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雄鹿的嫩角沒有長成硬骨時,帶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種貴重的中藥,用作滋補強壯劑,對虛弱、神經衰弱等有療效。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由於原動物不同,分為花鹿茸(黃毛茸)和馬鹿茸(青毛茸)兩種;由於採收方法不同又分為砍茸與鋸茸二種;由於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為鞍子、二杠、掛角、三岔、花砍茸、蓮花等多種。
基本信息
1.花鹿茸Cornu Corvi nippon parvum 別名:黃毛茸。 2.馬鹿茸Cornu Cervi elaphi parvum 別名:青毛茸。東北三寶
[鹿茸來源] 1.梅花鹿別名:花鹿。 拉丁語學名:Cervus nippon 英文名字:Sika Deer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Vertebr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屬:鹿屬 Cervus 種:梅花鹿 C. nippon 陸棲獸類。是一種中型的鹿。雄鹿有角,每角具四叉,雌鹿無角。鼻端裸露部分不超過鼻孔間寬,眶下腺明顯,呈裂縫狀;耳大直立,頸細長,頸部和胸部下方有長毛。尾短,臀部有一塊顯明的白斑。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裸關節下有褐色腺體,是為跖腺。主蹄狹尖,側蹄小。雄鹿第二年開始生角,不分叉,以後每年早春脫換新角,增生一叉,至生四叉。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成一鈍角,第二枝不明梅花鹿
顯,主幹在其末端再分兩小枝。冬毛厚密,呈棕灰色或棕黃色,四季均有白色斑點,夏季白斑更明顯。四肢毛色較淡,背部有深棕色的縱紋。頭頂與頸部呈棕灰色,有白色斑點,斑點排列成行,沿背脊分成二列,體側斑點自然散布,不成行列。尾背棕黃色,或發黑。鼻端裸露部分深棕色,鼻面及頰部毛沙黃色,嘴角、頦、眼四周有淡黃色毛。耳內毛白色,腹面毛白色。臀部的白色塊斑有深棕色的邊緣。鼠蹊部白色。夏毛薄,無絨毛,全身紅棕色。 棲息于針葉及闊葉的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邊緣,冬季在山地的南坡、低窪地和雪覆蓋較少地方,春秋季則在平曠少樹的地方,夏季常到較密的樹林內,晨昏則在開曠田野、潮濕的地方,有時遷移到高山草原。 行動輕快迅速,聽覺與嗅覺發達,視覺稍弱。以青草、樹葉、嫩芽、樹皮、苔蘚、蕈等為食,春夏季喜食鹽。人工飼養可用豆餅、面麩皮、高粱渣、玉米渣、豆類、豆皮和大麥渣、白薯秧、青草、花生秧、骨粉、鹽為飼料。 分佈甚廣,東北、華東、華西等地山區均有。 梅花鹿是鹿科的成員,分佈于東亞。範圍從西伯利亞到韓國、中國東部和台灣省以及越南;在日本西太平洋島嶼也有分佈。日本的梅花鹿主要分佈于北海道,19世紀曾經被獵到幾乎絕種。20世紀中開始立法保護,族群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快速恢復。由於缺乏天敵(狼,在日本已滅絕),狩獵被鼓勵來控制族群,限制鹿群對農業的傷害。梅花鹿也被引進到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原先的目的是作為公園裝飾用的動物,但現在許多變成野生。 藥材 花鹿茸: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庄」,直徑較主枝(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較疏,皮茸緊貼。鋸口面黃白色,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主枝(大挺)長23~33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縱棱筋及突起小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且粗。體輕。氣微腥,味微咸。 2.馬鹿,又名八叉鹿馬鹿
