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
海口市,海南省省會,位於北緯19°32′-20°05′,東經110°10′-110°41′,標誌性建築是世紀大橋。該市為各種文化的交匯處,使用的語言包括海南話、儋州話、臨高話、普通話、白話、軍話、客家話、閩南話等語種。這裡有著「十佳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美譽,並曾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截至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占97.75%,其他民族占2.25%。
簡介
海口市[1]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於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自北宋開埠以來,海口市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郵電樞紐。2002年,海口、瓊山兩市合併,海口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2]歷史沿革
海口起源於漢代,開埠于宋末元初。「海口」一名最早出現于宋代,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設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瓊州口,民國初期的海口鎮。 從漢代起,海口地屬廣西;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劃歸廣東。唐代627年,海口始隸屬於瓊山縣。 1926年12月,海口從瓊山縣劃出,獨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1956年,國務院將海口市划為廣東省的地級直轄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建省,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複海口、瓊山兩市合併,成立新海口市。 歷史長河,載述海口市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也記述海口市光榮的革命傳統,展現豐富的人文史跡景觀。有始建於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古代軍事遺址——明代海南衛所在地城門樓的府城鼓樓,為紀念明代瓊籍名賢王佐而建於1567年的西天廟,為紀念為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歷史名人冼英而始建於1583年的冼太夫人廟,為紀念明代瓊籍清官海瑞而始建於1589年的海瑞墓園,為傳播文化、培養海南子弟而始建於1710年的瓊台書院,為紀念被貶謫來海南島、傳播文化推動海南文化發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綱、李光、胡銓、趙鼎而始建於1889年的「五公祠」,為抵禦外侮而於1891年建成、與天津大沽口、上海吳凇口、廣州虎門炮台並稱中國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歷史古跡;有始建於1919年的中共瓊崖黨、政、軍主要領導人馮白駒出生地的馮白駒故居,有1926年6月召開的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而始建於1926年的中山紀念堂,為紀念長期堅持瓊島革命鬥爭和英勇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犧牲的2萬多烈士而建於1951年的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紀念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瓊崖紅軍改編為抗日獨立隊而始建於1952年的雲龍改編舊址,為紀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戰英雄烈士而建於1957年的金牛嶺烈士陵園,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赴瓊指導武裝鬥爭而英勇就義的中共廣東省軍委書記李碩勛而建於1986年的李碩勛烈士紀念亭等革命名勝。2007年3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將海口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海口市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東面與文昌市相鄰;南面與文昌市、定安縣接壤,西面鄰接澄邁縣。海口市東起大致坡鎮老村,西至西秀鎮撥南村,兩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鎮五車上村,北至大海,兩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2]地勢
