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
薯蕷,通稱山藥。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以吃。
生物特性
名字
種名:薯蕷(yù) 拉丁語學名:Dioscorea opposita 別 名:山藥、懷山藥、淮山藥、土薯、山薯、山薯、玉延。氣味:(根)甘、溫、平、無毒。 英文名字:nagaimo,yamaimo,Chinese yam,Japanese mountain yam,Korean yam; 《本草綱目》記載,薯蕷由於唐代宗叫李豫,為避諱而改為薯葯,又因為宋英宗叫趙曙,為避諱而改為山藥。山藥是六味地黃丸的組成藥物之一。科屬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Liliopsida 目:薯蕷目 Dioscoreales 科:薯蕷科Dioscoreaceae 屬:薯蕷屬Dioscorea 種:山藥 D. opposita 地理分佈 單子葉植物,10屬650種,廣佈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有薯蕷屬Dioscorea 1屬,約80種。 原產山西平遙、介休,現分佈于中國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等地區。 栽種者稱家山藥,野生白薯稱野山藥;中藥材稱淮山,淮山藥、懷山藥等。薯蕷
因其營養豐富,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物美價廉的補虛佳品,既可作主糧,又可作蔬菜,還可以製成糖葫蘆之類的小吃。 中國主產于河南省北部,山東、河北、山西及中南、西南等地區也有栽培。冬季莖葉枯萎后採挖,切去根頭,洗凈,乾燥。 中國栽培的山藥主要有普通的山藥和田薯兩大類。普通的山藥塊莖較小,其中尤以古懷慶府(今河南焦作境內,含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縣)所產山藥名貴,習稱「懷山藥」,素有「懷參」之稱,為全國之冠。 現國內有三個地方的山藥已申請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一種是「鐵棍山藥」其產自河南焦作溫縣;一種是「陳集山藥」其產自山東省菏澤市陳集鎮,包括「雞皮糙山藥」和「西施種子山藥」;一種為「佛手山藥」,產地為湖北武穴;另外,江西瑞昌市南陽鄉的山藥最近也申請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山藥的種類
山藥的主要品種有薯蕷、參薯、褐色薯蕷、山薯、野山藥、日本薯蕷等。 薯蕷系纏繞草質藤本植物,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單葉,在莖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對生,少為3片輪生;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變異大,長3~9厘米,寬2~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細長穗狀花序,雄花序長2~8厘米,近直立,2~8個生於葉腋,偶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呈明顯「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卵形,較小;雄蕊6;雌花序1~3個生於葉腋。蒴果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厘米,寬1.5~3厘米,外有白粉。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其塊莖肉質肥厚,略呈圓柱形,長可盈米,直徑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鬚根。 參薯栽培品的塊莖變異大,有長圓柱形、圓錐形、球形、扁圓形而重疊,或有各種分枝。圓錐形或球形的塊莖通常外皮為褐色或紫黑色,斷面白色帶紫色。其莖具4條狹翅,葉片綠色或帶紫紅色,卵形至卵圓形,頂端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葉柄綠色或帶紫紅色;雄花通常2至數個簇生或單生於花序軸上排列成圓錐花序。蒴果長1.5~2.5厘米,寬2.5~4.5厘米。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藥材名淮山,又名理毛條、方山藥。