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蘑菇(學名:Agaricus campestris)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由成熟的孢子萌發成菌絲。菌絲為多細胞有橫隔,借頂端生長而伸長,白色、細長,綿毛狀,逐漸成絲狀。菌絲互相綴合形成密集的群體,稱為菌絲體。菌絲體腐生后,濃褐色的培養料變成淡褐色。蘑菇的子實體在成熟時很象一把撐開的小傘。由菌蓋、菌柄、菌褶、菌環、假菌根等部分組成。蘑菇有葯食作用。也被用於各種人物代稱和卡通形象。
名詞釋義
蘑菇
1.特指供食用的口蘑。 2.故意糾纏:你別跟我蘑菇,我還有要緊事兒。 3.行動緩慢,拖延時間:你再這麼蘑菇下去,非誤了火車不可。基本信息
蘑菇又名雙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蒙古蘑菇、蘑菰、肉菌、蘑菇菌,各地區對蘑菇的名稱有所不同,但蘑菇一名比較通用。 名稱:蘑菇 漢語拼音:mó gu 英文名:Mushrooms蘑菇圖冊(共20張)(20張)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科屬分類:蘑菇科 性味:微寒、性涼、味甘、入肝、胃經. 歸經:入肝、胃。 功效:一:益氣開胃,久病虛羸及老人小兒體弱者;二:托痘疹;三:抗癌;四:降血糖。五:與蔥白兒同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適宜於老年人、糖尿病、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肝炎、高脂血症、維生素B2缺乏症等患者食用。 主治:傳染性肝炎,小兒麻疹透發不快。 生態環境:森林、草原、山丘和平原,還是在朽木上或是在糞堆上,常常可以採到. 採收儲藏: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長后採集,除凈雜質,曬乾或烘乾. 資源分佈:全國各地均有,分為野生和人工種植兩種. 用藥禁忌:據古人的經驗,蘑菇為發物,故對蘑菇過敏的人要忌食;這對於腫瘤患者的影響似乎與現代研究結論(有利於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相左。筆者認為古人經驗也應參考,故腫瘤患者對蘑菇的食用應持謹慎態度。生物性狀
綜述
平常叫做蘑菇的是真菌中的一類,即擔子菌的子實體。子實體是擔子菌長出地面的地上部分,樣子很象插在地里的一把傘。地下還有白色絲狀,到處蔓延的菌絲體,這是擔子菌的營養體部分,即非繁殖器官。在一定溫度與濕度的環境下,菌絲體取得足夠的養料就開始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初期象個雞蛋露出地面,迅速發育成子實體,有菌蓋、菌柄、菌托、菌環等。成熟子實體的形狀、大小、高低、顏色、質地等差別很大。大的直徑可達40厘米左右,高蘑菇
可達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徑不過半厘米,高不過1厘米。現將它各部分的性狀說明如下: 菌蓋是子實體最明顯的部分,好像一頂帽子。形狀多種多樣,一般常見的有鍾形、鬥笠形、半球形、平展形、漏斗形等。菌蓋顏色十分複雜,雖然可以基本上辨別出白、黃、褐、灰、紅、綠、紫等顏色,但是各類顏色中又有深、淺、淡、濃的差異,更常見的是混合色澤。幼小與老熟時它們的顏色可以不同,周邊有全緣而整齊的,也有呈波浪狀而不整齊或撕裂的。菌蓋表面有皮層。在皮層菌絲里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蓋呈現各種不同色澤。皮層下面便是菌肉,一般由長型的絲狀菌絲組成,有的則由膨大的泡囊狀菌絲組成。菌肉顏色以及受傷后顏色的變化,常因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菌肉多呈白色或污白色,有的呈淡黃色或紅色等。例如牛肝菌菌肉受傷后多變為青藍色,稀褶黑菇先變成紅色后變黑色,卷邊網褶菌傷后變褐色,而變黑蠟傘傷后變成黑色。子實層體
