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物質

世界上的物質都是化學物質, 或者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的混合物。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元素呈遊離態時為單質,呈化合態時則形成化合物。分子、原子、離子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微粒。分子能獨立存在,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原子結合形成分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簡介

詞彙信息

  詞目:

暗物質

物質   拼音:wù zhi   英譯:matter; a substance   1.[objective reality;matter;substance]: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2.[material]:指金錢、生活資料等物質獎勵

解釋

  1.狹義定義:物質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實物、場等客觀事物;是能量的一種聚集形式。例如空氣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鋼鐵和銅、鋁,人工合成的各種纖維、塑料,以及各類能量波(如光、熱)和場(電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級形態,如人及人組成的集團、民族、國家等等,都是物質。總之,世界上,我們周圍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物質。   2.廣義定義:物質就是存在。銀河艾斯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這句,背離了二元法和語言學的純粹性。「不依賴於、意識、客觀」三個修飾附加,實際是引入了額外的幾個新要素。所謂「不依賴於」,本質上是一種關係;而「意識」,和物質相互定義是循環定義,也違背了邏輯;而「客觀」,實際是暗示引入了「主觀和客觀」的新二元,構成了混亂。實際上定義物質,是極為簡單的,並且這也是世界「終極判斷」的必然。物質,就是存在,這樣就純粹了概念。   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存在。「人是物質,鏡子是物質;鏡子中的倒映也是物質,照鏡子也同樣是物質」。只要存在或存在過,就是物質。物質的廣義定義,應該遠遠超越於物理含義下的狹窄定義。同樣,時間和空間也歸屬於物質。   物質指:   固體、液體或氣體。   佔有時間、空間和質量的東西。例如:電子、質子和中子;金屬、化合物、空氣、水、生物等等,以固體、液體或氣體相態呈現。   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形態:場。   可以以視覺、嗅覺及各種觸覺感應到(可以看到、嗅到、嘗到或接觸到)的東西;   與思想相對而言: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物質指獨立於意識以外的,但可以被意識所反映、摹寫的客觀存在。

其他解釋

  1.物的形體。金·刁白《物質》詩:「物質方圓定,營營止自疲。」   2.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   艾青 《<艾青詩選>自序》:「『觀念』是抽象的,結成『粒粒真珠』,就成了明亮的、可以把握得住的物質了。」 沈從文 《王謝子弟》:「若前者近於物質的,後者就可以說是純粹精神的。」   3.特指金錢、生活資料等。   巴金 《寒夜》十八:「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假如為了貪圖物質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這樣顛沛流離了。可是,那叫什麼生活!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基本概念

  1. 物質的科學定義:是能夠參與化合反應和放XXXX的一種波粒二象性現象。   物質存在的空間形式有2種:一種是實體性物質(氣、液、固態物體乃至社會組織),另一種是能量性場物質(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等)。實體性物質佔有排他性空間,而能量性場物質可以共享空間但同樣具有方向性等空間屬性。   物質存在的時間形式也有2種:一種是靜態存在、可以觀測的,產生「力」(如引力、電力、斥力,乃至如權力等影響力)作用的各類場、物及其一切高級形態(包括貨幣、社會組織等等)。另一種是動態存在、發生、發展著,可以觀測、記錄下來,現實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現象。   具有特定時空存在屬性的物質稱為具體物質。與之相對,由人的意識產生的,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複寫、攝影和反映,乃至加工想象創造的事物,叫抽象物質。抽象物質是特殊物質。意識是人的大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複寫、攝影和反映。意識及其現象都是物質的,或者說統一於物質。但意識創造的抽象概念、想象的事物(如神、上帝)是抽象的物質而已,只存在於意識想象中,只是物質的運動現象。僅對特定的人——形象創造者和信仰者產生作用。因此,神等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並不存在永恆的、外在於人的意識,對人和社會普遍起作用的特定的神、上帝或耶穌。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主只存在於你的真心中」,僅此而已。   2.哲學定義:列寧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物質唯一屬性就是客觀實在性。物質具有相同的屬性(共性)即時間、空間及數量屬性。從而,能夠被人的意識所感覺、感知或者說所複寫、攝影、反映。物質是世界的內容和組成部分之一,是各種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是人通過大腦的思維,從各種事物中發現和抽取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同時,它又是具體事物,物質即實物性物質和能量性物質都統一于基本物質,即能量子[參獨創性見解]。能量子及其高級形態,都具有質量和能量,即具有時、空、場的規定性和場、力(能)數量規定性。