拉丁語學名:Cervus elaphus L. 英語名字:Red Deer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屬:鹿屬 Cervus 種:馬鹿 C. elaphus 陸棲獸類。為大型鹿的一種。體形較大,體重200公斤,身長2米余,背脊平直。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腺孔呈裂縫狀。耳大而直立,成圓錐形。頸長,頸下被毛較長。尾短,具有XX尾毛。四肢細長,蹄大,成卵圓形,二側蹄較長。雌獸無角,雄獸有角,其尖略向內彎成"U"字形。第一、二叉在眼睛上邊,很發達,特稱眉叉,其尖向上。角干相當長,角基隆起一圈,表面有粗糙的嵴突。毛色均勻,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頜毛色棕黑,兩頰較淺,眼上有稀疏的剛毛,額上棕色,耳廓背黃褐色,內側白色,頸上有鬃毛,顏色較深,為棕黑色,背脊上有一條棕黑色的背紋。體側為黃棕色,臀部有一塊黃白色斑。四肢背面和臀側均為棕褐色,內面顏色較淺,鼠蹊部毛色白。夏毛較短,為赤褐色,臉、嘴與四肢內側蒼灰色。 棲息于較大的混交林里。性機警,善奔跑,聽覺、嗅覺靈敏,視覺稍鈍。日間活動,天亮前後活動最頻繁。以草及樹上的幼嫩枝葉為食。夏季向高山等地遷移,夏秋兩季多在密林中覓食嫩的樹葉,早春和冬季常出沒于綠林,尋覓樹枝,喜食鹽。養鹿場飼養可用玉米、麩子、豆餅、小米外,白薯葉、花生秧、樹葉、柳葉等為飼料。群棲,經常三五成群活動;雄鹿平時獨居,交配期雌雄同居。 廣泛分佈於我國的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 馬鹿是分佈最廣的鹿之一,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甚至北非都有分佈,是非洲僅有的兩種鹿之一(另一種是黇鹿)。 馬鹿在中國尚有一定數量,在黑龍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萬隻,但由於過量獵捕幼仔和棲息地的喪失,也逐漸產生危機,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種群已經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爾泰馬鹿由70年代的10萬隻下降到4萬隻左右;野生天山馬鹿則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銳減。如果這樣下去,野生馬鹿很快就將有絕跡于伊犁河谷的危險。 以上兩種原動物的檢索表: 1. 體較小,成獸有白色斑點,角叉少(4~5)………………………………梅花鹿Cervus nippon 1. 體較大,成獸無斑點,角叉多(6~8)…………………………………………馬鹿C. Elaphus 藥材 馬鹿茸: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二個者習稱「蓮花」,三個者習稱「三岔」,四個者習稱「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為主。按產地不同分為東馬鹿茸和西馬鹿茸。成分功效
性狀
[性味] 甘、咸,溫。 [歸經] 歸腎、肝經。 [功用] 壯腎陽,補精髓,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主治] 腎虛、頭暈、耳聾、目暗、XX、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及久病虛損等症。 [用量] 1g~5g。 [禁忌] 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或傷陰動血。陰虛陽盛者忌用。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葯。鹿茸含有比人蔘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禦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藥理作用
(一)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鹿茸能增強副交感神經末梢的緊張性,促進恢復神經系統和改善神經、肌肉系統之功能,同時對交感神經亦有XX作用。 (二)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大劑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壓,使心臟收縮振幅變小,心率減慢,外周血管擴張。中等劑量能引起心臟收縮顯著增強,收縮幅度變大,心率加快,從而使心輸出量增加;鹿茸特別對已疲勞的心臟作用尤為顯著。 (三)對XX的影響 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漿睾酮濃度,又能使促黃體生成素(LH)濃度增加。因此,鹿茸對青春期的XX障礙,壯老年期的攝護腺萎縮症的治療均有效;對治療女性更年期障礙效果良好。 (四)鹿茸的強壯作用 鹿茸精具有較強的抗疲勞作用,能增強耐寒能力,加速創傷愈合和刺激腎上腺皮質功能。故鹿茸是傳統的補益葯,用於強壯、補腎、益陽。 (五)對血液成分的影響 鹿茸可使血液中血紅蛋白增加,因此對於大量出血者和感染症末期的患者,特別是對於老齡患者的治療極為有效。 (六)有性激素樣作用。 