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
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學品名稱:HgS)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屬三方晶系。硃砂主要成份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硃砂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至於其有無鎮靜催眠作用,認識不甚一致。硃砂為汞的化合物,汞與蛋白質中的疏基有特別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和活動。XX體內的汞,主要分佈在肝腎,而引起肝腎損害,並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簡介
硃砂-藥材形狀
基本解釋 [ciunabar;cinnabarite;vermilion;vermillion] 即辰砂。一種紅色硫化汞礦物HgS,六方晶系,通常產狀為細粒的塊狀體,為提煉汞的唯一重要礦石。亦用作中藥,別名丹砂。甘,微寒,有毒。入心經。安神定驚,解毒。 注:「硃砂」為礦石並不是豬身上的「結石」。 詳細解釋 1.硃砂:礦物名。又稱「丹砂」、「硃砂」、「辰砂」。為古代方士煉丹的主要原料,也可製作顏料、藥劑。 晉葛洪《抱朴子·黃白》:「硃砂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唐白居易《自詠》:「硃砂賤如土,不解燒為丹。」元張可久《天凈沙·由德清道院來杭》曲:「丹爐好養硃砂,洞門長掩青霞。」 2.像硃砂樣的紅色。 宋梅堯臣《記春水多紅雀傳雲自新羅而至道損得之請余賦》:「舉臆發硃砂,為瑞應火德。」 3.硃砂:亦作「朱沙」。礦物名。舊稱丹砂。煉汞的主要原料。色鮮紅。可作顏料,亦供藥用。以湖南辰州產者為最佳,故又稱辰砂。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折:「苦奔波,枉生受。有誰人肯搭救。單隻被幾顆硃砂送了我頭。」清昭連《嘯亭雜錄·尹文端公》:「公白晳少鬚眉,豐頤大口,聲清揚遠聞,著體紅瘢如硃砂鮮,目秀而慈,長寸許。」清沉初《西清筆記·紀文獻》:「上命蹤跡得之,遂令祈雨,果驗。上欲賞之,李言世外人無所須,乃賜朱沙一盒。」 4.道教用來畫符驅邪的用品之一,道教(現在佛教也用)通常用硃砂,並配合硃砂筆,對黃紙(符紙),或者其他驅邪物品加以矜持,提到驅鬼辟邪的功效!最早見於《神龍度聖經》,《洞庭法源經》等均有描敘!性味歸經
甘,微寒。有小毒。歸心經。功效
清心鎮驚,安神解毒,用於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狂,小兒驚風,視物昏花,口瘡,喉痹,瘡瘍腫毒。處方用名
硃砂、丹砂、辰砂、飛硃砂、鏡面砂(研末,水飛後用。) 其它名稱 丹粟,赤丹,汞沙。 考證:出自《本草經集注》 1.《吳普本草》:丹砂,生武陵。采無時。能化朱成水銀。 2.陶弘景:按,此化為汞及名真朱者,即是今硃砂也。俗醫皆別取武都、仇池雄黃夾雌黃者名為丹砂,方家亦往往俱用,此為謬矣。 3.《開寶本草》:硃砂,今出辰州、錦州者,藥用最良,余皆次焉。 4.《本經逢原》:丹砂入火,則烈毒能殺人,急以生羊血、童便、金汁等解之。應用
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風,癲癇,瘡瘍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分類
硃砂 該品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 辰砂 Cinnabar 形態:三方晶系。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光澤。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斷口呈半貝殼狀或參差狀。XX2~2.5。比重8.09~8.2。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者有閃爍的光澤,無味。金剛、半金屬、暗淡光澤。其中呈細小顆粒或粉末狀,色紅明亮,觸之不染手者,習稱「朱寶砂」;呈不規則板片狀、斜方形或長條形,大小厚薄不一,邊緣不整齊,色紅而鮮艷,光亮如鏡面而為透明,質較鬆脆者,習稱「鏡面砂」;方塊較大,方圓形或多角形,色發暗或呈灰褐色,質重而堅,不易碎者習稱「豆瓣砂」。 名醫方論之硃砂安神丸 硃砂正如葉仲堅曰:經雲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子之官,主不明則精氣亂神,太勞則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發夢,輕則驚悸征忡,重則痴妄癲狂也,硃砂具光明之體,色赤通心,重能鎮怯,寒能勝熱,甘以生津,抑陰火之浮遊,以養上焦之元氣,為安神之第一品,心若熱,配黃連之苦寒瀉心熱也,更佐甘草之甘以瀉之,心主血,用當歸之甘溫歸心血也,更佐地黃之寒以補之,心血足則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熱解則肺得其職,而魄自寧也。因此硃砂能治心神昏亂,驚悸征忡,失眠多夢。地理分佈
硃砂-藥用部分
產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分佈湖南、湖北、四川、廣西、雲南、貴州。採制
採挖后,選取純凈者,用磁鐵吸凈含鐵的雜質,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研成細粉,或用水飛法製成極細的粉末。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為硫化汞(Mercuric sulfide).亦夾雜有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物質。近年亦有報告:硃砂在在人工胃液中含有汞、砷、鉛、鎘、鋇、鎂、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藥理作用
