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胡椒

椒是一種原產于印度的一種藤本植物,攀生在樹木或樁架上。又名古月、黑川、白川。它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熱帶地區,生長期中間還需要一段乾熱的間隔時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巴西等是胡椒的主要出口國。它的種子含有揮髮油、胡椒鹼、粗脂肪、粗蛋白等,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

基本信息

胡椒-中藥材

  波斯語pilpil和阿拉伯語filfil的漢譯,主要產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印度及東南亞一帶,唐時傳入中國。   《酉陽雜俎》雲:「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于葉中,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出處:《唐本草》   拼音:HúJiāo   別名:昧履支(《百陽雜俎》),浮椒(《東醫寶鑒》),玉椒(《通雅》)。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烘乾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採收,用水浸漬數天,擦去外果皮,曬乾,則表面里灰白色,通稱白胡椒。   生境分佈:生長於蔭蔽的樹林中。分佈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華南及西南地區有引種。國內產于廣東、廣西及雲南等地。國外產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泰國、越南等地。   炮製:揀凈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性味:辛,熱。   ①《唐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熱。有毒。   歸經:入胃、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匯言》:入足太陰、少陰、厥XX。   ③《本草便讀》:入肺、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置膏藥內貼之。   注意:陰虛有火者忌服。   ①《海葯本草》:不宜多服,損肺。   ②《本草備要》:多食發瘡痔、臟毒、齒痛目昏。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

品種

  胡椒的果實與種子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得到黑胡椒、白胡椒、綠胡椒以及紅胡椒。全世界胡椒出口總量的80%-85%為黑胡椒,15%-20%為白胡椒,約1%為綠胡椒。

黑胡椒

  黑胡椒是由胡椒藤上未成熟的漿果製成的。漿果首先會在熱水中暫煮片刻,以清洗其表面並預備乾燥。同時熱度會破壞果實的細胞壁,加速乾燥過程中褐化酶的作用。其後幾天時間里,漿果會被曝曬于太陽下或在機器中烘乾。在此過程中,由於真菌反應的作用,包裹著種子的果皮會逐漸地變黑並收縮,最後成為薄皺的一層。在乾燥過程結束后,得到的產品便是黑胡椒子。

白胡椒

  白胡椒則是由移除果皮的種子製成的。白胡椒的製作通常會採用完全成熟的漿果,並將漿果在水中浸泡約一個星期,在這段時間中果肉部分會鬆軟並逐漸腐爛。通過摩擦去除果肉殘留物后,再將裸露的種子乾燥。還有其他的用於移除果肉的加工方法,包括移除由未成熟漿果製成黑胡椒的外表皮。   在美國,白胡椒常被用作淺色醬汁或土豆泥等食品的調味料,因為黑胡椒在淺色食物中容易被認出。黑胡椒與白胡椒誰更具有辛辣性這點是有爭議的。由於外表皮的一些成分無法在種子中尋得,兩種胡椒的氣味不盡相同。

綠胡椒

  綠胡椒同黑胡椒一樣,是由未成熟的漿果製成的。乾燥后的綠胡椒在某種程度上還保留著綠色,因為它經過了二氧化硫或凍干之類過程的處理。經過食鹽水或醋腌制后的胡椒子也會呈現綠色。新鮮而未處理的胡椒漿果在西方非常罕見,它們主要出現在一些亞洲菜特別是泰國菜中。新鮮胡椒漿果的氣味辛辣且清新,並帶有濃郁的芳香。未乾燥或腌制的胡椒會迅速地腐爛掉。

紅胡椒

  在食鹽水和醋中腌製成熟的紅胡椒漿果可以製成罕見的紅胡椒;乾燥綠胡椒的顏色保存技術亦可用於乾燥更罕見的成熟紅胡椒子。[9]胡椒中的紅胡椒品種不同於另一種更常見的「紅胡椒子」,後者是不同科的秘魯胡椒木(Schinus molle)及其近親巴西胡椒木(Schinus terebinthifolius)的果實。在過去曾有關於紅胡椒子作為食品是否安全的爭論,但現在該爭論已經平息了。[10]黑胡椒在植物學上與被叫做「川椒」的花椒無任何聯繫。