動物試驗證實,用鹿茸酊作皮下注XX,幾天後即見攝護腺、精囊重量增加。 (七)它能XX離體腸管及XX,增強腎髒的利尿功能。 鹿茸對婦女兒童均有益處,它所含的鈣、磷、鎂等無機元素分別參與身體的鈣磷和多種酶的代謝,對促進鈣的吸收、骨的生長以及增強心臟、肌肉的功能都有積極的作用。尤其是鎂離子,更是具有複雜的功能,是延年益壽必不可少的物質。這對婦女因宮寒不育、月經不調,小兒的發育不良,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牙齒生長遲緩、囟門不合、骨軟等,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壓、腎炎、肝炎以及中醫所說的陰虛火旺、肝陽上亢之病人,不宜服用。 (八)其他作用 鹿茸中有些有效成分能抑制MAO-B的活性,故有抗衰老作用;鹿茸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強胃腸蠕動和促進分泌功能;此外,鹿茸精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等。 鹿茸:又稱斑龍珠,為鹿科動物梅花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是長白山三寶之最。 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中藥大辭典》記載: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治虛勞贏瘦、精神倦乏、XX虛冷等。 《中藥學》記載:經現代醫學研究從鹿茸的脂溶性成份中分離出雌二醇、膽固醇、油維生素A、雌酮、腦素、卵磷脂、腦磷脂、糖脂、神經磷脂等,並富含16種氨基酸。功效
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眩暈、耳聾、目暗、腰膝酸痛、XX、滑精、XX虛冷、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 ②《別錄》:療虛勞灑灑如瘧,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癢(《本草經疏》雲:'癢'應作'瘍')。 ③《藥性論》:主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夢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帶下,入散用。 ④《日華子本草》:補虛羸,壯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氣,酥炙入用。 ⑤《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 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化學成份
成品鹿茸
1.梅花鹿的鹿茸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中總氨基酸含量達50.13%,有甘氨酸(glycine),賴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ine),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等17種以上。Hattori等對鹿茸的抑制MAO活性成分進行分離,從乙醚提取物中得了9種化合物:①膽甾醇肉豆宏酸酯(cholesterylcyristate)。②肥出醇油酸酯(cholesteryloleate)。③膽甾醇棕潤酸酯(cndestededwhtate)。④膽甾醇硬脂酸酯(cholesterylstearate)。⑤對一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⑥膽甾醇(cholesterol)。⑦膽甾5-烯-3B-醇-酮(cholest-5-en-3βol-one)。⑧膽甾-5-烯-3β,7α-二醇(cholest-5-en-3β,7α-diol)。⑨膽甾5-烯-β,7β-二醇(cholest-5-en-3β,7β-diol)。 從正丁醇提取物中得到尿喀陡(uracil)。次黃源吟(hypoxanthine)、尿素(urea)、尿嘧啶核苷(uridine)、煙酸(nicotinicacid)、肌酥(creatinine),其中次黃瞟吟具有抑制MAO-B活性的作用。另外,從乙醚提取液中還分離得脂肪酸(fattyacid)、三酸甘油(triglycerides)和單酸甘油酯(monoglyceride),其中脂肪酸由月桂酸(lauricacid)、肉H宏酸(myristicacid)、棕擱酸(palmiticacid)、棕桐油酸(palmitoleicacid)、油酸(。Leicacid)和亞油酸(linoticacid)組成,另外二種化合物沒有做進一步研究。 