物質的物理形態

物質狀態的變化

  物質的種類形態萬千,物質的性質多種多樣。氣體狀態的物質,液體狀態的物質或固體狀態的物質;單質、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礦物與合金;無機物和有機物;天然存在的物質和人工合成的物質;無生命的物質與生命物質以及實體物質和場物質等等。物質的種類雖多,但它們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觀存在,並能夠被觀測,以及都具有質量和能量。

物質與物體的區別

  物質比物體所表示的範圍更廣。物體指的是通過人類感覺器官可感覺到它存在的客觀現實的東西,通常都有具體的形狀或形體。但物質就不見得有具體的形狀或形態,例如電子具有波粒二相性,一般說來,微觀粒子很難確定它們的具體形狀和形態。

物質的分類

  物質按其存在、發展形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能量類物質,如光,磁場,電場等,這些是最原始的物質;第二類是時空類物質,如黑洞等,這些是由於原始物質運動而產生出來的物質運動現象;第三類是形象類的物質,如石頭,樹木,水等,人們一般所認識的是指第三類的物質。

物質概念的哲學辨析

  世界是無數個別具體事物組成的統一體,個別具體事物是世界的內容和組成部分;個別具體事物是許多規定、性能、關係組成的統一體,各種規定、性能和關係是個別具體事物的內容和組成部分;物質是個別具體事物及其各種規定、性能、關係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是個別具體事物及其各種規定、性能、關係共同具有的內容和組成部分,所以說物質是世界的內容和組成部分之一。世界及其各種事物都是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物質是個別具體事物及其各種規定、性能、關係的內容和組成部分,個別具體事物及其各種規定、性能、關係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都包含著物質,物質只有依附於個別具體事物上,依附於各種規定、性能、關係上才能夠存在和表現出來,所以說個別具體事物及其各種規定、性能、關係是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個別具體事物是世界的內容和組成部分,世界包含著無數個別具體事物,個別具體事物只有依附於世界的身體上,作為世界大集體中的個體才能存在和表現給我們來認識,所以說世界是個別具體事物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按照生活中的語言習慣,人們把自己手中拿著的個別具體蘋果既可以稱作蘋果,也可以稱作水果、食物,物、物質。這是因為個別事物中包含著一般事物,個性規定中包含著共性規定。物質、物、食物、水果、蘋果是我手拿著的具體蘋果分別具有的一般內容和組成部分,我手拿著的個別具體蘋果不僅是一般蘋果的存在和表現形式,而且還是抽象程度更高的水果、食物、物、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用外延寬泛的概念對個別事物進行表述雖然有一定的道理,經常被大家採用,但是缺乏科學和嚴謹的性質,常常會引起爭論。白馬是不是馬在中國引起過長期的爭論。蘋果是物質、世界是物質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會引起大家的爭論。   用科學嚴謹的語言表述我手裡拿著的蘋果,表述世界及其各種事物:我手裡拿著的蘋果是具體的水果、是具體的食物、是具體的物、是具體的物質。世界及其各種事物是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的物質。   物質是各種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   物質是各種具體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和組成部分   什麼是具體事物?具體事物是同抽象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認識對象,是個別具體事物和一般具體事物、絕對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組成的,具有客觀實在性規定的對立統一體。   具體事物有兩種存在和表現形式:一種是個別具體事物,我稱它為絕對具體事物;另一種是一般具體事物我稱它為相對具體事物。   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是可以被人通過感覺器官感覺到的具體事情和具體物體。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普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   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普遍具有現實和客觀的形態,這種客觀和現實的形態能夠被人的眼睛看到,被人的手和身體接觸到,被人的鼻子嗅到,被人的舌頭嘗到,被人的耳朵聽到,能在人的大腦中形成關於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的綜合映像。   一般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是不能被人通過感覺器官感覺到的具體事情和具體物體。一般具體事物或相對具體事物也普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   一般具體事物或相對具體事物不具有現實和客觀的形態,它雖然不能被人感到,但是可以被人通過比較個兩個以上的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而知道。人們通過對兩個以上的個別具體事物進行的比較,既可以發現它們分別具有的不同規定和內容,也可以發現它們具有的共同規定和內容,然後把它們共同具有的規定和內容在思維中抽取出來並加以冠名,從而形成和產生了虛擬或觀念形態的一般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   具有唯一指稱作用的專用名詞所表述的認識對象就是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普通名詞所表述的認識對象就是一般具體事物或相對具體事物。   物質不僅是專用名詞所表述的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而且還是普通名詞所表述的一般具體事物或相對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所以說物質是各種具體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是各種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   物質不僅存在於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之中,通過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展現著自身的美麗,而且還存在於一般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之中,通過一般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展現著自身的魅力。因此可以說,具體事物是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每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規定,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組成的統一體。   每一個具體事物都具有區別于其它個別具體事物的自身特點,具有自身唯一性的規定,世界中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的具體事物。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是這樣,一般具體事物或相對具體事物也是這樣。   每一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相同於其它個別具體事物的共同點,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規定,世界中不存在兩個完全不同、沒有絲毫共同之處的個別具體事物。   每個具體事物總是從屬於一定的種、類、屬、組,具有一定種、類、屬、組成員的共性和普遍性規定。   個別具體事物是許多規定、性能、關係組成的統一體。