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主產于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曬乾或陰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肉桂,常綠喬木,高12-17m。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7cm,寬3.5-6cm,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麵灰綠色,被細柔毛;具離基3出脈,于下面明顯隆起,細脈橫向平行;葉柄粗壯,長1-2cm。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cm;花梗長約5mm;花被管長約2mm,裂片6,黃綠色,橢圓形,長約3mm,內外密生短柔毛;發育雄蕊9,3輪,花藥矩圓形,4室,瓣裂,外面2輪花絲上無腺體,花藥內向,第3輪雄蕊外向,花絲基部有2腺體,最內尚有1輪退化雄蕊,花藥心臟形;雌蕊稍短於雄蕊,子房橢圓形,1室,胚珠1,花柱細,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長約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處方名稱:桂枝、桂枝尖。
桂枝 Guizhi
[出處] 《名醫別錄》。
[中藥學名]Cinnamomi Ramulus 。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力較弱)。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
藥物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炮製方法:除去雜質,稍泡,洗凈,潤透,切薄片,晾乾。本品為類圓形、橢圓形的片或不規則形的段。皮部紅棕色,表面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
藥物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藥物鑒別
(1) 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1 列,嫩枝可見單細胞非腺毛。木栓細胞 3~5 列,最內1 列細胞外壁增原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厚。皮層有油細胞及石細胞散在。中柱鞘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並伴有纖維束。韌皮部有分泌細胞及纖維散在。形成層明顯。木質部XX線寬 1~2 列細胞,含棕色物;導管單個散列或2 至數個相聚;木纖維壁較薄,與木薄壁細胞不易區別。髓部細胞壁略厚,木化。XX線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 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1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3~9g 。
藥物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備註說明
(1)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濕性風濕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濕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癥,常與茯苓、白朮等配伍應用: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2)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泄,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煦,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藥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散寒。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採收儲藏
肉桂定植2年後,采折嫩枝,去葉,曬乾。或取肉桂樹砍伐后多餘的萌櫱從齊地面處剪斷或取修枝、間伐的枝條,曬乾。
資源分佈
分佈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現代研究
【摘錄】《中國藥典》
藥名:桂枝
別名:柳桂
漢語拼音:ui zhi
英文名:Cassia Twig
1.Cinnamomum cassia Presl[Laurus cinnamomum Andr.;L.cassia CTh.Nees]
2.Cinnamomum cassia Presl var.macrophyllum Chu
歸經:膀胱;心;肺經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a. 鎮靜作用: 桂皮醛250~500mg/kg灌胃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 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 對抗甲基丙胺所產生的過多活動、轉棒試驗產生的運動失調及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
b. 鎮痛作用: 實驗表明: 桂枝鎮痛作用較弱.小鼠鼠尾加壓刺激法表明: 桂皮醛無明顯的鎮痛作用, 但對腹腔注XX醋酸所致扭體反應, 則有輕度的抑製作用.桂枝的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有抑製作用, 對小鼠夾尾和燙尾所致疼痛無抑製作用.
c. 解熱作用: 桂枝煎劑、肉桂酸或肉桂酸鈉, 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疫苗所致發熱兔, 均有降溫、解熱作用.麻黃配桂枝對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XX作用, 因此, 麻桂煎劑發汗作用可能與中樞有關.
d. 抗驚厥作用: 桂皮醛500mg/kg給小鼠腹腔注XX, 可延緩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時間, 可減少煙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對戊四氮引起的驚厥則無效.
2.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取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 有效濃度為 25mg/ml 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製作用(平板挖洞法).桂枝煎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較強抑製作用.
3.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 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 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製作用.在雞胚上, 對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 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4.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給麻醉犬靜脈注XX, 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 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 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 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5. 抗炎作用和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採用正交設計法對桂枝湯組方分析發現, 在抑制炎性腫脹上, 致炎后1小時, 桂枝湯的單味葯中, 以桂枝的作用最強, 芍藥同桂枝有協同作用.桂枝的揮髮油部分由呼吸系統排出, 對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據實驗報告桂枝成分桂皮醛有組胺釋放作用, 在給葯20~60分鐘內可引起皮膚蕁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兔的白細胞增加.
在腎炎研究中, 桂枝浸膏對嗜異性抗體反應顯示出抑制補體活性作用, 被認為有較強的抗過敏反應.
