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
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基本介紹
味精又稱味素,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鹼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是一種無臭無色的晶體,在232°C時解體熔化。谷氨酸鈉的水溶性很好,溶解度為74克谷氨酸鈉。為什麼叫「味精」
味精,又名「味之素」,學名「谷氨酸鈉」。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為谷氨酸和食鹽。 我們每天吃的食鹽用水沖淡400 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 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鈉鹽,用於水稀釋30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因而得名「味精」。 谷氨酸鈉(C5H8NO4Na),又叫麩氨酸鈉。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 味精是採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由糧食製成的現代調味品。味精
IUPAC英文名
sodium (2S)-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CAS號
142-47-2 PubChem 85314 SMILES C(CC(=O)O)C(C(=O)O-)N.[Na+]化學式
C5H8O4NNa·H2O摩爾質量
187.13g mol-1外觀
白色結晶粉末熔點
225℃在水中的溶解度
易溶於水主要成分
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谷氨酸的鈉鹽。是一種無嗅無色的晶體,在232℃時解體熔化。谷氨酸鈉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鈉。 味精於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發現並申請專利。純的味精外觀為一種白色晶體狀粉末。當味精溶於水(或唾液)時,它會迅速電離為自由的鈉離子和谷氨酸鹽離子(谷氨酸鹽離子是谷氨酸的陰離子,谷氨酸則是一種天然氨基酸)。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還有如果在鹼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鮮味
味精通過刺激舌頭味蕾上特定的味覺受體,比如說氨基酸受體T1R1/T1R3或谷氨酸受體,如:代謝性谷氨酸受體(mGluR4和mGluR1)以帶給人味覺感受。這種味覺被日本人定義為鮮味,但是這種日式的鮮味和中國人熟知的五味中的鮮味有明顯的區別。營養成分
營養素含量 (每100克)熱量(大卡) 268.00碳水化合物(克) 26.50脂肪(克) 0.20蛋白質(克) 40.10纖維素(克) 0.00維生素A(微克) 0.00維生素C(毫克) 0.00維生素E(毫克) 0.00胡蘿蔔素(微克) 0.00硫胺素(毫克) 0.08核黃素(毫克) 0.00煙酸(毫克)0.30膽固醇(毫克) 0.00鎂(毫克) 7.00鈣(毫克) 100.00鐵(毫克) 1.20鋅(毫克) 0.31銅(毫克) 0.12錳(毫克) 0.67鉀(毫克) 4.00磷(毫克) 4.00鈉(毫克) 8160.00 (因味精為谷氨酸鈉所以鈉含量最高)硒(微克) 0.98發現
發現簡史
儘管味精廣泛存在於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於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了一種,昆布(海帶)湯蒸發后留下的棕色晶體,即谷氨酸。這些晶體,嘗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但很不錯的味道。這種味道,池田在許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在海帶中。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 味精,學名谷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里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餚更加鮮美可口。我國味精的發明歷史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準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按照北洋政府的專利法,吳蘊初的味精專利可以享有5年的專利保護。1926年,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的專利,希望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此後,國內各地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國貨味精市場極大繁榮,日本的「味之素」除了在日本關東軍佔領的我國東北地區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一九二五年,因有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相助,日貨更受抵制,本來無力與味精競爭的味の素更趨頹萎,連南洋的華僑也棄日貨味の素,改用了國貨味精,XX了「天廚」。佛手牌味精不但打入了南洋各國市場,而且很快就成了該市場的緊俏商品。獲得多次世博會大獎
1933年佛手牌味精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獎狀