海口市略呈長心形,地勢平緩。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海口市中部穿過。南海口市景(32張)渡江東部自南向北略有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傾斜;西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海拔222.2米)、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199.9米)、甲子鎮境內的日曬嶺(171米)、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168.3米)等38個山丘較高外,絕大部分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馬鞍嶺為全市最高點。地表主要為第四紀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呈較大面積分佈,濱海以濱海台階式地貌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為北部濱海平原區,中部沿江階地區,東部、南部台地區,西部熔岩台地區。[2]氣候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多颱風暴雨,秋季涼爽舒適時有陰雨,冬季乾旱時有冷氣流侵襲帶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XX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XX量可達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6℃,最低平均氣溫17.7℃。極端氣溫最高38.7℃,最低4.9℃。[4]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的雨日有150天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多以午後的熱雷雨天氣為主,偶爾有颱風靠近或登陸時帶來暴雨天氣。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在85%左右。常年風向以東南風和東北風為主,初夏和盛夏季節多刮南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4米/秒。 下表為海口市1971年—2000年的氣候數據:月份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全年 |
---|---|---|---|---|---|---|---|---|---|---|---|---|---|
平均最高氣溫(℃) | 21.0 | 22.3 | 26.0 | 29.7 | 31.9 | 32.9 | 33.1 | 32.3 | 30.7 | 28.4 | 25.1 | 22.0 | 27.95 |
平均氣溫(℃) | 17.7 | 18.7 | 21.8 | 25.2 | 27.4 | 28.5 | 28.6 | 28.1 | 27.2 | 25.3 | 22.3 | 19.0 | 24.15 |
平均最低氣溫(℃) | 15.4 | 16.4 | 19.1 | 22.4 | 24.5 | 25.5 | 25.5 | 25.3 | 24.6 | 22.9 | 19.9 | 16.7 | 21.52 |
降水量(mm) | 19.5 | 35.0 | 50.6 | 100.2 | 181.4 | 227.0 | 218.1 | 235.6 | 244.1 | 224.4 | 81.3 | 34.9 | 1652.1 |
相對濕度(%) | 86 | 88 | 86 | 85 | 84 | 83 | 82 | 85 | 85 | 83 | 80 | 81 | 84.0 |
日降水量≥ 0.1 mm日數(天) | 8.4 | 10.6 | 10.1 | 11.5 | 16.5 | 16.0 | 15.0 | 14.9 | 14.3 | 12.5 | 7.9 | 7.3 | 145.0 |
日照時數(小時) | 109.1 | 98.7 | 137.3 | 167.9 | 218.1 | 222.8 | 251.3 | 217.7 | 193.8 | 176.7 | 144.8 | 131.3 | 2069.5 |
資源
土地
海口市陸地面積為2304.8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農業用地中,耕地面積7.9萬公頃,含水旱田4.1萬公頃,旱地3.8萬公頃;林地面積3.4萬公頃;可開發利用的灘塗面積0.2萬公頃、山塘水庫0.42萬公頃。主要土壤類型有玄武岩磚紅壤、火山灰幼齡磚紅壤、沙頁岩磚紅壤、帶狀潮沙泥、濱海沙土。土壤土種共8個土類,12個亞類,43個土屬,110個土種。[2]水系
海南島最長河流南渡江穿過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區長75公里,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0.99億立方米。南渡江流經市區的支流水系有鴨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鐵爐溪。境內還有演州河、演豐河、白石溪、羅雅河、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鳳譚、鐵爐、東湖、風圮、雲龍、丁榮、嶺北、玉鳳、沙坡等水庫,總庫容量15000多萬立方米。海口市地處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網地帶和休眠火山口地帶,潛水、承壓水分佈廣泛。潛水含水層以南渡江三角洲潛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潛水為主,分佈範圍分別近800、400平方公里,水位單位涌水量分別可達14.6、30升/秒。地下承壓水處於雷瓊盆地,含水總厚度達200—350米,老海口、秀英兩段可采量共27萬立方米/晝夜。地下熱礦泉水處於瓊北自流水盆地東北部新生代厚層,分佈面積約200平方公里。[2]海灘