子實層體是長在菌蓋下面產生子實層的部分,有的呈葉狀,叫作苗褶。有的呈管狀,叫作菌管。菌褶呈放XX狀排列,向中央連接菌柄的頂部,向外到達苗蓋邊緣、子實層就排列在苗褶兩側,或存在於菌管裡面的周圍。 菌褶 經常看見的菌褶顏色,一般是孢子的顏色。幼嫩時一般是白色,老熟后變成各種不同的顏色。菌褶的形狀有寬的、窄的,三角形的。有等長的、不等長的、分叉的等。苗褶與菌褶間,有的有橫脈連接,有的在靠近菌柄的一端互相交織成網狀等。菌褶的邊緣通常完整平滑,但有呈波浪狀或鋸齒狀的,也有邊緣粗糙有顆粒狀物的。菌褶與菌柄連接的方式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通常有以下幾種。 (1) 離生:菌褶不與菌柄連接,因而在菌褶與菌柄之間有距離。 (2) 彎生:菌褶與菌柄連接處稍微向上彎。 (3) 直生:菌褶直接與菌柄連接,不向下延長,也不向上彎曲。 (4) 延生:菌褶沿菌柄向下延伸。 菌管 菌管可長可短,一般與菌褶與菌柄連接方式相似。也有離生、彎生、直生和延生等方式,有的容易和菌肉剝離,菌管間也極容易相互分離。但那些不成放XX狀排列而類似菌褶的,就不容易相互分離。它們的顏色多樣,與菌管口部的顏色相同或不相同。 子實層 菌褶的兩側和菌管的裡面布滿子實層。子實層中有擔子、囊狀體等。擔子通常棒狀,有四個小梗,上面各生一個擔孢子。有時只生兩個小梗,產生兩個擔孢子。擔孢子簡稱孢子。它的蘑菇
形狀、顏色、大小、花紋是蘑菇分種的重要依據之一。其形狀有圓的、卵圓的、橢圓的、圓筒形的、多角形的、星狀的等。它們的外面有一層或兩層膜,膜光滑或粗糙,有小疣、小刺、網紋、棱紋等。囊狀體生在擔子間,它們的起源多數如同擔子,分佈在菌褶的整個表面,因為它著生位置不同,又給以不同名稱。生在菌褶兩側的叫囊狀體,生在菌褶邊緣的叫褶緣囊體。它們通常沒有顏色,但在有些種內部有顏色,它的形狀有多種,如棒狀、紡錘狀、梭狀、瓶狀、洋梨狀等。頂端有尖細呈尾狀的、有頭圓的、有角狀的、也有頂端有結晶體的,等等藥理作用
藥理作用一:抗菌作用 蘑菇的培養液(28~30℃培養2蘑菇
[1]2天)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及大腸桿菌,此培養液對豚鼠無毒,人口服250毫升亦無副作用。 同屬植物AgaricusnebularisBatsch.的壓榨汁尚能抑制分支桿菌及結核桿菌。 藥理作用二:其他作用 其提取物(以乙醇提取24小時,濾液加丙酮混合沉澱,其上清液再用乙醇提,並經真空乾燥)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曾從蘑菇中分離出一種非特異性的植物血球凝集素。食療作用
1.提高機體免疫力 蘑菇的有效成分可增強T淋巴細胞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禦各種疾病的免疫功能。 2.鎮痛,鎮靜 巴西某研究所從蘑菇中提取到一種物質Act-2,具鎮痛、鎮靜功效,其鎮痛效果可代替嗎啡。 3.止咳化痰 蘑菇提取液用於動物實驗,發現其有明顯的鎮咳、稀化痰液的作用。 4.抗癌 日本研究人員在蘑菇有效成分中分析出一種分子量為288的超強力抗癌物質,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其作用比綠茶中的抗癌物質強1000倍。蘑菇中還含有一種毒蛋白,能有效地阻止癌細胞的蛋白合成。 5.通便排毒 蘑菇中所含的人體很難消化的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可保持腸內水分,並吸收餘下的膽固醇、糖分,將其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食用蘑菇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稱為蘑菇,學名為雙孢蘑菇。紅鉚釘菇
從野生種類中進一步篩選馴化優質生產菌種大有潛力。中國曾在世界上首次馴化並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銀耳、草菇、金針菇、猴頭菌、竹蓀、茶樹菇等,現已馴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紅鉚釘菇、粘蓋牛肝菌、正紅菇等等也可以大量採集,供銷於國內外市場。藥用蘑菇
目前中國藥用及包括試驗有藥效的大型真菌有500余種,除了傳統藥用的茯苓、冬蟲夏草、靈芝外,近些年新發現並作為藥用的有雲芝、樹花、古尼蟲草等,以及假蜜環菌、安絡小皮傘、槐栓菌、乳白耙菌、黑柄炭角菌等等。 藥用部分主要是子實體,但有一些是通過現代發酵工業技術大量反制菌絲體來加工製藥。國內外研究試驗表明,天然的藥用真菌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目前在尋找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的藥物方面,從包括真菌在內的中藥中篩選,無疑是前景看好的。有毒蘑菇
