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按摩 【拼音】ànmó 【注音】ㄢˋ ㄇㄛˊ 【英譯】 [give massage] 【基本解釋】用手或器械來回摩擦、揉捏或敲打身體的表面部分的行為,用於治療目的。詳細解釋
亦作「 按摩」。 1.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以促進血液循環,通經絡,調整神經功能。《素問·血氣形志》:「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韓詩外傳》卷十:「 子同 葯, 子明 灸陽, 子游 按摩。」《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按摩法: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百喻經·師患腳付二弟子喻》:「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 宋 陸遊《閑中作》詩:「呼童按摩罷,倚壁欠伸餘。」 (2).指一般的揉摩。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 趙得寶 怯痛地叫了一聲,他的左手連忙去按摩著右胳臂。」中醫學名詞
概念
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這種方法,叫做按摩療法。 中國史記上記載先秦時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按摩專著,當推《黃帝按摩經》(十捲,見《漢書·藝文志》),可惜早已失傳。但現存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在許多地方談到按摩:如《血氣形志篇》、《異法方宜論》等。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肢體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濕症和寒熱等症。歷史
按摩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方法。按摩,又稱推拿,古稱按磽(指按摩矯捷,舒暢筋骨)、案杌(案,通按;杌,通玩。案杌,即按摩)等,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逐漸總結認識和發展起來的。 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在生產勞動時或與野獸搏鬥中,必定有一些外傷發生。出現疼痛,他們自然地用手去撫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損傷出血時,人們便本能地用手按壓以止血;當損傷使局部部位隆起時,人們又本能地通過撫摩、揉動使隆起變小或消失,從而緩解了腫痛。另外人們發現,用石片等刮擦某些部位能緩解一些特定的病痛,人類本能地重複應用一些能夠祛病的撫摸按揉手法,經過時間的延續,這些手法得到發展和積累。在長期的認識實踐過程中,按摩逐漸從無意識的偶然動作演變成為人們自由運用的系統的治療方法。約在幾千年前,我國祖先就為按摩奠定了基礎,並逐步形成我國的按摩學科。 從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按摩」的文字記載。在中國古代文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說:「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藥……而以橋引、案杌、毒熨等法」。這些記載中的「案杌」、「橋引」 都指的是按摩。 春秋戰國及其以前時期,《莊子》、《老子》、《旬子》、《墨子》等著作也提到了鍛煉及自我按摩的方法。《周禮疏》中記載的扁鵲治愈虢太子屍厥的醫案,不僅說明這種綜合XX產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說明按摩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漢時期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共36卷162篇,其中《素問》9篇論及按摩,《靈樞》有5篇論述按摩。《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對按摩療法有了較為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繼承和發揚按摩奠定了理論基礎。《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中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在治療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記載,《九針》中的「圓針」,既用於針灸,也用於按摩,常配合使用。秦漢時期,按摩已經成為人民醫療上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皇帝岐伯按摩十捲》(已佚)在此時期問世。《內經》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記載,《九針》中的「圓針」,既用於針灸,也用於按摩,常配合使用。 在三國時期,開始形成按摩與導引、外用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出現膏摩、火灸。名醫華佗曰:「傷寒得始,一日在皮膚,在膏摩火灸即愈。」他還根據虎、鹿、熊、猿、鶴是動作,創造了最早的按摩導引術--五禽戲。 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科,又相應建立了按摩醫政。《隋書.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記載,這說明隋代已設有按摩博士的官職。《舊唐書.職官志》載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師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師和按摩工的協助下,知道按摩生學習按摩導引之法,開始了在官府重視下有組織地開展按摩教學活動。此時有按摩專著問世,如《按摩導引經十捲》。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末均有導引按摩之法;《千金要方》雲「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鹵上及足心,甚逼風寒。」;《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系統的按摩療法。 宋、金、元時期,按摩療法得到了進一布的發展。這時,不僅其治療範圍擴大了,而且還將按摩用於婦科催產。宋代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間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嚀間生一男子。」這說明當時按摩對處理難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到了明代,太醫院將按摩列為醫政十三科之一。隨著按摩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按摩專著相繼問世,以小兒推拿方面的專著居多,如中國現存最早似的小兒按摩書籍《小兒按摩經》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禮教佔據統治地位,認為按摩「有傷大雅」,屬勞力者的「賤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術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於按摩療效顯著,故在民間仍有發展,特別是小兒推拿比較盛行。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小兒推拿專著,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的《優科推拿法》、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張振鈞的《釐正按摩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這一時期對傷科病也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醫宗金鑒》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隨著經驗的豐富,在理論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按摩的治療法則和適應證也有可較為系統和全面的論述。 國民政府崇尚西醫,1929年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方針,又在1936年提出「國醫在科學上無根據」,一律不許執業,從而排斥了中醫的社會地位,按摩更被人們視為醫家小道。於是,從事按摩行業者寥寥無幾。與此相反,巫神之道卻趁機行事,假借按摩手技為其說教塗脂抹粉、故弄玄虛,嚴重歪曲了按摩療法。真正的按摩療法僅僅停留在家傳口授的窘地。 1949年以後,各地辦起了按摩推拿學校、專科醫院。按摩推拿的治療範圍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時還開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機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歷史文獻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療法》、《中醫推拿講義》、《中醫按摩學簡編》、《中醫按摩臟腑圖點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專著。 20世紀70年代末,進一步重視中醫的發展,其中按摩教育和醫療機構也紛紛建立或恢復。上海、北京、河南、陝西、山西等市相繼恢復興辦了按摩學校,一些中醫院校增設了針推系,培養了數已千計的按摩人才。1980年代,長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中醫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相繼開辦了盲人按摩大專班和本科班。1990年代,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了中國盲人按摩中心對盲人保健按摩和醫療按摩實施規範化行業管理。分類
