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玉米(學名:Zea mays),亦稱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的飼料來源,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基本屬性
概述
玉米生長時
玉米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種子。原產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以後直到整個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后,逐漸傳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余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夏、秋季採收成熟果實,將種子脫粒后曬乾用;亦可鮮用。 注音:yù mǐ 拉丁名/學名:Zea mays L. 英文:Maize,corn玉米
別名:玉米、暹羅米、苞蘆、玉蜀、玉茭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麥、稀麥、玉高粱、御米、御麥、玉豆、六谷、蘆黍、珍珠米、紅顏麥、薏米包,金豆,玉谷,粑粑。 玉米(20張)營養成分 | 含量(每100克) |
---|---|
熱量 | 106.00大卡 |
碳水化合物 | 22.80克 |
脂肪 | 1.20克 |
蛋白質 | 4.00克 |
纖維素 | 2.90克 |
麥類 | 御麥、玉麥,番麥、西天麥、黍麥、戎麥、包麥、苞麥、番大麥 、紅須麥、夷麥、西番麥、玉林麥 |
黍類 | 玉蜀黍、玉黍、玉稻黍、金稻黍、玉大黍、玉糜黍、大蜀黍、番黍,玉蘆黍、蜀黍 |
秫類 | 秫、玉蜀秫、玉秫秫、秫秫、玉秫、大秫秫 |
梁類 | 玉膏梁、玉高梁、大高梁、玉梁、御高梁、獨膏梁 |
粟類 | 珍珠粟、雞頭粟、觀音粟、意粟、苞粟、天方粟、珍珠蘆粟、飯包粟、雞豆粟,荷包粟、乳粟、遇粟、意粟、蘆粟、罌粟(和作鴉片的罌粟異物同名)、高粟、金豆子粟、鹿角粟 、包胎粟 |
穄類 | 玉蘆穄、蘆穄、秫穄、球穄、珠穄 |
蘆類 | 苞蘆、腰蘆、苞蘿 |
米類 | 珍珠米、玉米、包米、包兒米、棒米、六角米、鹿角米、御米、巴爾米、番米、包梁米、丈穀米、芋米、棒子米、觀音米、子米、包子米、包粒米、老芋米 |
豆類 | 番豆、金豆、玉豆、玉蘆豆 |
穀類 | 包穀、苞谷、舜王谷、六谷、西番谷 |
其他 | 玉茭茭、玉榴、玉子、戎菽、玉籽、粟包、稖子、玉露、玉蜀、玉穟、腰邊豹、苞果、包菽、包羅、棒子、棒椎、蘆蜀、榜子、棒槌、苽、稷、包苽、苞果、玉茭子 |
特徵形態
玉米開花結穗時
早熟禾本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穀類植物,學名Zea mays,起源於北、中、南美洲。植株高大,莖強壯,挺直。葉窄而大,邊緣波狀,于莖的兩側互生。雄花花序穗狀頂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后成谷穗,具粗大中軸,小穗成對縱列后發育成兩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層變態葉,稱作XX。籽粒可食。二倍體玉米植株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10對。所以玉米的列數一般為偶數列。 商業等級主要根據籽粒的質地劃分,分為馬齒種、硬質種、粉質種、爆裂種及糯玉米、甜玉米等。籽粒頂端凹陷,因籽粒硬玉米長成時
澱粉和軟澱粉的乾燥度不相等而致的。硬粒玉米含軟澱粉少,乾燥后頂不凹陷。粉質玉米主要含軟澱粉,粉質,易碾碎。甜玉米發皺,透明,糖分不轉化為澱粉。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極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軟澱粉,加熱時細胞內水分膨脹,籽粒爆裂。用優良自交系雜交可改良玉米類型。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做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玉米餅。 除食用外,玉米玉蜀黍(Zea mays)的穗
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籽粒加工方式有多種︰濕磨法是將籽粒在稀的亞硫酸溶液中浸泡40~60小時;乾磨法是用噴霧或蒸汽使籽粒短期濡濕;發酵法是將澱粉轉化為糖,又加酵母使糖轉變為酒精。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當廣泛:玉米稈用於造紙和制牆板;苞葉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藝編織;玉米穗軸可作燃料,也用來制工業溶劑,莖葉除用作牲畜飼料外,還是沼氣池很好的原料。 玉米的根為鬚根系,除胚根外,還從莖節上長出節根:從地下節根長出的稱為地下節根,一般4~7層;從地上莖節長出的節根又稱支持根、氣生根,一般2~3層。株高1~4.5米,稈呈圓筒形。全株一般有葉15~22片,葉身寬而長,葉緣常呈波浪形。花為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生於植株的頂端,為圓錐花序;雌花生於植株中部的葉腋內,為肉穗花序。雄穗開花一般比雌花吐絲早3~5天。地理分佈
