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uuuwell.com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于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后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錦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XX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棉花
錦葵科(Malvaceae)棉屬(Gossypium)植物的種籽纖維,絕大多數亞熱帶國家都有生產。在熱帶地區可長到6公尺(20尺)高,一般為1~2公尺(4~6尺)。花朵乳白色,開花后不久轉成深紅色后凋謝,留下綠色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XX纖維。纖維有白色的,也有白色帶黃的,長約2~4公分(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于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棉花
根據纖維的長度和外觀,棉花可分成3大類∶第一類纖維細長(長度在2.5~6.5公分〔1~2.5寸〕範圍內)、有光澤、包括品質極佳的海島棉、埃及棉和比馬棉等。長絨棉產量低,費工多,價格昂貴,主要用於高級紗布和針織品。第二類包括一般的中等長度的棉花,例如美國陸地棉,長度約1.3~3.3公分(0.5~1.3寸)。第三類為纖維粗短的棉花,長度約1~2.5公分(0.375~1寸),用來製造棉毯和價格低廉的織物,或與其他纖維混紡。 棉花在棉鈴裂開后採摘。若用機器摘棉,通常先用化學方法去掉葉子,並促使棉鈴同時開裂。軋棉機將纖維從棉籽上剝下,經過清棉和梳棉工序纖維集結成鬆軟繩狀,在牽伸作用下逐漸拉長、伸直、直徑變細。紡制高品質細紗,纖維需經過精梳,除去短纖維並且使纖維進一步排列整齊。精紡工序使纖維捻合成細紗,並把細紗卷繞在筒管上。棉花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產量多、生產成本低,使棉製品價格比較低廉。棉纖維能製成多種規格的織物,從輕盈透明的巴里紗到厚實的帆布和厚平絨,適於製作各類衣服、傢具布和工業用布。棉織物堅牢耐磨,能夠洗滌和在高溫下熨燙。棉布由於吸濕和脫濕快速而使穿著舒服。如果要求保暖好,可通過拉絨整理使織物表面起絨。通過其他整理工序,還能使棉織物防污、防水、防霉;提高織物抗皺性能,使棉織物少燙甚至不需要熨燙;降低織物洗滌時的縮水,使縮水率不超過1%。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埃及、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和蘇丹。 棉花並不是花,棉花植物開的花卉是乳白色或粉紅色花卉。平常說的棉花是開花后長出的果子成熟時裂開翻出的果子內部的纖維。 棉花是離瓣雙子葉植物,喜熱、好光、耐旱、忌漬,棉花
適宜於在疏鬆深厚土壤中種植。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于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后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XX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花卉
粗絨棉--也叫亞洲棉,原產印度。由於產量低、纖維粗短,不適合 機器紡織,目前已被汰。 長絨棉--也叫海島棉,原產南美洲。纖維長、強度高是其特點,適合於紡高支紗。目前中國只有新疆生產。 細絨棉--也叫陸地棉,原產中美洲,所以又稱美棉。適應性廣、產量高、纖維較長、品質較好是其特點,可紡中支紗。棉花
