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價值

價值來源於自然界,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價值的終極本原只能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和勞動著的人類社會。

價值的本原

  價值是人類對於自我發展的本質發現、創造與創新的要素本體,包括任意的物質形態。價值在很多領域有特定的形態,如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經濟學價值,法律價值等等。這些價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領域發展中範疇性規律性本質存在。   價值包涵人的意識與生命的雙重發展,包涵人與外在自然的統一發展。人創造自我世界的一切發展即有價值,價值的核心本質內涵是自由人。人創造自我的存在即為自由人。人本身是價值的根本對象,人即價值本體,人的行為即價值源泉,人的發展既為價值結果。人的發展是人的內在矛盾與外在矛盾的統一發展,是人的意識與人的生命的整體發展,也是人與自然的整體發展。即人內在的自我創造及外在以自然的創造的統一,創造此一自由皆為還有價值行為,那麼整體的說價值就是自由的實現。

經濟價值

價值

  經濟價值的本質是人類經濟產品、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人類勞動作用。包涵創造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創造生產關係的勞動價值。《資本論》中的價值概念特指交換價值,即資本關係下的本質。不能以局部範疇的價值代替一般的價值形態,同時一般的價值形態不等於局部的價值形態。價值的實踐必須以一定的範疇確定。

物理價值

  價值最初來源於特殊的物質系統——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運動,「有序化能量」是最原始意義上的「價值」。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有序化能量」進一步發展成為「廣義有序化能量」,才逐漸成為真正人類意義上的價值。總之,價值來源於自然界,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價值的終極本原只能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和勞動著的人類社會。

價值的本質

  關於價值的本質,存在多種觀點。

1、「本性說」

  這種觀點認為,我們賴以生活的價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2、「情感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開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麼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裡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

3、「抽象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範、標準、關係、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

4、「奧妙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價值的最後基礎在於人類的自許,在於人類對世界的冀望,在於人類對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願。

5、「關係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係範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繫。文德爾班把價值當作是一種聯繫和關係,並認為是諸事物之間的聯繫和關係,而不是專指人類與客觀世界的聯繫和關係,即任何有聯繫的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價值,這樣,價值就成了聯繫和關係的代名詞,從而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

6、「意義說」或「需要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係範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係。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解釋「意義」或「需要」本身又是什麼內涵,因此這種觀點只能是兩個名詞之間的「同義反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7、「屬性說」或「效用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這種觀點把價值等同於事物的功能屬性,忽略了主體特性和介體特性對於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8、「主體性說」或「態度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地、有意識地賦予客體的屬性,它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種觀點把價值與價值的主觀反映混淆起來了。

9、「勞動量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就是勞動價值,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這種價值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指定資本化市場下交易的本質,他是一種特定範疇的價值概念。   以上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價值的某些外部或內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價值的哲學本質。

價值的主觀反映:情感與價值觀

  有人提出:「價值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其實,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因為如果認為價值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這就等於說價值只有其客觀的存在形式,而沒有主觀的反映形式與之相對應,即價值這種客觀事物不能被人類所認識,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潭;相反,如果認為價值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這就等於說價值只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而沒有客觀的存在形式與之相對應,即價值認識是完全主觀自生的,不是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反映,這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   事實上,價值既有其客觀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主觀價值可分為價值觀與情感兩種具體形式。其中,價值觀是人對絕對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是人對價值絕對性的認識;情感是人對相對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是人對價值相對性的認識。價值觀(或情感)與價值的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一方面,客觀價值決定和制約著主觀價值,主觀價值是對客觀價值的反映,是以客觀價值為基礎,並圍繞客觀價值上下波動;另一方面,主觀價值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對客觀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對客觀價值的誘導、強化或限制。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