鹿茸中多胺類[精眯(spermidine)、精胺(spermine)、腐胺(putrescine)]對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的有效成分。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較高,在精眯、精胺及腐腹中,以精眯的含量最富,鹿茸的中部和根部隨骨化程度的增強,精眯含量逐漸減少,而腐胺和精胺含量逐漸增加,在整個鹿茸中,由於尖部所占重量百分比較少,所以整個鹿茸總多腔中腐胺含量最多,精眯次之,精胺最少。此外,鹿茸中尚含有硫酸軟骨素A等酸性多糖物質,雌酮(esrone),神經髓鞘磷脂(sphingomyeline),神經節式酯(ganglioside),雌二醇(estradiol),攝護腺素PGE1、攝護腺素PGE2、攝護腺素PGF1a、攝護腺素PGF1B,神經酰胺(ceramide)及鈣、磷、鎂等20種元素。 2.馬鹿的鹿茸含膽甾醇肉豆蔻酸酯,膽甾醇油酸酯,膽甾醇棕相酸酯,膽自醇硬脂酸酯,膽甾醇(cholesterol),膽甾-5-烯-3β-醇-7酮,膽甾-5-烯-3β,7α-二醇,膽甾-5-烯-3β,7β-二醇,尿嘧淀,次黃嘌呤,肌酐(creatinine),煙酸,尿素,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尿甙(uridine)。 馬鹿茸中還含有2種降壓成分,一種已確定為溶血磷脂酰膽鹼(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LPC中含有8種脂肪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acid),棕櫚酸,棕櫚油酸,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亞油酸。 此外,還含有氨基酸、無機元素、神經酰胺及少量雌酮等。 3.白鹿的鹿茸含大量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如色氨酸(tryptophane)、賴氨酸、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天冬氨酸、蘇氨酸(toreonine)等10多種。此外,還含有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雌二醇、維生素A、膽固醇。含有鈣、磷、銅、鐵、錳、鋅、硅等十多種無機元素。含油酸、棕櫚酸、月桂酸、硬脂酸、棕櫚油酸、肉豆蔻酸、癸酸(decanoicacid)等脂肪酸。識別真假鹿茸及鹿茸片
1. 鹿茸:真鹿茸體輕,質硬而脆,氣微腥,味咸。通常有一或兩個分枝,外皮紅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或棕黃色細茸毛,皮茸緊貼,不易剝離。鹿茸以粗壯、挺圓,頂端豐滿,毛細柔軟,色紅黃,皮色紅棕,有油潤光澤者為佳。假鹿茸則是用動物毛皮包裹動物骨膠等仿造的。另外,假鹿茸體重,質堅韌,不易切斷,氣淡,能溶於水,溶液呈混濁狀。 2. 鹿茸片:鹿茸片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厘米左右,外皮紅棕色。鹿茸以體輕,斷面蜂窩狀,組織緻密者為佳。 假鹿茸片也類似圓形,但厚薄不均,直徑1.5—3.5厘米,外皮呈灰褐色,毛短。切斷面棕紫色,無蜂窩狀細孔,偶有圓點。外毛皮可剝離。 3.馬鹿茸、花鹿茸和馴鹿茸的鑒別 花茸片:圓形或近圓形,切面直徑l~ 5cm;外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色細茸毛(有時可見燎痕或利痕);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中部黃白色、無骨化、密布細孔;體輕質軟富彈性(有時可見小而角質樣片即蠟片);氣微腥、味微咸。 馬茸片:圓形或類圓形,切面直徑l~3cm;外表面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時可見燎、刮痕),可見棱筋及疙瘩狀突起;外皮灰黑色、較厚;中部灰白色或黃白色密布蜂窩狀小孔;氣腥味稍咸。 馴鹿茸片:長橢園形或長園形,切面長軸直徑 1~5cm,短軸直徑0.5~2cm;表面茸毛灰白色,稀疏、粗而長;外皮灰棕色,角質化較厚;中部白色或紅棕色,可見由外向內的骨化圈明顯,約為直徑的 1/2,中間可見蜂窩狀孔紋、稀疏、質硬、無彈性,有時透明;氣微味淡。理化鑒別
分別稱取花茸、馬茸、馴鹿茸粉末各0.1g加水4ml、置水浴中加熱15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各 l ml,加2%茚三酮溶液3滴、搖勻、加熱煮沸數分種觀察。花茸片、馬茸片液呈藍紫色;馴鹿茸片液呈淡藍色。 取濾液各lml,加 10%NaOH2滴,搖勻、滴加0.5%CuSO4溶液觀察。花茸片、馬茸片試液呈藍紫色;馴鹿茸片試液呈淡色。 結果表明花茸片在正品檢驗中呈陽XX為正品;馴鹿茸片呈陰XX為偽品。顯微鑒別
