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
螃蟹(pángxiè):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爬行亞目。螃蟹是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它們的身體被硬殼保護著。螃蟹靠鰓呼吸。在生物分類學上,螃蟹與蝦、龍蝦、寄居蟹算是同類的動物。絕大多數種類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也有一些的螃蟹棲於淡水或住在陸地。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中國食蟹的歷史悠久,《逸周書·五會解》、《周禮·天官·皰人》中均有記載。以螃蟹命名的電影于1982年在委內瑞拉上映。
簡介
螃蟹:páng xiè 英文-crab 解釋:朱宣咸中國畫《灘頭雙蟹》.jpg
1.蟹的一種。雄蟹叫螂孩,雌蟹叫博帶。浙南閩語地區亦稱蜞、沖公螃蟹
2.「螃蟹」亦作「螃蠏」 螃蟹是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這類生物遺傳物質數目複雜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常多達100多對。絕大多數種類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當然也有一些的螃蟹棲於淡水或住在陸地。螃蟹靠鰓呼吸。 常見螃蟹有大閘蟹(俗稱河蟹,毛蟹)。 螃蟹為啥又叫大閘蟹呢? 經過一番查考,發現有三個不同的講法! 現代作家包笑天晚年寫個《大閘蟹史考》,引用了蘇州古籍收藏家吳訥士個說法:「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燈光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此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搿搭塊個「竹閘」,應該屬於硬造個名稱,伊實際就是「籪」。勿少人儕曉得,垃拉六朝時期,吳淞江下游個漁民發明了「滬」,搿種插拉河浜淺灘浪個竹柵欄,退潮個辰光可以攔牢魚蟹;到仔唐代,由於「滬瀆」經常作為地名出現拉詩賦當中,漁民們為了避免概念混淆,根據「滬」個「斷魚蟹之退路」功能,拿伊改稱「籪」,所以陸龜蒙個《漁具詩·序》明確講「滬,吳人今謂之籪」。搿歇,「籪」仍舊是江南農村個傳統漁具,《現代漢語詞典》對伊迭能解釋:「攔河插在水裡的竹柵欄,用來阻擋魚、蝦、螃蟹,以便捕捉。」既然「籪」從來嘸沒叫過「閘」,「大閘蟹」是因為捕捉工具而得名個說法就立勿牢腳。 前兩日,趁到上海郊區去參觀蟹塘個機會,問過一位年長個蟹農:「老伯伯,你曉得『大閘蟹』名稱是哪能來個??」搿個蟹農想了一歇,撈起一隻螃蟹笑著講:「記得伲阿奶講過,雌蟹個半圓形臍蓋像『大閘門』,雄蟹個尖臍蓋像『小閘門』,伊拉身浪向儕有一扇『閘門』,所以叫做『閘蟹』或者『大閘蟹』。鎮文化中心搜集民間傳說個辰光,我拿迭樁事體寫下來了!」搿個蟹農看見我有眼勿相信,就從屋裡向拿出一本鎮文化中心編個民間傳說集。搿個蟹農講個內容,垃拉前人筆記文獻搭仔相關書籍當中儕尋勿著,完全屬於一種民間傳說。「大閘蟹」是因為長相而得名個說法儘管生動,但明顯屬於硬裝榫頭,實在經勿起推敲。 其實,「大閘蟹」是從「大煠蟹」演變過來個。三國時期張揖個《廣雅》提著:「煠,瀹也;湯煠也。音閘。」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個蘇州文人顧祿,垃拉伊個《清嘉錄》里向講:「湖蟹乘潮上,籪漁者捕得之,擔入城市,居人買以相饋貺,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謂九月團臍佳,十月尖臍佳也。湯煠而食,故謂之『煠蟹』。」埃個辰光,賣蟹人挑擔進城沿街叫賣,勿斷高喊「煠蟹唻大煠蟹」,成為秋天個一道風景。搿搭塊個「煠」是指煮,現在個《新華字典》仍舊拿「煠」列為「炸」個異體字,並解釋成「拿食物放垃煮沸個油或水裡弄熟」。螃蟹一般儕煠來吃,所以大家拿伊叫做「煠蟹」。老早黃浦江搭仔吳淞江出產個「清水蟹」,只頭大、肉結實,撥上海人稱為「大煠蟹」。大概是「煠」字比較生僻個緣故,日腳一長,諧音個「大閘蟹」就慢慢替代了「大煠蟹」,並且一直沿用到今朝。歸根到底,「大閘蟹」是因為烹制方法而得名。 螃蟹的吃法 不要生吃螃蟹 研究發現,活蟹體內的肺吸高腳蟹
蟲幼蟲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是很高,肺吸蟲寄生在肺里,刺激或破壞肺組織,能引起咳嗽,甚至咯血,如果侵入腦部,則會引起癱瘓。據專家考察,把螃蟹稍加熱后就吃,肺吸蟲感染率為20%,吃腌蟹和醉蟹,肺吸蟲感染率高達55%,而生吃蟹,表現出腸道發炎、水腫及充血等癥狀。螃蟹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種動物,它們的身影遍布河流、海洋和沙灘。螃蟹長著一對非常特殊的眼睛,名叫柄眼。柄眼的基部有活動關節,因此眼睛可以上下伸縮,伸出來時,猶如兩個望哨。螃蟹最厲害的防身武器是一對大螯。在求偶季節,這對大螯也用以招引異性。螃蟹在離開水后,會吸進大量空氣。它吸進的空氣愈多,鰓和空氣接觸的面積就愈大,鰓里儲備的水分和空氣由口器兩邊吐出來,成為泡沫。生活習性與繁殖
經過幾次退殼后,長成大眼幼蟲,大眼幼蟲再經幾次退殼長成幼蟹,幼蟹外型幾乎與成蟹相同,再經過幾次退殼后就變成蟹。大部分的海水蟹類都是卵成熟后,不孵化直接排放于海洋。中華沙蟹
螃蟹身上堅XX甲殼可以保護螃蟹,避免遭受到天敵侵害,但是甲殼並不會隨著身體成長而擴大。所以螃蟹生長是間段性,也就是相隔一段時間,舊殼蛻去後身體才會繼續成長。地球上體型最大的螃蟹是蜘蛛蟹,它們的腳張開來寬達3.7公尺,最小的螃蟹是豆蟹,直徑不到半公分。 螃蟹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將螃蟹的硬殼去掉后,我們可發現螃蟹的身體部分受到一層殼的保護,這些像盾狀的殼,生物學家稱為背甲(carapace)。位在前方的一對附屬肢備有強壯的螯,可做來覓食之用,其餘的四對附屬肢就是螃蟹的腳,螃蟹走路移動要依靠這四對附屬肢,它們走路的模樣獨特而有趣,大多是橫著地走而不是往前直行。不過和尚蟹例外,它們是直著走。皇帝蟹
