味歸經

  苦、甘,溫。歸脾、胃經。

貯藏條件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名釋義

  別名   術,于術,冬術,冬白朮,浙術,種術,雲術,台白朮,山薊,天薊,山芥,山精,山連,乞力伽,杭白朮,廣術,杭術,貢術,仙居術,平術。   商品名   于術。又名于白朮、于潛術、煙術。為產于浙江省于潛地區者。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野于術:又名天生術。為產于浙江省于潛、昌化、天目山一帶的野生白朮。   浙白朮:為產于浙江者。

磐安白朮

平術:為產于湖南平江者。   種術:為產于安徽者。   徽術:為產于安徽省歙縣(舊時徽州)者。品質亦隹。   冬術:又名冬白朮。為冬季採挖,揀肥滿纖維少者,略蒸后曬乾之藥材。   曬術:又名生曬術。為霜降至立冬之間採挖,去除殘莖及鬚根,洗凈曬乾之藥材。   烘術:為霜降至立冬期間採挖,去除殘莖及鬚根,洗凈烘乾之藥材。   均以根莖粗大、體實無空心、斷面黃白色、乾燥、無地上莖者為佳。

功效主治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

臨床應用

  1.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忪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婦人脾虛氣弱,崩中漏下。白朮,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g,人蔘,木香(不見火)各15g,甘草(炙)7.5g,當歸,遠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盞,生薑5片,棗1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方中白朮助人蔘益氣補脾,為臣葯。   2.白朮散(《外台秘要》)治嘔吐酸水,結氣築心。白朮、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蔘各1.8g,蓽茇1.2g,檳榔仁、大黃格3g,吳茱萸1.2g。水煎,分兩次服。方中白朮配茯苓、人蔘治脾胃虛弱。   3.白朮調中湯(《宣明論》)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白朮、茯苓、陳皮、澤瀉各15g,乾薑、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縮砂仁0.3g。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方中白朮配茯苓、澤瀉治脾虛濕滯。

中醫傳承

文獻論述

  1.《湯液本草》:《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2.《本草會編》: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3.《本草經疏》:術,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者,正以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攣而痛者是也。《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濕毒侵肌肉也。痙者,風寒乘虛客于肝、脾、腎所致也。疸者,脾胃虛而濕熱瘀滯也。如上諸病,莫不由風寒濕而成,術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熱、消食者,濕熱盛則自汗,濕邪客則發熱,濕去而脾胃燥,燥則食自消,汗自止,熱自除也。又主大風在身面者,術氣芳烈而悍,純陽之物也,風為陽邪,發於陽部,故主之也。風眩頭痛目淚出者,陽虛則風客之而眩,痰厥則頭痛,風熱壅則目淚出也。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痛,及霍亂吐下不止者,濕客于胃則滯而生痰,客于脾則生水,脾虛濕勝,則為水腫,濕客中焦則心下急滿,脾胃俱虛,則中焦不治,而濕邪客之,則為霍亂吐下不止也。利腰臍間血者,血屬陰,濕為陰邪,下流客之,使腰臍血滯而不得通利,濕去則諸證無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濕去則胃強,而津液自生,寒濕散則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則消谷而嗜食矣。術,《本經》無分別,陶弘景有赤、白二種,近世乃有蒼、白之分,其用較殊,要之俱為陽草,故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藥性偏長,物無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凡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日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齒衄,咽塞便秘滯下者,法咸忌之。術燥腎而閉氣,肝腎有動氣者勿服。《劉涓子癰疽論》雲:潰瘍忌白朮,以其燥腎而閉氣,故反生膿作痛也。凡臟皆屬陰,世人但知術能健脾,此蓋指脾為正邪所干,術能燥濕,濕去則脾健,故曰補也。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足雲?此最易誤,故特表而出之。   4.《本草匯言》: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葯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是故勞力內傷,四肢困倦,飲食不納,此中氣不足之證也;痼冷虛寒,泄瀉下利,滑脫不禁,此脾陽乘陷之證也;或久瘧經年不愈,或久痢累月不除,此胃虛失治,脾虛下脫之證也;或痰涎嘔吐,眩暈昏眩,或腹滿肢腫,面色痿黃,此胃虛不運,脾虛蘊濕之證也;以上諸疾,用白朮總能治之。又如血虛而漏下不止,白朮可以統血而收陰;陽虛而汗液不收,白朮可以回陽而斂汗。大抵此劑能健脾和胃,運氣利血。兼參、耆而補肺,兼杞、地而補腎,兼歸、芍而補肝,兼龍眼、棗仁而補心,兼芩、連而瀉胃火,兼橘、半而醒脾土,兼蒼、朴可以燥濕和脾,兼天、麥亦能養肺生金,兼杜仲、木瓜,治老人之腳弱,兼麥芽、枳、朴,治童幼之疳症。黃芩共之,能安胎調氣。枳實共之,能消痞除膨。君參、苓、藿、半,定胃寒之虛嘔。君歸、芎、芍、地,養血弱而調經。溫中之劑無白朮,愈而複發。潰瘍之證用白朮,可以托膿。   5.《本草通玄》:白朮,補脾胃之葯,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濕,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濕痹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別錄》以為