主產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東、貴州、四川、雲南。其中福建、廣東有大量栽培。 褐色薯蕷,葉表面網脈明顯,莖具有4~8條棱,莖、葉柄和葉片干時常呈紅褐色。花期7月至翌年1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生長於海拔100~1950米的山坡、路旁、山谷雜木林中或灌木叢中。廣西、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福建及浙江等地有分佈。 山薯為塊莖長圓柱形,干時外皮不脫落。葉片紙質,寬披針形,長橢圓狀卵形。長4~14厘米,寬1.5~8厘米,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變異大,近截形、圓形、淺心形、寬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時為戟形,兩耳稍開展。有時重疊。蒴果三棱狀扁圓形,長1.5~3厘米,寬2~4.5厘米,花期10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生長於海拔50~1150米的山坡、山凹、溪溝邊或路旁的雜木林中。分佈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籌地。 野山藥,又名戟葉薯蕷,葉片短三角狀卵形,葉基深心耳形。葉緣常3淺裂至3深裂,質薄,葉腋無珠芽。主產寶島台灣。 日本薯蕷,葉片三角狀披針形,長橢圓狀狹三角形至長卵形,基部心形至箭形或戟形,有時近截形或圓形,葉緣無明顯3裂,雄穗狀花序通常2至數個或單個著生於葉腋。蒴果長1.5~2厘米,寬1.5~3厘米。花期5~10月,果期7~11月。分佈于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日本、朝鮮也有分佈,日本的山藥需求量每年85噸左右。存儲運輸
薯蕷-原植物
山藥薯塊耐寒,必要時可以就地貯存,延遲至次年3月上中旬採收。也可用土窯貯藏,窖中山藥與沙土相間層積貯藏,最後覆土呈屋脊形,上蓋稻草防止雨水侵入。窖內保持10℃~15℃,一直可貯存到次年4~5月。山藥塊莖休眠期較耐低溫,在短期-4℃以下不表現凍害。適宜的貯藏溫度為0℃~2℃,相對濕度90%左右。常用的貯藏方法如下: 1.溝藏法:挖1~2米深、寬1米左右的溝,挖出的山藥立即排放入溝,一層山藥一層土,不超過80厘米,頂部蓋一層細土。隨著氣溫下降,加蓋覆土,以凍土層距山藥頂部厚度5~10厘米為宜,可貯藏至翌年3~4月。 2.埋藏法:又稱沙藏法。在倉庫或室內的水泥坪上,用磚砌起高1米左右的埋藏坑。在坑底鋪上10厘米的乾淨細砂或細土。把經挑選的山藥按次序平放在沙上,一層山藥一層細沙,堆至離坑口10厘米左右時,再用細泥或黃沙密封。每隔一個月倒動檢查一次。山藥也可放在筐、箱內用沙埋藏。 3.筐藏法:把日曬消毒的稻草或麥草鋪墊在消過毒的筐或箱四周。然後把選好的山藥逐層堆至八分滿,上面用麥草覆蓋。最後堆放在庫房內,保持庫內適溫,為防止地面濕氣,可在筐底墊上磚頭或木板。種植基地
四大懷葯是古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及焦作周圍地帶)所產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等四大中藥,但鐵棍山藥乃山藥中的極品,溫縣南臨黃河,北依沁河,只有溫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才能產出鐵棍山藥。 定義: 鐵棍山藥屬於懷山藥的一種,其主產區為溫縣,核心產地在臨近沁河的粘土地帶,這是由土質決定的。溫縣地處黃河和沁河交匯口上游的包絡地帶,母親河黃河與發源於太行山脈的沁河水共同滋潤著這片土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全縣土地分為臨近黃河的沙質土和臨近沁河的砂黏土,其分界線大致在今常店-大渠河-小南張-徐呂村一線,往北屬沁河粘土,往南屬黃河沙土。根據當地山藥種植戶的經驗,沁河粘土更適合種植山藥。進補應用