玉米是世界上分佈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種植範圍從北緯58°(加拿大和俄羅斯)至南緯40°(南美)。世界上整年每個月都有玉米成熟。玉米是美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一半,其中約2/5供外銷。中國年產玉米占世界第二位,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原產於中美洲,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喜高溫,十六世紀明朝時傳入中國,玉米在中國的播種面積很大,分佈也很廣,是中國北方和西南山區及其它旱谷地區人民的主要糧食之一。山東省萊西市為玉米的重要產區之一,開魯縣的玉米質量非常高。品種分類
按形態結構和穎殼分為九類
1.硬粒型 也稱燧石型。籽粒多為方圓形,頂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質,僅中心近胚部分為粉質,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澤、堅硬飽滿。粒色多為黃色,間或有由、紅、紫等色。籽粒品質好,是中國長期以來栽培較多的類型,主要作食糧用。 2.馬齒形 又叫馬牙型。籽粒扁平呈長方形,由於粉質的頂部比兩側角質乾燥得快,所以頂部的中間下凹,形似馬齒,故名。籽粒表皮皺紋粗糙不透明,多為黃、白色,少數呈紫或紅色、食用品質較差。它是世界上及中國栽培最多的一種類型,適宜製造澱粉和酒精或作飼料。 3.半馬齒型 也叫中間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馬齒型玉米雜交而來。籽粒頂端凹陷較馬齒型淺,有的不凹陷僅呈白色斑點狀。頂部的粉質胚乳較馬齒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質較馬齒型好,在中國栽培較多。 4.粉質型 又名軟質型。胚乳全部為粉質,籽粒乳白色,無光澤。只能作為制取澱粉的原料,在中國很少栽培。 5.甜質型 亦稱甜玉米。胚乳多為角質,含糖分多,含澱粉較低,因成熟時水分蒸發使籽粒表面皺縮,呈半透明狀。多做蔬菜用,中國種植還不多。 6.甜粉型 籽粒上半部為角質胚乳,下半部為粉質胚乳。中國很少栽培。 7.蠟質型 又名糯質型。籽粒胚乳全部為角質但不透明而且蠟狀,胚乳幾乎全部由支鏈澱粉所組成。食性似糯米,粘柔適口。中國只有零星栽培。 8.爆裂型 籽粒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幾乎全部是角質,質地堅硬透明,種皮多為白色或紅色。尤其適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中國有零星栽培。 9.有稃型 籽粒被較長的稃殼包裹,子粒堅硬,難脫粒,是一種原始類型,無栽培價值。按顏色分
各種玉米(9張) 1.黃玉米:種皮為黃色,包括略帶紅色的黃玉米。美國標準中規定黃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5.0%。 2.白玉米:種皮為白色,包括略帶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玉米。美國標準中將淡黃色表述為淺稻草色,並規定白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2.0%。 3.黑玉米:黑玉米是玉米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籽粒角質層不同程度地沉澱黑色素,外觀烏黑髮亮。 4.糯玉米:富含粘性的玉米。 5.雜玉米:以上三類玉米中混有本類以外的玉米超過5.0%的玉米。中國國家標準中定義為混入本類以外玉米超過5.0%的玉米。美國標準中表述為顏色既不能滿足黃玉米的顏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顏色要求,並含有白頂黃玉米。按品質分
1常規玉米:最普通最普遍種植的玉米。 2.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規玉米以外的各種類型玉米。傳統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發展起來的特用玉米有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鏈澱粉玉米等。由於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大的經濟價值,國外把它們稱之為「高值玉米」。 3.甜玉米:通常分為普通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對生產技術和採收期的要求比較嚴格,且貨架壽命短。中國現在已經掌握了全套育種技術並積累了一些種質資源,國內育成的各種甜玉米類型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甜玉米
