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記憶

記憶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種,屬於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範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在記憶形成的步驟中,可分為下列三種信息處理方式:1.解碼:獲得信息並加以處理和組合。2.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信息做永久紀錄。3.檢索:將被儲存的信息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詞語解釋

  【名稱】:記憶   【拼音】:jì yì   【英文】:   1.memory; recollection; remembrance   2. to recollect; to memorize

基本解釋

記憶的用途

  1. [memory;remember;bear in mind]   2. 記住或想起   訓練記憶的課程   3. 保持在腦子裡的過去事物的印象   記憶所得者。——蔡元培《圖畫》   視覺記憶 心理學解釋: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詳細解釋

  1. 記得;不忘。

記憶

《人仙經》:「我父 毘沙門天王 ,回還本宮,為我宣說,我悉記憶,無所忘失。」《隋書·儒林傳·何妥》:「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雖耆老,頗皆記憶。」 丁玲《自殺日記》:「誰能把誰記憶到好久!」   2. 對過去事物的印象。   《關尹子·五鑒》:「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 元 劉因《有客》詩:「門前有客通名姓,一別十年記憶無。」 清 俞樾《茶香室續鈔·飲鬼漿》:「我方飲時,為一犬過,踣而失湯,遂不飲而過,是以記憶了了。」 老舍《柳屯的》:「在我的記憶中,他們似乎沒有失敗過。」   3. 記性,記憶力。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十章:「 大夯 看出他得了腦震蕩,儘管恢復了知覺,但是記憶並未恢復。」 劉紹棠《鷓鴣天》:「你的記憶真好。」   4. 回憶;回想。   清 洪升《長生殿·聞樂》:「不免召他夢魂重聽此曲,使其醒來記憶,譜入管弦。」 簫軍《五月的礦山》第三章:「 魯東山 從他那特徵的亮亮的大額頭,陡然記憶起來了,他底名字叫 秦二貴 。」 丁玲 《夢珂》:「於是便又去記憶那女伶的名字,但總記不起。」

《記憶》

簡述

聯想記憶

  記憶就是客觀存在,是物質或物質系統變化的痕跡的即時狀態。事實上,最早的記憶是大自然的記憶。但人們習慣於大腦的記憶。可以認為,大腦記憶是大自然記憶中的特殊部分,故記憶可分為廣義記憶和狹義記憶二大類。廣義記憶泛指大自然的記憶和生命體力活動的記憶,狹義記憶單指大腦的記憶。根據人類的約定俗成,狹義記憶簡稱為記憶。

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帕蒙尼德認為,人的記憶是由明暗(或冷熱)兩種物質構成的混合體,只要混合體沒有受到干擾,記憶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體發生變化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迪奧澤尼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認為記憶是由使體內空氣保持均勻分佈的東西所組成的,與帕蒙尼德一樣,他也認為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在記憶問題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紀的思想家柏拉圖。他的理論被稱為「蠟板假說」。他認為,人對事物獲得印象,就象有稜角的硬物放在蠟版上所留下的印記一樣。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末,提出了一個較為科學的概念。今天我們所認為的一些的大腦的功能,在他那時主要被當作了心髒的功能。他認識到了心髒的部分功能與血液有關,而記憶則是以血液流動為基礎的。遺忘的發生主要是血液流動減緩所致。   古羅馬人在記憶理論上的研究很少,不過他們使用的「羅馬家居法」和「直接聯想法」一直傳到了今天。這幾種方法很實用,現在許多書上講的快速記憶方法都有這兩種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變通了叫法或則略加了改進,但實質內容是一樣的。   17世紀中葉,英國出現了以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派。霍布斯對記憶現象做了唯物主義的分析;洛克則在歐洲心理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記憶現象--「聯想」一詞,此後「聯想」便成了專門的術語了。第一個在心理學史上對記憶進行系統實驗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對記憶研究的主要貢獻一是對記憶進行嚴格數量化的測定,二是對記憶的保持規律作了重要研究並繪製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記憶研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美、英、日、蘇等國家或設立記憶法專科學校,或開辦函授教學,開始對人們進行增進記憶的普及教育。