螃蟹花費大部分時間在尋找食物,它們並不挑食,只要螯能夠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小魚蝦是它們的最愛,有些螃蟹也吃海藻,甚至於連動物屍體或植物都能吃。 螃蟹吃別的動物,其它動物也可能吃螃蟹,例如人類就把螃蟹當美食佳餚。還有水鳥也吃螃蟹!有些魚類也像人類一樣喜愛吃蟹腳。年幼未成年的幼蟹成群在海中浮遊時,可能會被其它海洋生物狼吞虎咽,也因此螃蟹產卵時都要下很多的卵。 招潮蟹是海邊常見的螃蟹, 此外,雄招潮蟹的巨螯好像拉小提琴,因此也稱為提琴手蟹或琴師蟹(fiddler crab)。 【螃蟹養殖技術及疾病防治技術】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屬名貴淡水產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河蟹隸屬甲殼綱,絨螯蟹屬,是一種大型的甲殼動物,身體分21節,由於頭部和胸部各節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綠色,腹麵灰白色,頭胸甲平均長6-7cm,寬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晶瑩蝤
河蟹是淡水中生長,海水中繁殖的蟹類。在XX洄遊前均為幼蟹,因其殼色偏黃,俗稱「黃蟹」,其XX很小,基本上未發育,肝髒的重量遠遠大於XX腺重量。當它在完成最後一次蛻皮后就發育為「綠蟹」,過購墨綠XX發育豐滿,雄蟹螯足絨毛綢密,步足剛毛粗長,雌蟹腹部完全覆蓋頭胸甲腹面,腹部邊緣的剛毛長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暫的,在它的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一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天蛻皮成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個XX周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 2.生活習性 (1)穴居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塗的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裡。河蟹掘穴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禦敵害的一種適應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選擇在土質堅XX陡岸,岸邊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緩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這為我們養殖池塘建設提供了依據。 (2)河蟹食性很雜 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屍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時也會因一條死魚而導致同類爭食,一般情況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來得容易,常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還有一些泥沙,這是河蟹攝食底棲生物和腐殖質的一種標誌。 河蟹一般白天隱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陸地上,河蟹並不太攝食,往往將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邊,再行攝食。河蟹也不至於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根據河蟹生長發育所需,在投喂餌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結構,有利於河蟹生長。 (3)河蟹的蛻皮與生長 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螺蛻皮進行的,幼體每蛻一次皮就變態一次,也就分為一期。從大眼幼體蛻皮變為第一期仔蟹始,以後每蛻皮一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隻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一次殼都是在渡過一次生存大關。 河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後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並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河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和餌料的制約。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型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係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鐘,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如果放入蒸餾水中飼養軟殼蟹,河蟹在水體中藍蟹