  價值理論的許多矛盾與爭論,在根本上起源於價值的不同定義,起源於人們對於價值概念的不同理解,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可以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確性、客觀性和公理性,從而使價值理論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觀性和歧義性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由於社會事物的一切運動與變化,在本質上都價值關係的運動與變化,因此價值理論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如果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就可以大大促進整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與統一,但同時也使社會科學成為自然科學的附庸。   19世紀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系,它認為,由於能量的耗散,世界萬物趨於衰弱,宇宙趨於「熱寂」,結構趨於消亡,無序度趨於極大值,整個世界隨著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的進化觀念體系,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功能不斷進化而強化,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   耗散結構論認為,負熵是維持和發展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動力源」,只有不斷地向系統內輸入負熵流,才能抵消其內部所產生的熵增,阻止系統向無序化方向的變化,以維持和發展系統的有序化運動。顯然,這種觀點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這個最基本的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生物特性、社會特性、信息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只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進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換的情況來決定,還必須由「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情況來決定。由此可見,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廣義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於有序化能量之上,間接地對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產生影響。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著耗散結構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統一價值論在「耗散結構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如下概念。   有序化虛能:物質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對於主體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從而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能量,稱為有序化虛能,用Qx來表示。   廣義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實能Qs與有序化虛能Qx之代數和,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   Qg=Qs+Qx   上述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由此從物理學角度對「價值」進行如下定義。   價值:對於確定的主體,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用Qg來表示(為了簡便起見,可用Q來表示)。   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1、價值的度量單位與能量單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價值的標準度量單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徵,那就是目標性。不同的主體有著不同的目標性,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必須首先確定主體。   3、由於主體的目標性不僅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隨著主體內部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環境條件和主體的內部狀態。   4、由於有序化能量的計算是以「標準有序化能量」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價值會因選取的標準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數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標準有序化能量」。

物理價值的起源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高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低等動物、高等動物等具體過程。價值現象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價值,消除價值理論界存在的諸多爭議,就必須了解價值的起源。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過來的,價值現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進化。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著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例如,兩個作機械運動的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的大腦及機體也是物質世界高度進化的產物,也是物質的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的、政治的與文化的運動是一般物質運動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類一切社會運動的運動規模的統一客觀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綜合國力、戰鬥力、權力等)最終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維持和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價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   事實上,人類的發展過程在本質上是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消費過程,其物理學意義就是直接或間接的能量有序化過程,它需要以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為動力源。總之,一切價值起源於能量,都是能量的具體表現。

物理價值的進化

  人類和生物的價值關係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生物對於價值關係的反應方式也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價值關係與反應方式的進化是同步進行的,共分為五個具體的進化階段。

1、單因素價值

  對於單因素價值的反應方式是趨性。趨性是指生物對單一環境因素的刺激所產生的選擇傾向性,是生物對外部刺激的定向反應形式,包括趨向性與避離性兩種基本形式。趨向性有趨光性、趨熱性、趨濕性、趨地性、喜氧性等。避離性有避光性、避熱性、避濕性、厭氧性等。如草履蟲的趨酸性、臭蟲的趨熱性和昆蟲的趨光性等。趨性是低等生物細胞、生物組織和原生動物常見的反應方式。趨性是生物體內一連串的內部感應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機地組合起來,以形成有序化結構,並對外部單一環境因素形成單一的反應,使生物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產生功能上的相干作用,以加快機體的有序化發展。當這一連串的感應性按正向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正趨性——趨向性。當這一連串的感應性按反向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負趨性——避離性。總之,趨性是低等生物對單因素價值的外界事物最初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

2、多因素價值

  對於多因素價值的反應方式是剛性本能。剛性本能(又稱非條件反XX)是指若干不同的趨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形成完整反XX弧的反應模式,它是低等動物先天形成的、對確定外部刺激所產生的相對固定的反應形式。剛性本能是生物體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逐步形成的被動適應環境的一種低等生存方式,它是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無需後天訓練即可出現的反應。例如,腔腸動物和節肢動物的機械刺激反XX;新生兒的抓握反XX、吮吸反XX及成人的膝跳反XX、抓癢反XX等。剛性本能是趨性的發展形式,是對來自某一具體事物的複合刺激的綜合XX,它使生物體與外部環境產生更高層次的相干性,形成更高級的有序結構。總之,剛性本能是較低等生物對多因素價值的外界事物較初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趨性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趨性具有更多的目的性,是得到升華的趨性。

3、可變性價值

  對於可變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彈性本能。彈性本能(又稱條件反XX)是有機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隨條件而變化的反XX,是在一定條件下無關刺激成為非條件刺激物的信號所引起的反XX。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機體在生存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建立於非條件反XX基礎之上的反XX。條件反XX可以使動物學習和記憶與非條件反XX有關的、但又完全不同的新的反XX活動。條件反XX的形成就是大腦皮層在機能上暫時聯繫的建立或接通,它建立在非條件反XX的基礎之上。有了條件反XX,動物不僅能反映具有直接生理學意義的事物,而且能反映那些具有間接生理學意義的事物。彈性本能使動物能夠針對變化了的事物來調整自己的本能行為,使之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比剛性本能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目的性,而且機體通過條件反XX可以在刺激本身未到來之前即做出相應反應,使機體活動具有更多的預見性和主動性。總之,彈性本能是較高等生物對可變性價值的外界事物較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剛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剛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和靈活性。