什麼是人的記憶

  《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繫,它的生理基礎為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繫;保持即暫時聯繫以痕跡的形式留存于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為暫時聯繫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復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並儲存于大腦裡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於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

記憶的關鍵

  把抽象無序轉變成形象有序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關鍵

記憶的作用

  記憶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動密切聯繫著的。在知覺中,人的過去經驗有重要的作用,沒有記憶的參與,人就不能分辨和確認周圍的事物。在解決複雜問題時,由記憶提供的知識經驗,起著重大作用。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家把記憶的研究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其原因也在這裡。   記憶在個體心理發展中,也有重要作用。人們要發展動作機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種勞動機能,就是必須保存動作的經驗。人們要發展語言和思維,也必須保存詞和概念。可見沒有記憶,就沒有經驗的累積,也就沒有心理的發展。另外,一個人某種能力的出現,一種好的或壞的習慣的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的培養,也都是以記憶活動為前提。   記憶聯結著人的心理活動的過去和現在,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機能。學生憑借記憶,才能獲得知識和技能,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幹;演員憑借記憶,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各種感情、語言和動作,完成藝術表演。離開了記憶,個體就什麼也學不會,他們的行為只能由本能來決定。所以,記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沒有記憶和學習,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人類文明。

記憶的特徵

  遺傳是一種記的行為的釋放。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遺傳,也就是在染色體上形成特定標示,這一標示的形成是非常漫長的,也是比較複雜的,這種標示首先必須某細胞群(比喻人類大腦細胞群)受到連續的或特殊的刺激,使其帶上這一特定的刺激的標示,這樣,這一刺激的遺傳基因已經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取決於異性,假使和這個人結婚的異性也帶有這一特定遺傳標示,那麼這一刺激的結果就可能在他們的後代中出現了,比如黃種人的三大特徵之一的青皮膚,又比如白種人的白皮膚,因為長期的陽光照XX稀少產生的皮膚標記,這一標記能遺傳,就是在長期的同種刺激中,使得歐洲人產生了這一遺傳標記。   標記的產生有以下特點:第一、來自長期的大面積種類都得到的刺激;第二、來自突然的單一的刺激。在這裡,有必要論述一下「變異」,變異是指在正常遺傳的位點上出現了特殊,所以,以上所述的內容就是變異,但是,它們也不盡相同,以前所述的變異是指某種非普通物種類同的改變,本文在這裡所描敘的變異還包括新細胞的誕生和新功能的產生,人以前沒有思維,經過長期的社會群居,使得在同一洞穴里的人必鬚髮生交往,慢慢地就出現了思維,從此,一群新的基因就產生了。人類在內的動物界的所有行為都是遺傳的結果,環境只能使這種行為更加完美和複雜。從人類最初的吮吸到最後發育出來的XX,都是遺傳的結果。人類的行為可以到動物界找到答案,如果以動物的行為建立一個認識黎(認識的一種理論),可以發現,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以單細胞生物的行為為模本而進化的。雖然人類有餵奶等高級行為,但是,它是進化的結果。   自然界的原塊使人體產生的記塊的信息量,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龐大的,不過很多的記塊都被大腦隱藏了,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被提取出來,筆者就有過這方面的例子,有首兒時學的歌「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長著幾棵美麗的白楊,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這歌我有幾十年沒唱了,根本就不知道在我的大腦內有這麼一首歌,在我三十幾歲時,有一天突然能夠唱了,並且是自動出來的,我當時非常驚訝自己的記憶是否出了毛病。依此可以分析出,人的記憶力是無限的。可以知道,記塊一旦產生,它就牢牢地儲存在大腦里了,只是你沒有使它們復出的能力,一旦有了這種提示的生物鍾,它就會被喚出,形成憶塊,有些人在突然遇到一種事件的發生時,總是對付得了,就是他們有這方面的記塊,所以他們就很成功。   有一種「生鋪」行為,可以證明周身細胞是有記憶的,當一個人睡在一個新環境的一張床上面,就會有翻來複去睡不著覺的感覺產生,這是因為,整個人背部和身軀側面的細胞牢記著以前的「睡眠床」的「性質」:如軟硬、平凹、覆蓋物的輕重、枕頭的性質及睡的方向等,當他入眠于這一陌生環境時,軀體細胞的所有原記塊都與現在的刺激格格不入或對不上號,所以細胞出現大調整(XX),通過一定路徑反饋給大腦的XX中樞,大腦於是建立一個新的聯繫區,因此XX使人不能入睡。   這裡要注意,記憶特徵和遺忘特徵有所區別。