4.糯玉米:它的生產技術比甜玉米簡單得多,與普通玉米相比幾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採收期比較靈活,貨架壽命也比較長,不需要特殊的貯藏、加工條件。糯玉米除鮮食外,還是澱粉加工業的重要原料。中國的糯玉米育種和生產發展非常快。 5.高油玉米:含油量較高,特別是其中亞油酸和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達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軟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質高10-12%,賴氨酸高20%,維生素含量也較高,是糧、飼、油三兼顧的多功能玉米。 6.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產量不低於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賴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高產優質的結合。 7.紫玉米:是一種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種,因顆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稱。紫玉米的品質雖優良特異,但棒小,粒少,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 8.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種改良玉米。包括高澱粉專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玉米雜交品種等。人工栽培
基本特性
玉米喜溫,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拔節期日均18℃以上。從抽穗玉米
到開花日均26~27℃。 灌漿和成熟需保持在20~24℃;低於16℃或高於25℃,澱粉酶活動受影響,導致子粒灌漿不良。 玉米為短日照作物,日照時數在12小時內,成熟提早。長日照則開花延遲,甚至不能結穗。 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長。玉米適宜的土壤pH為5~8,以PH6.5~7.0最適。耐鹽鹼能力差,特別是氯離子對玉米為害大。種植歷史
據考證,玉米原產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十八世紀又傳到印度。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種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種植面積最大。利用歷史
1. 玉米利用概述 就玉米利用而言,大體經歷了作為人類口糧、牲畜飼料和工業生產原料的三個階段口糧消費占玉米總消費的比重大約在5%左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比例有逐步降低的趨勢。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起到很大作用。時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國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玉米的故鄉」墨西哥,「國菜」玉米餅的年消耗量達到1200萬噸之多,人們無論貧富貴賤都非常喜歡食用;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玉米也被作為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鐵、鎂等礦物質的來源為人們廣泛食用;在某些貧困國家和地區,玉米依然是人們廉價的裹腹之物。 飼料消費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費渠道,約占消費總量的70%左右。該項消費可以看作是生活水平和人口數量隨時間變化的一個函數: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初期,恩格爾係數較高,人們對肉、蛋、禽、奶的強勁需求拉動了畜牧業和飼料業的大發展,導致飼用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成為玉米增產的主要動力;在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后,恩格爾係數下降,對肉、蛋、禽、奶等的需求將保持平穩,此時飼用玉米消費將僅與人口數量成正比。 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也是玉米消費的主要渠道。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可得到化學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產品,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於造紙、食品、紡織、醫藥等行業。