1.脾胃虛弱,食少,久瀉久痢;肺腎虧虛,乾咳少痰,潮熱盜汗 山藥粥:山藥50克(鮮品100克),粳米100克。將山藥和粳米淘洗乾淨,加清水,先以武火煮沸,繼以文火煎煮20~30分鐘,以米熟為度。 早、晚趁熱食用。 2.脾氣虛弱,久瀉久痢,乏力倦怠;或腎氣不因所致的遺精,帶下,小便頻數 山藥面:山藥粉1500克,麵粉300克,雞蛋500克,豆粉200克,豬油、蔥、生薑、味精適量。將麵粉、山藥粉和豆粉放在盆中,將雞蛋調勻,倒人瓷盆中。加適量的水和鹽,揉成麵團,攫成薄面片,切成麵條。在鍋內加水,並放人適量的蔥、生薑。煮沸,將麵條下鍋,煮熟為度,可根據口味,酌加調味品,作正餐用。 3.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體倦乏力等;或用於補腎強身,增進食慾 山藥糕: 山藥500克,豆沙餡150克,麵粉90克,京糕(年糕、金糕)150克,白糖150克。將山藥洗凈,上完蒸爛,晾冷,去外皮,搗成泥狀。加人麵粉,搓成麵團,再分成2塊,分別做成厚約1.5厘米的山藥塊。將豆沙餡鋪在其中一塊山藥塊的上面,將京糕切成0.4~0.5厘米厚的片,鋪在豆沙餡上面,再將另一塊山藥塊蓋在京糕片上鋪平,撒上白糖。切成四條,每條各切成五塊。放人蒸籠蒸熟。作正餐或點心食用。或將上述原料做成山藥泥食用。 4.糖尿病,氣陰不足,口喝思飲,尿多乏力 山藥糕:山藥12克,山茱萸6克,熟地6克,茯苓6克,澤瀉6克,懷牛膝6克,車前子6克,太子參6克,炒白朮6克。洗凈,乾燥,共研粗末。另人清水浸漬12小時。煎煮3次,每次3~4小時,分次濾出藥液。將3次藥液合併,用文火煎濃縮。再加入冰糖調勻收膏。每次食8克,每日3次,白開水沖服。亦可用山藥15克,黃連6克,水煎服;或用山藥、天花粉備等量,水煎分服。 5.再生障礙性貧血 山藥30克,大棗10個,紫荊皮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6.癲癇 山藥2克,青黛0.3克,硼砂1克。 共研細粉。每服3克,每日3次。 7.淋巴結核 鮮山藥衛段(去皮),蓖麻子2~3粒(去殼)。同搗爛,細研和勻。貼于患處,每日換2次。 8.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 鮮山藥60~90克,杜仲(或續斷)6克(布包),芒麻根15克(布包),糯米適量。共煮成粥服用。 9.胃氣上逆,嘔吐不上,諸葯不能下 半夏山藥粥:生山藥30克(軋細),清半夏30克。將半夏溫水洗凈,煎取湯3杯,去渣,調入山藥粉,再煎二三沸即可。用白糖調味,空腹食用。 10.久痢膿血,下迫虛憊,氣虛滑脫不禁 三寶粥:生山藥30克,三七粉6克,鴉膽子50粒(去皮)。 每日1劑,分兩次服。先煮山藥粥一大碗,候溫,以粥送服三七末與鴉膽子。 11.食少久瀉,食谷不化,小兒疳積 炒扁豆山藥粥:扁豆60克(炒),淮山藥60克,粳米45克。共煮粥食用。小兒用量酌減。 12.肺腎陰虛,食少虛熱,咳嗽 珠王二寶粥: 生山藥60克,生薏苡仁60克,柿霜24克。先將山藥、薏苡仁搗末,煮至熟,再調人柿霜,隨意食用。 13.五勞七傷,心腹冷痛,骨髓傷敗 山藥1000克,羊骨5~7塊(帶肉),蘿蔔 1個(切大片),蔥白1莖,草果5個,陳皮3克(去白),良姜3克,胡椒6克,縮砂6克,同煮去渣取汁。和面1000克,山藥1000克(煮熟研泥),揉勻做糕,蒸熟,空腹食之。 14.肺結核,低熱煩躁,食慾不振,神疲乏力淮山百合鰻魚:鰻魚l~2條(約500克),淮山藥、百合各30克。同放瓦鍋內,加蔥、姜、料酒,隔水燉熟,調味食用。中醫認為鰻魚有微毒,宰殺時必須洗凈魚血,加蔥、姜、料酒煮熟食用。 15.老人體虛脾弱,水瀉 理脾糕:山藥、蓮肉、百合、薏苡仁、文實、白蒺藜末各75克,粳米粉130克,糯米粉250克,白砂糖300克,調勻蒸糕。常食最妙。 16.血虛眩暈,頭痛神衰,腰腿酸軟 淮山杞子燉豬腦:豬腦1具,淮山藥30克,枸杞子9克,加適量水,放沙鍋內燉熟,連續或隔日食用。藥理作用
功效
《本草求真》:「入滋陰葯中宜生用,入補脾肺葯宜炒黃用。」「本屬食物,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味甘兼咸,又能益腎強陰。」 在實驗XX節炎大鼠的研究中, 山藥水提液能顯著抑制Cu2 + 對γ 球蛋白的變性作用,表明具有抗關節炎的作用。山藥水提液還可消除尿蛋白,對突變細胞具有抑制產生的作用。1、補中益氣:鐵棍山藥因富含18種氨基酸和10余種微量元素,及其它礦物質,所以有健脾胃、補肺腎、補中益氣、健脾補虛,固腎益精、益心安神等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健脾補益、滋精固腎、治諸百病,療五勞七傷」之說。 2、消渴生津:該山藥有消渴生之功效:中醫治療虛勞消渴(糖尿病)處方中常有山藥單味使用,或與其它藥物合用,效果更佳。 3、保健:由於鮮山藥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可以防治人體脂質代謝異常,以及動脈硬化,對維護胰島素正常功能也有一定作用,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益心安神,寧咳定喘,延緩衰老等保健作用。 4、養顏:元代脾胃專家李杲說:「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李時珍寫到:「山藥能潤皮毛。「山藥對滋養皮膚,健美養顏有獨特療效。 