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性能、關係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如果不承認個別具體事物的各種規定、性能、關係具有客觀實在性,人為地把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性能和關係同個別具體事物機械地割裂開來,個別具體事物就不是具有生命、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個別具體事物了。   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一般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是多種規定的綜和,是多樣性的統一,是處在一定外部聯繫和一定運動過程之中的認識對象。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關係、性能、規律、屬性就是具體事物具有的內容和組成部分。   各種事物是獨立於認識主體、認識行為之外的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客觀實在性規定是各種事物成為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的前提條件。作為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在邏輯上必然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沒有客觀實在性規定的空洞名稱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因此每個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和內容,都包含著物質。   如果用認識論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認識主體、認識過程和認識客體組成的統一體,是認識的總和。認識主體、認識行為或過程、認識客體或認識對象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如果說是世界僅僅是認識對象的總和,就不符合世界的客觀實際,就犯了片面性的認識錯誤。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認識行為和過程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都包含著物質。沒有客觀實在性規定、不包含物質的認識主體、認識行為、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是不可思議的。   物質是各種抽象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和組成部分   什麼是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同具體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認識對象,是相對抽象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組成的、具有客觀實在性規定的對立統一體。   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表述的認識對象都是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   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的思維分解體,我稱個別具體事物為元體,所以稱抽象事物為元分體。抽象事物或元分體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認識特徵。   每個抽象事物都具有自身內容的規定和存在範圍的限制。根據每個抽象事物內容和存在範圍的差別,我把抽象事物分為兩種具體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相對抽象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   什麼是相對抽象事物?相對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之一,是分別存在於不同個體、不同種類具體事物之中的特殊性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也是同一種類具體事物的每個成員具有的種或類的共性和普遍性規定。   普通名詞「人」表述的認識對象就是相對抽象事物。   亞里斯多德很早就發表了實體論。亞里斯多德指出:實體有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之分;個別物體是第一實體,個別物體具有的屬或種是第二實體。他說:第一實體「是其它一切東西的基礎,而其他一切東西或者是被用來述說它,或者是存在於它裡面」。在第二實體中,越接近第一實體它的實體性就越多。例如在描述一個人時,說他是「人」比說他是「動物」更接近於個別人,因為「人」這個種比「動物」這個屬,在更大程度上指出了個別人的特徵。   相對抽象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可以是同一個事物。「人」相對於「動物」來說具有更多的內容規定,更接近個別具體事物。「人」相對於「黑人」、「老人」和「女人」來說具有更少的內容規定,離個別具體事物更遠、更抽象。因此可以說「人」既是相對具體事物又是相對抽象事物。   為了繼承亞里斯多德實體論的認識成果,強調相對抽象事物同具體事物的一體關係,區分抽象事物或元分體的兩種具體存在形式,我稱相對抽象事物為元實體。   物質是相對抽象事物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是相對抽象事物的組成部分。   什麼是絕對抽象事物?   絕對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之一,是每個具體事物和每個相對具體事物都具有的一般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是存在於具體事物、相對具體事物或相對抽象事物之中的認識對象。   絕對抽象事物也被稱為一般抽象事物。絕對抽象事物或一般抽象事物來源於具體事物和相對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和相多抽象事物的組成部分。為了強調絕對抽象事物同具體事物、同相對抽象事物的一體關係,為了強調絕對抽象事物同元體、元實體的一體關係,我稱絕對抽象事物為元本體。   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處在普遍聯繫之中的,沒有任何存在範圍限制的認識對象。準確地說,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首先是人類已經接觸過、經驗過、認識過的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規律、性能、本質,其次它也必定是人類未知的一切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物質是絕對抽象事物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是絕對抽象事物的內容和組成部分。是人通過大腦的思維,從各種事物中發現和抽取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   每個具體事物、每個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和本質,都包含著物質。沒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不包含物質的具體事物或抽象事物是不可思議的。   物質是我們打開統一世界閉鎖大門的一把鑰匙。物質不僅可以把各種具體事物統一起來,而且還可以把各種抽象事物統一起來。可以使我們正確說明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係,解決哲學長期存在的基本問題,使哲學關於世界是統一的理論假設得到科學地證明。   物質同價值、意識、常名、常道、真如等名稱表述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能夠完全融合、相互包含的,是名稱不同身體完全相同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世界只存在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人們通過對各種事物進行思維,從其中發現和抽取出來的各種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名稱不同其它完全相同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雖然人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思維分解和思維抽象形成和產生的絕對抽象事物和元本體數量和名稱豐富多彩,但是不同名稱表述的認識對象都是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都是同一個元本體。