根據纖維的長度和外觀,棉花可分成3大類: 第一類纖維細長(長度在2.5至6.5厘米範圍內),有光澤,包括品質極佳的海島棉、埃及棉和皮馬棉等;長絨棉產量低,費工多,價格昂貴,主要用於高級布料、棉紗和針織品。 第二類包括一般中等長度的棉花(長度約1.3至3.3厘米); 第三類為纖維粗短的棉花(長度約1至2.5厘米)用來製造地毯、棉毯和價格低廉的織物,或與其他纖維混紡。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產量高,生產成本低。 棉花能製成各種規格的織物。棉織物堅牢耐磨,能洗滌並在高溫下熨燙。棉布吸濕和脫濕快速而使穿著舒適。棉花的主副產品都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正如前人所說「棉花全身都是寶」。它既是最重要的纖維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糧食作物,還是紡織、精細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必須努力使棉花增產,搞好綜合利用,增產增值,以增加棉農收入和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多方面的需要。 另一個性的用途是用於護膚抗皺的美容產品。 棉花還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棉花共分葉脈、苞葉和花內 3種蜜腺,往往開花前葉脈蜜腺先泌蜜。長江中下游省區棉花的花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黃河中下游各省為7月初至8月初,新疆吐魯番為7月中旬至9月初。大流蜜期約40天,泌蜜適溫35℃。新疆棉區一般群產蜜10~30kg,最高達150kg。其他棉區因花期頻繁施用農藥,傷蜂過重,蜜源利用價值大大降低,群產一般在10~20kg。80年代以來,全國棉花面積增長較快,部分省區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它已成為當地夏秋主要蜜源。棉花
棉花(英文名:cotton plant)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時代之前,棉紡織品的使用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15世紀,棉花傳入英國,然後傳入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其實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紡織衣服和毯子。16世紀西班牙人XX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現在占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棉種都原產于墨西哥的陸地棉。 中世紀棉花是歐洲北部重要的進口物資,那裡人自古以來習慣從羊身上獲取羊毛,所以當聽說棉花是種植出來的,還以為棉花來自一種特別的羊,這種羊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所以德語裡面的棉花一詞直譯是「樹羊毛」。棉花
9世紀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中國看到棉花,在花園裡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樑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目前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設立木棉提舉司,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據記載每年多達10萬匹,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明朝也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 清末,中國又陸續從美國引進了陸地棉良種,替代了質量不好產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亞洲棉。現在中國種植的全是各國陸地棉及其變種。棉花