6. 其他作用 桂枝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 但桂枝對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異, 並與配伍藥物有關;桂皮油被吸收后, 經肺排泄, 可稀釋其分泌液的黏稠度, 出現祛痰、止咳作用;適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 桂皮醛能使腸胃蠕動亢進, 排除腸中腐敗之氣體, 而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醛有抗腫瘤作用, 50μg/ml 給小鼠注XX, 對 SV40 病毒引起的腫瘤的抑制率為100%. 桂枝含揮髮油0.69%,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還有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β-蓽澄茄烯(β-cadinene),菖莆烯(calamenene),香豆精(coumarin)等。
功效
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
考證
出自《唐本草》。《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
科屬分類
樟科
拉丁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主治
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症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生態環境
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桂枝桂皮-中藥材
1.用於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薑、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2.用於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常與附子、生薑、甘草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常與飴糖、白芍、生薑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滯,經閉腹痛或痛經,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如溫經湯.心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蔘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3.用於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發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4.用於陽虛不得溫通之證。本品可溫經通陽,胸陽不振,心脈淤阻。胸麻心痛,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
【用量用法】3~9克.入湯劑.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溫熱病及陰虛陽盛、血熱妄行、孕婦胎熱以及產後風濕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月經過多者慎用。 1.《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於表。
2. 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雲,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葯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葯,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雲,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于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葯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遊行臂膝肢節之處。
6.《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似以此味能補衛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參、芪耶? 蓋四時之風,因於四時之氣,冬月寒風傷衛,衛為寒風所並,則不為營氣之並而與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故合於白芍,由衛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經逢原》: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于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葯。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8.《長沙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經絡而達榮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痹澀,甚去濕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9.《本經疏證》:凡葯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泄,氣厚則發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痰,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
10. 張壽頤:桂枝輕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錢至錢半,若營血素虛,而衛陽亦微,外有凜寒,則用一、二分與白芍合炒,其舌滑無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揀去桂枝不用,僅取其氣,不食其味,此雖吳下近時新法,而不可謂其無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郁,輕揚升散,味辛氣溫。祛營衛之風寒,主太陽中風而頭痛。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而腹疼。宣通經絡,上達肩臂。溫辛勝水,則抑降腎氣,下定奔豚,開腎家之痹著,若是陽微溲短,斯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氣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陰虧液耗,誤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書反去其皮,可悟傳抄之謬,無皮為木,而晚近來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達:寒濕凝于肌肉,陽氣不達于外,仲師因立桂枝湯方,以扶脾陽而達營分之郁。蓋孫絡滿布腠理,寒郁于肌,孫絡為之不通,非得陽氣以通之,營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開發脾陽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濕邪內竄關節,則病歷節;或竄入孫絡而為痛,按之不知其處,俗名寒濕流筋。其鬱塞牽涉肝臟,二證皆宜桂枝。
12.《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攣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實用藥方
①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④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生薑枳實湯)
⑤治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⑥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桂枝龍骨牡蠣湯)
⑧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湯)
⑨治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匱要略》)
(10)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11)治太陽病發汗后 大汗出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錢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 搗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12)治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納飴 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 日三服.(《傷寒論》小建中湯)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 桂枝知識介紹: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肉桂常綠喬木,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採摘嫩枝,去葉,曬乾;或將肉桂樹砍伐后多餘的萌櫱從齊地面處剪斷,曬乾;或取修枝、間伐的枝條,曬乾。山楂桂枝紅糖湯
桂枝嫩枝為長圓柱形,長30至70厘米,粗端直徑0.3至1厘米。表面棕紅色,有細皺紋及葉、芽痕,並有點狀或橢圓形皮孔。質而脆,易折斷,斷麵皮部紅棕色,可見一淡黃色石細胞環帶,木部黃白色至淺黃色,髓部呈方形或菱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
以枝條嫩細均勻、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桂枝補充信息:
1.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粗細分開,洗凈,稍浸,淋潤至透,切薄片,晾乾或低溫乾燥。炮製后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2. 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泄,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藥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散寒。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桂枝禁忌:有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
桂枝食療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
香辣行散,體輕升浮;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脈,通陽化氣的功效
主治風寒表症,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蓄血,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桂枝做法指導: 1. 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
2. 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
3. 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
4. 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濕性風濕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用。
5. 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
6. 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濕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癥,常與茯苓、等配伍應用。
7. 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8. 桂枝為風寒外感,寒凝血滯、陽不化氣等證之要葯。其發汗之力雖不及麻黃,然其味甘力緩又無傷陽之弊,故風寒感胃虛實皆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