如果兩個名稱不同的認識對象在內涵方面各自具有自身特點,那麼從形式邏輯上說它們就不能相互包容,它們各自的外延就是有限制的,就不符合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標準,就不是絕對抽象事物,就不是元本體。   凡是普遍存在於每一個具體事物之中的、沒有存在範圍限制的認識對象,不論人們稱它什麼名稱,都是能夠相互包容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學派所發現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除了名稱外沒有任何差別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作為科學概念,具有外延最大和內涵最小的形式邏輯規定。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存在範圍無限制、自身內容無規定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規定和限制。因此,我把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稱為無,無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別名。無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每個具體事物和每個相對抽象事物,每個元體和元實體都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外延,都是無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各種名稱不同的絕對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都包含著物質。物質是普遍存在於各種具體事物和各種抽象事物之中的絕對抽象事物。   為什麼以往的哲學研究沒有正確解決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確立無可爭議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因為古今中外的哲學研究都把介於具體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之間的相對抽象事物作為世界統一的基礎,把某種具體形式的相對抽象事物作為打開統一世界閉鎖大門的鑰匙,結果是既不能把世界萬物統一起來,也不能打開統一世界的閉鎖大門,只能站在統一世界閉鎖的大門之外一籌莫展。   不能科學嚴格地區分具體物質和抽象物質、個別物質和一般物質,不能嚴格區分相對抽象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是以往各種哲學理論研究普遍存在的嚴重缺陷,是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支大軍長期混戰的根本原因,是哲學社會實踐舉步維艱,不能解決社會發展提出的現實問題,滿足社會對哲學的需要,被社會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在兩千六百多年前的古代希臘產生的米利都學派是歐洲第一個唯物主義學派,由於產生在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城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斯(公元前624——547)、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546)、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5——525)。他們用一種具體的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本源:泰勒斯認為萬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是必定性的物質「無限者」,阿那克西米你認為是「氣」。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他認為萬物的本源不是水、也不是氣,而是更有變化性的「火」。他說:「火產生一切,一切都復歸於火」。   在中國古代的中殷、周之際已經出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色「五行」說,到了西周末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周幽王的史官提出「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把五行看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   樸素唯物論哲學所謂的「水、無限者、氣、火、五行,是模糊不清的認識對象,是介於具體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之間的相對具體事物或相對抽象事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不僅沒有界定「水、無限者、氣、火、五行」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也沒有正確認識「水、無限者、氣、火、五行」的本質和特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用「水、無限者、氣、火、五行」無法把世界萬物完全統一起來。   近代唯物論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產生的物質概念,比起古代樸素唯物論提出的「水、無限者、氣、火、五行」概念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存有嚴重的問題和缺陷。   物質這一詞語來源於本體、存在、實在、實體、有,是本體、存在、實在、實體、有的變形或別名。   近代唯物論哲學所謂的物質,是內涵和外延、本質和特徵模糊不清的概念,是個別物質和一般物質、具體物質和抽象物質的混合體,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混合體。   什麼是具體物質?   具體物質是具有自身內容規定,具有存在範圍限制,其大有外、其小有內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例如:處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哲學語言環境里的物質就是具體物質或個別物質。   具體物質不是世界統一的現實基礎。   什麼是抽象物質?   抽象物質是沒有自身內容規定,沒有存在範圍限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例如:處在「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上除了物質以外沒有任何事物」、「物質是世界統一的基礎」哲學語言環境中的物質就是一般物質或抽象物。   抽象物質或一般物質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列寧關於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   物質是抽象事物還是具體事物?如果說物質是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質和規定,那它就必然具有不可被人通過感覺器官感到的認識特徵。如果說物質「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器官感知的」,能夠「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具有具體事物的認識特徵,那麼這種物質就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體事物了。地球人都知道,任何個別具體事物都不具有絕對性,都不可能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列寧的物質定義混淆了物質和物體、抽象事物和具體事物的界限,沒有正確認識物質具有的抽象事物本質,沒有正確認識物質具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認識特徵,不是科學正確的物質定義。