記憶定義及分類

記憶的定義

  記憶是過去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所謂過去的經驗是指過去對事物的感知,對問題的思考,對某個時間引起的情緒體驗,以及進行過的動作操作。這些經驗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映像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記憶。記憶不像感知覺那樣反映當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而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映。

記憶按其內容可以分為5類

  形象記憶:即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記憶;   情境記憶:對親身經歷過的,有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的事件的記憶;   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   語義記憶:有叫詞語-邏輯記憶,是用詞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   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機能的記憶;

記憶的三個記憶系統

  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待看待人的認知活動,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也可以看做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   它把記憶也看做是人腦對 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並按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儲的時間長短的不同,將記憶分作: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系統   (一) 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信息在感覺通道內迅速被登記並保留一瞬間的記憶。一般又把視覺的瞬時記憶稱為圖像記憶,把聽覺的瞬時記憶叫做聲像記憶。   瞬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1. 瞬時記憶的編碼方式,即瞬時記憶記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為瞬時記憶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覺通道內加以登記,因此,瞬時記憶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2. 瞬時記憶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時間很短。一般認為,瞬時記憶的內容為9~20比特。   3. 如果對瞬時記憶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說當意識到瞬時記憶的信息時,信息就被轉入短時記憶。否則,沒有注意到的信息過1秒鐘便會消失,也就是遺忘了。   (二) 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內或是幾分鐘的的記憶。   短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1.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為7 ± 2,即5 ~ 9個項目,這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記憶廣度。如果超過短時記憶的容量或XX其他活動,短時記憶容易受到干擾而發生遺忘。為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可採用組塊的方法,即將小的記憶單位組合成大的單位來記憶,這時較大的記憶單位就叫做塊。例如,將單個的漢字(人、學、機)變成雙字的詞(人民、學習、機器)來記,記憶的容量便擴大了一倍。   2. 語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時記憶中多為聽覺編碼,即容易記住的是語言文字的聲音,而不是它們的形象;非語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記憶,而且視覺記憶的形象佔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語義記憶。   3. 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識到的。在短時記憶中加工信息的時候,有時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這時又要從長時記憶中把這些知識經驗提取到短時記憶中來。因此,短時記憶中即有從瞬時記憶中轉來的信息,也有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信息,它們都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   4. 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複述,不管是機械複述,還是運用記憶術所做的精細複述,只要定時複習,就都可以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三)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上的記憶。   長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1. 長時記憶的容量無論是信息的種類或是數量都是無限的。   2. 長時記憶的編碼有語義編碼和形象編碼2類。語義編碼是用語言對信息進行加工,按材料的意義加以組織的編碼。形象編碼是以感覺映像形式對事物的意義進行的編碼。   3. 長時記憶中存儲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憶的話,人們是不會意識到的。只有當人們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時,長時記憶存儲的信息再被再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才能被人們意識到。   4. 長時記憶的遺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擾造成。干擾分為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種。

