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香附,原名「莎草」,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唐本草》始稱香附子。《本草綱目》列入草部芳草類,名「莎草香附子",並雲:「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暴乾貨之」。《植物名實圖考》有香附的播圖。現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習慣與歷代本草所載相符。可到大有恆中藥材庫查詢最新價格。
植物屬性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根狀莖細長,部分肥厚成紡錘形有時數個相連。[1]莖直立,三棱形。葉叢生於莖基部,葉鞘閉合包于上,葉片窄線形,長20~60cm,寬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于背面隆起,質硬;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基部有葉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幾等長或長於花序;小穗寬線形,略扁平,長1~3cm,寬約1.5mm;穎2列,排列緊密,卵形至長圓卵形,長約3mm,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脈;每顆著生1花,雄蕊3,藥線形;柱頭3,呈絲狀。小堅果長圓倒卵形,三棱狀。花期6~8月。果期7~11月。中藥屬性
基本介紹
名稱 :香附 學名:Rhizoma Cyperi (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 別名:香頭草、回頭青、雀頭香(《江表傳》),莎草根(《別錄》),香附子(《唐本草》),雷公頭(《綱目》),香附米(《本草求真》),豬通草茹(《陸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藥志》),苦羌頭(《中藥材手冊》)。 性味:辛微苦甘,平。香附
. ①《別錄》:味甘,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 ④《綱目》:氣平,味辛微苦微甘。 歸經:入肝、三焦經。 ①《綱目》:手足默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宜忌: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綱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②《本草經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葯。 ③《本草匯言》: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 用法用量:6-9g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調敷或作餅熱熨。藥材來源
常用中藥,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乾燥根莖。始載於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迄今已有1500多年。主要產地
生於荒地、路邊、溝邊或田間向陽處。分佈于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其中山東產者稱東香附,浙江產者稱南香附,品質較好。採集加工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採挖,洗凈泥土,曬至八成干,用火燎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曬乾。也可用火燎后直接曬乾。 具體製法 生香附 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 制香附 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再用砂糖,加水適量炒烊,然後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 四制香附 取凈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 醋香附 取凈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凈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雷公炮炙論》 採得香附,陰乾,于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功能主治
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香附
,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⑴ 理氣解郁:用於肝氣鬱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⑵ 調經止痛:用於肝氣鬱結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 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李時珍稱之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王好古稱之為「婦人之仙藥」。 ①《別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鬚眉。 ②《唐本草》: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③《醫學啟源》:快氣。 ④李杲:治一切氣,並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⑤《湯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 ⑦《綱目》: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 藥理作用 ① 對XX的作用。