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uuuwell.com
痞塊
痞塊 ,病名。 ①泛指腹內腫塊。《丹溪心法·積聚痞塊》:「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一雲「痰」),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雜病廣要·積聚》:「大抵積塊者,皆因一物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盤,按之堅硬也。食積敗血,脾胃有之,痰涎之積,左右皆有之。」 ②指肝積。周之干謂:「痞塊,肝積也。肝經濕熱之氣,聚而成也。」參見肝積條。 ③指症瘕。見《東醫寶鑒·積聚》)症有定位,按之不能移動;瘕則或聚或散,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亦多在腹腔。參見症瘕、積聚條。又當前臨床所見之肝脾腫大,亦屬痞塊類疾病,可用鱉甲煎丸,或滋水清肝飲加減。痞塊治療
消散和破削體內有形積滯,以祛除病邪的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論治八法之一。又稱消積導滯法。運用範圍比較廣泛,凡由氣、血、痰、濕、食等壅滯而形成的積滯痞塊,均可用消法。由於致病的原因和病情的不同,消散的方法可分為消食導滯、消痞化積、軟堅散結、消腫潰堅等。消法與下法均可消除有形之邪,但 兩者作用不同,下法是在燥屎、瘀血、停痰、留飲等有形實邪必須急於排除,且有可能排除的情況下使用;消法則是在慢性的積聚,尤其是氣血積聚而成的啯瘕痞塊,不可能且無條件排除的時候採用。下法是猛攻急下,消法是漸消緩散,方法不同,用藥也各異。消法雖較瀉下法緩和,但仍屬祛邪之法,對於純虛無實之證應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