記憶的潛力

  恩格斯曾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麼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心理現象是神經系統的屬性,大腦是「靈魂和意識的所在地」,各國科學家研究記憶的生理和生化方面,認知心理學家對記憶進行了大量研究,實際上這是對大腦奧秘的挖掘。在某些方面他們達到了共識,如認為記憶存在於覆蓋在人腦表面的大腦皮質之中,記憶的獲得與整個大腦的突觸的抑制和促進有關。他們認為大腦一旦受到刺激,則在每一神經細胞(神經元)上生長出更多的突起,這些突起將使人腦內部的突觸連接。神經聯繫的總量增加,形成記憶。不斷的刺激,細胞問聯絡密切,枝叉型的突觸不斷增多,信息才易通過。經多次反覆,促進突觸愈加發達。反之,如形成的突觸長期不用,會變弱、縮小,突觸數也減少,使信息不能順利通過。所以為了增強記憶,就要經常用腦,就像經常要進行體育鍛煉一樣,進行頭腦鍛煉。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結構功能單元就是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相當於一個記憶元件,它有XX和抑制兩種狀態,就像一個雙穩態繼電器。神經細胞記憶的信息用二進位數的單位「比特」來計量,它的總數為1×1010—1.4×1010個,就是100億到140億個之間。如果人的一生用60年計算,神經細胞每秒鐘接受的信息量是14比特(最高可達25比特),那麼一個人畢生的總記憶儲量大約是2.8×1010比特。這種儲量究竟有多大?打個比方來說,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藏書近2000萬冊,我們大腦的信息儲量可以容下三四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看來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也只佔用了自己大腦記憶儲量的一丁點兒,事實上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的大腦都具有巨大的潛力尚待進一步開發,而少數已經完成開發的大腦超前者有著令世人驚嘆稱羡的記憶力。   歷史上不少經過認真地看、聽、默誦、觀察以及種種刻苦的磨煉,造就了非凡的記憶力。據傳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名叫賈逵的人,他五歲時還不會開口說話,他的姐姐聽到隔壁私塾里傳來朗朗讀書聲,常抱著他到籬笆旁傾聽。到了賈逵10歲時,他姐姐發現他在暗誦五經的內容,感到十分吃驚,原來私塾里學生反反覆復地念書,使賈逵耳熟能詳。姐姐幫助他將庭院里桑樹皮剝下來,裁成薄片,使他能邊誦邊寫,經過幾年的努力,賈適已能夠通曉五經和其他史書了。   報載美國紐約一所中學的生物教師霍華德·貝格在1990年以一分鐘閱讀並理解25000字的速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他接受了一家雜誌的採訪和測試,採訪者給了他一本剛剛印刷完畢的《黛安娜傳》,這是本厚達320頁的書,僅僅花了五分鐘便讀完了這本書。然後他接受提問,結果令人昨舌:10個問題中他競準確無誤地答對9題,而唯一沒有回答出的是一個次要的問題——黛安娜就讀過的一所中學的校名,採訪者又拿出另一本近500頁的新小說《卧房》,他用12分鐘讀完並答對了10個問題。據《體育生活》報道,俄羅斯棋手卡斯帕格夫具有超群的記憶力,他記下了1800多人的通信地址和450多人的電話號碼,熟記了12000個棋譜。《太原日報》載文說英國倫敦舉行了第四屆世界記憶力大賽,經過一番角逐,決出最好的選手漢克和奧彬,在最關鍵的一項比賽(一小時必須記住2000位的數字,再用45分鐘寫下來),奧彬戰勝了漢克,他記住了1140位數字,然後用45分鐘寫了出來。陝西省岐山縣有一個過目不忘的人,名叫張宏斌,是個醫生。他陸續看過11遍《紅樓夢》,能把443個主要人物的來龍去脈、相互關係,道個清清楚楚。《紅樓夢》中225首詩詞皆爛熟於心。1995年5月張給縣中學高三學生講授唐詩宋詞,所有的詩詞全是背出來的,講稿上沒有。全國各地名勝鐫刻的楹聯,他可背出4000多幅。金元時代的《藥性歌賦》,記載著幾百種藥性,他在一個星期內就全部背了下來。當人們詢問他有什麼記憶訣竅時,他說:一是頭腦高度集中,二是博學,博學引起聯想,找出內部規律,三是講究科學性。   對於這些記憶大師,我們不能「望洋興嘆」、「妄自菲薄」,樹立信心更要急起直追,努力實踐,開發自己尚在沉睡的大腦。愛因斯坦把正確的方法納入成功的要素之中。即:成功=艱苦勞動十正確方法十少說空話。我們要刻苦地研究記憶的知識和它的規律,通過科學的記憶方法和持之以恆的訓練,真正把自己大腦的潛能發揮出來,「梅以寒而茂,荷以暑而清」,艱辛而科學地培植,長期而持久的訓練,就一定能結出美麗的記憶之花。