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生產的酒精是一種清潔的「綠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紀取代傳統燃料而被廣泛使用。 庫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種形式。處於糧食安全的考慮,各國總要儲備一些糧食。世界玉米庫存量一般占消費量比重的20%左右。近年來中國玉米庫存約600~700萬噸。 2.世界玉米利用現狀 玉米利用總的情況是在工業發達國家用作飼料的比例大,而在發展中國家用作口糧的比例大: 隨著全世界畜牧業的大發展,飼料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全世界飼料用玉米需求呈現增長趨勢。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工業飼料消耗玉米增加,同時採用傳統方式喂飼畜禽的飼料玉米消耗亦在增加。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表現為大量的玉米原糧被加工為工業飼料。 從全世界耗用玉米趨勢看,近15年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其用作飼料的玉米都逐年增加,用作口糧的數量在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在增加。以中國為例:上世紀90年代前期,飼料工業和畜牧業迅速發展,1993年,飼用玉米消費量達到6200萬噸,占玉米總消費量的67%,1995年該項指標迅速達到77%,玉米總消費增量幾乎全部由飼用玉米消費增量體現。 上世紀80年代全世界用作工業飼料的玉米2.64億噸,用作口糧的玉米0.66億噸,用作工業原料的玉米0.44億噸。XX90年代,上述三個指標分別為3.52億噸、0.59億噸、0.56億噸。 1996年美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1270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53%。歐洲地區消費飼料玉米6600萬噸,中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3498萬噸,日本消費玉米1662萬噸,巴西生產飼料耗用玉米1520萬噸,法國飼料用玉米1326萬噸,韓國飼料用玉米852萬噸。 美國的玉米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40%。縱觀幾十年來美國的玉米市場消費趨勢可見,50年代美國的玉米產品用作飼料的占85.7%,工業原料、食品占8.08%,出口占5.17%;60年代飼料用玉米占81.76%,工業原料、食品占8.23%,出口占12.38%;70年代飼料占66.02%,工業原料、食品占8.77%,出口占25.21%;80年代至90年代初,用作飼料的玉米占59.36%(12237萬噸),用作工業原料、食品占11.65%(2401萬噸),出口占 28.63%(5902萬噸)。由此可見,在美國雖然用作飼料的玉米比例在下降,但飼料仍是消耗玉米最多的產業,出口量增加迅速,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消費量較為穩定。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畜牧業的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工業的發展,玉米已成為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中國的玉米消費是80年代口糧比例占38%,消費玉米2588萬噸,飼料用玉米占48%(工業飼料和傳統飼料),消耗玉米3269萬噸,出口占11%,出口玉米749萬噸,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耗用玉米205萬噸左右。 XX上世紀90年代,人們直接消費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國口糧消費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9%,消費玉米量約為1870萬噸;玉米作為飼料消費在中國有兩種情況。一是加工生產成配合飼料。中國近年配合飼料產量約4800萬噸,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萬噸。二是傳統的把玉米直接用於飼料的消費。在農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飼料喂飼大牲畜、豬和家禽。據專家估計,這種傳統的飼餵方式每年估計消耗玉米3500萬噸左右,這兩項每年消費玉米約638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可加工成精製的玉米食品。中國目前用於工業原料和食品工業的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萬噸左右。中國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8%左右。1995年之後又轉向大量進口玉米。近10年來,中國玉米消費趨勢是用於生產配合飼料的玉米數量猛增,用於口糧的玉米逐年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長緩慢,從玉米出口國變為玉米進口國家。種植技術