概述 從按摩的內容上,可分為醫療按摩、保健按摩、運動按摩。 醫療按摩 又稱推拿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主要應用按摩以達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療法。除治療外科病(即傷科按摩)外,還可治療內科疾病(婦科、內科、兒科等),對於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發育性疾病療效甚好。 目前從事醫療按摩的主要是盲人按摩醫院、盲人按摩診所,以及中醫院下設的按摩理療科。 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醫者運用按摩手法,在人體的適當部位進行操作所產生的刺激信息通過反XX方式對人體的神經體液調整功能施以影響,從而達到消除疲勞,調節體內信息,增強體質,健美防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術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頸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動作輕柔,運用靈活,便於操作,使用範圍甚廣,不論男女老幼、體質強弱、有無病癥,均可採用不同的施術手法,進行保健按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們的健康的需要,各種保健按摩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如國內的保健按摩、小兒保健按摩、美容按摩、減肥按摩、國外還有旅遊按摩、情景按摩、寵物按摩等。現代保健按摩許多借助按摩器械,廣泛用於家庭生活中! 運動按摩 體育與衛生相結合,兩者必將相互促進和發展,按摩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也就隨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運動按摩。 運動按摩是以調整和保護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增進和發展運動員潛在體能,達到運動成績為其目的。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實踐表明,它為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所起的作用和意義已越來越顯得重要了。 1.運動前按摩 體育運動一般分為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在這些活動之前進行的按摩,稱為運動前按摩。它能促使人體的神經、肌肉、關節、內臟器官和心理情緒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面對的運動的和心理的負擔,從而預防傷病菌,提高體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2.訓練前按摩 運動訓練前的按摩,要求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作業的能力;幫助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有得於預防疾病,促進人體各系統的器官都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參加的運動活動。在具體操作上,必鬚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以及運動員的個體特點進行。一些能量消耗較多的運動項目,中長跑、游泳、自行車、籃球、足球、排球等,如採用按摩的方法,來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準備活動,這就為運動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賽前按摩 運動競賽前的按摩,名賽前按摩。通常在起賽前 15 ~30 分鐘完成。有時,當運動員在接到競賽的通 知時,就出現了賽前狀態,有的人會出現不良情況,需要進行醫學處理,這就是說,需要在競賽前若干天就進行按摩。例如,競賽前,運動員過分緊張,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夢易醒,或惡夢不安等,影響運動員的睡眠休息。由於夜不得眠,出現白晝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食慾不佳等癥狀。這將影響運動員參加競賽時所必須的良好競技狀態。出現這種情況時,就應該進行鎮靜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時間較長,癥狀更劇的運動員,在用上法按摩之外,還要按摩氣沖穴,掐、揉神門穴,掐行間穴等。所有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過重,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度。通常要進行 20 分鐘,或更長的時間。起賽前狀態,運動員在起賽前過度XX,坐立不安,情緒激動,脈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現多尿,動作的準確性和協調性也受到不良影響,其結果是妨礙運動技術水平的充分發揮。 4.運動后按摩 激烈的運動訓練或競賽之後,運動員的神經、體液、循環、呼吸、消化、代謝和酸鹼平衡等方面,都要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時破壞了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達到新的平衡,這個新的平衡,通常都標志著機體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內環境各機能系統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有時出現遲緩環節, 一般的表現有:精神過度緊張,失眠,肌肉緊張,疲勞等。運動后的按摩,可以促使這些現象消除,加速內環境達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對運動負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對後面運動負荷的準備。 運動后按摩所採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均應根據運動員的體質、性別、運動項目的特點,特別是要求根據運動后反應出來的情況(如頭昏脹、欲嘔、四肢乏力、肌緊張、失眠等)來決定。需要遵守個別對待的原則,不可千篇一律。我們通常採用的手法,有撫摩、揉捏、推壓、振動和抖動等。對體質強壯,肌肉戚豐滿者,按摩力量應當重些,時間應當長些;反之,用力則要輕些,時間應當短些。運動員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常採用經穴按摩,其手法是按、壓、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氣血,內外通達,平衡陰陽,使運動能力得到較快的恢復,並有所提高。 運動后的全身按摩:通常是一周一次的進行。在訓練后休息1~2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後進行。最好是在溫水浴后,在溫暖、清靜的室內進行。運動員舒適地躺在床上,裸露被按摩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順血液和淋巴迴流的方向進行按摩。使用揉捏、推壓、搖晃、抖動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輕。同時根據各個部位的疲勞情況,循經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調和氣血,更快地消除疲勞。如按摩進行到運動員快要入睡,應停止按摩,給被按摩者輕輕蓋上被子,以防止感冒。運動員睡醒之後,便會精神飽滿,全身舒適。特點