  利腰臍間血者,因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而腰臍乃其分野,借其養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張元素謂其生津止渴者,濕去而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謂其消痰者,脾無濕則痰自不生也。安胎者,除胃中熱也。   6.《本草崇原》: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朮多而蒼朮少,運多補少,則蒼朮多而白朮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本經》未分蒼、白,而仲祖《傷寒》方中,皆用白朮,《金匱》方中,又用赤術,至陶弘景《別錄》則分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於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術,即是蒼朮,其功用與白朮略同,故仍以《本經》術之主治為本。但白朮味甘,蒼朮兼苦,白朮止汗,蒼朮發汗,故止汗二字,節去不錄。後人謂蒼朮之味苦,其實蒼朮之味甘而微苦。   7.《本經逢原》:白朮,生用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散腰臍間血,及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制熟則有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飲食,安胎之效。   8.《長沙葯解》:白朮,性頗壅滯,宜輔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開,加生薑、半夏以驅濁,肝、脾不達,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補而旋行,則美善而無弊矣。   9.《本草求真》:白朮緣何專補脾氣?蓋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白朮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且其性最溫,服則能以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葯也。書言無汗能發,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腫,止熱化癖,安胎止嘔,功效甚多,總因脾濕則汗不止,脾健則汗易發,凡水濕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瀉及胎不安,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枳實則能治痞,同黃芩則能安胎,同澤瀉則能利水,同乾薑、桂心則能消飲去癖,同地黃為丸,則能以治血瀉萎黃,同半夏、丁香、薑汁,則可以治小兒久瀉,同牡蠣、石斛、麥麩,則可以治脾虛、盜汗。然血燥無濕,腎間動氣築築,燥渴便閉者忌服。謂其燥腎閉氣,則其氣益築。又寒濕過甚,水滿中宮者亦忌,謂其水氣未決,苦不勝水,甘徒滋壅,必待腎陽培補,水氣漸消,腎氣安位,術始可投,此又不得不變換于中也。蓋補脾之葯不一,白朮專補脾陽,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膩滯,能治風寒濕痹,及散腰臍間血,並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非若山藥止補脾臟之陰,甘草止緩脾中之氣,而不散於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無。蒼朮氣味過烈,散多於補,人蔘一味沖和,燥氣悉化,補脾而更補肺,所當分別而異視者也。   10.《本經疏證》:風寒濕痹、死肌、痙、疸,不得盡謂脾病,而以術為主劑者,則以濕為脾所主,濕能為患,固屬脾氣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與痙,病在肌肉內,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則當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駐濕之所,惟肌肉間為可駐濕,三也。知此,則凡痹、死肌、痙、疸之系乎風寒濕者,皆術主之矣。