現將花茸片、馬茸片、馴鹿茸片的茸毛顯微特徵比較如下: 中部直徑:花茸片為13~60mm;馬茸片為15~70mm;馴鹿茸片為20~80mm。鱗片排列方式:花茸片為復瓦狀多見、平行狀少見;馬茸片為平行狀、中部到基部呈網狀;馴鹿茸片為尖部多呈復瓦狀,平行狀少見。髓質形狀;花茸片為連珠狀多見、梯綸狀少見;馬茸片為梯綸狀多見,連珠狀少見;馴鹿茸片為多網狀,尖部可見連珠狀。[1]挑選方法
原只鹿茸:以茸體飽滿、挺圓、質嫩、毛細、皮色紅棕、體輕,底部無稜角都為佳。而細、瘦、底部起筋、毛粗糙,體重者為次貨。 鹿茸片:以毛孔嫩細,紅色小片為佳。使用方法
中藥藥方
治精血耗竭,面色暗黑,耳聾目昏,口乾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燥下寒,不受峻補:鹿茸(酒浸)、當歸(酒浸)等分。為細未,煮烏梅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每報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黑丸)治虛弱陽事不舉,面色不明,小便頻數,飲食不思:好鹿茸五錢,多用一兩(去皮,切片),干山藥一兩(為末)。上以生薄絹裹,用酒浸七日後,飲酒,日三盞為度。酒盡,將鹿茸焙乾,留為補藥用之。《普濟方》鹿茸酒)食療價值
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其雄鹿頭上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新疆、青海等地。夏、秋鋸取,經加工后乾燥。用時燎去毛,刮凈。切薄片或研末用。 [性能]味甘、咸,性溫。能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固崩止帶。 [參考]含雄性激素、卵泡激素、膠質、蛋白質、磷酸鈣、碳酸鈣、鐵、鋅、銅、鉻、錳等 能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工作能力,減輕疲勞,改善睡眠和食慾,改善蛋白質和能量代謝;能增加紅細胞、血色素、網織紅細胞;能提高XX的張力,並增強其節律性收縮;有強心作用,能增加心率和每分輸出量;能促進潰瘍和骨折的愈合;有抗衰老作用;可增強腎臟利尿機能。 [用途]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虛虧,XX早泄,宮寒不孕,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四肢冷,神疲體倦;肝腎不足,筋骨痿軟,或小兒發育不良,囟門不合,行遲齒遲;虛寒性崩漏,帶下;潰瘍久不愈合。 [用法]一日2~3g,可分2~3次用。研末,浸酒等。 [附方] 鹿茸酒:鹿茸10g,山藥30g。以白酒500g浸漬。每次飲1~2小杯。 源於《普濟方》。本方以鹿茸補腎壯陽,山藥補腎XX。用於腎陽虛,XX遺精,小便頻數,腰膝酸軟。 本方以鹿茸補腎壯陽、益精血,雞蛋補血。用於體弱陽虛,精血不足,XX,夜尿多,手足欠溫,或血壓偏低。食用方法
鹿茸淮山竹絲雞湯 配方:鹿茸4克,淮山藥40克,竹絲雞120克。 製作:鹿茸、淮山藥洗凈;竹絲雞肉去皮,洗凈切塊,放人開水中煮5分鐘,取出過冷水。把用料放燉盅內,加適量開水,隔水慢火燉2~3小時,湯成趁熱服。適用:此湯功能溫壯腎陽、收斂止帶。鹿茸為峻補腎陽之要葯,補腎陽、益精血,常用治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腰酸肢冷、帶下過多、宮冷不孕、小便清長。 老人腎虛腰痛:鹿茸,炙酥,研末,酒調,每服3克。亦可用鹿茸1克(沖服),杜仲12克,核桃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慢性低血壓:鹿茸精,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對伴有低血壓的慢性循環障礙,可使脈搏和緩有力,血壓上升,心音增強。但不要用於急性循環障礙,因其療效多在6~7日後才能出現。鹿茸的副作用
鹿茸的副作用機制 所含激素類物質刺激胃腸道粘膜,引起胃腸道反應。 一般可引起胃腸道反應,表現為:上腹疼痛、噁心、出冷汗,嚴重時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還可引過敏、面色蒼白、心慌、氣短、胸悶、大汗淋漓、休克而死。 【治療與解救】出現不良反應後主要進行對症治療: (1)上消化道出血時應用止血藥,如西咪替丁,也可口服雲南白藥。 (2)過敏時應用抗過敏葯,出現休克時立即注XX腎上腺素,積極進行抗休克治療。注意事項