香附子(購自南京,據說產于廣東)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貓、犬等離體XX(已孕及未孕)的收縮,對XX肌張力的弛緩作用,與當歸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較弱。 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 鎮痛作用用小鼠電盤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貴陽)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體重皮下注XX,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 ③ 抗菌作用塊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製作用。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葡萄糖、果糖、澱粉、揮髮油。揮髮油中主要為香附子烯(Cyperene)、香附醇(Cy- perol)、異香附醇(Isocyperol)、並含β-蒎烯(β-Pi- nene)、莰烯(Camphene)、1,8-桉葉素(1,8-Cineo- le)、檸檬烯(Limonene)、芹子三烯(Selinatri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香附酮(α-Cyperone)、β-香附酮(β-Cyperone)、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薁酮(Rotundone)、環氧莎草薁酮(Epoxyguaine)、考布松(Kobusone)及異考布松(Isokobusone).亦含三萜類、黃酮類及生物鹼等.藥理作用
香附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1.1.對閾下劑量戊巴比妥納的協同作用:劉國卿等報道,給小鼠分別腹腔注XX不同劑量香附揮髮油0.03,0.06及0.10ml/kg(分別為1/10,1/5,1/3半數致死量),給葯后30分鐘,各組的小鼠均腹腔注XX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納20mg/kg,以翻正反XX消失為睡眠指標,觀察各組的睡眠鼠數。結果表明,不同劑量的香附揮髮油均能明顯協同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催眠作用(P<0.01)。 1.2.對正常家兔的麻醉作用:給家兔分別緩慢靜脈注XX不同劑量的香附揮髮油0.050,0.075及 0.100mg/kg,平均麻醉時間依次為9.0,15.0,28.5分鐘。各組動物給葯后翻正反XX迅速消失,在0.050mg/kg劑量組,家兔痛反應及角膜反XX遲鈍,聽反應存在;其餘二個劑量組家兔痛反應及角膜反XX完全消失,聽反應存在。各組家兔在給葯后均有四肢強直現象,約3分鐘后消失。 1.3.協同東莨菪鹼麻醉作用:以翻正反XX消失為麻醉指標,觀察各組家兔的平均麻醉時間。第一組靜脈注XX香附揮髮油0.075ml/kg,均出現翻正反XX消失。第二組腦室注XX東莨菪鹼。第三組靜脈注XX香附揮髮油0.035ml/kg(未出現翻正反XX消失),隨後腦室注XX東莨菪鹼2mg/kg,結果顯示,0.035ml/kg的劑量無麻醉作用,而能明顯地延長東莨菪鹼的麻醉時間,但並不影響麻醉深度。 1.4.對戊四唑驚厥的影響:給小鼠腹腔注XX香附揮髮油0.1ml/kg(1/3半數致死量),給葯后30分鐘,ih 戊四唑85mg/kg,觀察小鼠陣攣性驚厥數。結果表明,香附揮髮油對戊四唑引起的小鼠驚厥無保護作用。SinghN等亦報道香附醇提取物對小鼠戊四氮和電休克無保護作用。 1.5.解熱鎮痛作用:鄧素貞等報道,給小鼠皮下注XX20%香附醇提取物,能明顯提高小鼠的痛閾。劉國卿等用熱板法測定痛閾,給小鼠腹腔注XX香附揮髮油0.1ml/kg,以腹腔注XX鹽嗎啡10mg/kg作對照,分別于給葯后15,30,60及90分鐘測定各鼠的痛閾。結果表明,香附揮髮油無明顯鎮痛作用。Gupta MB報道,香附醇提取物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IV一B)5mg/kg灌服的鎮痛效果與30mg/kg乙酰水楊酸相當。香附醇提取物對注XX酵母菌引起的大鼠發熱有解熱作用,其效價約為水楊酸鈉的6倍,其解熱有效成分也是三萜類化合物。 1.6.降溫作用:給大鼠腹腔注XX香附揮髮油0.1ml/kg,以腹腔注XX氯丙嗪5mg/kg作陽性對照,給葯前後分別測定大鼠直腸體溫。結果表明,給予香附揮髮油30分鐘后可明顯降低大鼠正常體溫(P<0.05),較氯丙嗪的降溫作用強,但作用不及氯丙嗪持久,隨後大鼠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蘇聯學者 Akperbekova. BA等報道,給蛙皮下注XX香附水或水一醇提取物,可使蛙心停止於收縮期。較低濃度時,對離體蛙心,以及在位蛙心、兔心和貓心有強心作用或減慢心率作用。香附總生物鹼、甙類、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的水溶液亦有強心和減慢心率作用,並且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劉國卿等研究了香附揮髮油對貓血壓的影響。用氯醛糖 80mg/kg進行麻醉,記錄貓頸動脈血壓。給麻醉貓靜脈注XX香附揮髮油0.1ml/kg后15秒,貓血壓開始下降,150秒后比正常血壓降低 10.7-13.3kPa,5分鐘后血壓開始回升,8分鐘后血壓基本恢復正常水平。故認為短暫的血壓下降與其局部作用有關。Singh N 等用香附乙醇提取物20mg/kg 靜脈注XX于麻醉犬,血壓緩緩下降,持續0.5-l小時。乙醇提取物不影響腎上腺素和乙酰膽鹼對血壓的作用,但能部分阻斷組織胺的作用。 3.雌激素樣作用:Indira M 等報道,去卵巢大鼠試驗表明,香附揮髮油有輕度雌激素樣活性。揮髮油0.2ml,間隔6h皮下注XX2次,48小時后XX上皮完全形質化;0.3ml給葯三次時,在大量角質化細胞中反出現很多白細胞。