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動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變成可以被肌體吸收養料的過程;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在消化酶作用下轉變成能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亦比喻掌握和吸收知識。
詳細解釋
1. 熔化,消融。 《釋名·釋天》:「火,化也,消化物也。」《朱子語類》卷九四:「但言消化卻富貴貧賤之念,方能齊。」《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未刻消化煙土,至晚共化一百七十箱。」 魯迅 《野草·雪》:「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裡居人的火的溫熱。」 2. 謂動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變成可以被機體吸收的養料的過程。 晉 王羲之 《雜帖》:「前卻食小差,數數便得疾,政由不消化故。」《法苑珠林》卷一一四:「食不消化,恆常嘔逆。」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故嘗謂檳榔之功有四……四曰:飽能使之飢,蓋食后食之,則飲食消化,不至停積。」 元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一折:「我喫的這茶飯有難消化。」 茅盾 《多角關係》十三:「閉著眼睛,讓胃里的魚翅雞鴨之類且消化一下。」 3. 比喻對知識、事物等的理解吸收。 洪深 《民間的戲劇藝術》:「當它接受過旁的東西以後,像我們原先說的,它立刻吸收消化而變成自己的東西了。」 老舍 《柳屯的》:「我總以為人究竟不能勝過一切,誰也得有消化不了的東西。」 浩然 《艷陽天》第五八章:「 焦田 給他們念,他們一句一句地聽,一字一字地記,一點一滴吸收消化。」概述
消化(digestion)是機體通過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塊的、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分解為能被吸收的、分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化學物質的過程。其中,通過機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稱為機械消化;通過消化酶的作用,把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稱為化學消化。消化消化
有利於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XX血液和淋巴——吸收,從而為機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消化過程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前者指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如口腔的咀嚼,胃、腸的蠕動等)把大塊食物磨碎;後者指各種消化酶將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如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脂肪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多糖水解為葡萄糖等。消化可分為細胞內消化和細胞外消化。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攝入的食物在細胞內被各種水解酶分解,稱為細胞內消化。多細胞動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攝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細胞外消化。細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學組成較複雜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即使在高等動物(如人)的體內,仍部分保留著細胞內消化,如白細胞吞噬體內異物並在細胞內把異物溶解等。 機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素的結構總稱消化系統。消化系統分為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等各段;消化腺則有唾液腺、胃腺、小腸腺、胰腺和肝臟等。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素和排出食物殘渣。此外,消化粘膜上皮製造和釋放多種內分泌激素和肽類,與神經系統一起共同調節消化系統的活動和體內的代謝過程。醫學記載