按摩簡單易行,不需要什麼特殊設備,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經濟實惠,健康生活。 按摩根據其作用主要分為保健類按摩和休閑類按摩和治療類按摩三大類,保健類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復肌肉神經的活力,擺脫亞健康狀態,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壓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療性按摩主要是治療一些肌肉神經的損傷,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傳統中醫手段,經過一定得療程,達到康復和好轉的目的,目的是強調治療后的效果,促進機體恢復的目的。典型的有中醫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對技師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要求較高。休閑型按摩:主要強調對人體精神的放鬆,除按摩手法外,強調人對視,聽,嗅等感覺氛圍的整體影響,通過柔和舒適的裝潢,燈光,優美的音樂,和輕新芳香的空氣,營造一種高雅舒適的氛圍,是歐美國家人士和商務活動的首選:典型的有歐式精油按摩。優點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奮,起到XX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靜劑的作用。 由於按摩有利於循環系統和新陳代謝,對於一般慢XX或身體過度虛弱的患者,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對於不便吃藥的孩子,按摩可增強小兒體質,起到預防保健作用。對於某些複雜疾病,還可配合針灸、藥物治療。但是,對於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臟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腫瘤,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穿孔、膽道蛔蟲引起的膽囊炎等,發病凶急,應速去醫院急診。適應症
按摩治療的範圍很廣,在傷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可以適用,尤其是對於慢XX、功能性疾病療效較好。外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上肢部傷筋(肩關節周圍炎、肱骨外上踝炎、腕關節扭傷、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脊柱部傷筋(落枕、頸椎病、胸椎小關節錯縫、胸脅迸傷、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后關節紊亂症等)、下肢部傷筋(梨狀肌綜合征、膝關節骨XX節炎、踝關節扭傷、跟痛症等)等。內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心腦系病癥(不寐、中風後遺症等)、脾胃腸系病癥(胃痛、泄瀉、便秘等)、肝膽系病癥(脅痛等)、其他病癥(頭痛、口眼渦斜、青少年近視、兒童弱視、兒童多動症、兒童自閉症、兒童XX症、焦慮症、憂鬱症等)等。再生障礙性貧血婦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月經病(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產後病(乳癰等)、婦科雜症(乳腺小葉增生、更年期綜合症)等。兒科按摩學
治療範圍包括感冒、發燒、咳嗽、厭食、疳積、嘔吐、腹瀉、便秘、遺尿、夜啼、肌性斜頸等。傳統按摩與電指按摩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按摩也與時俱進。目前,除傳統的按摩外,還產生了新的按摩方式——電指按摩。這種按摩方式療效更加明顯。注意事項
一般注意事項 1.按摩者的雙手應保持清潔、溫暖、指甲應修剪,指上不戴任何裝飾品,以免損傷被按摩者的皮膚。 2.為了按摩順利進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體位應便於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應充分放鬆。 3.全身按摩時應注意操作方向,要順著血液和淋巴液迴流的方向。 4.按摩時,要注意順序,用力要由輕到重,再逐漸減輕而結束。適應症
扭傷、關節脫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前頭後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關節疼痛)。顏面神經麻痹、顏面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XX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症。 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症、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慢性腹瀉、遺尿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症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 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XX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症。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主要手法 手法分類 按摩手法大致分為7類: 1.擺動類手法:一指禪推法、各種振法、各種揉法、各種抖動法等。 2.摩擦類手法:推法、運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擠壓類手法:按、點、壓、掐、捏、抓、彈法等。踩背
4、叩擊類手法:各種拍法、擊法、點穴法等。 5.運動關節類手法;各種搖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頂法等。 6.複合類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顫法、點按法、牽抖法、旋轉法、搖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臟按壓法、背法、踩躋法等。 按摩的常用十七種手法: 1. 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擊法 9、抖法 10、運拉法 11、拿法 12、滾法 13、刮法 14、掐法 15、彈筋法(提彈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順筋法)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於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作用,可用於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按摩穴位
2.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後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併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于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鎮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溫度,增強關節韌帶的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於按摩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插用於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著力于皮膚上。 2.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於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於關節、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摩動,手腕要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 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併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於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 搓法 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鬆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著力于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採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后,若採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 