棉花生長的光照條件 新疆棉花多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種,對光照長度反應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棉花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高。據測定,棉花單葉的光補償點為750 ~1000 lx,光飽和點為7~8萬lx。一般情況下,棉花葉片對光強的適宜範圍為8000~70000 lx ,此範圍下,光合強度隨光強增加而提高。 2、棉花生育的水分條件 水分是棉花體內的重要組成成分,棉花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各生育階段生理需水要求為:播種至出苗,0 ~2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70 ~ 80%為宜;苗期,0 ~4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60 ~ 70%為宜;初蕾期,0 ~6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65 ~ 75%為宜;盛蕾期后,0 ~8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不能低於60~65%;吐絮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55 ~ 70%為宜。根據有關研究,棉田在整個生育期約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騰,1/3消耗于土地蒸發。 3、土壤條件對棉花生長發育的影響 棉花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所需的溫度和空氣部分取自土壤,同時需要土壤的機械支撐才能生長。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屬性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土壤水分、養分、溫度、空氣、鹽鹼含量、質地等均對棉花生長有很大的影響。 4、棉花吐絮期的管理 棉花照片集錦(18張) 棉花從開始裂鈴吐絮到吐絮收花結束的時間段稱為吐絮期。冀南一般棉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XX吐絮期,此期田間管理的重點是保根、保葉、促早熟、防早衰,具體做法是: 一、繼續搞好整枝打杈加強棉花後期整枝,能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於增結秋桃,提高鈴重,促進早熟,並可減少爛桃。整枝的主要任務是:減去棉侏下部老葉和空果枝,並打掉果枝群尖。對於枝葉繁茂、密度偏大的棉田除整枝外,還應在雨後趁土壤濕潤時採取推株並壟的措施,即將相鄰的兩行棉花推並在一起,呈「八」字形,這樣使並在一起的棉花兩側及行間地面都可得到充足的陽光照XX,起到通風透光、增溫降濕的作用,以促進吐絮,減少爛鈴。 二、堅持中耕鬆土俗話說「棵衰根先衰、防衰抓保根」,由於棉田後期土壤板結,影響根的呼吸、養分的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代謝,應中耕鬆土,以達到保根防早衰的目的,但中耕不宜過深,以免傷根,一般中耕3-5厘米即可。 三、噴施葉面肥防早衰由於後期溫度較低,根的吸收能力較差,應噴施葉面肥,達到保葉增產的目的,一般每畝噴施60倍液的尿素溶液或500倍液的磷酸二氫鉀溶液70公斤,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四、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棉花吐絮期雖然需水不多,但適宜的水分仍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保證,因此要早能澆、澇能排。澆水時要小水溝灌,避免大水漫灌,遇澇要及時排水。棉花
五、加強病蟲害防治棉田後期主要害蟲有:盲椿象、蚜蟲、棉鈴蟲。盲椿象可用辛硫磷、馬拉硫磷、銳勁特交替使用;棉蚜可用高深吡蟲啉、啶蟲脒噴霧防治;棉鈴蟲菊酯類、甲維鹽高氯噴霧防治。防洽時間一般掌握在上午9點前、下午5點后。 六、化學催熟對晚熟秋桃較多、不能適時吐絮的棉田,可採用乙烯利催熟,一般噴葯后3-5天氣溫保持在20℃以上或枯霜前15-20天晴天噴霧(即常年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一般畝用40%乙烯利水劑300-800倍液60公斤,噴霧重點是棉株上的青鈴。 七、適時採收棉花從開裂到收摘以5-7天為宜。過早色澤差、品質低,過晚則纖維強度下降。採摘時應注意分開爛鈴棉、蟲蛀棉和僵瓣棉。摘棉花