玉米是高產作物,需肥量較大,必須合理施肥才能滿足玉米在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噴施新高脂膜大大提高養肥的有效成分率。據試驗,生產100公斤玉米籽實,需氮2.5公斤,需磷1公斤,需鉀2.1公斤。若畝產500公斤玉米,畝需尿素33公斤左右,或硝銨50公斤,過磷酸鈣31公斤,硫酸鉀13公斤。 玉米生長的三個階段,需肥數量比例不同,苗期占需肥總量的2%,穗期占85%,粒期占13%。玉米從拔節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時做到合理施肥,即底肥、種肥、追肥結合;氮肥、磷肥、鉀肥結合;農肥、化肥、生物菌肥結合,並配合噴灑壯穗靈增加玉米千粒重。底肥要施足,這是基礎,一般畝施腐熟的有機肥2000公斤,五氧化二磷7.5公斤,鉀肥5.5公斤做底肥。 在底肥、種肥施入水平不高,地力條件較差,種植晚熟品種的地塊,可在玉米6~7葉期,進行追肥,畝追尿素15公斤左右,深追15厘米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底肥、種肥施入水平高的地塊,畝追尿素10公斤左右。 玉米追肥要及早進行,方法一是前邊追肥,後邊趟地,追肥和趟地要結合;二是用鎬刨坑,深追15厘米以上;追肥時,要化肥和生物肥相結合,促進根系良好發育,一般情況下,畝追尿素10~15公斤,加生物菌肥1公斤,能促進玉米提早成熟。 在抽穗期灌漿期,畝用0.25公斤磷酸二氫鉀和0.5公斤尿素,兌水5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可防禿尖、缺粒,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有機食品玉米,不能用化肥最好用發酵好的有機肥,做底肥,追肥用餅肥,肥效平穩而持久,效果好於化肥,而且後勁長,但追肥時,餅肥與作物幼苗保持適當距離,以免餅肥發酵時產生的熱量灼燒幼苗。病蟲害防治
有30多種,主要有大、小斑病,絲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莖腐病等。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和加強管理預防之。蟲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螻蛄、紅蜘蛛、高粱條螟和粘蟲等。 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圓斑病、玉米螟、玉米燈蛾、玉米病毒病、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莖腐病、玉米鏽病、玉米炭疽病、玉米霉斑病、玉米矮花葉病、玉米普通花葉病、玉米條紋矮縮病。 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癥狀
玉米穗腐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又稱赤霉病、果穗干腐病,在全國各玉米主產區均有發生,其病原早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已搞清 ,但對其危害損失、發病規律及防治技術未見詳細報道,甘肅省1958年普查,正寧縣、寧縣、合水縣、西和縣、禮縣、康縣發病率達5%-8%。庄浪縣1980年以前種植金皇后,英粒子等品種時均發病較重,以後隨著中單2號抗病品種的大面積推廣,該病得到控制,但近年因引進種植沈單10.沈單16.酒試20.富農998等「青稈成熟」的糧飼兼用玉米品種,穗腐病發生有加重趨勢,給制種企業種植業及養殖業造成嚴重損失。 1.危害損失程度 發生情況:玉米穗腐病在庄浪縣的發生面積隨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和年份而變化,2003年發病面積3500hm2,病穗率46%;2004年發病面積3000 hm2,病穗率26.5%,2005年發病面積4500 hm2,病穗率44.3%,2006年發病面積5300 hm2 ,病穗率23..9%。 危害性:受病籽粒黑褐色或紅褐色,百粒重降低1/2以上,品質變壞。人畜食用後會引起中毒反應[5],試驗觀察:原糧內混入20%有病籽粒時,人食用時口感澀苦、味酸臭,過量食用會出現四肢無力、發熱、噁心、嘔吐、腹漲、腹痛、頭暈等癥狀;馬、騾、驢、豬等家畜飼用時出現腹瀉、拒食,生長速度減慢等現象;羊、雞飼用后食量減退,並出現母雞產蛋率下降等現象;原糧中帶有病粒,商品價值降低0.2-0.4元/kg,種子中帶有病粒,播種量增加1倍。 損失程度:為了測定穗腐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沈單10按果穗大小,病害程度分類,把有病果穗分成5級,測定各級果穗長度,無病果穗粒重(w),有病果穗中健康粒重(y),各級損失情況以公式損失率(%)=[(w-y)/w]×100計算。