中國的毒蘑菇(毒菌)種類多,分佈廣泛,資源豐富。在廣大山區農村和鄉鎮,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較普遍,幾乎每年都有嚴重中毒致死的報告。曾經被作為多發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長期以來鑒別毒蘑菇是人們十分關心的事。有關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識宣傳工作,但誤食中毒者仍屢有發生。因為鑒別毒菌並不容易,所以唯一的辦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輕易嘗試不認識的蘑菇,同時不偏聽偏信。必須在分辨清楚或請教有實踐經驗者之後,證明確實無毒時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發蘑菇
生了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千萬不可大意。 我們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種類型: (1)胃腸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癥狀是強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毒粉褶菌、臭黃菇和毛頭乳菇,黃粘蓋牛肝菌和粉紅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類型中毒,已知有80余種。 (2)神經精神型:已知有60余種。中毒癥狀是精神XX,精神錯亂或精神抑制等神經性癥狀。如毒蠅鵝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覺反應。 (3)溶血型:主要癥狀是在1-2天內發生溶血性貧血,癥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癥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臟損害型:引起這類中毒有關的種約20余種。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傘肽的種類外,如環柄菇屬的某些種。 (5)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 (6)光過敏性皮炎型:我國目前發現引起此類癥狀的是葉狀耳盤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現代高科技發展中,人們發現鵝膏菌毒肽對真核生物細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專一性抑製作用,而鬼筆毒肽對肌動蛋白具有束縛作用。它們被用於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木腐菌
中國比較明確記述為木腐菌的有500種左右。使本材發生白色腐朽的主要有多孔菌屬、雲芝屬、層孔菌等等,引起木質褐色腐朽的有牛舌菌、樺剝管菌等,另外常見的傘菌類木腐菌有側耳屬、香菇屬、猴頭菌屬等等。蘑菇
白腐菌或褐腐菌所引起樹木或木材腐朽,可以說是有害的大型真菌,然而有害和有益往往是相對的。木腐菌和許多真菌被視力森林清潔工,它們能使枯枝、落葉分解歸還於大自然,參與物質循環,同時促使森林樹木天然的新陳代謝,維持生態平衡。而白腐菌是目前己知能夠將木質素徹底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的唯一生物。人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它們來降解木質素。白腐菌產生的漆酶能降解造紙廢液中的難分解物質。外生菌根菌
中國有極為豐富的外生菌根菌,已知600種以上,例如傘菌類中的紅菇屬、乳菇屬、鵝膏菌屬、牛肝苗屬、腹苗類的硬皮馬勃菌屬、豆包菌以及子囊菌類的塊菌屬等。外生菌根菌的研究應用,對於發展林業育苗,促進林木生長發育以及綠化荒山、礦廠廢地有重要意義。 試驗表明;利用外生菌根可使樹木提前4~5年成材。另外,對外生菌根菌及其菌根關係的研究對進一步馴化野生食用菌,擴大優質食用菌栽培生產也具有實際意義。 【別名】雙孢蘑菇、洋蘑菇、洋蕈、洋菌、洋茸、西洋草菇 【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 Sing,以子實體入葯。蘑菇