物質的存在狀態

  高山、湖泊、空氣分別代表了物質的三種存在狀態。山是岩石構成的,岩石是固體。湖是水彙集而成的,水是液體。人們呼吸的空氣則是氣體。大多數固體是XX,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但是有些固體,如橡膠,它們的形狀卻可以改變。液體有固定的體積,但沒有確定的形狀。氣體沒有確定的體積和形狀,大多數氣體是看不見的。由於液體和氣體都能流動,所以稱為流體,物質之所以存在三種狀態,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分子運動的方式不同。

六態

  物質有六種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固態物質具有形狀和體積,它們的分子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液態物質也有體積,但沒有形狀,相比之下,它們的分子結合得要鬆散一些,因而液體可以被傾倒到一個容器中以測量它們的體積。氣體既沒有體積也沒有形狀,它們的分子會自由地移動,從而充滿任何一個可以封閉它們的容器。等離子態是由等量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組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一般是基態)。即處於不同狀態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種狀態。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態上,費米子則與之相反,更像是「個人主義者」,各自佔據著不同的量子態。「玻色一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由玻色子構成,其行為像一個大超級原子,而「費米子凝聚態」物質採用的是費米子。當物質冷卻時,費米子逐漸佔據最低能態,但它們處在不同的能態上,就像人群湧向一段狹窄的樓梯,這種狀態稱作「費米子凝聚態」。

氣態物質

  我們的生活空間被大量氣體包圍著。許多古人觀察到:風能夠將較細的樹榦吹彎了腰,燒開的水中會冒出氣泡。因此早期的哲學家相信有一種稱為「空氣」的元素存在,並具有上升的傾向。17 世紀時,托里切利證明空氣和固體、液體一樣具有重量。到了18世紀,化學家證明了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並且在化學反應中發現了許多氣體。這些新發現的氣體立刻就有了實際的應用,例如從煤中提煉出的氣體就可以產生光與熱。

液態物質

  液體的粒子會互相吸引而且離得很近,所以不易將固定體積的液體壓縮成更小的體積或是拉大成更大的體積。受熱時,液體粒子間的距離通常都會增加,因而造成體積膨脹。當液體冷卻時,則會發生相反的效應而使體積收縮。液體可以溶解某些固體,例如將食鹽放入水中,食鹽顆粒好像會漸漸消失。其實是因為食鹽溶於水后電離出鈉離子與氯離子,並均勻分佈在水中,形成一種水溶液。此外,液體還可以溶解氣體或其他液體。