海口市北面臨海,海域面積83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溫25℃,最高34℃,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達2米。淺海鹽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緩,以軟泥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灘海岸一帶海底以細沙為主。近海水質富含有機物質和無機鹽。60—10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面積約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灘塗面積上百平方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緩,岸線開闊連綿,沙岸帶沙細潔白,有熱帶海洋世界、假日海灘、白沙門海灘、西秀海灘、粵海鐵路通道南站碼頭海灘、東寨港海濱海灘、桂林洋海灘等海濱風景區和遊樂區。港灣與近海還有少許島礁和潮灘。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風輕浪平,有多處較為適宜的傍岸泳區。[2]植物
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天然植被主要為南方熱帶地區常見的野生灌木草叢植物種群。主要植被包括分佈于東北部沿海一帶的濱海紅樹林群落,主要有紅樹、海蓬、木欖、紅海欖等;分佈于東南部的稀樹灌木群落,主要有沙蘿樹、榕樹、海棠、荔枝等;分佈于東部和西南部的稀樹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竹節草等;分佈于南渡江以東、三門坡以北的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節草,伴生蜈蚣草、鴨腳草等;分佈于西部羊山地區的雜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陽木、苦楝、山苦楝、五葉牡荊等,以及分佈于北部沿海的熱帶濱海沙生群落、熱帶濱海草灘群落。主城區以人工植被為主。人工植被由熱帶區系植物的各種栽培種組成,如桉樹、木麻黃、樟樹、相思、棕櫚、橡膠、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經濟林和園林樹種,以及龍眼、荔枝、椰子、楊桃、香蕉等熱帶亞熱帶果樹樹種。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綠,種類繁多。主要的植物種類中,糧油類有水稻、玉米、薯芋、豆類、芝麻等;瓜菜類有各種瓜類、青菜類、茄類、椒類和蔥蒜等;水果類有荔枝、龍眼、菠蘿、柑桔等;經濟作物類有橡膠、椰子、咖啡、甘蔗等;棉麻類有海島棉、木棉、紅麻、劍麻等;竹類有麻竹、黃竹、石竹、金竹等;林木類有木麻黃、桉樹、相思樹、海棠等;草灌木類有席草、白茅、竹節草、野牡丹等;花草類有茉莉、菊花、杜鵑、大麗等;水生植物類有江籬、馬尾藻、水浮蓮、紅萍等;中草藥類有土花椒、黃牛茶、穿破石、了哥王等。隨著熱帶高效農業的發展,海口市引種的植物優良品種不斷增多,植物種質不斷豐富。主城區椰子樹繁茂,素有「椰城」的美稱。[2]動物
海口市陸生動物有野生和人工飼養的兩大類。野生動物中,鳥類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種;獸類有赤麂、鼠類、野兔、蝙蝠等;爬行類有蛇類、龜、鱉、坡馬等;昆蟲類有蜂類、蟻類、蝴蝶類、蜻蜓等,以及青蛙等兩棲動物。人工飼養的動物以禽畜類為主,包括豬、牛、羊、狗、貓、兔、雞、鴨、鵝、鵪鶉、鴿子、蜜蜂等。水生動物有馬鮫魚、石斑魚、帶魚、鯧魚等100多種海洋魚類,青魚、草魚、羅非魚等數十種淡水魚類,對蝦、青蝦、角蝦、青蟹等二三十種蝦、蟹類,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蠣等貝類。海口市已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一批優良動物種質資源陸續在海口落戶。[2]礦產
海口市已探明的礦產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嶺土、鋁土礦、礦泉水、地熱水、石材和河砂等。煤礦為褐煤,分佈在甲子鎮的長昌煤礦;石材主要分佈在永興鎮一帶,以玄武岩為主;礦泉水、地熱水主要分佈在市區北部及永興鎮的火山口地區;河砂主要分佈在南渡江東山鎮地段和龍塘鎮下游的沖積沙洲。[2]行政區劃
新海口地圖
[6] 海口市城市陸地規劃總面積2304.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30平方公里,海岸線131公里,[2]分設瓊山、秀英、龍華、美蘭四個區。[6]海口市轄區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人 | 郵政編碼 | 區人民政府駐地 |
---|---|---|---|---|
瓊山區 | 953.3 | 479960 | 571100 | 建國路 |
龍華區 | 300.6 | 593018 | 570105 | 民聲東路 |
秀英區 | 511.5 | 349544 | 570311 | 秀華路 |
美蘭區 | 581 | 623667 | 570203 | 振興路 |
交通
總體概況
海南島四面環海,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交通閉塞。解放后,國家投入巨資,拓建港口,鋪設公路、鐵路,建造機場,極大地改善了交通條件。海南建省后,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使全島形成了島內以公路為主,島外以水運為主,海、陸、空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網。海口市作為海南省的省會城市,是海南省的海陸空交通樞紐。公汽系統