【生境分佈】于秋季雨後發生在菜園、田野、庭園等處。分佈于各地。 【栽培】室內栽培在馬糞稻草培養料上。 【考證】本品首見於《飲膳正要》,曰:「甘,平,有毒,動氣發病,不可多食。」說明在元代對食用蘑菇缺乏認識,尚難與類似的有毒蕈類明確鑒別。 1.《日用本草》雲:「味甘,平,無毒,河南所產者佳,余俱有毒,損多益少。」 2.《醫學入門·本草》雲:「可食,無甚益損。」糾正了上述蘑菇「有毒」、「損多益少」的說法,從而與有毒菌類區別開來。 3.《品彙精要》始載蘑菇形態:「蘑菰乃蕈之屬也,苗高二三寸,中空而輕脆,其色黃白,五、六月多生濕處,今入諸湯中食之甚鮮美……」 上述描述與傘菌屬(Agaricus)子實體相似。可以認為,古代蘑菇藥用有可能混雜其他菌類,明代以後主流品種應和今蘑菇用藥基本一致。 【藥理作用】雙孢蘑菇中提取出的植物凝集素有抗腫瘤活性,0.25mg劑量投與荷肉瘤S180的小鼠,3星期后抑瘤率為39%。蘑菇水提取物能明顯增加T細胞數量,可作為T淋巴細胞促進劑,刺激抗體形成,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有促進作用。該提取物含45%多糖及18%蛋白成分。另一提取物A有免疫增強活性,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聚集並增強空斑形成細胞反應。還有報道,從四孢蘑菇中提取出的一種多糖具較高的抗補體活性。雙孢蘑菇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鼠傷寒沙門菌突變,尤對TA104作用顯著。Ames試驗表明,雙孢蘑菇所含的蘑菇氨酸,對TA1537.TA97有誘變活性,鹼性條件能增強它的誘變活性。 【中藥化學成分】 1.雙孢蘑菇 含揮發性成分3-辛酮(3-oc-tanone)和1-辛烯-3-醇(1-octen-3-ol),含異硫氰酸苄酯(benzylisothiocyanate),無機元素有磷、鈣、鎂、鉀、銅、錳、銻、鋅、鐵、汞及鎘,尚含磷脂、甘油酯、亞油酸(linoleic acid)及甾醇(sterol)等化合物,並含有原維生素(provitamin)D2 等化合物。 2. 四孢蘑菇 含蘑菇氨酸(agaritine),維生素(vitamine)D2,含元素汞、鉛、鎘、鐵、銅、錳、鋅、鈷、鉻、鎳、鎂、鈣、鈉、鉀及硒、磷、銻。含尿素(urea),甲殼質(chitin)和纖維素(cellulose),含有極性脂質體磷脂(phospholipid)和非極性脂質體甘油酯(glyceride)及不皂化物、麥角甾醇(ergosterol)等,尚含亞油酸,並含蛋白質、非蛋白質氮、糖類、維生素C及無機物等,增強免疫抗腫瘤活性部位為多糖和蛋白質,多糖經分析包含有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木糖(xylose),岩藻糖(fucose)及半乳糖(galactose);蛋白質中有17種氨基酸。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消食,清神,平肝陽。主治消化不良,高血壓。蘑菇
【用法用量】 每日鮮品8兩,炒、煮食均可。 治高血壓:每天鮮品10兩,分2次食用。 元蘑是東北著名野生食用菌,它是蘑菇中僅次於猴頭蘑的上品蘑。是極少數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元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等營養成分,滋味鮮美,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其味道與海鮮相似,用元蘑做菜餚,葷素兼宜,有炒、燉、燴、燒等多種吃法,堪稱「素中有葷」的山珍。經常食用具有加強肌體免疫,增強機體抵抗能力,益智開心,益氣不飢,延年輕身等作用. 元蘑入葯,具有舒筋活絡、強筋壯骨的功能,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等症。 榛蘑是中國東北特有的山珍之一,是極少數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榛蘑味道鮮美,榛蘑燉小雞等榛蘑菜餚是東北人招待貴客的不可缺少的傳統佳餚。榛蘑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經常食用可加強肌體免疫力,益智開心,益氣不飢,延年輕身等作用。榛蘑還可藥用,可用來栽培名貴藥材──天麻。草蘑和榛蘑相似,是家庭食用的首選。 猴頭蘑也被稱為猴頭菇、猴頭,因其形似猴頭而得名為名貴野生食用菌。猴頭蘑肉白、細軟,微有輕香,猴頭做法也有很多種,烹調后味極鮮美,故將「猴頭、燕窩、鯊魚翅」列為山珍海味之首。 猴頭蘑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猴頭菌性味甘平,具有利五臟、助消化的功效,含有多肽、多糖和脂肪族酰等多種抗癌物質,有很好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對消化道癌腫有很好的療效,並有利於手術后傷口愈合。怎樣鑒別有毒蘑菇