白細胞的出現可能是揮髮油的刺激作用所致。從揮髮油分離出的成分中,以香附烯(Cyperene)I的作用最強,但不及揮髮油本身。XX內給葯時,揮髮油、香附烯I和香附酮可致上皮角質化,而香附醇和香附烯Ⅱ則全無作用。有效成分全身給葯的有效量不超過局部用藥量一倍。故認為,這些成分可能屬於雌激素原(ProesTCMLIBagen)一類,在體內轉化后活性增強。香附的這一作用是其治療月經不調的主要依據之一。 4.對XX的作用:張發初等報道,5%香附流浸膏對豚鼠、兔、貓和犬等動物的離體XX,無論己孕或未孕,都有抑製作用,使其收縮力減弱、肌張力降低。其作用性質與當歸素頗相似,但較弱。 5.抗炎作用:Singh N 報道,香附醇提取物100mg/kg 腹腔注XX,對角叉菜膠和甲醛引起的大鼠腳腫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此作用強於5-10mg/kg氫化考的松。Gupta MB 研究證明其抗炎成分為三萜類化合物。其中成分IV-B對角叉菜膠所致腳腫的抗炎作用,比氫化考的松強8倍,安全範圍大3倍。對甲醛性腳腫亦有抑製作用。灌胃和腹腔注XX的效力之比為1:3,說明可能在消化道內只部分吸收。 6.對腸管的作用:劉國卿等報道,按常規方法製備家兔離體腸管,用記紋鼓描記香附揮髮油對離體腸管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香附揮髮油濃度為5μg/ml 時可抑制腸管的收縮,當濃度增加至20 μg/ml時,顯明顯的抑製作用,使腸管收縮幅度降低、張力下降。Singh N 亦報道,香附醇提取物 20μg/ml濃度時,對離體兔迴腸平滑肌有直接抑製作用。 7.抗菌作用:體外試驗,香附揮髮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對其他細菌無效。香附烯Ⅰ和Ⅱ的抑菌作用比揮髮油強,且對宋內氏痢疾桿菌亦有效。氫化不影響其抗菌作用。香附酮則完全無效。香附提取物對某些真菌亦有抑製作用。 8. 其它作用:香附醇提取物對組織胺噴霧所致豚鼠支氣管痙攣有保護作用。香附所含的攝護腺素生物合成抑制物質主要為a-香附酮(a-Cyperone)。 炮製品的藥理作用1982年,王愛芳等以大白鼠離體XX的張力和小鼠痛閾變化為觀察指標,對香附生品及其不同炮製品進行了比較研究。 ① 對大鼠離體XX的解痙作用:將Wistar純系雌性大鼠的離體XX置於麥氏溶糟內,用台氏液保養,加腦垂體後葉素致使XX段呈強直性痙攣,再加入各炮製品及生品的水煎液3.7×10(-2)g/ml,觀察比較各香附製品對大鼠離體XX張力的抑製作用。結果表明,上海法(按1973年版《上海市炮製規範》)及改良上海法(按1973年版《上海市炮製規範》,輔料改為米醋,不用酒。)製品的作用明顯優於生香附(P<0.05),而藥典(1977年版)兩法則與生品無差異。 ② 鎮痛作用:雌性小鼠腹腔注XX香附的水提醇沉液30g/kg,用熱板法測小鼠痛閾,比較各類制香附的鎮痛作用。結果表明,生香附與制香附,均有提高小鼠痛閾的作用,其中以改良上海法為最佳,上海法,改良藥典法(依《中國藥典》1977年版,但切片后每100kg香附改加米醋30kg,拌勻吸盡后燜2小時,乾燥)次之,藥典法與生香附則較差。 ③ 1983年,王愛芳等進一步對香附炮製改進上海的用醋量、蒸和燜的時間三個因素及三個水平,以大鼠離體XX張力、小白鼠痛閾變化為觀察指標,用正交法設計並試驗了各個因素與水平對香附功效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用醋量是影響香附質量的主要因素,用醋量20%>15%>10%。蒸的時間次之,燜的時間更次之。即用醋量以10kg醋/50kg香附為最好,蒸時間以8小時為最佳,燜時間對試驗影響不大。臨床研究
以香笑散(香附、失笑散、烏葯、延胡索、細辛等各等分研末)調膏製成貼劑,分別貼神闕和關元穴,治療痛經有良好止痛效果(江蘇中醫,1995,6:34);以疏肝助孕湯(柴胡、制香附、鬱金、制元胡、王不留行等)治療肝鬱不孕症65例,結果痊愈45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9,5:22);以柴郁湯(柴胡、鬱金、香附、穿山甲、浙貝等)治療乳腺增生症(山東中醫雜誌,1996,10:450),以香附、菊花各15g、夏枯草30g、甘草6g,水煎服,治療不明原因的眼高壓症49例,服藥4~6劑后痊愈46例,顯效2例,有效1例(湖北中醫雜誌,1992,4:46)。另有以生香附研末治療沖服,治療寒熱虛實各種腰痛,用香附為主的復方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香附
根莖多呈紡錘形,或略彎曲,長2~3.5cm,直徑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並有明顯而略隆重起的環節 6~10個,節間長2~6mm,節上有眾多朝向一方的棕色毛須,並殘留根痕;去凈毛須的較光滑,有細密的縱脊紋。質堅硬,蒸煮者斷面角質樣,棕黃色或棕紅色,生曬者斷麵粉性,類白色;內皮層環明顯,中柱色較深,維管束點清晰可見。氣芳香特異,味微苦。顯微鑒別
根莖(中部直徑1cm)橫切南:表皮細胞棕黃色,其下有2~3列下皮細胞,壁厚,並有多數下皮纖維束。皮層中分佈有小數周木型葉跡維管束,以及多數類圓形分泌細胞,內含黃色分泌物,其周圍有5~8個薄壁細胞呈放XX狀排列;內皮層明顯。中柱中有較多周木型維管束,亦有分泌細胞。該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藥物鑒別
⑴該品粉末淺棕色。分泌細胞類圓形,直徑35~72μm ,內含淡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物,其周圍5~8個細胞作放XX狀環列。表皮細胞多角形,常常有下皮纖維及厚壁細胞。下皮纖維成束,深棕色或紅棕色,直徑7~22μm,壁厚。厚壁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稍厚,紋孔明顯。石細胞少數,類方形、類圓形或類多角形,壁較厚。 ⑵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醚5ml ,放置 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α-香附酮對照品,加醋酸乙酯製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冰醋酸(92:5: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深藍色斑點;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放置片刻,斑點漸變為橙紅色。中醫傳承