吸收鈣離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飼料中鈣和磷的能力強。磷酸氫鈉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過磷酸鈣)河蟹的配合飼料中必須考慮鈣和磷的比例,氯化鈣和磷的氫二鈉比例為2:1,才能保證河蟹生長、蛻皮的物質需要。 二、河蟹養殖技術 最新科學的河蟹養殖技術:「如何增加河蟹的成活率和產卵率」? 河蟹養殖中如果加強其體內astaxanthin中文名叫蝦青素也叫超級維生素E(見參考資料:如何增加河蟹的成活率和產卵率?)的含量,即在飼料中按比例添加的astaxanthin含量,在飼料中按比例添加2.0%的astaxanthin藻粉,會有以下經過驗證的效果(詳情見擴展閱讀): 幼蟹:每噸飼料添加0.4-0.8公斤(存活率提高50%) 使用時間:整個養殖期 成蟹:每噸飼料添加0.24公斤(存活率增45%,蟹病顯著減少)使用時間:捕撈前2個月 產蟹:每噸飼料添加0.75-1.5(產卵增40%) 使用時間:產卵前2個月 (一)扣蟹培育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目前大多採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綿蟹
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畝用75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藥性消失后,用80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喂餌料2—3次,投喂豆漿、魚、蝦糜等,投喂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4%計算,並隨時注意天氣、水製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二)成蟹養殖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目前大多採用池塘、湖泊、河盪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肉球近方蟹
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旬,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種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后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2—3分鐘,取出入置10分鐘,如此重複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畝以內,規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其他植物飼料占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玲薯、穀類、麩皮、料糠等。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看季節: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河蟹生長中期特別是5—8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喂量,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這樣河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飼料的投喂按季節分配一般為3—6月40%,7—10月份60%,水溫10℃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當水溫3—5℃,可以不投喂。 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后再投喂。 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河蟹食慾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喂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喂量。 定時: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喂分上午8.9點鐘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點:投喂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台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河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河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蛙蟹
定質:河蟹對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河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存塘蟹體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範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係數。 投餌時應做到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穀類,下午投喂蚌肉、螺類、蠶蛹等。避免長時間喂單一飼料,否則造成灑厭食,飼料利用率低,影響生長,出塘規格小。 2.水質管理:河蟹對水體水質條件的要求比魚類高,尤其對污染的水體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質好,利於河蟹的生長發育且肉味鮮美,這樣能提高河蟹對飼料的利用率,有利於河蟹順利蛻殼,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 —20天一次,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換水,保持水位穩定,春季每星期換水一次,夏季每3天換水一次,如遇持續高溫,應每天堅持換水,秋季天氣炎熱,且常會出現悶熱天氣,水質容易變壞,要特別注意換水,每2天換水一次,換水量占整個水面積的1/3。 3.防逃:專人值班巡堤,特別是下雨天和換時更要注意。 4.巡塘:觀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動,不要弄傷河蟹,保持水環境的穩定。在XX發育豐滿價格合適時可排乾池水拾取。 三、病害防治 1.腐殼病遠海梭子蟹