可以在煮蘑菇的時候,在鍋內放進幾粒白米飯。如果白米飯變黑,說明那就是毒蘑菇,不可食用。如果米飯沒有變黑,那也不一定不是無毒蘑菇,應謹慎食用。 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看形狀:毒蘑菇一般比較黏滑,菌蓋上常沾些雜物或生長一些像補丁狀的斑塊。菌柄上常有菌環(像穿了超短裙一樣)。無毒蘑菇很少有菌環。 觀顏色:毒蘑菇多呈金黃、粉紅、白、黑、綠。無毒蘑菇多為咖啡、淡紫或灰紅色。 聞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蔔味。無毒蘑菇為杏仁或水果味。 看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桿,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蘑菇
,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紅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化學鑒別。取採集或買回的可疑蘑菇,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在採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另外,如果沒有把握確定蘑菇是無毒的,千萬不要食用,如果不慎誤食了有毒蘑菇,應及時採取嘔吐、洗胃、導瀉等有效措施進行處理,並及時送醫院診治。化學成分
新鮮蘑菇和乾的口蘑的一般組成,順次是:可食部97%,91%;每100克可食部含水分93克,17克;蛋白質2.9克,35.6克;脂肪0.2克,1.4克;碳水化物3克,14克;粗纖維0.6克,6.9克;灰分0.6克,16.2克;鈣8毫克,100毫克;磷6.6毫克,162毫克;鐵1.3毫克,32毫克;硫胺素(維生素B1)0.11毫克,0.02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1)0.16毫克,2.53毫克;尼克酸(煙酸)3.3毫克,55.1毫克;維生素C4毫克,1毫克脂肪中的脂肪酸、亞油酸較多,油酸則很少。又含多種遊離的氨基酸,蛋白質中含有各種氨基酸。還含與氨基酸有關的含氮物質,如α-氨基己二酸、又含己糖醇、戊糖醇,戊糖醇中的木糖醇,每公斤干品含100毫克。蘑菇水汽蒸餾,可得一種辛烯醇((-)辛烯-1-醇-3)。灰中成分,除上述者外,還有鈉3.7~9毫克(新鮮品100克中,以下同),鉀486毫克,錳0.08毫克,銅1.79毫克,鋅0.28毫克,氟0.031毫克,氯25毫克,碘18微克;蘑菇中的醋氨酸酶,有α-,β-,γ-,δ-幾種,酶中含銅0.2%。維生素除前述蘑菇
者外,還有維生素A、B6.C、D、E、K,泛酸,生物素和葉酸。同屬植物洋蘑菇含甘露醇,海藻糖;又含遊離氨基酸十多種,及延胡索酸、蘋果酸、琥珀酸和麥角甾醇0.2%(干品);還曾找到酰基葡糖幾種。與蘑菇不同,洋蘑菇含自由的色氨酸0.333%(干品)。洋蘑菇又含蘑菇氨酸,結構是β-N-(γ-L-( )-谷酰基)-p-羥基甲基苯基肼。每百克干蕈含鈷100微克,如此豐富的鈷,表明洋蘑菇是一種供鈷的食物。用洋蘑菇製成的"白蘑菇湯",含戊糖類、甲基戊糖類、海藻糖、甘露醇、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脯氨酸等性能詳解