解放前,海口市雖是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但市區交通則十分落後。北宋,市區客運、轎子成為上層人物外出和婚嫁迎娶的乘坐工具,直至清末,才出現瓊利馬車公司,用木頭製作三四十輛馬車經營客運,停車于其紅坎坡村,往返改市至府城間,每車坐4—6人,額滿即開,不定班次,頗受社會各界歡迎。 其公路,在解放前的31年間,僅有3條,全長32.8公里,多是土路路面,有些路段雨天難於通車。解放前夕,全島可以行駛的汽車僅80余輛(多數是私人汽車)。解放后,海南交通處將在其接管的汽車18輛經營該市至府城、該市至秀英的市區客貨混載公共班車。不久,因汽油短缺而停業,所接管的車全部移交海南公路局,投入掄修海榆東線。這樣,全市的主要運輸只有原始的大板車、人力車和馬車。1951年6月,組建該市公共汽車公司(地址在文明東路),從私人車行里購買2部破舊的豐田牌貨車,配上2個木車箱,10月開始營業,只設該市至府城1條線路。1951年11月,成立海南行政公署交通處海南汽車運輸公司,地址在該市得勝沙路65號,有客車8輛,貨車26輛,私營汽車103輛,同時設立其汽車運輸總站(在舊鐘樓對面),以及鐵橋、大致坡等15個汽車運輸站。1952 年冬至次年春,從廣州、興梅調來126輛私營汽車,和海南地區原有103輛私營汽車,組成海南公私合營運輸公司。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1984年貫徹中央關於加快開發建設海南的指示和對外開放,及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該市人民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用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該市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市內基礎設施建設有突破性的進展,在國家和省的支持下,集中大量的財力、物力,加快交通、通訊、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主要交叉路口安上了紅綠燈,道路交通大為改善,組成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網,而且建成並完善了郊區公路網。有海榆東,西線兩條國道和東線,西線高速公路連接三亞,,形成環島公路網。1991年,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車輛606輛,比1990年增長1.5倍,。營運線路長度359公里,比1990年增長3.76%,。客運總量5901 萬次,比1990年增長2.65倍,比1990年增長52.8%。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3標台,比1990年增長1. 6倍。形成東南西北的公共牢通網路,加上活躍于各條道路和小巷的出租小汽車,交通十分方便,基本解決了乘車難的問題。 然而XX新世紀后,海口公交系統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公交車髒亂差,無空調,設備落後,服務不到位,司機不守交通規矩等等。當時人們將海口公交主力——中巴車形容為「狂奔的野馬」。這些與內地發達城市相距甚遠,嚴重影響了海口市省會城市的形象。因此,在2003年,海口市公共汽車公司購進首批空調大巴「共速達」投入線路,受到市民歡迎。隨後海口市公交系統開始大規模換裝空調大巴,曾購進「星動力」綠色環保空調大巴。這些新換裝的大巴與原來舊公交車相比,更為美觀大方,無論舒適度與服務種類質量均大幅提高。除此之外,海口市公共汽車公司還增開了多條新線路,包括許多城鄉支線,以方便市民出行。海口市的公交車大部分已更換為空調大巴。2010年,隨著海南島東環輕軌鐵路建成,海口市公共交通將再添一新成員——輕軌。輕軌橫穿海口市區,連接海南島東部各市縣,直達最南端的三亞。這將大大方便市民及遊客出行。航空
1939年,日本侵瓊時,在海口、三亞、黃流建立了飛機場,日軍61航空廠分別在海口、三亞設立分工場和補給工場。1945年10月上旬,國民黨民運航隊以海南改設特區地位重要為由,在該市設立辦事處,派范思立任主任,地址設在新華北解放戲院附近,海南交通界會同香港國泰航空公司,經當局及香港政府同意,于1949年12月14,日開設瓊港線飛航,1949年10月,中航公司每周有4班水上飛機,飛行澳門、梧州、香港、海南一線。1949年10月19日,中央航空公司增闢瓊暹航線,每周四由該市直飛曼谷。民航大隊每日有班機由該市至三亞,至香港,空軍運輸機也每周一、三由該市開往三亞。國民旅行社每周三、六開辦該市至香港、澳門航線。此外,還開設該市至台北、台南航線。海口機場(大英山舊機場&美蘭機場)(7張) 1950年4月,解放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航空兵接管該市機場,為軍用機場。1956年2月起,撥出部分場地作為中國民用航空站,同時,開航客運,該市機場作為軍民兩用機場啟用,稱為大英山機場。後由於市區的迅速發展,給機場發展造成巨大障礙。經中央軍委國務院批准立項建設的新機場于1999年2月在瓊山市美蘭鄉(已更名為海口市美蘭區美蘭鎮)落成,5月通航,定名為: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同時大英山機場停航。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是中國國內幹線機場,佔地面積583公頃,飛行區等級按國際民航組織制定的4E級標準修建,可滿足波音747—400等大型飛機的起降要求。跑道長3600米,寬60米,一條平行滑行道長3600米,寬44米,配備世界先進水平的二類助航燈光系統,通訊導航設備二類儀錶著陸系統,其他航管及機場服務設施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自1999年5月25日通航以來共開通航線95條,其中國內航線84條、地區航線2條、國際航線9條,與56個城市通航,旅客吞吐量平均每年都以約12%的速度快速增長。2004年旅客吞吐量達747.8萬人,大大超出年旅客吞吐量600萬人次的一期工程設計流量,航站樓及站坪擴建需求迫在眉睫。 2003年12月26日,由海南美蘭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34億元人民幣,興建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航站樓及站坪二期續建工程。