黃河流域棉花種植技術和管理 抓好播種,確保一播全苗,是確保高產的第一個環節。播種保苗環節的栽培主攻方向是實現「五苗」,即「早、全、齊、勻、壯」。「早」就是適期播種、早出苗;「全」就是不缺苗斷壟、保證計劃密度;「齊」就是棉籽萌發出苗整齊一致;「勻」就是棉苗分佈均勻一致;「壯」就是棉苗生長穩健、根系生長迅速、最終實現棉花早現蕾開花、早結鈴吐絮。播種要在搞好施肥整地造墒、選用優良品種的基礎上,抓好種子處理、足墒播種、適期播種、適量播種、適深播種、抗旱播種,同時大力推廣脫絨包衣種子技術和地膜覆蓋技術。 一、施肥整地造墒 農諺說「土是本、肥是勁、水是命」,這說明棉花播種前搞好整地施肥造墒的重要性。一般要求棉花播種前15天左右及時進行整地施肥造墒。每畝施有機肥6-8斤,三元複合肥100斤,鋅肥2-4斤,硼肥2斤,黃萎病發生地塊要增施鉀肥每畝硫酸鉀20-30斤。生產實踐證明,增施鉀肥,黃萎病發病株率明顯低於不施鉀肥的。施肥后,及時耕翻整地,要把地整的無明暗坷垃上暄下實、平整無窪地,能在大雨後及時排水。一般低窪地塊形成積水,容易引發黃萎病發生,嚴重時,造成棉花萎蔫死亡;平整地塊發病較輕。整地后,有水澆條件的,要及時澆水造墒,為播種打好基礎。 二、選用優良品種 「棉花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種子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棉花增產增收的第一要素。選用優良品種,主要抓好三點: 一是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種植的好品種,根據近幾年我縣種植品種的考察,比較適合我縣種植的品種有新豐66、魯棉研28、魯棉研21、魯棉研22、中抗12等。另外,有水澆條件的地塊,提倡推廣種植抗蟲雜交棉,我縣地處魯西南地區,光熱資源能夠滿足雜交棉的生長需要,種植雜交棉可以實現更高的產量,適合我縣種植的雜交棉有魯棉研15、魯棉研30等。 二是選擇健子率高的棉種,一般毛籽健子率要在70%以上,脫絨包衣光籽健子率要在80%以上。另外,提倡種植脫絨包衣光籽。種子脫絨包衣,就是給棉種脫去短絨包上一層種衣劑,種衣劑中含有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等成分,包衣棉種播到土壤中后,就可以在種子周圍(3厘米)形成保護屏障,直接殺死地下害蟲和土壤中的病原菌,同時被根系吸收,將藥劑傳送棉苗的地上部,以殺死棉花苗期的主要病蟲害,對苗期病害蟲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期長達45-55天,同時可以促進早出苗,促進增產,一般可以早出苗2天左右,有利於實現一播全苗、壯苗早發,棉苗整齊度高,霜前花率高,單產平均增加7-10%,同時脫絨包衣使棉種丸粒化,可以進行機械化播種,使用播種摟播種,能加快播種進度,提高播種質量。但是包衣種子播種時絕對不能進行浸種,同時播種剩餘的種子要深埋地下,防止人畜中毒。 三是購買種子時,到正規種子門市部購買,要看好說明,所要購種發票,以便出現問題時進行索賠。 三、種子處理 1.曬種。一般在播種前15天進行曬種。曬種,可以打破棉種的休眠狀態,有效殺滅棉種表皮病菌,減輕苗期病害,促進種子后熟,增強種子吸水力和種皮透氣性,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促進種子萌發出苗。毛籽種子要在強光天氣條件下曝曬3-5天,每天曬5-6個小時,一般攤曬厚度不超過10厘米,每天翻動3-4次,以保證曬勻曬透。脫絨包衣種子,要在弱光天氣條件下晾曬1天左右。曬種時,特別注意不要石板上、水泥地面或塑料薄膜上曬種,以避免高溫灼傷棉種,影響種子發芽率。 2.浸種。溫湯浸種是中國一直沿用至今的傳統毛籽處理方法,其主要作用是促進種子萌發出苗,特別是在土壤墒情較差的條件下,有利於實現一播全苗。脫絨包衣種子不能進行浸種。經山東農業大學試驗證明,溫湯浸種一般不具備減輕苗期病害的作用,反而如果浸種時間太長,造成種子內養分外流太多,可能加重苗期病害的發生。所以,浸種的關鍵是掌握種子吸水不宜太多,一般以達種子本身風乾重量的60%-70%、種皮發軟、子葉分層為宜。浸種時間長短,以水溫而定,18-20℃條件下,浸種12-16小時,撈出控干進行藥劑拌種。不必強調溫湯浸種。不提倡催芽。 3.藥劑拌種。藥劑拌種,可以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和播種後周圍土壤中的病菌,以提高出苗率,防治苗期病害,配合使用殺蟲劑拌種,也可以減輕苗期蟲害的危害。