蘑菇的生活環境:陰暗潮濕的土地 (必須有水) 一、雙孢蘑菇簡介 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常簡稱為蘑菇,又叫白蘑菇、洋蘑菇,隸屬於真菌門,擔子菌亞門、蘑菇目、蘑菇科、蘑菇屬。很多國家都有栽培,其中我國總產占第二位,蘑菇罐頭在國際貿易量中占首位。目前,國際上蘑菇生產仍在繼續發展,中國各省市把栽培蘑菇作為"菜籃子工程"、"創匯農業"的首選項目之一,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親愛的朋友,現在您應該知道蘑菇實際上指的就是雙孢蘑菇,而不是什麼菇類都叫蘑菇了,蘑菇作為多種菇類的總稱,完全是由於人們的習慣造成的,或者是由於英文的"Mushroom"所起的作用吧。 二、雙孢蘑菇的子實體形態 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3-15厘米不等,初半球形,后近平展,有時中部下凹,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或後期具叢毛狀鱗片,開燥時邊緣開裂。菌肉白色,厚。菌褶粉紅色呈褐色,黑色,較密,離生,不等長。菌柄粗短,圓柱形,稍彎曲,1-9×0.5-2厘米,近光滑或略有纖毛,白色,內實。菌環單層,白色,膜質,生於菌柄中部,易脫落。擔子上有兩個擔孢子,所以稱為雙孢蘑菇,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橢圓形,光滑,6.5-10×5-6.5微米。 三、雙孢蘑菇的營養與口味 (部分摘自張光亞先生的中國食用菌圖鑒) 雙孢蘑菇菌肉肥厚、細嫩,營養豐富,歷來有"植物肉"之稱。據分析,每100克雙孢菇干品中含蛋白質36.1-40克,脂肪3.6克,碳水化合物31.2克,磷718毫克,鐵188.5毫克,鈣131毫克,灰分14.2克,粗纖維6.0克,熱量302千卡。雙孢菇還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八種是人體必需氨基酸。現代醫學表明,雙孢菇對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免疫作用。其所含的蘑菇多糖和異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能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對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別為90%和100%。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膽固醇、降低血壓,是一種降壓劑,所含的胰蛋白酶、麥芽糖酶、解朊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中醫認為,該菌味甘平,有提神、消食、平肝陽等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蘑菇里含有多種抗病毒成分,有些蘑菇能增強人體免疫機能,甚至能降低接受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產生排異反應的危險。不過,對其中機理人們尚不清楚。科學家希望能提煉出蘑菇中的有效成分,以用於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症、丙型肝炎甚至艾滋病等。 四、世界雙孢蘑菇的生產概況(摘自農民日報) 蘑菇(含雙孢菇、大肥菇)是世界食用菌生產中最大的一個菇種,分佈地域較廣泛。世界蘑菇的產量以美國最多,1994年美國的蘑菇產量已由1991年的34.2萬噸增至37萬噸,增長8.2%,占世界蘑菇總產量184.6萬噸的20%;中國的蘑菇產量已由1991年的17萬噸猛增至35.9萬噸,增長111.2%,占世界蘑菇總產量的19.4%。此外,在法國、荷蘭、英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德國、加拿大、愛爾蘭、比利時、印度尼西亞、匈牙利和墨西哥等國均有較大規模的生產。 世界蘑菇的貿易以蘑菇罐頭為主,新鮮蘑菇、鹽漬蘑菇和干制蘑菇的貿易量較少。據日本罐頭協會報道,1997年,世界主要國家蘑菇罐頭的產量為21.93萬噸。其中,中國的蘑菇罐頭產量達14.28萬噸,約占世界蘑菇罐頭總產量的65%左右,居世界第一位;而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等國家的蘑菇罐頭生產呈現連年減少的趨勢,日本的蘑菇罐頭產量僅為0.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2.3%。蘑菇