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助火動血,而致鼻衄。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盛或肺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均應忌服。 鹿茸的有效成分會與水果和蔬菜中的鞣酸發生反應而被破壞,因而屬配合禁忌;凡患新感染而發熱的疾病和突然發生劇烈痛證的人,都屬暫忌。還應該注意的是,凡體格壯實而無需服食的人或食茸過量的人,都容易引起頭漲、胸悶或鼻衄等反應,須立即停葯觀察,而不可強行續用。鹿茸血
鹿茸血: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采茸時取其血要,風乾后呈紫棕色片狀。鹿茸血的主要成份中富含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多種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鹿茸的品種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稱鹿茸「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全世界的鹿約有40多種,分佈在我國的有19種。梅花鹿、馬鹿是我國主要的茸用鹿。梅花鹿主產于吉林、遼寧;馬鹿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區。東北梅花鹿採收的叫「花鹿茸」,質量最優;東北馬鹿採收的叫「東馬茸」,品質較優;西北所產的叫「西馬茸」,品質較次。 鹿茸 是指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梅花鹿、馬鹿在生下后8-10月齡的雄性小鹿,額部開始突起,形成長茸基礎,2足歲以後,鹿茸分岔,鹿茸以3-6年所生的為佳。鹿茸是名貴藥材。鹿茸中合有磷脂、糖脂、膠脂、激素、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質及鈣、磷、鎂、鈉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佔總成分的一半以上。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強身作用。鹿茸加工製作
1.洗刷方法:新收取的鮮茸用40℃左右的2%鹼水洗刷茸表,除去油圬,血污等臟物,目的在於提高茸皮表面的通透性,便於脫水乾燥。 2.封鋸口:將麵粉均勻地撒在鋸口上,用l00W的電烙鐵封鋸口。 3.鹿茸冷凍: (1)將鹿茸鋸口朝下擺放在冷藏箱內,茸間接觸的部位用紙隔開,以免凍后粘聯和造成壓痕。 (2)用-15℃至-20℃進行冷凍,直至凍透。 4.解凍乾燥: (1)烘乾箱設定溫度75℃,預熱30分鐘。 (2)將冷凍的鹿茸從冷藏箱內取出,直接平放在預熱的烘乾箱內托茸架上,注意鹿茸不要堆放,避免在解凍過程中鹿茸表面造成壓痕。 (3)烘乾箱內溫度40℃,時間為2小時。此時是解凍過程;注意解凍過程中不能中斷加熱,如中斷加熱會造成茸皮和髓質部分離,以後烘乾時會出現軒皮。 (4)接著烘乾箱溫度50℃,時間為1小時。此時是繼續解凍過程。 (5)接著烘乾箱設定溫度60℃,時間為1小時。此時仍為繼續解凍過程。 (6)接著烘乾箱設定溫度70℃,烘乾時間為8小時,每2小時要翻動鹿茸一次。此時不能停止烘乾,否則會發生軒皮。 (7)鹿茸從烘乾箱內取出,送風乾室冷涼風乾12小時。 (8)烘乾箱設定溫度75℃,將冷涼后的鹿茸平放在托茸架上,加熱烘乾10小時,中間每2小時翻動一次鹿茸。 (9)鹿茸從烘乾箱內取出,送到風乾室冷涼風乾12小時。 (10)烘乾箱設定溫度為75℃,將冷涼后的鹿茸平放在托茸架上,加熱烘乾4~8小時。此時注意檢查,發現鹿茸的含水量達到28%左右時即可取出。 (11)鹿茸從烘乾箱內取出,送入風乾室掛起風乾。 (12)以後每天燙煮一次茸頭,燙煮茸頭的水溫為98℃。燙煮茸頭的標準是茸頭由硬變軟,再變硬,富有彈性為止。每天烘乾一次,箱內溫度為75℃,每次烘乾2~3小時,直到鹿茸乾燥達到標準含水量為止。鹿茸從解凍到加工成標準含水量為15天左右。 用這種冷凍乾燥的方法加工鹿茸,干茸與鮮茸之比為1:2.5左右,並且干茸茸形好,茸內含血充分,分佈均勻,茸頭飽滿,不破皮。適宜人群
一、中老年人。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及體質較差的老年人,食用鹿茸可補益氣血,強心復脈,化淤生肌,強筋壯骨。 二、怕冷者。怕冷的人往往陽虛,鹿茸正是對症的溫性滋補品。鹿茸
三、XX衰退者。鹿茸可恢復並促進精力與XX,主治腎陽不足,腰酸背痛,遺精滑泄,小便頻繁等症。 四、疲勞過度的中青年。鹿茸具生精補髓、健腦安神、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效。適於精血不足、頭暈耳鳴、失眠健忘、出虛汗、貧血者。 五、有潰爛者。鹿茸具極佳的生肌消炎功效。 六、中年婦女。鹿茸能治療XX虛冷、崩漏、帶下、產後貧血及宮冷不孕等婦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