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藥(學名:Paeonia sterniana Fletcher in Journ.)也稱白花芍藥,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根併入葯。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地下部塊狀或粗厚;葉基生或莖生,大,互生,羽狀或三出複葉或深裂;花大而美麗,單生於枝頂或有時成束,白色;萼片5,宿存;花瓣5-10,但在栽培種中的常為重瓣;雄蕊多數;花盤環狀或杯狀;心皮2-5,離心發育,結果時變為蓇葖,每個有種子數顆。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佈中國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簡介
植物屬性安徽亳州白芍,5月份開花,花朵採摘后炕干,用作花茶!市場上有白芍球、白芍花朵和白芍花瓣出售!一般網上賣的牡丹球都是白芍球。基本信息
白芍
拼 音:bái sháo
英文名稱: White Paeony Root白芍藥-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複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
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佈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白芍、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
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為原葯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葯者。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後炒干入葯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
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葯者。偏於斂肝止痛,養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後晾乾入葯者。偏於斂血止血。
(《本草經集注》)
又名
金芍藥(《安期生服煉法》),白芍(《藥品化》)。 為雙子葉植物葯毛茛科植物芍藥(栽培種)的根。採集方法
夏、秋採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鬚根,洗凈,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曬乾。藥材成品
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厘米,直徑1~1.8厘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鬚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麵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XX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凈者為佳。
主產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產。浙江產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亳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l量亦大。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目前藥材,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產的寶雞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鬚根痕較多,質松,粉性小,斷面XX線不明顯,品質為次。
炮製
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乾。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龍肝細粉2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藥)採得后,于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藥)酒浸日曝,勿見火。"藥品性味
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桐君:甘,無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 入肝、脾經。
①《品彙精要》:"行手太陰、足太XX。" (手太陰是肺經,照這樣應該是入肺經,不解?)
②《本草經疏》:"手足太陰引經葯,入肝、脾血分。" 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②《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③《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併產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醫學啟源》:"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人工栽培
1.選地、整地:一般多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 500~4 000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厘米,畦長可視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
2.繁殖技術: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故目前生產上應用較少。
(1)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產上常用方法,生產周期短。收穫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以利生長,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向上,放平,然後覆土5厘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 500株左右。
(2)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後進行定植。
3.田間管理: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穫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於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將花蕾摘除。
4.主要病蟲害
白芍病害較多,常見的有灰霉病和鏽病,可清除被害枝葉並燒毀;雨後要及時排水,保持田間通風透光;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10天噴1次連噴3次。鏽病,在發病初期用97%敵銹鈉4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有蠐螬咬食根莖,可用90%敵百蟲拌餌料誘殺。
5.收穫加工
根入葯。于白露至秋分節刨收。選晴天將芍根全部刨出,切除芽頭,洗凈泥土,按粗細分別用沸水煮透為度(嚴格掌握火候),添水量以淹沒芍根為度。煮沸時間根據芍根粗細而定,一般掌握芍根無白心為好。火大分量減輕,火小炸心切不成片。撈出後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磁療片或竹刀輕輕颳去外皮,隨即晾曬。晾曬過程中,曬半天用麻袋或席子蓋半天,俗稱發汗。不經發汗的白芍外干內濕,不僅不易干透,而且抽溝,粗糙,色澤不鮮艷,影響質量。現代研究
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揮髮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產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 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白芍含有芍藥甙(Paeoniflorin)、牡丹酚(Paeonol)、芍藥花甙(Paeonin).亦含有苯甲酰芍藥甙(Benzoylpaeoniflorin )、芍藥內酯甙(Albiflorin)、氧化芍藥甙(Oxypaeoniflorin)、芍藥吉酮(Paeoniflorigenone).尚含有苯甲酸(Benz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沒食子鞣質(Gal- lotannin)等. 此外, 還含有揮髮油、脂肪油、樹脂、糖、澱粉、黏液質、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芍藥甙對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與甘草的甲醇複合物合用, 二者對醋酸扭體反應有協同鎮痛作用.白芍總甙(TGP)對嗎啡、可樂定抑制小鼠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白芍總甙的鎮痛作用不能被納絡酮阻斷,亦不影響低頻電場刺激的豚鼠迴腸縱肌收縮.提示白芍的鎮痛作用不是XX阿片受體所致.白芍總甙(1~40mg/kg)呈劑量依賴性地抑制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 延長大鼠熱板反應潛伏期,作用高峰在0.5~1小時.不同的疼痛指標, 反映不同的痛整合中樞的功能活動,甩尾反應主要由脊髓參與完成, 而嘶叫、舔後足反應在高級中樞完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緒活動.白芍總甙對甩尾反應無明顯影響, 但可抑制嘶叫、舔足反應,表明白芍總甙作用部位在高級中樞.