世界蘑菇罐頭的進口量以美國和歐共體諸國居多。1988~1993年,世界主要國家蘑菇罐頭的總進口量為30萬~36萬噸,美國的進口量為6.12萬噸,占進口總量的28.3%;法國的進口量為2.44萬噸,占進口總量的11.3%;日本的進口量為1.22萬噸,占進口總量的5.7%。世界主要國家蘑菇罐頭的總出口量與總進口量大致相等。 近年來,歐盟蘑菇罐頭的進口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據《國際農產品貿易》報道,1998年,歐盟蘑菇罐頭的進口配額已由1997年的62660噸增加至68215噸,增長8.87%;1999年,歐盟蘑菇罐頭的進口配額增加為70045噸,增長2.68%;2000年增加為71875噸,增長2.61%;從2001年起每年將增加至72790噸,增長1.27%,達到創記錄水平。按慣例85%的進口許可證給"老客戶",15%給"新客戶"。所謂"老客戶"是指1994~1996年每年有進口許可證和這三年裡至少有兩年實際進口蘑菇罐頭的進口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進口商為"新客戶"。 五、路邊的野菇不要采、采了也勿食 野生菇類採食需慎重,毒蘑害人憾事多(中國青年報綠網-健康) 隨著夏末秋初的到來,山坳里、樹林中野生的蘑菇多了起來。村裡人開始採食及晾乾儲存,城裡的人們也經不住誘惑品嘗野菇的美味。 某地有一家四口,中午飽食美味的蘑菇,晚餐又以蘑菇為餚。入夜,兒子首先出現腹痛,后全家四人相繼發病,嘔吐、腹瀉不止。第三天妻、兒先後出現皮膚黃染、昏迷、血便,經搶救無效死去。孫某和女兒經醫院積極救治度過了病危期,但肝臟損害仍較嚴重,轉氨酶在1000單位以上。 在我國每年均有毒蘑菇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如1997年南方某省一次有200多人中毒,死亡73人。 蘑菇,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真菌的俗稱,現已知約有3250種。因為多數個體象個小傘故稱傘菌。蘑菇的生長環境多種多樣,幾乎在能生長綠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種類的蘑菇。草原和樹林中蘑菇生長較為集中。一年四季除早春及冬季外,其它季節都有相應種類的蘑菇出現,以8,9月份最為多見。 在北方地區常引起中毒的蘑菇之一為褐鱗環柄菇,其特點為赭黃色帶粉紅色,初凸圓形,后扁平,表面呈紅褐色或褐色豹紋樣鱗片,邊沿內卷有棉絮樣纖毛。菌肉色白,菌摺初白色,后稍帶黃色,邊沿有纖毛。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環白,易脫落。有淡蘑菇香味。今年河北發生的中毒事件即為肉褐鱗環柄菇引起。 致命白毒傘是另一種在我國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其菌體呈白色,幼時呈橢圓形或鍾形,老后平展,表面光滑。菌柄光滑,基部膨大。菌環生在柄的上部,菌托肥厚成苞狀。近年河南、雲南的兩起大規模蘑菇中毒均為致命白毒傘引起。其它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有:鱗柄白毒傘、毒傘、包腳黑摺傘、角鱗灰傘、毒紅菇等。 毒蘑菇引起人們中毒的物質是其中含有的毒素,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含有以下毒素: (1)毒肽,主要為肝毒,毒性強,作用緩慢。 (2)毒傘肽,肝腎毒性,作用強。 (3)毒蠅鹼,作用類似於乙酰膽鹼。 (4)光蓋傘素,引起幻覺和精神癥狀。 (5)鹿花毒素,導致紅細胞破壞。蘑菇
不同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臨床表現也各異,一般將其分為四型: 1.胃腸炎型,潛伏期半小時到6小時,臨床表型主要為胃腸炎表現。經對症處理可迅速恢復。 2.神經精神型,潛伏期1-6小時,除胃腸炎表現外尚有交感神經XX癥狀及精神癥狀。阿托品對控制交感神經XX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3.溶血型,潛伏期6-12小時,除胃腸炎表現外有溶血表現,可出現貧血、肝腫大等體征。此型經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輸血治療多可康復。 4.肝病型,根據蘑菇的不同潛伏期10-30小時,初多為胃腸炎表現,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后出現以肝腦心腎等器官損害的表現,但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癥狀。一般病程2-3周。死亡率高。