4、多樣性價值

  對於多樣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知性。知性(包括概念與形象)是高等動物在眾多條件反XX基礎上形成的更為普遍、更為抽象的條件反XX,它是人對事物的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所產生的抽象認識。其中,人對事物內部聯繫的抽象認識就形成了概念,人對事物外部聯繫的抽象認識就形成了形象。概念與形象是對學習得來的東西所做的歸納與總結,使人的行為模式具有更多的系統性和目的性,使人不僅能夠適應複雜的生存環境,而且還能主動地選擇環境。由於學習得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往往是零碎的、無規律的和盲目的,人們經常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自覺地運用,只有形成概念和形象以後,才會從中理出一條「主線」來,並按照這條「主線」所確定的邏輯方向將學習得來的東西排列起來。通過抽象與形象,人既可以對不同刺激事物採取相同的反應方式,也可以對同一刺激事物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使人的反應方式多樣化、靈活化和目的化。例如,同樣是有害物,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採用逃避、攻擊或防護等多種反應方式。總之,知性是很高等生物(如猿猴、猩猩等)對多樣性價值的外界事物很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彈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彈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

5、多層性價值

  對於多層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理性。理性(包括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高等動物(目前已知僅限於有智能的人類)在知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反應方式,它借助於語言、文字或圖像將知性所形成的各種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以第二信號系統形式固定在人的大腦之中,並在大腦內部對其進行更為複雜的、更長系列的、更深層次的「趨性」、「剛性本能」、「彈性本能」和「知性」等形式的反應。其中,人對各個基本概念之間聯繫的認識就形成了抽象思維,人對各個基本形象之間聯繫的認識就形成了形象思維。理性是人類對第二信號系統所進行的「反XX」式的反應活動,它能找出各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之間更普遍的內在聯繫與本質區別,從而發現事物之間更普遍、更抽象的運動與變化規律。例如,人們通過生產與生活的實踐,形成了「水」、「向……去」、「低處」、「流動」等名詞、介詞、形容詞、動詞的概念,這些概念之間通過某種特定形式的條件反XX建立了一種相互聯繫,從而得出了「水往低處流」這麼一條邏輯法則。   綜上所述,從生物角度來看,價值起源於能量,經歷了單因素價值、多因素價值、可變性價值、多樣性價值和多層次價值等五個具體的進化階段。

價值分類

  價值的形式千差萬別、複雜多樣,可以根據它的不同特點進行具體分類。   1、根據變化方向的不同,價值可分為正向價值與負向價值。   2、根據作用主體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個體性價值、集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個人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個人所產生的價值;集體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集體所產生的價值;社會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價值。   3、根據價值的層次的不同,價值可分為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和自我實現類價值四大類。   4、根據作用社會領域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經濟類價值、政治類價值和文化類價值。   5、根據個人作用過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生活資料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其中,生活資料作用於人的消費過程,生產資料作用於人的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價值包括「死」的生產資料價值(即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和「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即勞動價值)兩種具體形式。   6、根據作用方向的不同,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其中,使用價值反映客觀事物對於人的作用,勞動價值則反映人對於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7、根據作用效果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生存類價值和發展類價值。   8、根據作用事物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真假感、善惡感和美醜感三種。真假類價值是指思維性事物(如知識、思維方式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善惡類價值是指行為性事物(如行為、行為規範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美醜類價值是指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   9、根據價值的主導變數的不同,價值可分為主體性價值、客體性價值和介體性。當主導變數是人類主體(個人、集體和社會)時,該價值就是主體性價值;當主導變數是客觀事物時,該價值就是客體性價值;當主導變數是環境時,該價值就是介體性價值。   10、根據價值的作用時期的不同,價值可分為追溯性價值、現實性價值和期望性價值。追溯性價值是指過去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現實性價值是指現實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期望性價值是指未來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   11、根據價值的動態變化的不同特點,可分為確定性價值、概率性價值。確定性價值是指確定性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概率性價值是指不確定性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   12、根據表現方式的不同,價值可分為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   13、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直接性價值和間接性價值;   14、根據作用時間範圍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眼前性價值和長遠性價值;   15、根據作用空間範圍的不同,價值可分為局部性價值和整體性價值;   16、根據載體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物質性價值和精神性價值;