記憶研究的新成果

  自傳體記憶指對個人複雜生活事件的混合記憶,與記憶的自我體驗緊密相聯。   高爾頓開創了自傳體記憶的系統研究,他發明了早餐問卷和字-線索方法.早餐問卷要求人們描述自己最近早餐的情況,越具體越好;而在他的word-cueing方法中,先向被試提供一個字(線索),然後要求被試回答看到這個字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高爾頓的線索技術被美國的兩位記憶研究人員克雷沃第和斯海夫曼挖掘出來並加以發展。   他們的包括兩個階段:主試呈現一張詞單,要求被試將自傳體記憶與每一個詞聯繫起來;在第二個階段,這組已由被試建立起自傳體記憶的詞再次被呈現給被試,要求他們回憶相應的事件是多久以前發生的,運用這一方法可得到跨被試不同生命階段的自傳體記憶的分佈曲線。

判斷人的記憶品質

  一般根據什麼來判斷人的記憶品質及記憶的優劣的標準呢?一個人的記憶力水平綜合起來,可以從記憶品質的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和備用性等四個方面來衡量和評價:   敏捷性   記憶的敏捷性體現記憶速度的快慢,指個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記住的事物的數量。人們記憶的速度有相當大的差異。有人做過這方面的實驗:讓受試者背誦一首唐 詩,有的人重複5次就記住了,而有的卻需要重複26次才能記住。有的學者讓受試者識記一系列圖形,有的人只需看33次就能記住,有的卻需要看75次才能記住。這就說明了人的記憶在速度方面即敏捷性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記憶是否敏捷取決於大腦皮層中條件反XX形成的速度。條件反XX形成得快,記憶就敏捷;條件反XX形成得慢,記憶就遲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記憶具有敏捷性,因為這樣就可以在單位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增強記憶力首先就是記憶的敏捷性。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一是平時要加強鍛煉,通過鍛煉使自己的記憶敏捷起來;二是在記憶時要集中注意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以此來獲得新的知識。也就說在舊有的條件反XX基礎上去建立新的條件反XX,這樣記憶力就會逐漸敏捷起來。   持久性   記憶的持久性是指記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時間的長短。僅有敏捷性還不能稱之為良好的記憶。像前面講的,記得快也忘得快,那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所以,良好的記憶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標準就是持久性。記憶的持久性,顧名思義,就是指記憶的事物能在頭腦中保持長久的時間。它是記憶鞏固程度的體現。從生理學角度來說,記憶的持久性取決於條件反XX的牢固性。條件反XX建立得越牢固,記憶就越持久;條件反XX建立得越鬆散,記憶就越短暫。人們的記憶在持久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別。有的人記憶十分長久,可以維持多年;而有的人卻十分健忘,記不了多久就忘掉了。人們都希望自己的記憶長久,但是僅僅持久仍然是不夠的,如果不善於靈活運用也是枉然。既有持久性又有運用的靈活性,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記憶不長久,一般是功夫不深,複習記憶密度不夠有關。要經常地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複習,使條件反XX不斷強化而得到鞏固,這樣就可以使記憶獲得持久性。   正確性   記憶的正確性是指對原來記憶內容的性質的保持。一個人的記憶,如果既有敏捷性,又具有持久性,但是不具備正確性,記得又快又牢固,可就是記錯了。顯然這樣的記憶也毫無用處。完全可以說,「正確性」是良好記憶的最重要的特點。如果記憶總是不正確,那它只能對我們的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幫倒忙。正像開汽車時弄反了方向,開得越快,距離目的地越遠。所以,記憶的正確性是保持人們獲得正確知識的重要的心理品質。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記憶總是非常正確,回答問題,處理事情總是那麼信心十足,準確而全面,從不丟三落四或添枝加葉。而有的人的記憶不是錯誤百出,就是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總是「大概」、「或許」、「差不多」等。這說明人們的記憶在正確性方面也是大不相同的。記憶的不正確,不準確與識記以及遺忘的選擇性有很大關係。對同一件事情,人們識記的角度和識記后遺忘的角度都不完全相同。   備用性   記憶的備用性是指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從記憶中迅速而準確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記憶備用性,指的是能夠迅速地從已識記的知識儲備中提取當時所需用的信息的性能。記憶的備用性是決定記憶效能的主要因素,是判斷記憶品質的最重要的標準。記憶的備用性也是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確性、系統性和廣闊性的體現。人們進行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儲備知識,並使之備而有用,備而能用。記憶如果沒有備用性,它了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記憶的四種品質是有機聯繫,缺一不可的。為了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記憶能力,就必須建立豐富、系統、精確而鞏固的條件反XX,具備所有優秀的記憶品質。忽視記憶品質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所以檢驗一個人的記憶力的好壞,不能單看某一方面品質,而必須用四個方面的品質去全面的衡量。   提高記憶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堅持進行記憶力訓練,目前網路上比較流行的圖像記憶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奇特,誇張,有趣的生動畫面,來達到強烈刺激大腦神經從而達到一次性深刻記憶的目的,和傳統的死記硬背方法截然不同。傳統的記憶法方法是通過不斷的重複內容刺激腦神經達到記憶的目的,比較費時,還容易遺忘。圖像記憶雖說也需要複習,但是只需要少數幾次的複習記憶即可達到永遠牢記的目的。這也充分運用了人腦的記憶優勢,因為人腦具有非常大的圖像記憶空間,比傳統的死記硬背的記憶空間大100萬倍。這也用到了左右腦的分工理論了。   只要堅持去訓練,養成圖像記憶的習慣,那麼記憶也就不再是你發愁的問題。