消,削減、減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體體積的減少,也用於描述無形的物質、能量、時間的減少。消從水字邊,原指固體的冰雪體積減小,變成液態的水。消的同音同義詞「銷」和同義詞「爍」描述的就是固體的金屬融化成液態。 消在《黃帝內經》中使用很廣泛。如形容腦髓骨髓減少——《靈樞·決氣》:「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靈樞·癰疽》:「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陽留不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形容人體消瘦——《素問·瘧論》:「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髮泄。」《素問·風論》:「其熱也則消肌肉。」《靈樞·五變》:「熱則消肌膚。」 形容有形或無形病邪消失——《靈樞·刺節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 形容氣的耗減——《素問·舉痛論》:「悲則氣消。」《素問·陰陽別論》:「是故剛與陽,陽氣破散,陰氣乃 回到我們所說的消化的主題——《靈樞·五變》:「胃中熱則消谷。」《靈樞·大惑論》:「谷消則善飢。」《靈樞·經脈》:「其有餘于胃則消谷善飢。」 總體來說,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也就是所謂的消到了極處,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滅。但是根據能量守恆的原理,這種量變導致了質變,「化」就應運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轉化,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我們常說的天地造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莊周化蝶,都是這個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塊的肉,成條的面,成顆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經過我們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這就是消的過程。大塊的豬肉消磨得再小,它還是豬肉。當它經過酶的作用重新組合,變成人體的組織的時候,這個過程就被稱作「化」了,這就是「吃豬肉長人肉」了。 有的病人食慾不振,吃不進東西;有的則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麼拉什麼,這都是不消。消且不能,更談不上化了。這一般是陽明胃腸出了問題,以實寒、虛寒為多見。 還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卻嘔心瀝血,日夜操勞,處在虛性亢奮狀態,比如諸葛亮、雍正皇帝、李賀之類。他們屬於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過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來提前透支生命了。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古人稱為消渴。病人身體在逐漸消瘦,體力在下降,尿量卻在增多。再如古代著名的老將廉頗,到了老年飯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頓飯的功夫就拉了三回屎,其特點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攝入的營養轉化成自身的組織和能量。還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過多拉屎撒尿,卻不停地長肉長脂肪。這也屬於能消不能化,問題出在少陽,即三焦和膽的功能衰弱,無法把有形的物質轉化成能量。 在這裡我特別要講講對於水的消化。千萬別以為,喝水就能直接補充體液,如果沒有小腸泌別清濁、膀胱的氣化蒸騰,那些水要麼穿腸而過,要麼畜積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乾燥,或喝涼水也長肉的例子不勝枚舉。我歷來反對不分青紅皂白早晨起來先灌自己兩杯水的做法,也反對輸液。水和水不一樣,起碼應把輸的液體溫度加熱到和人體體溫相當。 消飲食的功能在於陽明胃和大腸,化食的功能在於少陽三焦和膽,化水的功能在於太陽小腸和膀胱。六腑為陽,飲食屬陰,陰陽和合,生機盎然。消化系統的進化
原生動物
在動物進化過程中,消化系統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原生動物的消化與營養方式有3種:①光合營養,如眼蟲體內有色素體,能通過光合作用獲取營養,而沒有特殊的消化器官;②滲透性營養(腐生性營養)。通過體表滲透,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呈溶解狀態的物質,也沒有分化的消化器官;③吞噬營養,大部分原生動物能直接吞食固體的食物顆粒,並在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食物泡與細胞內的溶酶體融合后,各種水解酶遂將食物消化。有些原生動物,如草履蟲,其細胞內具有胞口、胞咽、食物泡和胞肛等細胞器。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內胚層細胞所圍成的原腸腔即其消化腔。這種消化腔有口,沒有肛門,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也由口排出。這種消化系統稱為不完全消化系統。腔腸動物兼有細胞內和細胞外消化兩種形式,如水螅,以觸手捕捉食物后,經過口送入消化腔,在消化腔內由腺細胞分泌酶(主要是蛋白質分解酶)進行細胞外消化,經消化后形成的一些食物顆粒,再由內皮肌細胞吞入,進行細胞內消化。線形動物