經典選方
香附-原植物
① 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② 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葯(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乾)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③ 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④ 解諸郁: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 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⑥ 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⑦ 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 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后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 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⑩ 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⑾ 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三十丸。(《聖惠方》) ⑿ 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並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⒀ 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⒁ 治元臟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⒂ 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鬥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外科發揮》) ⒃ 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葯。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⒄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⒅ 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⒆ 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⒇ 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薑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 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 製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 用法:一先將患處洗凈,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 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塗患處,每日二次。 二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五次即可。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名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 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③《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葯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④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於行中有補理。 ⑤《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 炒黑則止血,得童漫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 《本草綱目》香附條所治之病證就有40多種,書中的配伍有13種之多,如: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郁氣,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XX。 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 飛霞子韓愗雲,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於女人不宜於男子者非矣。 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主葯,世所罕知。 輔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 愗游方外時,懸壺輕濟,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 黃鶴丹方用香附500克,黃連250克,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 假如外感,蔥、薑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薑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 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500克,烏葯略炮265克,為末,水醋煮麵糊為丸。 隨證用引,如頭痛茶下,痰氣薑湯下,血病酒下為妙。 ⑥《本草經疏》: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咸須之耳。 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葯,氣虛者兼入補氣葯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諸證,當審為血中之氣病,乃中肯窾,不漫同於諸治氣之味也。 ……故上焦心包絡所生病,如七情抑鬱者能開之,以心包絡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亂吐逆及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能暢之,以胃生血,脾統血也;下焦肝腎所生病,如膀胱連脅下氣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帶下、月候不調等證,亦以胃脾為血之元,肝固血之臟,腎乃血之海也。 ……此味于血中行氣,則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則氣有所依而健運不窮,是之謂生血,是之謂益氣,非二義也。 ……用此于補血味中,乃能使舊血和而新血生,即氣虛而事補益者,亦借此為先導,去虛中之著,韓愗所謂去虛怯甚速之義也。 按香附子類謂調氣之味,不知氣之為病所因不一,如痞脹喘噦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蘄艾、良姜輩,止可治虛寒或寒濕之病,而火熱病氣者種種不一,況寒濕之久則亦化火乎,如黃鶴丹之同黃連而用,其義不可思歟。 氣鬱多用香附,或氣弱而郁者,必同補劑而用,固也;然有火傷元氣以致者,又須降火之劑而此佐之,若概謂開氣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氣愈弱愈郁矣,明者審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義》: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 ……又凡辛溫氣葯,飈舉有餘,最易耗散元氣,引動肝腎之陽,且多燥烈,則又傷陰。 惟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 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葯之解表絕異。 未嘗不疏泄解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 好古謂《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頤謂雖不可直認為益氣,而確有舉陷之力,丹溪謂須用童便浸過,蓋嫌其辛味太濃,以下行為監製之義。 頤意調肝腎者,此法最宜。 或有以醋炒、以青鹽炒者,其理蓋亦如此。 ……氣結諸症,固肝膽橫逆肆虐為多,此葯最能調氣,故瀕湖謂之專人足厥陰。 其實胸脅痹結,腹笥腆脹,少腹結痛,以及諸疝,無非肝絡不疏。 所謂三焦氣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貫之,固無論其何經何絡也。藥物配伍
香附-藥用
香附配伍白芍 香附疏肝理氣止痛;白芍柔肝養陰、緩急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養陰、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血虛之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者. 香附配伍當歸、艾葉 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三葯共用, 共奏補血、散寒、理氣、調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血虛肝鬱、寒滯肝脈之脅肋脹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或宮寒不孕、小腹時痛、腰酸帶下等症. 香附配伍高良姜 香附理氣活血、調經止痛;高良姜溫中散寒、降逆止痛.二者伍用, 高良姜得香附,則散寒祛郁;香附得高良姜, 則行氣散寒.共奏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肝胃、氣滯不行之胃脘疼痛、喜溫喜按者. 香附配伍木香 香附疏肝理氣止痛, 兼能活血;木香行氣止痛,兼能溫中.二者伍用, 有疏肝調中、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胃脘疼痛等症. 香附配伍蘇梗 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活血、調經止痛;蘇梗理氣安胎、寬中除脹、和胃止嘔.二葯伍用, 其解郁止痛、消脹除滿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腹脹滿、脅肋疼痛;娠妊嘔吐、腹脹等. 香附配伍烏葯 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主行血分,功擅理氣開郁;烏葯順氣降逆、散寒止痛, 專走氣分,長於順氣散寒.二葯合用, 有理氣解郁、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下焦、氣血不和之小腹疼痛、腹脹腸鳴瀉下、里急后重等症. 香附配伍延胡索 香附走氣分, 理氣解郁、調經止痛;延胡索走血分,活血祛淤、行氣止痛.二者伍用, 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淤之胸脅脹悶不舒、乳房脹痛、疝氣疼痛以及痛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