5、鐵棍山藥特殊藥理功能:山藥中的銅離子與結締組織對人體發育有極大幫助,對血管系統疾病有明顯療效,鐵棍山藥中的鈣,對傷筋損骨、骨質疏鬆,牙齒脫落有極高的療效,對凍瘡、糖尿 病、肝炎、小兒瀉泄、遺尿症、嬰兒消化不良、潰瘍性口腔炎、肺結核、婦女月經帶下等患者也有很好的療效,久用可耳聰目明,延年益壽。 山藥的功效作用及吃法:都說「冬吃蘿蔔夏吃薑」,那秋天又該吃些什麼呢?10月8日的台灣雅虎健康網站推薦:不論男女老少,山藥都是秋季最佳滋補食品。 全家:為秋冬進補打基礎。秋冬進補前吃點山藥,更有利於補品的吸收。山藥為補中益氣葯,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進補前食用。將山藥、大棗20克、米(粳米、糯米各一半)熬成粥,就是很好的選擇。 女性:益氣養血暖手腳。手腳發涼常對女性「情有獨鍾」。中醫認為,手腳冰涼與體質虛弱有密切關係,而山藥烏雞湯和龍眼山藥羹均具有很好的補中、益氣、養血作用,特別適合手腳發涼症患者。 男性:防止「老胃病」複發。在「老胃病」病人中,有相當多屬於潰瘍病,而秋季是潰瘍病容易發生或複發的季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藥中所含尿囊素有助於胃黏膜的修復。可用鮮山藥製成山藥扁豆糕、或小米山藥糕,蒸熟后食用。 老人:補益中氣防感冒。山藥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因此,多汗、反覆感冒的氣虛患者在秋季應該適度增加山藥的攝入量。可以把山藥炒食、蒸食、拔絲,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 兒童:防治腹瀉好幫手。每年8—12月是小兒腹瀉的多發季節,用山藥粉治療腹瀉,比較容易被接受。具體做法為:將山藥研細磨粉與米粉按1∶2的比例給患兒混合服用,每天餵食2—3次即可。治病方法
1.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薯蕷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關定。一天服二次。 2.禁口痢。治方同上。 3.小便數多。用薯蕷(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 尿頻,遺尿。該品辛散溫通,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縮尿止遺。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如縮泉丸(《校注婦人大全良方》)。 4.痰風喘急。用生薯蕷(搗爛)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 5.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薯蕷、白朮各一兩,人蔘七錢半,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 6.濕熱虛泄。用薯蕷、蒼朮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米湯送服。 7.腫毒初起。用帶泥的薯蕷、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塗即散。 8.手足凍瘡。有薯蕷一截,磨泥敷上。 根莖入葯,滋養強壯,治脾胃虧虛等,也可作副食品和釀酒原料。 盾葉薯蕷,為薯蕷科植物,根莖橫生,形似生薑,又稱黃姜。以根部入葯。 盾葉薯蕷的根莖主要用於提取薯蕷皂素,薯蕷皂素為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的良好原料。現在國際國內用薯蕷皂素為原料生產60至70種甾體激素葯,廣泛用於治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避孕藥物等方面。藥方選錄
1.治脾胃虛弱 不思進飲食:山藥、白朮各一兩 人蔘三分.上三味 搗羅為細末.煮白麵糊為丸 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食前溫米飲下.(《聖濟總錄》山芋丸) 2.治濕熱腹瀉:山藥、蒼朮等分.飯丸 米飲服.(《瀕湖經驗方》) 3.治噤口痢:干山藥一半炒黃色 半生用.研為細末 水飲調下.(《百一選方》) 4.治脾肺陰分虧損 飲食懶進 虛熱勞嗽 外治一切陰虛之證:土山藥二兩 生薏米二兩 柿霜餅八錢.上三味 先將山藥、薏米搗成粗渣 煮至爛熟 而將柿霜餅切碎 調入融化 隨意服之.(《衷中參西錄》珠玉二寶粥)形態特徵