物理解釋經濟學價值的兩種基本形態

價值

  目前價值理論存在著一個重大失誤,這就是政治經濟學把「勞動價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與使用價值對立起來,提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勞動價值」、「價值或勞動價值是由勞動者凝聚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等觀點,這些觀點造成了政治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即西方經濟學)的嚴重對立。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就是事物對於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顯然,這裡的「事物」本身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一般的事物,另一類就是人類主體。與此相對應,價值也相應地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兩大類。   使用價值:一般事物對於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該事物的使用價值,用Qu來表示。   勞動價值: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某個主體對於另一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v來表示。   由此可見,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或勞動力所具有、所釋放的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價值。   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是價值的兩種基本形式,這兩者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分別代表著兩個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價值反映了客觀事物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作用程度,勞動價值則反映了人對於客觀事物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基本目的的反作用程度。   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相互轉化。勞動價值是由人類自身機體所產生的,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價值體現,是由人在勞動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顯然,人類機體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生活資料的消費,人的勞動能力的形成、維持與發展,必須以消費一定數量、一定質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為前提。一般情況下,人在勞動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時間越長,勞動強度越大,勞動複雜度越高,為補償這些勞動耗費所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就越多。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一般勞動者的勞動量耗費與「社會必要的補償XX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由此可見,勞動價值來源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並最終又會轉化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的相互轉化可分為三個過程。一是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的轉化(消費階段),二是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的轉化(勞動階段),三是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生產階段)。由此可知,一種使用價值經歷消費階段、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后,完成了一個周期性運動,轉化為另一種新的使用價值,整個周期性運動可表示為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新的使用價值   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辯證關係。1、使用價值是基礎,如果沒有使用價值為基礎,勞動者就不能形成勞動能力,就不能產生勞動價值;2、勞動價值是主導,如果沒有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就不能產生增值,就不能發展起來。勞動價值是勞動者通過消費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來形成的勞動潛能,並通過勞動過程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3、勞動價值既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能夠創造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它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通過消費過程)轉化而來,又服務於使用價值的增值過程。

價值的層次結構

  由於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因此價值的層次結構取決於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   由於使用價值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類型,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最終目的在於間接地創造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因此價值的層次結構取決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   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那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於人的需要的層次結構。   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更多形式和更多層次的客觀需要。然而,是什麼原因引起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這種差異?人類的需要層次應該怎樣來客觀地劃分?各個需要層次之間到底有什麼內在邏輯關係?許多學者都對此進行過大量研究並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論,但幾乎所有結論都是憑主觀經驗和直觀感覺得出的,不遵循任何的邏輯程序,因而無法判斷和檢驗其正確性。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純主觀性問題,不會有任何客觀的、統一的答案。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動機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馬斯洛並沒有論述為什麼要這樣劃分,他的這種劃分方法並不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XX上,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人們無法用理論根據來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據實踐經驗和直觀感覺來判斷它。不難發現,這種劃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徵參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廣泛性和深刻性)來進行的,而這些外部特徵參量的差異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各種需要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而客觀動機(即客觀需要)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為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實踐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理論證明: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共分為四個基本層次: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它們分別在人體內形成四個基本層次的勞動潛能:生理化勞動潛能、個體化勞動潛能、社會化勞動潛能、理性化勞動潛能;最終產生四個基本層次的本質力量:生物化學反應能力、個體化勞動能力、社會化勞動能力、理性化勞動能力。