植物形態

胡椒樹-植物源生態

  多年生常綠攀援藤本植物,系淺根性作物,蔓近圓形,木栓后呈褐色,主蔓上有頂芽和腋芽。主蔓上抽生的分枝和由其抽生的各分枝和分枝上抽生的結果枝構成枝序;葉為橢圓形、卵形或心臟形,全緣、單葉互生,葉面深綠色;花穗著生於枝條節上葉片的對側,栽培品種多為雌雄同花,少數雌雄異花;果為球形、無柄、單核漿果,成熟時為黃綠色、紅色;我國的胡椒盛花期一般為3~5、5~7、8~11月,花期與雨水、溫度及植株營養狀況有關。   胡椒主要產于東南亞地區和巴西,多栽培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地和緩坡地,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pH值5.5~7.0、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適宜。胡椒「怕冷、怕旱、怕漬、怕風」。世界胡椒種植區年平均氣溫大致在25~27℃,月平均溫差不超過3~7℃,在我國,年平均氣溫21℃的無霜地區能正常生長和開花結果,而以年平均氣溫25~27℃最適宜;胡椒最忌積水,但要求有充沛而分佈均勻的雨量;胡椒對光照的要求因品種和年齡而異,多數栽培種不需要蔭蔽。   按中晚唐時期山東人段成式的作品《酉陽雜俎》雲:「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于葉中,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培育歷史

胡椒粒

  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時代便被用作香料。J. Innes Miller寫到,雖然胡椒也生長於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但它最主要的來源是在印度,特別是在馬拉巴爾海岸地區,也就是現今的喀拉拉邦。被稱做「黑色黃金」的胡椒子是貴重的貿易貨物,它還被作為實物貨幣使用。在英語中,胡椒子的單詞「pepercorn」至今都還有「空有其名的租金」之引申義。   胡椒的古代史經常會與蓽撥聯繫(並混淆)在一起。羅馬人知道這兩種植物,但他們只用一個「piper」來描述兩者。實際上,直到抵達新大陸並發現辣椒后,蓽撥才不再受到歐洲人的歡迎。因為某些辣椒在乾燥后的形狀和味道上都與蓽撥相似,而且辣椒還可以在更廣泛的地區栽培,這些對歐洲人來說都是極大的便利。   在中世紀結束前,歐洲、中東與北非市場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的馬拉巴爾地區。在16世紀,胡椒開始在爪哇島、巽他群島、蘇門答臘島、馬達加斯加島、馬來西亞與東南亞的其他地區進行栽培,但這些地區種植的胡椒大多用於與中國的貿易,或者用於滿足當地的需求。馬拉巴爾地區的港口還是遠東地區香料貿易在印度洋的中轉港。   胡椒與來自印度和遠東地區的其他商品一起,開創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些珍貴的商品是促使歐洲人去尋找印度新航線並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之一;同時,在尋找新航線的過程中,歐洲人發現並殖民了美洲。

分佈狀況

胡椒-生長

  胡椒原產于印度西南海岸西高止山脈的熱帶雨林。公元前第四世紀已有栽培。中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馬來群島,此後又由荷蘭人傳入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19世紀中葉,印度支那也開始種植,現已遍及亞、非、拉近2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消費國為美國、德國、法國、泰國。高質量得黑胡椒來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和巴西等地,白胡椒以蘇門答臘和沙撈越這兩地區得最好。我國於1951年從馬來西亞引種于海南島瓊海縣試種,1956年後,廣東、雲南、廣西、福建等省區也陸續引種試種成功,栽培地區已擴大到北緯緯25度。   胡椒樹被賴比瑞亞定為國樹。