2005年12月22日,該工程通過了國家行業驗收,並於2005年12月31日零時投入使用。從而使美蘭機場航站樓總面積達9.93萬平方米,站坪總面積達38.4萬平方米,站坪機位33個,可同時停放3架B747型飛機、16架B767以下機型的飛機和14架B737機型飛機,年旅客吞吐量達930萬人次,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可達4349人次,預計2011年突破1000萬人次。 海口美蘭機場是一座「園林式機場」,機場內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機場可綠化面積綠化率達99.6%。初次飛抵海口美蘭機場的乘客可能會覺得美蘭機場的外形非常不同於國內其他機場。因為美蘭機場航站樓採用模塊式布局,頂部構思源於海南黎族村寨的塔帽式建築造型,極富有民族及地方特色,航站樓裝修突出了濱海城市的熱帶風情,色彩簡單、明快,室外配以庭院、流水及小品,充分突出海南四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特點,人與自然相隨相親。 海口美蘭機場交通便捷,航站樓地下有快速通道直達高鐵美蘭站,抵達美蘭機場的乘客,可以由此購票前往海口市區或三亞。地面有21路,41路公交車以及機場巴士前往市區。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在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機場的各項服務水準,致力於服務滿意率的不斷提高。2004年,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旅客和航空公司綜合滿意率為90%,航班放行正常率達99%。獲得許多項國內外榮譽。鐵路
西環鐵路 西環鐵路始建於四十年代,后毀於風災。2004年12月5日,粵海鐵路客運開通,中國鐵路史上首對跨海旅客列車(海口—廣州)K408/407次正式開行。當前的粵海鐵路即為西環鐵路,西環鐵路已經開通三亞—北京西,三亞—上海南,三亞—廣州,海口—成都東這4趟出海旅客列車。 東環鐵路 東環鐵路全長308公里,投資202億元,已於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車,鐵路沿海南東線經過海口美蘭機場、文昌、瓊海、博鰲、萬寧、陵水等站直達三亞,全程運營時間約2小時。「三亞—海口東」對開,始發首班7:00,末班22:00,平日開行22對往返動車組列車,節假日按情況會加密頻次。 同時,海底隧道正在規劃,建成后,中國內地與海南的交通將更為方便。港口碼頭
海口市擁有秀英港、海口南港、新港三個客貨運輸港口碼頭,擔負著海南全島800萬人口所需生產、生活資料的80%的調入任務。 秀英港(海口港) 海口秀英港是海南省的交通樞紐和客貨集散中心,在中國沿海港口發展戰略中被交通部列為主樞紐港和海南省國際集裝箱幹線港口,屬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已與日本、朝鮮、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運輸往來。海口港又是海南省旅客進出的重要通道,目前開通了海口—海安、海口—北海、海口—湛江、海口—深圳、海口—廣州等地汽車、旅客滾裝輪航班,每年旅客進出港量約140萬人次;海口—廣州、湛江、北海國內集裝箱航線。 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已經正式開港辦理外貿運輸業務和對外國籍船開放,是宋元以來與大陸聯繫的主要港口、商埠。港口建設始於1936年,當時,商人集資于秀英港修建了全島第一座人工混凝土結構的碼頭,長43米。日本侵瓊期間也修建了一些碼頭,用於掠奪海南島的資源和海軍基地,這些碼頭于戰後與解放前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解放后,由國家投資從1952年開始,先後疏竣了淤塞的航道和港池,修復和新建了中級碼頭及駁船碼頭,新建了3000噸級泊位和港口倉庫,並不斷地裝備裝卸機械和其他配套設備,現有2個3.5萬噸集裝箱泊位,2個2萬噸級多用途泊位,1個1.5萬噸多用途泊位,1個3.5萬噸級國際客運兼多用途泊位,2個萬噸級泊位,3000噸以下泊位11個,5000噸級泊位2個,秀英港區水域總面積28.67萬平方米,陸域面積133萬平方米,岸線1.5公里,倉庫和堆場面積達270055平方米,其中集裝箱堆場 104844。2003年海口港貨物吞吐量達到1 329.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6.1萬標箱,在海南港口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2008年,海口港成為北部灣集裝箱吞吐量率先突破30萬大關的港口。 南港(海口南港) 南港碼頭位於秀英區郊區海口火車站沿濱海西路,沿著濱海西路一直往前走,則可直達火車輪渡南港碼頭。南港主要開通海口南港至海安北港粵海鐵路客滾船。[12] 新港(海口新港) 新港是海南島歷史上較早的漁港和商港。建國前,港口常被泥沙淤塞,水淺難於航行。1952年,經簡單修復后正式開港。1980年,擴建全部竣工。 新港有船通往全國沿海港口,每天有客輪穿行於廣州、湛江、海安之間,有定期班輪直達香港、新加坡、檳城等地。有水陸聯運客輪7艘,汽車輪渡16艘,每天客運8個班次,汽車過海輪渡每天16個航次。 此外,海南省輪船公司組建一年多,就已擁有遠洋貨輪4艘,運力達到5.6萬噸,年貨運量達到60萬噸。目前,海南地方船舶的中國國內航線已能到上海、南京、武漢、青海、大連、天津等港口,國際航線可達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非洲。 擁有30多年歷史、曾經為海南最大客運口岸的海口新港結束了歷史使命。從2011年6月15日起,海口新港所有營運業務全部遷移至秀英港區。[13]人口