線形動物的運動加強了,食物也變得複雜起來,消化系統進一步分化。其原腸腔的末端,外胚層內褶,形成后腸和肛門。使食物在消化管內可沿一個方向移動。消化管也分成一系列形態和功能不同的部分。如環節動物蚯蚓的消化管在口腔、咽、食管之後,有一膨大的嗉囊,可以暫時貯存食物;其後為厚壁的砂囊和細長的小腸,是對食物進行機械粉碎和酶解的主要場所;消化管的末端則主要貯存消化后殘渣。 由於消化管中出現了膨大的部分,這就使動物可以在短時間內攝入大量食物,不再需要連續進食,從而獲得時間去尋找新的食源。如金錢蛭的嗉囊容量很大,一次吸血可供胃和腸幾個月的消化。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高度分化,形成了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大部分脊索動物如頭索動物的文昌魚,其消化管只包括3部分:口腔、咽和一個沒有明確界線的管狀咽后腸管。脊椎動物咽后腸管逐漸分化成一系列在解剖上和功能上可以區別的區域,即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在進化過程中口腔和咽的變化最明顯。這種變化與動物從水生進化到陸生有關。魚類和兩棲類還沒有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結構——齶,口腔和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爬行動物(鱷除外)和鳥類的口腔頂部出現了一對長的皺褶,形成一導致空氣從內鼻孔到咽部的通道。鱷和哺乳動物的鼻和口腔才被齶完全分開。魚類的食管很短,在進化過程中隨著咽變短和胃下降到腹部,食管變得越來越長。鳥類的食管有一個膨大的部分叫做嗉囊,其功能是暫時貯存食物和軟化食物。胃是消化管的明顯膨大部分,食物在這裡初步進行消化。圓口類以上的脊椎動物都有胃,但其大小和形態隨食物的習性而各異。鳥類的胃分為兩部分,前面的叫腺胃(前胃),分泌消化液;後面的叫肌胃或砂囊,肌胃借助於鳥類經常吞食的砂粒來磨碎食物,幫助消化液更好地發揮作用。哺乳動物中的反芻類胃很大,常分成幾個部分而構成復胃,如牛的胃可分為4個部分(見反芻胃),復胃中生活著大量的細菌和纖毛蟲,對於纖維素的消化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復胃的食草動物如馬、兔等,其小腸和大腸交界處出現發達的盲腸,具有復胃的功能。胃後為腸,一般可分為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腸等部分。食草動物的腸比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的腸長得多。鳥類的腸相當短,直腸極短,不貯存糞便,是對飛行活動的適應。發育過程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雖因動物的種類不同而有一些差異,但其基本形態非常相似。 個體發生:胚胎發育到一定時期,扁平的胚盤便卷折成圓筒形,內胚層被捲入筒狀的胚體內,成為一個盲管,從而形成了原始的消化管。原始的消化管一般可分為3個部分:頭端部叫前腸,尾端部分叫后腸,與卵黃囊相連的中段叫中腸。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前、中、后腸又分化成各消化器官。 一般在胚胎髮育的第四周,前腸衍化為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腸三分之二的部分;中腸衍化為十二指腸的后三分之一部分以及空腸、迴腸、盲腸、闌尾、升結腸和橫結腸的前三分之二;后腸衍化為橫結腸的后三分之一以及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和肛管上段。 在前腸頭端的腹面,有一個由內外胚層直接相貼而成的圓形區域,叫做口咽膜。口咽膜的外周高起,中央凹陷,叫做口凹。在胚胎髮育的第四周,因為口咽膜XX,口凹與前腸相通,所以原始的口腔與鼻腔是相通的,一直到胚胎髮育的第八周末,由於齶的形成,口腔和鼻腔才被分隔開來。齶的形成是由兩側向中線生長愈合而成。在胚胎髮育中,如果兩側齶突未能在中線合併,便產生齶裂的畸形。 后腸末端為一膨大的部分,叫做泄殖腔。在胚胎的第七周,由間充質形成的隔將泄殖腔分為背側的直腸和腹側的尿XX竇。直腸末端由肛膜封閉,肛膜外周突起,中央凹陷,叫做原肛。第八周時原肛XX,腸腔與外界相通,直腸的末端部分叫做肛管。肛管下部由原肛形成,其上皮屬於外胚層。 原始消化管分化為上述各段的同時,胰、肝和牌也從原始消化管上皮中分化出來。肝和胰都是從腸的內胚層發生的,它們的原基都出現于胚胎髮育的第四周。脾是從胃背側系膜的間充質團發生的,以後完全獨立而與胃無關。 消化管 有兩處膨大——胃和降結腸,它們分別具有貯存食物和糞便的功能。人消化管總長約6~7米,其中從門齒到胃出口部約長75厘米,小腸長4~5米,結腸約1米,直腸約20~25厘米。 組織解剖消化管壁的構造,除口腔外,一般可分4層,由里向外,依次為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和外膜。粘膜經常分泌粘液,使腔面保持滑潤,可使消化管壁免受食物和消化液的化學侵蝕和機械損傷。消化管有的部位上皮下陷,形成各種消化腺,大部分消化管粘膜均形成皺褶,小腸粘膜的皺褶上還有指狀突起——絨毛。這些結構使消化管的內表面積大大增加,有利於吸收,故粘膜層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結構,粘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含有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有些部位的粘膜下層中沒有腺體。消化管的肌層除口腔、咽部、食管上1/3以及肛門等為骨骼肌外,其餘大部分消化管的肌層均為平滑肌。哺乳動物消化管內食物化學性消化的概況
消化管 | 消化腺 | 消化液 | 分泌量(升∕日) | 消化酶 | 被消化物質 | 消化產物 |
口腔 | 唾液腺 | 唾液 | 1.0~1.5 | 唾液澱粉酶 | 澱粉 | 麥芽糖 |
食管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
胃 | 胃腺 | 胃液 | 1.5~2.5 | 胃蛋白酶
凝乳酶(成體無) | 蛋白質 | 多肽 |
小腸 | 肝臟
胰腺 小腸腺 | 膽汁
胰液 腸液 | 0.8~1.0
1.0~1.5 1.0~3.0 | 無
胰澱粉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胰脂肪酶 腸肽酶 蔗糖酶 乳糖酶 麥芽糖酶 腸脂肪酶 | 脂肪(被乳化)
澱粉 蛋白質 蛋白質 脂肪 多肽 蔗糖 乳糖 麥芽糖 脂肪 | 麥芽糖
多肽 多肽 甘油※ 、脂肪酸※ 氨基酸※ 葡萄糖※ 、果糖※ 葡萄糖※、 半乳糖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
大腸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