化學成份

  胡椒果實含多種酰胺類化合物:胡椒鹼,胡椒酰胺,次胡椒酰胺,胡椒亭鹼,胡椒油鹼B,幾內亞胡椒酰胺,假蓽茇酰胺A,胡椒酸膠-C5:l(2E),胡椒酰胺-C7:l(6E),胡椒酰胺-C7:2(2E,6E),胡椒酰胺-C9:1(8E),胡椒酰胺-C9:2(2E,8E),胡椒酰胺-C9:3(2E,4E,8E),1[癸-(2E,4E)-二烯酰]四氫毗咯,l-[十二碳-(2E,4E)-二烯酰]四氫吡咯,N-反式阿魏酰哌啶,類阿魏酰哌啶,二氫類阿魏酰哌啶,牆草鹼,N-異丁基二十碳-2E,4E,8Z-三烯酰胺,N-異丁基十八碳-2E,4E-二烯酰胺,N-反式阿魏酰酪胺,類對香豆酰哌啶,N-異丁基碳-反-2-反-2二烯酰胺,二氫胡椒酰胺,二氫胡椒鹼等。又含揮髮油,內有:向日葵素,二氫香葦醇,氧化丁香烯,隱品酮,順式-對-2-稀-1-醇,順式-2,8-二烯-1-醇,反式-松香葦醇胡椒酮(pipertone),倍半香檜烯,β-蒎酮(β-pinone),l,1,4-三甲基環庚-2,4-二烯-6-酮,松油-l-烯-5-醇(l-terpinen-5-ol),-3,8(9)-二烯-1-醇,N-甲酰哌啶,蓽澄茄-5,10(15)-二烯-4-醇,對聚傘花素-8-醇甲醚等。

種植栽培

環境要求

  屬熱帶溫濕型植物。適生長於年平均溫度22-28℃及年降雨量1800-2800mm的地區。旬平均溫度15℃時基本停止生長。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蔭蔽,成齡期要陽光充足。蔓技攀枝生長,怕大風危害,宜選靜風環境栽培。要求土層深厚、肥沃、通氣、保水力強、微酸性的土壤,過濕或積水易發生水害和瘟病。

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結合整形剪蔓,選優良母株的健壯主蔓,割取長30-40cm具5-7個節的插條,扦插在苗圃中,生報后及時定植。春、秋季選陰天或晴天下午,按行株距1.8mX1.8m或2mX3m開穴栽種。

田間管理

  定植初期要遮蔭,及時澆水施肥。苗抽新蔓時立技、綁蔓以助攀援。主蔓生長到一定長度要打項、摘花、搞葉,加速樹型形成和使養分集中。定植後期要整形修剪。

病蟲害防

  治胡椒疫病、細菌性葉斑病、花葉病、炭疽病等,防治採用土壤消毒及噴XX硫酸銅。蟲害有介殼蟲類、蚜蟲、盲蝽、網蝽、刺蛾、金龜子、螞蟻、粉虱等。

藥理研究

胡椒-藥用

功能作用

  1.抗驚厥作用:本品所含的胡椒鹼,在小於半數致死量劑量下,對電休克、戊四唑、印防己毒素、士的寧、筒箭毒鹼和谷氨酸鈉引起的大鼠和小鼠驚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並能降低動物的死亡率,其作用與苯妥英鈉有相似之處,均能明顯對抗電驚厥,但又不相同,胡椒鹼對戊四唑驚厥有效,大劑量時不引起動物驚厥,亦不引起麻醉。此外還有鎮靜作用和加強其它中樞神經系統製藥的中樞抑制作用。   2.殺蟲作用:胡椒果實中含的酰胺類化合物具有殺犬弓蛔蟲的作用。胡椒果中含的胡椒醛、胡椒鹼和胡椒油鹼B對果蠅幼蟲發育有抑製作用。   3.利膽作用:大鼠灌胃黑胡椒250mg或500mg/kg,胡椒鹼12.5mg或25mg/kg,其中低劑量可使大鼠膽汁中固體物質增加。如在飼料中加入黑胡椒0.2和0.4%,或胡椒鹼0.01和0.02%,4周后可使膽汁分泌增加,固體物質減少。   4.升壓作用:正常人將胡椒0.1g含于口內而不咽下,測定用藥前後的血壓及脈搏,共試24人,均能引起血壓上升,收縮壓平均升高13.1mm汞柱,舒張壓升高18.1mm汞柱,均于10-15分鐘后複原,對脈搏無顯著影響,多數受試者除舌頭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頭部的熱感。   溫中,下氣,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並解食物毒。   ①《唐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   ②《海葯本草》: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   ③《日華子本草》: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草毒。   ④《本草蒙筌》:療產後血氣刺疼,治跌撲血滯腫痛。   ⑤《綱目》: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各家論述