固態物質

  固態物質具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則沒有。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例如擠壓或拉長可以改變固體的體積,但通常變化不會太大。大部分固體加熱到某種程度都會變成液體,若是溫度繼續升高則會變成氣體。不過有些固體在受熱之後就會分解,例如石灰石。晶體與金屬是最重要的兩種固體。

等離子態物質

  將氣體加熱,當其原子達到幾千甚至上萬攝氏度時,電子就會被原子"甩"掉,原子變成只帶正電荷的離子。此時,電子和離子帶的電荷相反,但數量相等,這種狀態稱做等離子態。人們常年看到的閃電、流星以及熒光燈點燃時,都是處於等離子態。人類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產生的高溫,切割金屬、製造半導體元件、進行特殊的化學反應等. 在茫茫無際的宇宙空間里,等離子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態。宇宙中大部分發光的星球內部溫度和壓力都很高,這些星球內部的物質差不多都處於等離子態。宇宙中絕大部分物質都處於等離子態,固液氣才是真正的比較稀少的物質狀態。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際物質里才可以找到固態、液態和氣態的物質。

凝聚態物質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70年前預言的一種新物態。這裡的「凝聚」 與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一般是基態)。即處於不同狀態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種狀態。   這個新的第五態的發現還得從1924年說起,那一年,年輕的印度物理學家玻色寄給愛因斯坦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關於原子的新的理論,在傳統理論中,人們假定一個體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別的,我們可以給一個原子取名張三,另一個取名李四……,並且不會將張三認成李四,也不會將李四認成張三。然而玻色卻挑戰了上面的假定,認為在原子尺度上我們根本不可能區分兩個同類原子(如兩個氧原子)有什麼不同。   玻色的論文引起了愛因斯坦的高度重視,他將玻色的理論用於原子氣體中,進而推測,在正常溫度下,原子可以處於任何一個能級(能級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階一樣從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大部分原子會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級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樓一樣。處於這種狀態的大量原子的行為像一個大超級原子。打個比方,練兵場上散亂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揮官的命令「向前齊步走」,於是他們迅速集合起來,像一個士兵一樣整齊地向前走去。後來物理界將物質的這一狀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它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這就是嶄新的玻愛凝聚態。

費米子凝聚態物質

  根據「費米子凝聚態」研究小組負責人德博拉·金的介紹, 「費米子凝聚態」與「玻色一愛因斯坦凝聚態」都是物質在量子狀態下的形態,但處於「費米子凝聚態」的物質不是超導體。   量子力學認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溫度時集體行為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費米子,得名于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另一類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學家玻色。這兩類粒子特性的區別,在極低溫時表現得最為明顯: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態上,費米子則與之相反,更像是「個人主義者」,各自佔據著不同的量子態。「玻色一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由玻色子構成,其行為像一個大超級原子,而「費米子凝聚態」物質採用的是費米子。當物質冷卻時,費米子逐漸佔據最低能態,但它們處在不同的能態上,就像人群湧向一段狹窄的樓梯,這種狀態稱作「費米子凝聚態」。

一般觀點

客觀實在

  (統計學家陳立功的評論:這個觀點有誤。「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是對「客觀實在」的修飾和限定。這是不恰當的,容易引起誤解。例如,思維和意識活動從形式到內容,無論內容本身是否反映其客體的客觀性,都是一種客觀實在且可以被思維和意識活動的主體即認知主體自己所感知並認識,但它們的特性是「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因此,對物質的哲學定義應該是未加任何修飾和限定的「客觀實在」。在這個最簡單而又廣義的定義下,思維和意識作為一種客觀實在也就可以成為一個認知行為中的客體因而也就有了可知性,因為一切客觀實在對於認知主體來說都具有可知性。這應該是認識論的哲學基礎之一。參見陳立功《論智慧的遞進結構與認知的邏輯流程》,醫學與哲學,1999,Vol 20,(9): 59 ~ 62.)