記憶的法則

  記憶與錄音    錄音的方法是,先有關題目錄進磁帶,然後空出一段足夠回答問題的時間,最後再把題目的正確答案錄進去一這樣平時聽音作答時,就可以檢驗自己遺忘或是搞錯的地方。   使用這種方法,由於回答的時間有限制,就會促使頭腦反應迅捷,記憶敏銳。同時也可以訓練人養成一種簡潔回答問題的條件反XX。   記憶與備忘錄   當人們面對大量要記憶的事項時,首先辨別出哪些是必需記憶的,哪些是可記錄備用的,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要記憶的事項,提高記憶效果。特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養成做備忘錄的習慣更有益處。   記憶與環境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必須注意在學習的時候桌上不要放置任何會誘惑人的東西,以免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在強記時,桌上除了同記憶有關的東西,其它一概不應放置。   還有,寫字檯和牆壁最好塗上一種會使人鎮靜的顏色。光線太強大弱都會使眼睛疲憊。   記憶與字典   字典宛如一隻寶盒,裡面藏有各種各樣知識,你只要勤于向它索取,它促會源源不絕地奉獻。多查字典對於鞏固記憶具有很好的效果。當我們遇到難題時,向別人請教也能解決,但這隻是一種聽來的知識,過後如不加以確證的話,那又難以記住。而查字典卻不然,往往是帶有一種急於想知道詞語及其用法的積極願望和精神準備。三番兩次地翻查字典更會加深印象,從而達到鞏固記憶的目的。   記憶與兒童讀物   要想記得牢,就要理解得好。現代社會上分門別類的書籍很多,但是它們對於初學者來說顯然太專業化了。因此,我們可以設法利用一些兒童知識讀物。因為這些讀物就是針對孩子們缺乏一定科學知識而編寫的,其內容淺顯易懂,還配有大量插圖和照片。等到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之後,就可以轉向閱讀成人書籍,這時閱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記憶與討論   互相討論的方法能彌補各自的不足之處,會使一個人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變得輕而易舉。由於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都有一個清楚的瞭解,所以就容易記住。另外,在討論過程中,互相的啟發往往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靈感,很容易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記憶與添注    有些人看書泛泛而過,隨著時光的流逝,印象也就悄然無蹤。為此要設法在書中找出重要的部分,然後分別夾上小紙條,以便查找。再有,發現書中有趣的、重要的或是有疑問的地方要做上記號;並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和見解,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時使記憶事項變得鮮明突出,如用各色鉛筆劃線,效果就更好。   在世界上代表記憶力的最高賽事是世界記憶錦標賽。   1991年10月26日,第一屆世界記憶錦標賽在英國大腦基金會的贊助下以「記憶的91年」為名舉行。英國大腦基金會的發起人是托尼&S226;巴贊,至今為止,它一直支助該項賽事的舉行。國際著名的作家和演講者托尼&S226;巴贊先生,他的有關大腦的書籍,激勵了無數的人致力於開發他們自己的潛能。他發起了世界記憶錦標賽並且帶領記憶力研究者們建立了一系列比賽規則和標準。這些標準也變成了以後各種記憶競技比賽的規則。 世界記憶錦標賽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媒體反映異常熱烈,比賽吸引了超過65人的包括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記者在內的媒體代表。倫敦時報在頭版進行了報道,評論說記憶運動的浪潮將席捲全世界。多米尼&S226;奧布賴恩成為了首屆世界記憶冠軍,他的名字也成為了冠軍的代名詞。   此後,在WMSC贊助下,世界記憶錦標賽年復一年的舉行,全世界人們對於記憶運動的興趣也隨之不斷的增長。到目前為止,世界記憶錦標賽共舉行了19屆,前12屆都是在英國舉行,第十三屆(2003)在亞洲的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后,一共產生了30位世界記憶大師,其中有兩位中國人。