  《本草衍義》   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過劑則走氣。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他葯   朱震亨   胡椒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眾,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   《綱目》   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近醫每以綠豆同用治病有效,蓋豆寒椒熱,陰陽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張從正《儒門事親》雲,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醫氏不察,火里燒姜,湯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繼之,蓽拔未巳,胡椒繼之,雖曰和胃,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況三陽既結,食必上潮,止宜湯丸小小潤之可也。時珍竊思此說雖是,然亦有食入反出,無火之證,又有痰氣鬱結,得辛熱暫開之證,不可執一也。   《本草經疏》   胡椒,其味辛,氣大溫,性雖無毒,然辛溫太甚,過服未免有害,氣味俱厚,陽中之陽也。其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者,總因腸胃為寒冷所乘,以致臟腑不調。痰氣逆上,辛溫暖腸胃而散風冷,則痰氣降,臟腑和,諸證悉瘳矣。凡胃冷嘔逆,宿食不清,或霍亂氣逆,心腹冷痛,或大腸虛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積冷,四肢如冰,兼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誠為要品;然而血有熱,與夫陰虛發熱,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鼻衄,腸風臟毒,痔漏泄澼等證,切勿輕餌,誤服之,能令諸病即時作劇,慎之慎之。   《本草求真》   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內滯,腸滑冷痢,及陰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齒浮熱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但此上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終有補火益元之妙。況走氣動火,陰熱氣薄,最其所忌。   《本草便讀》   胡椒,能宣能散,開豁胸中寒痰冷氣,雖辛熱燥散之品,而又極能下氣,故食之即覺胸膈開爽。又能治上焦浮熱,口齒諸病。至於發瘡助火之說,亦在用之當與不當耳。   附方

胡椒-中藥材飲片

  ①治五臟風冷,冷氣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湯服。(《食療本草》)   ②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薑、女用當歸,酒下。(《壽域神方》)   ③治胃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內入白胡椒七粒,線紮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滾水下,如壯實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熱作飢,以粥飯壓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鏡》)   ④治反胃嘔噦吐食,數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薑一兩(微煨切)。上件葯,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聖惠方》)   ⑤治翻胃及不怕飲食:半夏(湯洗十遍)、胡椒。上等分,為細末,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百一選方》)   ⑥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曬乾,醋浸不計遍數,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證治要訣》)   ⑦治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碾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四十丸。(《衛生易簡方》)   ⑧治霍亂吐瀉:胡椒四十九粒,綠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勻,木瓜湯服一錢。(《仁齋直指方》)   ⑨治瘧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細末,用小瓶裝好,不令泄氣,再用蟬蛻研末,亦以瓶裝之(蟬退要用全的,連頭、足用)。用時每葯分量只要如黃豆大,合成一處,用普通膏藥一張,將葯放在中間,在期前兩小時至四小時以內,貼于背後天柱穴,愈后再將膏藥撕去。(《中醫雜誌》(9):500,1956) ⑩治缺鈣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雞蛋皮兩個。將上藥焙黃后共研成粉,分為十四包。每日一包,開水沖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胡椒、朴硝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溫湯調下二錢匕,並二服。(《聖濟總錄》二拗散)   ⑿治XX濕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處,每天二次。(《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⒀治風蟲牙痛:胡椒、蓽撥等分。為末,蠟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衛生易簡方》)   ⒁治風蟲客寒,三般牙痛,XX不止:胡椒九粒,綠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絲綿包作一粒,患處咬定,涎出吐去。(《韓氏醫通》)   ⒂治凍傷: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於白酒內,七天後過濾使用。塗于凍傷處,每日一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蜈蚣咬傷:胡椒,研末調敷。(《多能鄙事》)

臨床應用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   內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劑。1歲以下每次0.3~0.5克,3歲以下