白芍總甙可明顯抑制小鼠活動;對電刺激引起的小鼠激怒反應亦有明顯抑製作用.
白芍總甙(5~40mg/kg)腹腔注XX能降低小鼠和大鼠的正常體溫, 並呈劑量依賴關係,作用高峰在0.5~1小時, 其降溫作用受環境影響.給大鼠側腦室注XX微量白芍總甙(2.4mg/kg)亦有明顯降溫作用.H1-受體阻斷劑氯苯吡胺(10mg/kg、20mg/kg 皮下注XX)可明顯拮抗白芍總甙對大鼠和小鼠的降溫作用.因此,有人認為白芍總甙的降溫作用與增敏腦內H1-受體有關.但是白芍總甙(40mg/kg 腹腔或皮下注XX)對正常豚鼠和家兔則無明顯降溫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白芍水溶物可明顯延長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心肌缺氧的存活時間;對抗由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電圖變化;增加小鼠心肌的營養性血流量.
在體實驗表明: 白芍有收縮血管和增加外周阻力的作用, 白芍總甙可使兔舒張壓升高,dp/dtmax 增加, 心率減慢,酚妥拉明對其升壓無阻斷作用, 還有增強 NA 升壓作用,增強心音強度的作用.然而, 白芍總甙對離體兔耳血管,則能使其擴張, 使每分鐘內的滴數和容量(ml)均增加;對離體兔主動脈條無明顯作用,但能顯著增加NA對兔主動脈條的收縮作用.
3. 解痙作用 芍藥甙有較好的解痙作用, 其解痙作用是它直接作用於腸管平滑肌的結果.芍藥甙及芍藥的浸出液對豚鼠離體小腸均有抑制自發收縮,降低緊張性的作用, 對乙酰膽鹼引起的腸管收縮無明顯作用,但可抑制氯化鋇引起的腸管收縮.通過對芍藥甘草湯解痙作用的研究, 有人認為,白芍抑制副交感神經末梢乙酰膽鹼的遊離, 具有突觸前抑制作用.白芍的作用被認為與腺苷樣物質有關,但茶鹼不能完全抑制芍藥的作用, 因此芍藥的作用除了與腺苷樣物質有關外,尚有其他物質參與.
芍藥的配糖體對小鼠離體XX運動, 低濃度時呈XX作用,高濃度時則呈抑製作用.芍藥甙對催產素引起的XX收縮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4. 對肝臟的保護作用 白芍提取物對 D-半乳糖胺所致肝損傷和 SGPT 升高有明顯的對抗作用, 能使 SGPT 降低,並使肝細胞的病變和壞死恢復正常.白芍的乙醇提取物能使黃曲霉素B1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損傷所表現出來的乳酸脫氫酶及同功酶的總活性升高得以降低.白芍總甙可抑制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漿 GPT 和乳酸脫氫酶升高, 並對肝臟組織噬酸性變性、壞死有一定的對抗作用.有人認為,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傷是因細胞膜結構發生過氧化作用而破壞, 使血中谷丙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升高,白芍總甙可能對肝細胞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因此可使轉氨酶降低.