病蟹步足尖端破損,成黑色潰瘍並腐爛,然後步足各節及背甲、胸板出現白色斑點並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被侵蝕成洞,可見肌肉或皮膜,導致河蟹死亡,該病是由於河蟹步足尖端受損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保持水質清潔,夏季經常加註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預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呈15—20PPM。 治療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灑,燕在飼料中加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飼料加藥0.1—0.2克,連喂3—5天。 2.黑鰓病 病蟹鰓受感染變色,輕時左右鰓絲部分呈現暗灰或黑色,重時鰓絲全部變為黑色,病蟹行動遲緩,呼吸困難,俗稱嘆氣病,該病多發生在成蟹養殖後期,水環境條件惡化是該病發生的主要誘因。預防同腐殼病。 3.爛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爛,越冬期間,此病發病率較高,付肢出現斑點性腐爛,斑點由黃變灰至黑,該病是因扦捕、運輸、放養過程中受傷或生長過程中敵害致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1.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2.放養前將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數分鐘后投放。 3.生石灰全池潑灑呈15—20PPM,連施2—3次。 4.水腫病:病蟹腹部、腹臍及背殼下方腫大,病蟹匍匐池邊、拒食,最後在池邊淺水處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在養殖過程中其腹部受傷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在養殖過程中,尤其是在蛻殼時,盡量減少對河蟹驚擾,免其受傷。 治療方法: 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潑灑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潑灑0.1—0.2PPM。 5.水霉病 病蟹體表,尤其是在傷口部位生長的絮狀絲,病蟹行動遲緩、攝食減少,傷口不愈合,導致傷口部位組織潰爛並蔓延,造成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受傷、黴菌侵入傷口所致。螃蟹(20張) 預防方法: 1.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2.大批蛻殼前間增投動物性飼料。 治療方法: 1.孔雀石綠全池潑灑呈0.25PPM,5天後施一次。 2.用3—5%食鹽水浸洗病蟹5分鐘,並用5%磷塗抹患處。 6.纖毛蟲病 病蟹的關節、步足、背殼、額部、附肢及鰓上都可附著纖毛類的原生動物。病蟹體表污物較多,活動及攝食能力減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該病是由於池水過肥,長期不換,纖毛蟲繁殖過多所致。 預防方法:經常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 治療方法: 1.用30%醛全池潑灑5—10PPM。 2.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0.7PPM。 3.用0.5—1PPM新潔爾滅與5— 10PPM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洗病蟹。 4.用0.2—0.3PPM孔雀石綠沿池邊水草等河蟹密集處潑灑。 7.蟹奴病 病蟹腹部略顯臃腫,打開臍蓋可見2-5毫米,厚約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狀蟲體寄生於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長遲緩,XX不發良,被蟹奴嚴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惡臭,不能食用,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鹽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體擴散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 1.徹底清塘,殺滅塘內蟹奴幼蟲,常見藥物有漂白粉、敵百蟲、甲醛等。 2.在蟹池中混養一定量的鯉魚,可抑制蟹奴幼體數量。 3.在有發病預兆的池塘,徹底更換池水,注入新水(鹽度小於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發展擴散。 8.蛻殼不遂病 病蟹的頭胸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病蟹周身發黑,最後死亡。該病中池塘養蟹的常見病,發病原因與生長過程中缺乏某些礦物質元素有關。 9.聚縮蟲病 一般蟹苗期寄生較多,大量寄生時,使蟹苗不能蛻皮變態而死亡,幼蟹和成蟹體外鰓部寄生蟲多時,也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10PPM孔雀石綠浸洗蟹體45分鐘,或用IPPM新潔爾滅溶液浸洗蟹體,直到聚縮蟲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