胡椒

0.5~1.5克,一般不超過2克,每日3次,連服1~3天為一療程。如有脫水現象須補液。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性腹瀉20例,痊愈18例,好轉2例。二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兒臍眼,外貼暖臍膏,固定24小時,未愈可再貼1次。觀察40例,均有效。三穴位注XX:取白胡椒研碎蒸餾製成50%注XX液,行穴位注XX。取穴:天樞、足三里。小兒每穴0.2毫升,成人每穴0.5毫升,兩側交替應用。治療42例,經治1~5次(一般1~3次)均獲痊愈。   治療腎炎   取白胡椒7粒,新鮮雞蛋1個。先將雞蛋鑽一小孔,然後把白胡椒裝入雞蛋內,用麵粉封孔,外以濕紙包裹,放入蒸籠內蒸熟。服時剝去蛋殼,將雞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個,小兒每日1個。10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後再服第二療程,一般用3個療程。試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腎炎患者外,其餘5例均治愈。   治療慢性氣管炎和喘息   將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鐘,取出切成2或4瓣,用於穴位埋藏。選穴:膏肓,定喘,腳骨前壓痛點(天突至膻中穴之間的壓痛點),膻中,肺俞。治療時胸前、背後各取1穴,切開1厘米長、0.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鉗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脹感和喉頭髮熱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蓋好敷料,不必縫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須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將白胡椒製成10%的注XX液,行穴位注XX;進針后待有酸麻脹感時快速注入0.7~1.0毫升(成人量)藥液。選穴:大椎,定喘,膏肓,肺俞;配穴:通氣,膻中,豐隆,孔最。可交替選用,每次2~3穴。7~10天為一療程,連續二個療程可望不咳不喘。   治療神經衰弱

胡椒

  取白胡椒1粒(剪成兩半)置於耳穴部位,膠布固定;而後用拇指捏壓敷藥部位至有發熱感,每日4~6次。捏壓時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壓無刺激時,需重新更換。一般宜持續2周,如有反覆則宜繼續第二療程。取穴:神經衰弱-枕、腎、神門;神經衰弱綜合症-皮質下、額、心。初步觀察,對失眠、頭痛、頭昏、入睡困難、睡眠浮淺等療效顯著,對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療效較差。   治療皮膚病   先取紫皮蒜搗爛,再加入細胡椒粉(2:1)共搗成糊狀備用。治療時先用三棱針在雙側耳背靜脈點刺放血;並在一側耳輪腳凹陷處劃破表皮(1~2厘米長的豎切口),雙耳交替划割。按無菌操作進行。然後取椒蒜泥約米粒大放于膠布上,貼在切口處固定。每4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0天。觀察各種皮膚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濕疹、痤瘡、神經瘙癢症、過敏性皮炎)共219例,治愈156例(71.2%),進步56例(25.1%)。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一般無不良反應,僅極個別病人治療后訴心慌,煩躁。   藥劑

胡椒

  1.胡椒理中丸(《聖濟總錄》)治三焦咳,肺胃虛寒,咳逆嘔吐,腹脅脹滿,不能飲食:胡椒、蓽茇、款冬花、甘草、乾薑、陳橘皮各60g,白朮75g,細辛、高良姜各60g。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15g,溫水下。方中胡椒溫中散寒,止咳,為君葯。 2.紅豆丸(《衛生寶鑒》)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胡椒、砂仁、丁香、紅豆各21粒。上為細末,薑汁為丸,皂角子大,每服1丸,以棗1個去核,填葯,面裹煨熟,空腹細嚼,白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胡椒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為君葯。   3.二拗散(《聖濟總錄》)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胡椒、朴硝各30g,上搗羅為細散,每服6g,溫湯調下,日2服。方中胡椒利水通淋,為君葯。

鑒別方式

性狀鑒別

  (1)黑胡椒果實近圓球形,直徑3-6mm。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隆起的網狀皺紋,頂端有細小的柱頭殘基,基部有自果柄脫落的疤痕。質硬,外果皮可剝離,內果皮灰白色或淡黃色,斷面黃白色,粉性,中央有小空隙。氣芳香,味辛辣。以粒大、飽滿。色黑、皮皺、氣味強烈者為佳。

胡椒-鑒別

(2)白胡椒果核近圓球形,直徑3-6mm。最外為內果皮,表麵灰白色,平滑,先端與基部間有多數淺色線狀脈紋。以粒大、個圓、堅實、色白、氣味強烈者為佳。顯微鑒別:黑胡椒橫切面:外果皮由1列表皮及2-3列下皮層細胞組成,下皮層中夾有較多黃色石細胞群。中果皮薄壁組織中有大型油細胞分佈,並有細小紙管束散在。內果皮為1列黃色石細胞,內壁特厚。種皮為2-3列壓縮狀長形細胞,棕色至暗棕色,內為1列透明細胞。外胚乳最外2-3列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內層細胞中含澱粉粒,並有黃棕色或黃綠色油細胞散在。