5. 抗炎作用 實驗表明:白芍總甙對大鼠佐劑XX節炎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同時可使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過多的過氧化氫和白細胞介素-1水平下降, 並可使大鼠佐劑XX節炎所致低下的胸腺分裂原反應及脾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2的能力恢復正常.提示白芍總甙對佐劑XX節炎大鼠有抗炎和機能依賴性地免疫調節作用.白芍提取物能顯著抑制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對棉球肉芽腫亦有抑制其增生的作用.
6.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 白芍對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增強作用.每天給小鼠飼以50%的白芍水煎劑0.8ml/只, 連續5天,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每天用白芍總甙40mg/kg給小鼠灌胃, 亦能促進其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實驗證明:白芍總甙對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白芍總甙對脂多糖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 具有低濃度促進和高濃度抑制的作用,由於白細胞介素-1在免疫調節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形成中均起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認為,白芍總甙調節白細胞介素-1的產生可能是其發揮免疫調節及防治關節炎的機制之一.亦有實驗表明: 白芍總甙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白三烯 B4呈抑製作用, 並有劑量依賴關係,100mg/L的抑製作用與相同劑量的非甾體類抗炎葯氟滅酸相當, 但作用較緩慢.其50%抑制率為0.66mg/L;所以,白芍總甙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可能也與其影響白三烯 B4 的產生有關.理化鑒別
1.該品提取液加三氯化鐵試液顯藍色 (鞣質反應).
2.取該品粉末5g,加乙醚50ml,加熱迴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蒸干,加醋酐1ml與硫酸4~5滴,先顯黃色, 漸變成紅色、紫色,最後呈綠色.
3.薄層層析:取該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lml含1mg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一醋酸乙酪-甲醇一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 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參閱中國藥典2000版附錄Ⅵ D)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05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一醋酸一異丙醇(67:173:4:4)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0nm.理論板數按芍藥苷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在五氧化二磷減壓乾燥器中乾燥36小時的芍藥甙對照品適量, 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該品中粉約0.5g,精密稱定, 置20ml量瓶中,加甲醇約18ml,浸泡4小時, 超聲處理(功率150W,頻率20kHz)30分鐘, 取出,放冷, 加甲醇至刻度,搖勻, 濾過,取濾液, 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I,注入液相色譜儀, 測定,即得.該品含芍藥苷(C23H28O11)不得少於0.80%.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克;或入丸、散。 1.泰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證。胎動不安,墮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人蔘、黃芪各3g,白朮、炙甘草各1.5g,當歸3g,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2.4g,續斷3g,糯米一撮,黃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白芍養血調肝,合熟地則補血養胎之功尤著,為臣葯。
2.麻子仁丸(《傷寒論》)治腸胃燥熱之便秘證。大便乾結,小便頻數,苔微黃,脈細澀。麻子仁20g,芍藥9g,枳實9g,大黃12g,厚朴9g,杏仁10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g,每日1~2g,溫開水送服,亦可改為湯劑煎服。方中芍藥苦酸微寒,入肝脾,養血斂陰,緩急和里,為臣葯。
3.婦康寧片 白芍200g,香附30g,當歸25g,三七20g,艾葉(炭)4g,麥冬50g,党參30g,益母草150g。取白芍80g及香附、當歸、三七、艾葉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餘白芍120g及麥冬、党參、益母草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加入上述粉末及輔料,混勻,用70%乙醇制粒,乾燥,壓製成1018片,片心重0.25g,包糖衣。片心呈棕褐色,味微苦。功能調經養血,理氣止痛。用於氣血兩虧,經期腹痛,口服,每次8片,每日2-3次或經前4-5日服用。(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二冊)1989年)
【摘錄】《中華本草》
用於肝炎:白芍具有保肝、降酶的作用,常與柴胡、當歸、生地黃等配伍,目前有人認為白芍能促進白蛋白的合成。歷史傳說
東漢神醫華佗在其後宅辟葯園、鑿葯池、建藥房、種藥草,廣為傳授、種植、加工中藥材技術。但每味葯他都要仔細品嘗,弄清藥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給華佗一棵芍藥,他就把它種在了屋前。華佗嘗了這棵芍藥的葉、莖、花之後,覺得平平常常,似乎沒有什麼藥性。
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突然聽到有女子哭聲。華佗頗感納悶,推門走出去,卻不見人影,只見那棵芍藥。華佗心裡一動:難道它就是剛才哭的那個女子?他看了看芍藥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葯?」轉身又回屋看書去了。
誰知剛剛坐下,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藥。華佗覺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將剛才發生的事給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著窗外的花木藥草說:「這裡的一草一木,到你手裡都成了良藥,被你用來救活了無數病人的生命,獨這株芍藥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華佗聽罷笑道:「我嘗盡了百草,藥性無不辨得一清二楚,該用什麼就用什麼,沒有錯過分毫。對這芍藥,我也多次嘗過了它的葉、莖、花,確實不能入葯,怎麼說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幾日,華夫人血崩腹痛,用藥無效。她瞞著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喝了。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華佗才知道他確實委屈了芍藥。
後來,華佗對芍藥做了細緻的試驗,發現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 芍藥(《詩經》),又名:離草(《韓詩》內傳),余容、其積,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別錄》),沒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異錄》),將離(《綱目》)。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藥性論》:臣。能治肺邪氣,腹中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 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併產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開寶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本草衍義》: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葯類法象》:氣微寒,味酸。
補中焦之葯,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之聖葯也。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其痛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時腹疼,亦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三味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葯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二錢。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
《藥性賦》: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XX。
《象》雲:補中焦之葯,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雲:脾經之葯,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不利必用之葯。