指金錢、生活資料等

  物質指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相對於意識而言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就好比具體與抽象的關係,物質就是一個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而意識是建立於物質之上,抽象的,又與物質相對的東西。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則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形象,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現象(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學中關於物質結構的學說相混淆。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能為人的感覺和意識所反映,但不可窮盡。物質概念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對物質的屬性、結構、形態等的新認識不斷證實和豐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   列寧的物質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包括意識本身,也是客觀存在。   理解的難點在於:意識的客觀存在性。   意識的客觀存在性,就在於意識首先是由於大腦本身的生理機制產生的。   沒有大腦的生理機制,不會有意識的存在。   產生意識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反映對象:簡單的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對象,用耳朵可以"聽"到的對象,用手可以"觸摸"到的對象等等,複雜的包括歷史、文化、心態等等只有用大腦去思考才能"反映"的對象。   所以可以簡單定義為:意識=大腦生理機制+反映對象   大腦的生理機制是物質的,所反映的對象是物質的,所以意識也是物質的。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

  物質 不依賴於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則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形象,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由同一種分子組成的物的最小單位簡而言之,就是組成各種形態,生命,乃至宇宙,的基本元素。   簡單點說就是實物粒子和場統稱物質或者有能量(質量)的統稱物質。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通常是有結構的,但是物質結構在層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單元,即德謨克利特式的「原子」是否存在?這是一個長期反覆爭論而又常新的課 題。當代幾種不同的量子引力,儘管對某些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但是關於這個問題從實質上來看,卻給出了一致肯定的回答。   超弦/M理論和圈量子引力是異曲同工的,都認為尺度為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的小圈是物質和空間微觀結構基本單元。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處被證明的。   普朗克長度是由引力常數、光速和普朗克常數決定的,它大致等於10的-33次方厘米,是一個質子大小的10的20次方分之一。   普朗克長度l=Gh/c^3=10^-33厘米   其中G為引力常數,h為普朗克常數,c為光速   超弦/M理論認為,構成我們世界的物質微觀基本單元是具有廣延性的弦和brane(膜),並非所謂的只有位置沒有大小的數學抽象點粒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 粒子,都是弦或brane(膜)的激發。弦和brane(膜)的線度是有限短的普朗克長度,它們正是構成我們世界的物質基本單元,即德謨克利特式的「原子」,這 是超弦/M理論為現今所有粒子提供的本體性統一。   圈量子引力給出了在普朗克標度面積和體積的量子化性質,即斷續的本征值譜,面積和體積分別存在著最小值。由於在圈量子引力中,脫離引力場的背景空間 是不存在的,而引子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因此脫離物質的純粹空間也就是不存在的。空間體積和面積的不連續性和基本單元的存在,正是物質微觀結構的斷續性和 基本單元的存在性的最有力論據。   總之,超弦/M理論和圈量子引力從不同的側面,對量子引力的本質和規律作出了一定的揭示,它們在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領域一致地得出了空間量子化和物質微觀結 構基本單元存在的結論。這無疑是人們在20世紀末期對我們世界空間時間經典觀念的重大突破,也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合的成果;同時更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上關於空間 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沒有無物質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無空間和時間的物質學說的一曲凱歌!

哲學中的物質概念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物質是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它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既是一是範疇,又是物體的集體表現形式,是客觀存在性的反映。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哲學中的物質定義有很多,這裡只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一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文中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列寧物質概念

  列寧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物質範疇的分析,給物質下了完整而準確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列寧的物質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內容:   1.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2.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3.物質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物質守恆定律

  1.早期的「質量守恆定律」(質能關係之前)   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叫做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體系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或者說,任何變化包括化學反應和核反應都不能消除物質,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原有形態或結構,所以該定律又稱物質不滅定律。   2.「能量守恆定律」   3.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   4.「信息守恆」(鄧宇等)