價值的源泉

  價值的真正源泉是究竟什麼?這是一個廣泛爭論的理論難題,也是價值理論的根本性問題之一。   1、關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置疑。如果簡單地把價值看作是勞動價值或勞動量,那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於「勞動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 或「勞動是勞動量的唯一源泉」,那麼這兩句話就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邏輯循環的文字遊戲,沒有任何理論意義。如果認為價值包括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為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之一。那麼,這種觀點必然會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如果認為價值包括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為勞動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且也是一切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在原則上不能創造使用價值。那麼,這種觀點才能真正地認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理論證明,信息才是價值的真正源泉。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說勞動創造了所有價值,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2、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關於信息的本質,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信息是非物質的精神實在;有人認為信息是存在於物質與意識之間實觀而不實在的東西;有人認為信息是與物質和精神並列的世界第三本原;控制論的創立者維納認為:信息是系統狀態的組織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標誌。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申農認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減少的量」,是一種「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些不確定性包括時間、空間、品質、風險、環境等因素的不確定性,信息量是一個反映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不確定性程度減少的物理量。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認為信息量是負熵,他還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3、「消除不確定性」等同於「提高有序性」。每個系統都由許多元素組成,而每一個元素可存在若幹個邏輯的、時空的、物理的參量來決定其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或物理規則來進行排序,那麼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沒有任何邏輯規則或物理規則,那麼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無序的;許多情況是,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於完全確定與完全不確定之間,或者說介於完全有序與完全無序之間,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性。由此可見,「消除不確定性」就是「增強確定性」或「減少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提高有序性」或「降低無序性」。   4、「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如何衡量系統的有序性呢?如何計算系統的有序化程度?協同學的創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參量」來描述一個系統宏觀有序的程度,用「序參量」的變化值來刻畫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轉變情況。系統的有序性可分為結構有序性與功能有序性兩種。用以描述各個元素的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的參量就是「功能特性」,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時空規則或物理規則來對「功能特性」這種特殊的參量進行排序,那麼這種有序性就是功能有序性。由此可見,功能有序性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有序性,是一種「活」的結構有序性,而一般的結構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人類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觀目的不是為了抽象意義地消除其結構上的不確定性,而在於實實在在地增強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即增強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質應該從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義,而不能從它的結構特性去理解和定義,因此,對於各種生命機體及人類等耗散結構來說,信息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結構有序性」。「消除不確定性」只能描述信息對耗散結構的結構特徵的影響情況,而不能描述信息對耗散結構的功能特徵的影響情況,因而不能作為信息的本質內涵。有些信息雖然在消除主體的不確定性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對於主體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維納所提出的信息量計算公式實際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對於耗散結構的意義或價值關係。維納還提出了信息量是負熵的觀點,這種觀點雖然已經意識到了應該從信息的功能特徵來認識信息的本質,但他把信息等同於一般形式的負熵。   5、「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價值量」。價值的物理本質就是「廣義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它包括實體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化能量,其中,虛擬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夠替代、補償、增強和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在客觀上起有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實體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著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不難發現,「提高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價值量」。   6、信息的精確定義。資訊理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P=-(1/m)Log(Pm+1)   式中,P為信息量,m為狀態數,Pm為某一狀態出現的概率。有些人認為,這個公式就是信息價值量的計算公式。事實上,它只是信息的數理邏輯量的計算公式,只能反映信息的結構特性,不能反映信息的功能特性,不能用以描述信息的價值量。由此可見,信息的價值量與形式模量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量,不可混淆。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統的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價值性,因此只有系統的價值變數(即價值的增長量)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的協調作用和相干作用,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系統的信息變化情況,因此信息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信息:一切能夠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稱為信息。其中,能夠增加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正信息,能夠減少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負信息。   7、信息的主要來源。信息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生物進化。任何耗散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它們在自組織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來形成信息(包括正價值信息和負價值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選擇信息,並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生物信息的積累使生物組織之間、及生物個體之間能夠產生越來強的相干作用與協調作用,各組織的結構越來越精細,個體之間的協作越來越和諧。二是人類勞動。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擴展耗散結構(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社會關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科學與技術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第三方面,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促進了大腦和機體的進化,加速了信息的積累與處理。人類勞動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的機體之中,主要表現為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為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于「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   8、信息積累的主要方式。信息的積累主要通過消費信息、勞動信息和生產信息三個方式來完成。一是消費信息。勞動者通過消費過程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並且可能積累一些消費信息(生活經驗、生活知識、家務勞動技巧、消費熟練度和消費複雜度),從而使相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更多的勞動潛能。二是勞動信息。勞動者通過勞動過程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勞動信息(勞動經驗、勞動知識、勞動熟練度和勞動複雜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潛能轉化為更多的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三是生產信息。勞動者通過生產過程將勞動價值轉化為產品的使用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生產信息(生產經驗、生產知識、科學技術和勞動的複雜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價值轉化為更多的產品使用價值。生產信息的積累主要是由生產系統的設計者、建造者、組織者或管理者來完成的,參與該生產系統的一般勞動者(工人或服務人員)有時也會為生產信息的積累做出貢獻。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