截至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204.6189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為2000173人,占總人口的97.7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6016人,占總人口的2.25%;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34832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43606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730950人;具有小學程度的33662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7]社會
城區建設
建國后,海口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新建街道30條,擴建改建街道18條,已有街道68條以及一大批的公共建築。1988—1990年,全市用於城市建設的投資共29082萬元。其中公用事業6837萬元,市政工程6158萬元,園林綠化1782萬元,環境衛生2660萬元,其他1645萬元,各占比重為23.51%、55.56%、6.13%、9.15%和5.65%,新增固定資產97.8萬元,新增生產能力工程效益有;城市自來水供水能力13.3噸/日,城市自來水管道長度4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總和還多10公里。道路新建擴建長度21.5公里,城市道路擴建面積40萬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鋪設長度33.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總和多12.6公里,為1978年來的1.6倍,城市永久性橋樑10座,為1978年來的58.82%。 1988—1990年,市委、市政府把市政建設作為重大突破口,大力加強城市建設,總投資11803.38萬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資5340.33萬元,新建擴建橋涵11座,人行天橋5座,下水道投資2297.73萬元,新建擴建排水溝23條,總長37.15公里,路燈投資100.57萬元,安裝路燈900盞。先後新建拓寬龍昆路、人民路、海秀路、海府路、和平路、沿江二路、沿江三路和僑中路等人車分流高級道路,總長97公里,面積180萬平方米。1990年,市道路總長度為150公里,面積233萬平方米。市政設施建設共投資金16810.37萬元,比改革開放前的28年(51~78年)投入的資金總和還多15669.06萬元,新建擴建道路90條,總長度63.55公里,面積124萬平方米;橋涵投資1598.41萬元,新建擴建頂目29個;下水道投資2691.56萬元,新建擴建項目75個,總長度63.65公里,其中還對東西湖進行治理,防洪堤投資677.83萬元,總長10.89公里;照明投資219.73萬元,安裝路燈3000多盞,總長21.2公里。 城市的發展目標:建成經濟實力最強,服務設施最優的海南省經濟中心城市;擁有一流生態環境的熱帶濱海旅遊度假勝地和理想居住地;國際知名的綠色生態城市。 職能:海口市主城區:海南省省會,熱帶海島旅遊度假勝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態產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海口主城區空間布局結構為帶狀組團式。在總體空間發展策略上,遵循「中強、西拓、東優、南控」發展原則。 建立並完善中心放XX式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強化「一心四軸」的空間結構特色。「一心」指主城區,「四軸」指由主城區為中心放XX出的四條城鎮發展軸,9個建制鎮鎮區構成四條城鎮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 人口規模:主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75萬以內。 城鎮調整:市區外圍17個鎮合併為9個建制鎮。 對外交通:建成「一橫」「六縱」對外交通公路體系。 2020年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將達18平方米。[14] 公共綠地新增白沙門公園等10座市級公園。 規劃中關於公共綠地內容重點提到要完善現有市級綜合性公園,新增10座市級公園:白沙門公園、南渡江河口公園、紅城湖公園、美舍河公園、海秀公園、美藤河體育公園、永庄水庫森林公園、沙坡水庫森林公園、玉龍泉國家森林公園和五源河森林公園。 城市旅遊旅遊區布局構建「三帶、一軸、一中心」結構。[15]衛生事業
全市已有衛生機構208個,其中醫院有16所,各類醫療病床4026張,比海南建省前的1987年增長了31.1%。全市醫療專業技術人員5164人,比1987年增長了20.4%,其中醫生2327人,比1987年增長了40%。平均每千人有醫院床位10.33個,平均每幹人有衛生技術人員13.94人。對外交流
友好城市 | 締結時間 |
---|---|
澳大利亞達爾文市 | 1990-09-05 |
法國聖納澤爾市 | 1992-06-27 |
美國俄克拉荷馬市 | 1992-11-20 |
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市 | 1997-10-30 |
波蘭格丁尼布市 | 2006-04-24 |
韓國東海市 | 2006-04-12 |
荷蘭海牙市 | 2009-09-09 |
福州 | 2005-05-27 |
常德 | 2003-12-07 |
廣州 | 2004-09-16 |
昆明 | 2010-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