獨創性見解

  整體是一個正四面體   孫家軍   這是一篇描述思想的文章。   思想看不見、摸不著,是無質無形的存在,為了把這無形的東西表達出來,必須借助有形的東西,於是,除了借助文字之外,我還借助數學的數和形。   哲學思維的三種方式   對文化實行三分法可以分成宗教、哲學和科學;對宗教實行三分法可以分成宗天、宗地和宗人;對哲學實行三分法可以分成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對科學實行三分法可以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思維科學是科學領域中的一大門類,是通過研究動物特別是人類的思維活動進而研究整個世界的一門科學,因為這門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超複雜的巨系統,所以這門科學的知識體系也是一個超複雜的巨系統。心理學上把思維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三大類;又按思維過程借助的材料把思維分為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還依據思維路線的清晰程度把思維分為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並按思維的方向把思維分為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等等;還按創新多少把思維分為常規思維和創新思維,其實還有一種更加奇特的思維叫頓悟或靈感。總而言之,思維的品相繁雜、不可盡述。我這裡所說的哲學思維是超越各種具體思維之上的整體思維,是把各類各種具體思維包含在它的裡面又超越了各類各種具體思維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全景型、鳥瞰式觀察世界、觀察萬事萬物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它的品質是整體性,這種思維它的模式是辯證性,這種思維它的成果是普適性,我把這種思維方式稱之為哲學思維。思維方式是哲學的靈魂,哲學是時代的靈魂,一個哲學貧困的時代必然是一個缺少靈魂的時代,缺少靈魂的時代必然是宗教、哲學和科學三者不相稱的時代。在科學和宗教之間,存在著一個空曠而荒漠的地帶,這個地帶是哲學的領地。哲學不具備整體性、辯證性和普適性,哲學如何填充這空曠而荒漠的地帶,如何配得上被人們稱之為哲學?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要問: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西方到東方,聖哲先賢在開拓哲學這門關於世界本體的學問、關於世界觀的學問的時候,都採用過哪些思維方式呢?   一是連點成線的一維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我們把我們的思維對象看成一個渾然的、囫圇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它的裡面發現了一個依然是渾然的、囫圇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新的整體裡面又發現了一個照樣是渾然的、囫圇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的思維不斷穿越整體、穿越整體中的整體,步步逼近、層層遞進、以至無窮,直到找到被哲學稱之為本體的那個核兒。這種思維方式是哲學思維慣常使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比如辯證唯物主義教科書上開宗明義的那幾句話:「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能夠被認識的。」在這裡第一個整體是世界,在它的裡面找到了另一個整體是物質,在物質的裡面又找到了一個整體即運動,在運動的裡面找到了另一個整體即規律……這正是應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問題的一個事例。我們大家兒童時代都愛聽故事,講故事的人開言便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老和尚的徒弟是一個小和尚……」這種簡單的大環套小環講故事的方法,一下子就把聽故事的人帶進一個幽深的境界,它的內核其實是連點成線的一種思維方式。曹雪芹是一位寫故事的大師,一部未完的《紅樓夢》給我們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曹雪芹最擅長用這種思維方式來構建一個大的故事,或者構建一個故事的開頭。一座大荒山,山裡一個無稽崖,崖上一個青埂峰,峰下是女媧曾經煉石的一片開闊地,地上遺棄著一塊不能補天的大石頭,大石頭跟前來了一僧又一道……整部書便是以這種模式開的頭。寫故事必寫人物,曹雪芹筆下人物超過300,但是第一個人物仍然是用這種思維方式開的頭:有個地方叫姑蘇,姑蘇有城名閶門,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葫蘆廟,廟旁住著一對夫妻,夫妻只有一個女兒,女兒名字叫英蓮。用連綿不斷的點連成的線引出了全書的第一個人物——甄英蓮。說遠了,該收筆了,我舉這些例子無非是想說明,有一種非常有用的哲學思維方式,我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體檢報告單提示谷丙轉氨酶低或者增高是說明什麼?醫生一文解釋
  • 中年人盡孝,說易行難,漸行漸難
  • 惡性肝癌≠死亡,60歲高齡老人在草莓醫院重獲新生!
  • 你分得清過敏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醫生:可從4點來判別!
  • 高血壓會影響備孕嗎?
  • 男生國字臉適合剪什麼髮型
  • 化妝品.~~擺脫姐姐們推薦了。
  • 20歲了,乳房還能發育嗎 生長空間是多大?
  • 有誰知道做剁辣椒魚頭
  • 是不是當時就會破,當時就出血,我怎麼才能知道我的處女膜破了沒有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