根莖粗,直生,長可達1米。葉互生,至中部以上對生,罕或3枚輪生,葉腋間常生珠芽(零余子),葉片形狀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常3淺裂至深裂。花雌雄異株,極小,綠白色,均成穗狀,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生。蒴果有3翅。多年生纏繞草本;有塊狀或根狀的地下莖;葉互生,稀對生,單葉或為掌狀複葉,全裂或分裂;花雌雄異株;很少同株,組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花被片6,2輪,基部合生;雄蕊6,有時3枚發育,3枚退化;雌花和雄花相似,惟雄蕊退化或缺;子房下位,8室,花柱3,分離;蒴果或漿果;種子具翅。薯蕷-藥用部分
生長習性
喜光,耐寒性差。宜在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壤土中生長。忌水澇。地下山藥-植物性狀
莖為圓柱形,也可能因為生長地質不同而變形,肉質,肥厚。 第一種山藥:莖圓柱形,葉片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基部戟狀心形。雄花序穗狀,不下垂,長軸多數成曲折狀,雄花近於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短於花被,花被片6,卵形,雄蕊6,發育;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子房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幾等於寬,有短柄,每室有種子2枚,著生中央;種子卵圓形,四周有栗殼色薄翅,翅寬約6毫米,四周不等寬。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第二種山藥:為無性繁殖,莖圓柱形,葉片心形,無花,葉腋間著生「山藥豆」,秋冬莖葉枯萎后「山藥豆」落地,第二年開春發芽。 山藥植株所生山藥豆(5張)園林用途
薯蕷在園林中可作為攀援柵欄的垂直綠化材料。塊莖常作蔬菜食用。塊莖(山藥)及珠芽(零余子)可供藥用,能健脾。 用盾葉薯蕷提取的皂素,是甾體激素類薌的起始原料,用它能合成生產具有抗炎、鎮痛、麻醉、避孕等功能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三大類6級甾體激素葯60余種,廣泛用於治療心臟病、抗腫瘤、類風濕、嚴重感染等多種疾病,且治療徹底,不易複發,無毒副作用。盾葉薯蕷是一種野生植物,隨著皂素在醫藥上的廣泛應用,而野生資源逐年減少,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開縣從2001年引進盾葉薯蕷良種進行人工栽培獲得成功,現已發展到2000多畝,2004年可發展到1萬畝,充足的盾葉薯預資源,需要投資引進先進加工技術和設備,就地加工水解物再提取皂素。為了把盾葉薯蕷當作一個產業來開發,需要投資興辦一個加工龍頭企業,以帶動盾葉薯蕷的發展。栽培技術
品種選擇
目前主要種植的山藥品種有細毛長山藥、二毛山藥和日本「大和芋」山藥等品種,國內山藥荷澤陳集山藥和河南焦作地區的鐵棍山藥比較有名。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都屬於普通山藥長柱變種。日本山藥是一個適應性強、品質好、抗病性強、產量高、有發展前途的品種。選地開溝整畦
山藥的種植應盡量避免重茬,一般隔三年輪作一次,並忌種花生、紅芋茬。要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地塊為好,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粘重土層和白沙崗土層,打溝時應徹底打碎,至少1~1.2米土層內不能有粘土、土沙粒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對品質也有影響。土壤以中性為宜,目前開溝一般都採用機械開溝。山藥栽培以南北方向為宜,可採取雙行種植或單行種植(根據個別地塊需東西種植時你可採取行距加寬),雙行種植時,大行距1.7~1.8米,小行距(溝內兩趟山藥的行距)40厘米,株距在20~25厘米,溝深85~100厘米,溝寬70厘米。整地整畦時要整平,預防澆水時澆不均勻。還要做好排水設計,確保田間畦內無積水。單行種植時行距80~100厘米,溝寬30厘米,溝深90~100厘米,株距20~25厘米。適期播種
大棚山藥一般都在元旦左右開始種植,一般要求地表5厘米地溫穩定超過9~10℃。播種前把山藥苗晾曬一下,這樣可以活化種薯,又能起到殺菌、出芽率高的作用。若用山藥莖塊切斷做種薯,可在切口處及時用石灰粉沾好,起到消毒作用。在下種時要做到有芽的一塊下,大小一般大的一塊下,這樣芽會出的齊,另外,還要用500倍的多菌靈、1000倍的粉銹寧、72%的百菌清1000倍浸種3~5分鐘,晾乾后即可播種,播種前可在種子表面噴灑新高脂膜。 山藥以有機肥(如腐熟的餅肥、雞糞、鴨糞或人畜糞等)為主,無機肥為輔,用量一般每畝可施2000~4000公斤,外加高鉀複合肥40~60公斤,或用山藥專用生物有機肥200~300公斤,與土充分混合均勻,以防燒苗。田間管理