化學鑒別

  (1)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顯紅色,漸變紅棕色,後轉棕褐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無水乙醇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胡椒鹼對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丙酮(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其他相關

營養分析

  果實含有胡椒鹼(Piperine)、胡椒林鹼(Piperyline)、辣椒鹼(Capsaicin)和胡椒油鹼A、B、C(PiperolieneA、B、C)等成分。

胡椒樹

  1.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鹼,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膩,助消化;   2.胡椒的氣味能增進食慾;   3.胡椒性溫熱,對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腸鳴腹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並治療風寒感冒;   4.胡椒有防腐抑菌的作用,可解魚蝦肉毒;   5.黑胡椒的辣味比白胡椒強烈,香中帶辣,祛腥提味,更多的用於烹制內臟、海鮮類菜餚;   6.白胡椒的藥用價值較大,可散寒、健胃等,可以增進食慾、助消化,促發汗;還可以改善女性白帶異常及癲癇症。

食用禁忌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消化道潰瘍、咳嗽咯血、痔瘡、咽喉炎症、眼疾患者慎食。

製作指導

  1.無論黑胡椒、白胡椒皆不能高溫油炸,應在菜餚或湯羹即將出鍋時填加少許,均勻拌入;   2.黑椒與肉食同煮,時間不宜太長以免香味揮發掉;   3.鮮胡椒可以冷藏短儲,粉狀胡椒應在密封容器中,避免受潮和光照,保存時間也不宜太長。   烹調用途:在烹調飲食中,用於去腥解膻及調製濃味的肉類菜餚。兼有開胃增食的功效,又能解魚、蟹、葷等食物的毒,故為家廚中常用調料。   國外報道   來自美國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胡椒具有如下5個最新作用:   防止乳腺癌。   美國密歇根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胡椒子中含有一種名為「胡椒鹼」的化學物質,該物質具有防止乳腺癌的功效。胡椒與薑黃(咖喱粉)搭配,其抗癌功效會更強。   防止衣物褪色。   衣服穿久了就會褪色變形。《自然清潔家庭》一書作者凱琳・西格爾-梅耶表示,為了防止衣物褪色,在洗衣服的時候,可將一茶匙胡椒粉與適量洗衣粉一起加入洗衣機中。洗完之後,胡椒粉不會有任何殘留。   光亮清潔皮膚。   美國美膚專家溫迪・阿雷德表示,胡椒粉擦揉皮膚可使皮膚更加亮麗光滑。胡椒可以刺激血液循環,去除皮膚死亡細胞,使皮膚表層獲得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阿雷德的配方是:1杯食糖、半杯無味按摩油、6滴橙味精油、一小撮胡椒粉,攪勻即可。洗浴時擦在濕潤的皮膚上,擦揉后洗凈。   治鼻塞防感冒。   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教授尼爾・沙克特博士表示,胡椒是一種天然的解充血葯,胡椒中的化學物質可刺激鼻粘膜細胞產生稀釋黏液,從而打通鼻子,緩解感冒癥狀。雞湯撒上胡椒粉,是通鼻的完美食物搭檔。   胡椒顏色有講究。   黑胡椒、白胡椒和綠胡椒都是同一種植物的果實,可以交替使用。但是顏色不同,特性各異。黑胡椒味辣刺鼻;白胡椒味辣但香味稍淡;綠胡椒味道最淡。大眾可根據個人口味選擇相應的胡椒。

胡歌粉絲

  胡歌的粉絲叫做胡椒。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這樣洗臉才會讓肌膚更清透
  • 夏季「熱痱」的防治
  • 社區飯館推出老年菜譜
  • 警惕:飯後喝湯危害大
  • 警惕餐桌食品甲醛污染
  • 美味的辣炒蜆子怎麼做啊
  • 我要摸著老婆的乳房睡覺,這種習慣好嗎
  • 食用橄欖油可以護膚不
  • 長在黑痣上的毛可不可以剪掉
  • 吃海苔會中毒嗎?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