1926年,「佛手」味精由中國選送至美國費城和賓州世界博覽會參展,即以純正的中國製造和典型的東方藝術色彩的包裝贏得了參觀者的青睞。經過評審,大會評審團「以天廚味精廠對食品改善的貢獻」授予中國調味品製造商以大獎證書。 1926年佛手牌味精參加在西班牙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1930年,「佛手」味精赴比利時列日產業科學世界博覽會,又獲大獎。 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主題為「一個世紀的進步」。吳蘊初緊扣主題製作了「百年中國調味品也之進步」的宣傳手冊,以及紅木的展示台。由於產品品質優異,加上宣傳到位,「佛手」味精再獲大獎。 來源 1933年佛手牌味精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的獎狀(見右圖)商業化 之後,味之素公司成立,致力於味精的生產與產品在日本市場的銷售。「味之素」意味著「味覺的元素」。1947年,味精登陸美國市場,命名為:Ac'cent flavor enhancer。 現代的味精商業化生產是通過澱粉、甜菜、甘蔗或糖蜜培養基發酵生產的。2001年,味精的銷售量達到大約有150萬噸,比上年增長了4%。味精主要用作食物調味劑。在歐美國家老一套的看法中,味精總是與中餐館的食物聯繫到一起。而事實上,現在在美國銷售的許多種普通食品中都能找到味精的蹤跡: 大多數美國產罐裝湯,如美國湯品生產商金寶湯公司的湯類產品(部分低鈉產品除外) 大多數美國產肉雞肉牛產品,如史雲生(部分低鈉產品除外) 大多數美國產薯條薯片產品,如Laura Scudders 其它的許多零食產品 眾多的冷凍食物 快餐產品,如各種調味方便麵 相關資料:[1]谷氨酸的來源
天然來源 谷氨酸是一種普遍的氨基酸:人體自產谷氨酸,它主要以絡合狀態存在於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如蘑味精
菇、海帶、西紅柿、堅果、豆類、肉類,以及大多數奶製品。部分食物中的谷氨酸以「自由」形態存在;並且只有這種自由形態的谷氨酸鹽能夠增強食物的鮮味。西紅柿、發酵的大豆製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乳酪,以及發酵或水解蛋白質產品(如醬油或豆醬)所能帶來的調味作用中,部分歸功於谷氨酸的存在。 亞洲菜向來用天然海草,比如海帶的清湯,提高湯中的鮮味。諸如味之素等味精製造商,使用經過挑選的谷氨酸微球菌菌株,在培養基中生產谷氨酸。這些細菌通過其所能分泌谷氨酸的能力進行篩選。之後谷氨酸從液體培養基中被分離出來,提純,製成其鈉鹽,谷氨酸鈉。營養分析
1.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 2.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俗名】味素。(C5H8NO4Na) 【性味】性平,味酸。 【功效】滋補,開胃,助消化。 【宜食】適宜神經衰弱、大腦發育不全、精神分裂症患者食用;適宜肝昏迷恢復期、嚴重肝機能不全者味精用於提味
食用;適宜胃潰瘍及胃液缺乏者食用;適宜智力不足及腦出血后遺的記憶障礙者食用;適宜癲癇小發作及精神運動性發作者食用;適宜胃納欠佳,食慾不振者食用;適宜在菜或湯將熟時加入食用。 【忌食】加入味精后忌高熱久煮。2007年10月7日CCTV-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營養專家吳曉松說:味精主要成份都是谷氨酸鈉,澄清「味精對人體健康絕對沒有任何損害」。 【按語】味精的化學名稱谷氨酸鈉,又叫麩氨酸鈉,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在強鹼溶液中,能生成谷氨酸二鈉,鮮味就沒有了。如果將水溶液加熱到120℃,能使部分谷氨酸鈉失水而生成焦谷氨酸鈉,就更沒有鮮味了。據研究;味精可以增進人們的食慾,提高人體對其他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對人體有一定的滋補作用。因為味精里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氨基酸,96%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它還能與血氨結合,形成對機體無害的谷氨酰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氨的毒性作用。又能參與腦蛋白質代謝和糖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起良好的作用。正因如此,有報道用以防止肝昏迷,每服味精3克,1日3次;防治癲癇小發作,成人每日2克,小兒每歲每日服1克,1日3次分服;大腦發育不全,每歲每日服 l~1.5克,1日3次分服。味精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調味品,其攝人體內后可分解成谷氨酸、酪氨酸,對人體健康有益。 味精的發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味精
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后,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味精
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于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2003年以後,中國河南·蓮花味精(集團總部位於河南項城市),主要競爭對手就是日本的「味之素」。一些權威媒體的新聞和評論資料上,看得出蓮花味精和日本「味之素」的海外之戰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而且成功搶佔了「味之素」市場份額。據資料顯示,「味之素」是此前國際上味精行業最牛的,周潤發版的《上海灘》中,就有「周潤發」抗日燒「味之素」倉庫的片斷。從股市專業評論上看「蓮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國味精總出口量的80%以上」,媒體記者報道上看「蓮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國味精總出口量的90%(也有說95%的)以上」。但是,蓮花在取得國際市場「抗日」勝利的同時,卻丟掉了大量的國內市場。這和包括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鋪天蓋地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是有很大關係的。因為,菱花、梅花、紅梅、菊花等品牌都受到了和雞精市場競爭激烈、利潤降低的影響,甚至企業虧損,唯獨蓮花味精獨樹一幟,一直佔據市場的高端位置。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后,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