白朮之效,于風勝濕者為最宜,寒勝者為差減。何以知之?蓋風勝必煩,濕勝必重,檢《金匱要略》中治痹諸方,其用術者,非兼煩必兼重,雖然,謂術功擅於風與濕則可,謂于寒有所忌則不可,《傷寒》少陰篇附子湯,治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不煩不重,亦用白朮。蓋濕流關節,雲骨節痛,則未有不兼濕者,矧風濕二者,必挾寒始成痹,不然則否,《素問》之旨可驗也。白朮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飲與水耳。有痰與水,何以能使人眩?蓋眩者神之動,神依於心,心惡水,水盛則心神搖曳為眩,譬如人在舟中,能發眩也,雖然人在舟中,未必盡眩,不在舟中,未必不眩。所以眩證不必盡用術,用術之飲證水證,亦未必盡眩,夫亦各因乎其人耳。《傷寒論》、《金匱要略》其有飲有水,不眩而用術者,則指不勝屈,其有飲眩而不用術者亦多,則系證與術有忌耳,即如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則以心下痞,故正與理中丸下注云腹滿者去術,同一理也。世之人動輒稱白朮、黃芩安胎聖葯,而疏其義者,不過謂白朮健脾,黃芩泄熱,殊不知健脾泄熱之物,豈特白朮、黃芩。夫婦人之病,多半涉血,矧妊娠尤賴血氣之調,方得母子均安。初妊之時,胎元未旺,吸血不多,則下焦血旺,致氣反上逆,是為惡阻。惡阻則中焦之氣不變赤而為水,是白朮所必需矣。血盛能致氣盛,氣盛能生火,黃芩泄氣分之火而不傷血者也;厥后胎氣日充,吸血漸多,血自盤旋而下,氣亦隨之盤旋于下,胎之所吸,乃血之精者。而其餘與氣相搏,能仍化為水,阻於腰臍之間,故妊娠至五、六月時,多有子腫之證,是白朮又為必需之劑,而無所事黃芩于其間,《別錄》所謂利腰臍間血者此也。考仲景書于婦人妊娠篇之白朮散,與芎藭同用,當歸芍藥散、當歸散,與芍藥、當歸、芎藭同用者,不可知其為除水氣而利腰臍間血哉。總之,血分之源不清,則血氣不能和,而附血之濕,血盛之火,皆為胎前所有之常患,故出此不必甚為別擇之常方,學者尤當會意而用之也。   11.《醫學衷中參西錄》:白朮,性溫而燥,氣不香竄,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治脾虛作脹,脾濕作渴,脾弱四肢運動無力,甚或作疼。與涼潤葯同用,又善補肺;與升散葯同用,又善調肝;與鎮安葯同用,又善養心;與滋陰葯同用,又善補腎。為其具土德之全,為後天資生之要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臟,皆能有所補益也。   12.《本草正義》:《本草經》及《別錄》皆稱術而無蒼、白之分,陶氏弘景及宋之蘇頌,皆言術以茅山為勝,似今之所謂茅山蒼朮,亦即古之所謂術也。然弘景又別有赤術之名,謂其苦而多膏,又似梁時已有蒼朮一種。今按《本經》主治,詳其功用,頗似今之茅術。惟白朮健脾化濕,其力亦同。至《名醫別錄》又言味苦甘,增一甘字,則明是白朮。李瀕湖以《本經》、《別錄》之文,兩系白朮、蒼朮二條,而張隱庵因之,真駢拇矣。術之功用,自唐以前,止言其燥濕逐水,所謂暖胃消食,亦燥能健脾醒胃也。蓋其氣甚烈,故能振動脾陽,而又疏通經絡,然又最富脂膏,故雖苦溫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氣勝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氣也。唐、宋以後,皆以為補益脾胃,其旨即從此出。頤謂白朮、蒼朮在古不分,而今已各別,則凡古人所稱燥濕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蒼朮當之,其補益脾胃,則宜用白朮。蓋今之所謂冬白朮者,質潤而氣香,健運脾陽,滋養胃陰之力不小,且其氣既盛,不致呆守滿中,允為健脾益胃之專劑矣。東垣謂白朮主安胎,蓋謂妊娠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體檢報告單提示谷丙轉氨酶低或者增高是說明什麼?醫生一文解釋
  • 中年人盡孝,說易行難,漸行漸難
  • 惡性肝癌≠死亡,60歲高齡老人在草莓醫院重獲新生!
  • 你分得清過敏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醫生:可從4點來判別!
  • 高血壓會影響備孕嗎?
  • 鹽水對身體有傷害嗎?
  • 如何用番鴨煲湯
  • 好想找個霸道的女朋友。。。。。。
  • 男生國字臉適合剪什麼髮型
  • 化妝品.~~擺脫姐姐們推薦了。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