測算結果表明, 果穗受害后0、1.2.3.4級的損失率分別為0、18.4%、27.3%、45.0%、68.2%。 癥狀:玉米穗腐病在田間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發生,最典型的癥狀為種子霉爛、弱苗、莖腐、穗腐,其中以穗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 種子霉爛與弱苗:病菌污染粘附在種子表面,經播種后,受害重者不能發芽而霉爛,造成缺苗斷壟;輕者出苗後生長細弱緩慢,形成弱苗。 穗腐:大田再侵染髮病初期果穗花絲黑褐色,水浸狀,穗軸頂端及籽粒變成黃褐色,粉紅色或黑褐色,並擴展到果穗的1/3-1/2處,當多雨或濕度大時可擴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紅色霉層,白絮狀或絨狀,果穗鬆軟,穗軸黑褐色,髓部淺黃色或粉紅色,折斷露出維管束組織。 病原菌:通過對庄浪縣採集到的玉米病果穗不同部位鏡檢,並按真菌的分離和培養方法進行病原菌分離鏡檢[5。9] ,發現屬典型的鐮刀菌分生孢子,對照有關文獻資料比較鑒定[1-8],屬半知菌類、瘤座孢科、鐮刀菌屬(Fusarium)、小麥赤霉病菌(F.graminearum Schw),有性階段屬子囊菌綱、肉座菌目、赤霉屬(Gibberella)的小麥赤霉病菌(G..zeae(schw)petch),為兼性寄生菌,寄主範圍廣,為害小麥、玉米等多種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莖腐,基腐和穗腐。 發病規律:病源菌從玉米苗期至種子貯藏期均可侵入與為害,而霉爛損失在果穗收穫風乾過程中。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著在種子、玉米根茬、莖稈、穗軸等植物病殘體上腐生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濕的條件下,子囊孢子成熟飛散,落在玉米花絲上兼性寄生,然後經花絲侵入穗軸及籽粒引起穗腐。穗腐的發病程度受品種、氣候、玉米螟為害、農藝活動、果穗(原糧、種子)貯藏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 玉米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大:庄浪縣大面積種植的中單2號、酒單4號、酒單2號抗病性較強,病穗率在0-3%,而沈單10(組合Q1261/沈137)、沈單16(組合137/K12)不抗病,病穗率高達31.2%-46%,自交系478(組合8112/5003)及其雜交種掖單12.掖單13等高度感病,病穗率達50%左右。據觀察易感病品種「青稈成熟」,果穗花絲多,苞葉長而厚,籽粒排列緊密,穗軸含水量高,水分散失慢;而抗病品種果穗花絲少,苞葉薄,頂部籽粒外露,在收穫前已成熟下垂,雨水不易淋入。另外,第2.3果穗發病率明顯高於第1果穗,病害級數高,損失程度亦大。 9-10月份降雨量及陰雨天數是發病的關鍵:玉米收穫期及收穫後由于秋雨連綿,造成農戶對果穗不能及時收穫和剝皮晾曬,給病菌的發生髮展提供了良好的濕度條件,1999-2005年9-10月沈單10發病程度(y)與降雨量(x)的關係經回歸統計分析:y=-0.751+0.311x,相關係數r=0.908>P0.01=0.874,說明x與y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相關性。 溫度條件適合病菌的生長發育:據資料介紹[2.4-5] :小麥赤霉病菌生長發育溫度4-32℃,空氣相對濕度80%-100%時發育最好;分生孢子在濕度條件適宜時,8℃左右即可產生,以25℃時產生速度最快,溫度低於4℃,發芽速度極慢,至少需要1d以上;形成子囊孢子的最低溫度9-10℃,子囊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4-35℃,以25-30℃為最適宜溫度。而庄浪縣9/下 -11/上是玉米成熟到果穗晾曬期,該段時間歷年逐旬平均氣溫12.6-6.5℃,能夠滿足病菌生長發育。如果果穗堆積在一起,呼吸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更有利於病菌再侵染,擴大病害程度。 玉米螟為害嚴重的地塊發病重:在調查中發現,凡被玉米螟為害的果穗或莖稈,穗腐與莖腐同時發生,經濟損失重。經統計分析,穗腐病發生率(%、y)與玉米螟蟲株率(%、x)呈y=axb冪函數曲線關係[12。13],y病=1.3712x0.9549蟲 ,F=323.82**>F0.01=10.04,回歸關係極顯著;玉米螟防治與不防治的穗腐病發生率(%)經t測驗,t=5.589**>df0.01=3.106的極顯著標準。這是因為玉米螟鑽蛀所排糞便污染了莖稈與穗軸,給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場所。 發病程度與種植方式和播期有關:根據調查,地膜覆蓋種植的沈單16第1果穗發病率18.5%,第2果穗發病率31.3%,分別比露地發病率低16.1.19.2個百分點;「穀雨」前播種並1次全苗的沈單10發病率21.7%,比「立夏」后補苗的發病率低21.6個百分點。總結其發病率低的原因是地膜覆蓋和適期早播,能提早玉米的成熟期,使易感病品種的穗軸和籽粒含水量較低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