1.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 有報告認為,硃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的XX性,有鎮靜安眠作用.但亦有報告認為, 硃砂混懸液給小鼠灌胃后,無明顯的催眠、鎮靜和抗驚厥作用.尚有報告指出,用含有磁朱丸(1%)的食物給小鼠喂飼,自由進食連續3周, 結果不能使閾下劑量的異戊巴比妥鈉引起睡眠,提示無協同作用;但能使其催眠劑量的睡眠時間有所延長.報告者認為,該作用可能是由於汞的積蓄而影響了肝腎對巴比妥鈉鹽類的代謝功能和延長了從尿中排泄的結果。 實驗表明:給小鼠以每20克體重灌服1.2克硃砂,連續7天後, 腹腔注XX安鈉咖,其產生驚厥的平均時間比對照組推遲約1分20秒。 2. 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硃砂外用對皮膚細菌和寄生蟲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有報告指出:給家兔口服人造丹砂0.1~1.0g/kg 后,尿中總氮量增加;但對血象則無影響。臨床應用
1.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硃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能鎮怯。所以硃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歸、生地黃等配伍,如硃砂安神丸;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養心安神葯配伍;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該品納入豬心中燉服即可。 2.用於驚風,癲癇。該品重鎮,有鎮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治小兒急驚風,多與牛黃、全蝎、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該品性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內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醫學作用
【理化鑒別】 1. 該品粉末用鹽酸濕潤后,在光潔的銅片上摩擦,銅片表面顯銀白色光澤, 加熱烘烤,銀白色消失.HgS+2HCl→HgCl2+H2S↑ ↓Cu →CuCl2+Hg 2. 取該品粉末2 g,加鹽酸—硝酸(3∶1)的混合液2 ml使溶解,蒸干, 加水2 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汞鹽及硫酸鹽的鑒別反應.⑴汞鹽的鑒別反應:取該品溶液,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生黃色沉澱(HgO).⑵硫酸鹽的鑒別反應:取該品溶液, 加氯化鋇試液,即發生白色沉澱;分離,沉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藥理作用】 該品有鎮靜、催眠作用,外用能扼殺皮膚細菌及寄生蟲.人工硃砂給家兔灌胃0.1~0.2 g/kg,能使尿排出的總氮量增加,體重亦有增加. 【附註】 硃砂的合成方法:取適量汞置反應罐內, 加入1.3~1.4倍量(重量比)硝酸(比重1.4),任其自然反應,至無汞后,加一倍量水稀釋, 在攪拌時逐漸加入按汞量計算1.21倍量的含結晶水硫化鈉或0.7~0.8倍量硫化鈉水溶液至完全生成黑色硫化汞,反應結束時,溶液控制在pH9以下.黑色硫化汞用傾瀉法反覆洗滌3~4次,布袋過濾, 濾液烘乾,加入4%量的升華硫,混勻后,加熱升華, 即得紫紅色的塊狀硃砂,其反應式如下: Hg+4HNO3→Hg(NO3)2+2NO2↑+2H2O 3Hg+8HNO3→3Hg(NO3)2+2NO+4H2O Hg(NO3)2+Na2S→HgS(黑色↓)+2NaNO3 HgS(黑色)(升華Δ HgS(紫紅色)注意事項
0.1~0.5g;外用適量。 該品有毒,不宜大量久服,以免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則析出水銀,有劇毒。水沸入葯。肝腎病患者慎用。用途
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中國利用硃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歷史,硃砂-中藥材
「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還是世界上出產硃砂最多的國家之一,近幾年硃砂的市場價格一路攀升。 硃砂,古時稱作「丹」,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汞(HgS),在中國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出產。用這種顏料染成的紅色非常純正、鮮艷。《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著一位名叫清的寡婦的祖先在重慶涪陵地區挖掘丹礦,世代經營,成為當地有名巨賈的故事。由此可見,在秦漢之際,這種紅色顏料的應用廣泛。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中,有不少花紋就是用硃砂繪製成的,這些硃砂顆粒研磨得又細又勻,埋葬時間雖長達兩千多年,但織物的色澤依然鮮艷無比。可見西漢時期煉製和使用硃砂的技術水平是相當高超的。 東漢之後,為尋求長生不老丹而興起的煉丹術,使中國人對無機化學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並逐漸開始運用化學方法生產硃砂。為與天然硃砂區別,古時的人們將人造的硫化汞(HgS)稱為銀硃或紫粉霜。其主要原料為硫磺和水銀(汞),是在特製的容器里,按一定的火候提煉而成的,這是中國最早採用化學方法煉製的顏料。人造硃砂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外銷產品,曾遠銷至日本等國。 古時辰砂又被稱為丹砂或硃砂,許多古代女子都直接以「硃砂」為名,那一點鮮紅像是凝結了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情怨,十分美麗,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辰砂用來磨墨,是可以磨出彩墨的,很像女孩子多變的內心,藏著一份外剛內柔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