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鬆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複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於經絡穴位,臨床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複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后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於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緊、也用於關節處,如腕關節、踝關節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示、中、環指面著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而持續,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摩法 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活血散瘀和鎮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緩和舒適,常用於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癥。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 2.肘關節要微屈,腕關節要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調的環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鐘頻率約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拍擊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神經肌肉XX性的作用。多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處。緩緩的拍打和叩擊,常用於運動后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時間短的切擊。,常用於運動前提高神經肌肉XX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併攏,拇指伸直,其餘四指的掌指關節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向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併攏,尺側面向下。 2. 兩手有節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著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叩擊時肩、肘、腕要放鬆;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張,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調、連續、靈活。 抖法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具有疏筋通絡、放鬆肌肉、滑潤關節的作用。多用於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常用於消除運動后肌肉疲勞,是一種按摩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 1.用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 運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近端肢體,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潤關節,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及頸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屈伸不利等疲勞性酸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者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近端肢體。 2.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的運拉法。 (1) 肩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後使肩關節作外展、內收、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2)肘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后,然後使肘關節屈伸及旋轉運動。 (3)腕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後使腕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髖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髖、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後作髖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和環轉運動。 (5) 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關節上,然後使膝關節作屈伸與旋內旋外等運動。 (6) 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後作踝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二)動作要領 1.運拉時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動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動範圍內做到由小到大。 2.作環轉運動時,可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 拿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於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於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 2. 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鬆,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后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 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附著于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此為滾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和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本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較廣,適用於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較肥厚的部位,常用於治療運動損傷及消除肌肉疲勞。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手指背側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鬆,肘關節微屈約120°,即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后時向外滾動約80°,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時向內滾動約40°。 2.著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約140次。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的手法為刮法。松解粘連,消散瘀結,改 善病變部位的營養代謝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常用於治療髕骨張腱末端病。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幣、匙等代替)著力于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二)動作要領 1.刮動時用力要均勻。 2.刮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 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