拌種藥劑,含有一定數量的殺菌劑、殺蟲劑及適量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常用的藥劑和處理方法是:按20斤干棉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克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30克加新高脂膜拌種;或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125克加新高脂膜拌種。 四、足墒播種 由於棉種萌發出苗對水分、溫度和氧氣條件要求嚴格,尤其是水分。我縣棉區冬季雨雪稀少,土壤墒情是常年影響出苗的限制因素。因此,有水澆條件的,播種前必須適時造墒,一般要求不遲于播前15天左右進行澆灌,以確保地溫及時回升,不影響播種。無水澆條件的,要採用水種包包抗旱播種方式或地膜覆蓋。 五、適期播種 溫度是決定播期的重要依據。一般在5厘米地溫5天穩定通過14℃時,就是棉花的播種時期。根據中國的氣候條件,棉花適宜播種期是4月中旬。但是近幾年由於受倒春寒影響,這個時期常有陰雨天氣,氣溫低土壤濕,常造成棉花苗病發生重,死苗嚴重,不利於保全苗。一般從終霜期考慮,掌握「冷尾暖頭」搶時播種。近幾年隨著溫室效應加劇,無霜期加長,一般霜降期推遲到11月上旬,因此可以適當晚播幾天,以有利於保全苗。 六、適量播種 應根據播種方式、發芽率高低、留苗密度及土壤墒情狀況而定。條播,每畝需毛籽種子10-12斤。點播或穴播,毛籽每穴3-5粒,每畝需種子5-7斤;脫絨包衣種子每穴2-3粒,每畝需要種子3-4斤。播種量不能過大,否則,既浪費種子,出苗后又易形成高腳弱苗,病害發生重,同時應加強水肥管理管理,在棉花花蕾期、幼果期、棉桃膨大期各噴灑一次棉花壯蒂靈,提高棉桃膨大活力,保鈴、保桃,加快棉樹循環現蕾,循環吐絮,提高纖維質量。 七、適宜播深 一般播深以3-4厘米為宜。播后及時覆土並適當鎮壓。 八、抗旱播種 東平縣春季一般經常乾旱,無造墒條件的棉田要實行抗旱播種,一般採用「水種包包」的方法。技術要點是:按行距要求開淺溝,溝深2.5-3厘米;勻溜水,水量以接到底墒為宜;水下滲后,按株距要求播種;然後覆土起脊,要濕土在下、干土在上,並適度鎮壓,脊高3-5厘米,脊寬10-13厘米;待70%棉籽紮根時,及時破脊去覆土,一次扒平放完。 九、地膜覆蓋 春季溫度回升慢、溫度不穩定是限制棉花一播全苗、促壯苗早發的重要因素。地膜覆蓋具有保溫增溫作用,同時具有保墒提墒作用,可以確保棉花一播全苗、壯苗早發。地膜覆蓋棉花根據播種和覆蓋的程序,可以分為先播種后覆蓋和先覆蓋后播種。一般採用先播種后覆蓋,覆蓋地膜時,地膜要與地面緊密接觸,地膜邊緣要盡量垂直壓入溝內,入土深度不少於5厘米,同時覆膜后在膜上壓土,一般每隔3-5米壓一堆濕土,以防大風吹揭地膜,或地膜上下煽動傷害棉苗。棉花
、馬克隆值與棉花質量的關係: 棉纖維的馬克隆值是纖維細度和成熟度的綜合反映,成熟度不同,不僅會引起纖維性能的變化,而且對成紗工藝、質量及織物質量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棉纖維的馬克隆值可作為評價棉纖維內在品質的一個綜合指標,直接影響纖維的色澤、強力、細度、天然性、彈性、吸濕、染色等;生長期過長、過成熟的皮棉纖維較粗,不適合於紡制中高檔棉紗,馬克隆值在4.1~4.3範圍的皮棉,生長期較短,欠成熟,相對衣分率較低,但纖維細度細,纖維單較高,成紗截面纖維根數多,強力高,可以紡制中高檔棉紗。 2、不同品種籽棉的衣分率差異: 棉花的衣分率是一定量的籽棉經過加工后皮棉與籽棉的重量比,分毛衣分和准重衣分。衣分率是衡量棉花品質和加工生產的重要指標.也是棉花生產效益高低的標誌。目前,適應在不同區域種植的棉花品種中,經過不同工藝的加工,衣分率也不盡相同。棉花的品種、籽棉收購時水分和雜質的含量、棉花的成熟度、加工籽棉時烘乾的溫度,都對棉花的衣分率產生著影響。衣分率的高低與種子表面單位的纖維數、長短、粗細成正比,與種子的重量成反比。正常情況下,棉花的衣分率為33%-40%,既生產33-40公斤的皮棉需要100公斤的籽棉,品種遺傳特性對衣分率的影響最大,在適宜的種植條件下,衣分率高的品種可達45%左右,但對於生長期較短,成熟度不好或者品種退化的棉花,衣分率只能達到30%左右甚至更低。棉花圖
方觀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間任直隸總督二十余年,他在任期間,勤於民事,治理永定河、子牙河、章河等水系,修渠築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