《珍》雲: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雲: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雲: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雲: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雲: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葯,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雲: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葯以治之?東垣雲: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XX。太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XX。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XX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雲: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雲: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葯、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雲: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雲: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本草衍義補遺》: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人蔘、白朮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后重不炒。又雲:白芍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芍藥白補赤瀉。又雲: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又雲: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雲: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雲: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雲: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雲: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潔古雲:白芍藥補中焦之葯,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柏;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葯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服。《主治秘訣》雲: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1.《本草圖經》:"芍藥,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雲: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單服食者安期生服(釒東)法雲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若欲服餌,採得凈颳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乾,停三日,又于木甑內蒸之,上覆以凈黃土,一日夜熟,出陰乾。"
2.《本草別說》:"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穀,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為葯,遂暴乾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葯家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絕不佳,故入葯不可責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經》所說,川穀丘陵有生者為勝爾。"
3.《本草衍義》:"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釒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理中氣。脾虛則中滿,實則滿自消,治中則心下不痞,瀉肝則脅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則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則肺急脹逆喘咳,酸寒收斂,以瀉肝補脾,則肺自寧,肺急脹逆喘咳之證自除。涼血補血,則太陽鼽衄自愈。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家無火,則肝血自足;陽維病苦寒熱,及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虛陰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陰血旺,則前證自瘳矣。"(《本草經疏》)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則堅積亦破矣。血痹為病,則身發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本草崇原》)
4.論芍藥酸收性能
4.1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註解傷寒論》)
4.2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XX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XX。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
4.3賈所學:"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XX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復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產,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葯,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泄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以此瀉肝之邪,而緩中焦脾氣,《難經》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同炙甘草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義,調補脾陰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為肺金之氣,郁在大腸,酸以收緩,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劑用至三、四錢,大有功效。若純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滲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斂能收諸濕而溢津液,使血脈順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陰也。若痘瘡血不歸附者,用以斂血歸根。"(《藥品化義》)
4.4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家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里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辨,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產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痹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產惡露未盡,正直用之;若里虛下痢反不當用也。"(《本草崇原》)
4.5黃宮綉:"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蔘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后重,痞脹脅痛,肺脹咳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本草求真》)
4.6蘇廷琬琬:"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泄肝之陽邪。方書雲,能補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體之所存也。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陽郁者,以昇陽為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氣,無乃己甚乎,惟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之。"(《葯義明辨》)
5.論白芍能益陰柔肝而非伐肝之劑 張山雷:"仲聖之法,實即秦、漢以前歷聖相傳之法。說者每謂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為腹痛之主葯。要知肝秉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瞄,一發而不可制,當其沖者,實惟脾土先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