  ①體現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如空氣,即使對人們有使用價值,也不具有價值。   ②積極作用:這些資料很有參考~ㄧ粗製濫造的作品毫無~ㄧ探討人生的~

「價值哲學」對於價值的理解

價值

  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係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意義。   價值的哲學定義:價值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人腦把世界萬物分成有用和有害兩大類后,從這兩大類具體事物中思維抽象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世界萬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性質和能力,是每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   價值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本質和性能。人和具體事物、主體和客體、事情和事情、運動和運動、物體和物體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相互統一是價值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在哲學上,價值首先是一個關係範疇,其所表達的是一種人與物之間的需要與滿足的對應關係,即事物(客體)能夠滿足人(主體)的一定需要。其次,價值又是一個屬性範疇。   價值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屬性。   首先,價值具有社會性或者主體性。   其次,價值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再次,價值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綜上所述,價值是標志著人與外界事物關係的一個範疇,它是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觀屬性對人所發生的效應和作用以及人對之的評價。所以,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從廣義上說應包含著兩個互相聯繫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對人的作用或意義;二是人對事物有用性的評價。   我們通過觀察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生活環境和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就可以發現人和生活環境各自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性質和能力,發現人和環境具有的價值。   對於人類來說,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事物、現象、矛盾、問題組成的統一體,世界是有價值的世界,萬物是有價值的萬物。   價值是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事物的價值,等於由它構成的、產生的、創造的,有利於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這就是價值的內涵,是和諧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創造價值就是創造這種客觀實際,就是追求真理,使真理變為現實。權衡價值就是分析這種客觀實際的質和量。   價值是具體事物的屬性,是指在具體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從質和量的統一上對具體真理的度量。促進與實現和諧發展的功能,是它的質;這種功能起作用的時空範圍與強度,是它的量。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社會的變革,朝著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這世界的變革,朝著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   人的生存價值,等於他為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或者說等於他為多少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與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條件這一客觀實際。巨人或偉人,是為最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與提供有利條件最多的那些人。人死了就不能繼續創造價值,但是,死的本身也在構成和產生某種價值,所以才有「死有輕如鴻毛,有重如泰山」,「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的說法。人生的價值等於從生到死的價值總和。現在大多數人所說的價值,是指客體所具有的促進主體生存和發展的性質和能力,是指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麵價值。事實上客體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主體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和價值,既具有正面的意義和價值,也具有負面的意義和價值,是正面意義和負面意義,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例如煤炭和石油的價值。煤炭和石油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既具有正面的意義和正面的價值,同時也具有負面的意義和負面的價值。   煤和石油的大量開發利用,加快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了溫室效應,破壞了自然環境,損害了人長遠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   人為什麼要認識和改造世界?因為世界同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世界萬物具有作用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因為世界萬物具有自己的價值。人只有通過自身的行為消除世界萬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和價值,充分發揮和利用世界萬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人類不斷生存發展的根本目標。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認識能力,可以很快地判斷出一個事物、現象、矛盾和問題所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為我們的大腦經過思維產生出如何處置該事物的行為意識做好思想準備。   價值判斷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發生頻率最高的認識思維活動,是我們對刺激和影響感官的各種事情或物體是否產生興趣、是否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和思維,是否採取人體行為加以處置的前提條件。   價值是各種自然物體的普遍性規定和一般本質。例如,我們通過觀察一種化學物質同另一種化學物質相接觸時發生的化學反應,就可以發現每種化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時所具有的性質和能力、發現每種化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的相對比例,發現化合價。化合價就是化學物質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其它化學物質的屬性和能力,就是這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所具有的價值。   價值是知識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價值是知識所具有的屬性和能力,任何知識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意義和價值,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不具有任何意義的知識是不存在的。   價值是社會意識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社會意識是人腦產生的指揮人在社會中生活和行為的意向、意念、理想、法則、方案、路線、政策。   價值是社會意識具有的屬性和能力,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指導人在社會中如何生活和行為的意義和價值,不具有指導人如何生活和行為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意識是不存在的。   例如:「真理」。真理是對人類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意識。對人類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真理的基本特徵,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例如錯誤意識。錯誤意識是建立在錯誤知識基礎上的社會意識,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負面意義和、負麵價值的意向、觀念、方案、規則。負麵價值是錯誤意識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不具有負面意義和價值的錯誤意識是不存在的。   人觀於世界或具體事物具有的價值性質和能力的觀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