1.淺追肥。如果基肥施用較多,則少追肥或者不追肥,為確保山藥高產,一般追施2~3次,在地上植株長到1米左右時追施一次高氮複合肥,以後每隔一星期左右追施一次,3次即可。山藥膨大期以磷鉀含量較高的多元素複合肥為主(山藥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是1.5:2:5),每畝30公斤左右,最好採取沖施的方法。生長後期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1%尿素,防早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山藥的吸收根系分佈淺,發生早,呈水平方向伸展,施肥時應施入淺土層以供山藥根系吸收。 2.架要牢。插架及除草山藥在播種后蓋上6~10厘米浮土,澆後用「山藥專用除草劑」150~200克對水100公斤均勻噴灑,再蓋地膜、出苗后及時搭架,架高在2米左右,正面呈「人」字型,側面斜向交叉,隔7~8米用粗竹竿或木棒加固,總之一定搭牢,以防歪倒。 3.巧澆水。山藥怕澇也不宜太旱,若太旱會嚴重影響山藥的膨大,特別是在塊莖膨大期,時間約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這期間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透水,5月下旬以後澆水要根據土壤濕度適當澆水。 4.病蟲害防治要跟上。病蟲害在重茬地塊發病較重,頭一年種植的地塊發病較輕,在山藥蔓上架后,開始噴葯防治。 山藥的主要病害為炭疽病,屬於真菌XX害,老百姓稱落葉病,表現初期葉片發黃,葉片出現小斑點,最後莖枯葉落,此病以防為主,做好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薯,播種前用25%多菌靈粉劑500倍浸種25~30分鐘進行種薯消毒,栽培后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性。 一般可在發病初期用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交替噴霧,發病重時可用日本「大和芋」山藥專用配方農藥,發病初期隔7~10天進行噴霧,一般連續噴施2~3次即可。收穫
正常露地山藥的收穫期很長,從8月20日到第二年的4.5月份,山藥在地下不腐爛,不變質,一般霜降前後為集中收穫期,以供春節市場。但是大棚山藥就不同,由於收穫時間在6月20日左右,山藥本身澱粉含量少,水分含量高,因此不耐長時間貯存,大棚山藥應在收穫后及時銷售。另外,由於種植規模等因素,大棚山藥現在多採用人工採挖,因山藥皮很薄,在挖山藥時要防止機械損傷,山藥帶泥XX堆放,以待銷售。 或者 第一種:它適宜在穴管內生長。除了穴管栽培外,合理施肥或完全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料,可以增進山藥的產量與品質。有機肥料可以改善土壤成分,提供充分的營養,延長營養物質的釋放與利用的時間,增進根的呼吸作用,以及提供足夠的水分。剛開始長出新芽的山藥植株,其養分來自母薯,XX發育初期的山藥需要較多的氮肥,以促進它的生長,到薯塊開始形成期,鉀肥就特別重要。山藥似乎很容易從土壤中吸收磷肥,此外,若能增添鎂肥,也有助於產量的增加。 第二種:栽培山藥薯蕷-原植物
,必須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通氣性好、排灌方便的沙質土壤深翻35~45厘米,深翻土地時,要先將上面20~30厘米的表土層翻在一邊,再繼續深翻至35~45厘米,切忌翻亂土層。土地深翻后,就形成了栽培溝,可將基肥施入栽培溝內。基肥一般畝施過磷酸鈣20千克、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草木灰200~300千克。施肥時可先將栽植溝底部填上原來翻上來的表土,厚度為15厘米,再把基肥施於土層之上,最後再覆土15厘米。 山藥追肥主要在生長的中後期,前期需肥較少。山藥出苗整齊后施1次20%的人糞尿肥,以後每隔20~30天施1次。施肥可在離植株30厘米處挖1條6~10厘米深的施肥溝,畝施人糞尿700~1000千克。地下塊莖XX旺盛生長盛期時,應重施1次追肥。畝用復混肥20~30千克、餅肥40~60千克穴施或溝施,施肥后覆土,以保證塊莖伸長和膨大有充足的養分。以後視植株生長情況再確定是否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