此型患者可試用二巰基丙磺酸鈉治療。 蘑菇中毒的預防最主要的一點是不吃未知是否有毒的蘑菇。專家建議:野菇鑒別不易,野菇不宜採食。如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到醫院治療。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蘑菇渭北旱腰帶地區,溫差大,空氣濕度小,季節變化快,可提前播種,時間安排在8月中旬-9月上旬。關中平原一帶安排在8月底-9月中旬,當然,有窯洞、果窖的菇農,可在麥草收穫后就能堆積發酵,7月底就可以播種,8月下旬就能收穫。玉米稈收穫后,待玉米稈干后,能進行第二輪播種,用截斷玉米稈+牛糞,12月-元月播種,越冬,春季3月開始出菇,5月底前結束。經試驗產量和質量近似麥草。原材料的準備
栽培雙孢菇的主料:麥草、玉米稈、牛糞。輔料;油渣、磷肥、石灰、石膏、尿素。6月份收小麥開始,收集麥草,麥草要堆在距播種大棚的空地上。堆起時不用粉碎:玉米稈收集時,待11月份玉米稈干后,沒有綠色時便可粉碎使用,或是截成兩段均可發酵用;牛糞要提前拉回涼半干搗碎,再堆起寬2米、高1.5米,長不限,自然發酵,溫度升到75℃。約15天翻一次堆,裡外位置調換讓其自然發酵。牛糞也可曬乾搗碎存起備用。 另外,雞糞、豬糞均可加入栽培用。糞中不能摻有土塊。 油渣:最好採用菜油渣,棉油渣亦可使用。 豆稈:發酵料中加入少量豆稈效果最好。 磷肥、尿素、石膏、石灰均應備好。 1.預濕 建堆前在麥草堆上撒上一層石灰粉,用水管澆濕麥草,讓其軟化三天,或用石灰水直接潑在上面。 2.建堆 建堆時,將所有稱好的輔料拉到堆前,先在地面上灑一層石灰,在面上鋪一層乾的草,其厚為30厘米左右,寬為2.3米,長28米左右為1畝地料。分5-6層堆料,一層25-30厘米的麥草,蘑菇
上面撒一層石灰,鋪一層牛糞,撒一層油渣、磷肥、石膏(用1/2量),尿素在最上二層分別撒入,把輔料可以混合,分6份每層撒一分,再鋪料。如此一層草料、一層輔料建堆,撒完后開始澆水,將料面澆一遍水,料的四周要垂直整齊,按同樣方法作完一堆,總高為1.5米,頂部為龜背形。用薄膜覆蓋發酵。 3.第一次翻堆 建堆6天,料堆內溫度達到70-7℃,穩定后即可進行翻堆。翻堆的方法是:從料堆的一側開始撤料,在另一側重新建堆,插上木棒或竹竿,即翻滾式翻堆。翻堆時要將料堆頂部料放在一邊,后夾在中間,外層料放在內層,內層料放在外層,下層料堆放在上層,邊翻邊抖松培養料,將培養料混合均勻,排除料中廢氣,增加新鮮空氣。將剩餘的石灰、石膏分層撒上,料偏干發黃、白時表示水分不足,要邊堆料邊灑水,補足水分。每隔50厘米豎立一根木棒,堆完棒搖動抽出,即料上許多通氣孔。每隔一天將膜揭開排排廢氣,亦利於升溫,約3天後溫度可升到70℃以上,保持2天,又進行翻第二遍。 4.第二次翻堆 經第一次的調整水分,添加輔料,增設通氣孔,料溫上升很快,約,5-6天進行翻堆,用同樣方法翻,此時可採用從一頭翻堆,排上木棒留出通氣孔,完后蓋上薄膜。用同樣方法過五天後翻第三次堆,翻后四周噴上三氯殺蟎醇。 5.第四次翻堆 三次過後,料已腐爛,熟后標準為麥草棕紅色,手一拉即斷,料握住不沾手。此時進行第四次翻堆,是把料面上邊翻邊噴除臭劑或甲醛和殺蟎葯。檢查酸鹼度,PH值8-8.5為宜。翻完后悶二天便可準備涼料播種。 6.排料 當第四次翻堆后已能播種時,關鍵要會辨認料的腐熟程度,培養料要求腐熟均勻一致,色棕紅,草稈柔軟、富有彈性,用手拉即斷,無氨味,無臭味,不發粘,不變黑,料疏鬆為標準。PH值7-8。不能有夾生料,否則在栽培時,會有鬼傘雜菌等發生。 具體做法:將料堆攤開,排廢氣,可在外面涼開,亦可直接進棚,按照開畦要求不同大棚,不同場地、行間、距離、厚廢都所所不同。配料及堆制
蘑菇
培養料配方:每畝的用量 1.麥草5000公斤、硼肥200公斤、鮮牛糞10立方米、尿素40公斤、棉籽殼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石灰250公斤、石膏200公斤、PH值8左右。 2.玉米稈2500公斤、麥草2500公斤、鮮牛糞6立方米、棉皮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磷肥200公斤石膏200公斤、尿素40公斤、石灰250公斤。 3.堆制:根據自身地理環境,無論是溫室、大弓棚、大田、窯洞栽培,堆料發酵均在距栽培場地附近,水、電要方便的進料場所建堆。 建堆發酵步驟為 預濕-建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撤堆,共計:28天左右。以上已敘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