2010年,第十九屆世界記憶錦標賽在中國廣州舉行后,中國共有39名世界記憶大師,大部分還是在校的大學生。截止目前,中國共有39名世界記憶大師,大部分還是在校的大學生。其中以武漢地區實力最強。排名世界前十三的選手中來自武漢的有6名。世界記憶錦標賽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在大腦思維運動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賽事。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的成千上萬名記憶選手報名參加,她代表了目前世界上記憶技術水平最高的國際性大腦思維競技賽事。隨著該賽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並參與到這項比賽,世界強國幾乎都有派選手參賽。直到二○○三年,中國才有兩位選手報名參賽,然而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是這兩位中國選手都獲得了「世界記憶大師」獎。這兩位選手就是張傑先生和王茂華女士。   「世界記憶大師」獎在世界記憶錦標賽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獎,它代表了世界記憶錦標賽組委會對獲獎者記憶水平的高度評價,也代表了獲獎者在記憶力技巧和應用方面的突出表現。現今社會是一個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面對信息的大爆炸,人們只有不斷的挖掘和發展自身的大腦潛能,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要求。世界記憶錦標賽這樣的國際性大腦思維運動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和參與。一個大腦的時代就要來臨,人類思維將會因此而發生質的飛越。   2007年,在中東巴林的世界記憶錦標賽上,中國隊選手吳天勝,不僅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拿到了「世界記憶大師」稱號,成為全球唯一的一名拿到「世界記憶大師」獎的在校學生,而且拿到了中國人在世界記憶錦標賽上的第一塊金牌,成為中國第一位世界記憶冠軍。打破了中國人在世界記憶大賽上零金牌的紀錄。而此前吳天勝多次在國內外的比賽上拿到獎項目,包括:兩項世界吉尼斯記憶紀錄保持者,世界腦力比賽比賽金牌得主,中央電視台《狀元360》記憶王大賽冠軍,中央電視台《想挑戰嗎》"挑戰英雄",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專訪人物,中央電視台《開心辭典》專訪專家,中央電視台《今天故事匯》專訪專家,中央電視台《春節大聯歡》專訪人物,歐洲最成功的知識類雜誌<FOCUS 新知客>專訪人物。成為腦力思維以及創新思維培訓的權威。

記憶的原理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形成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四個基本過程。   識記是通過感知得到信息並在腦中留下印象的過程,是整個記憶活動的開始,依據事先有無目的,可分為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   保持是信息的編碼與儲存,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說,再現和回憶都可以歸入信息檢索里來,這樣所有的記憶基本上要通過以下歷程:   編碼、存儲、檢索   編碼   我們在學習文字時,按事物的形狀、聲音、意義,分別編成各種代碼(文字),依類是形碼、聲碼、意碼。同樣在儲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譯成記憶碼的過程,我們就叫做編碼。   從當前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中,我們得知腦是由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細胞分為樹突、細胞體和軸突三部分。軸突于樹突之間的相接處叫突觸。突觸是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結構。當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突觸就會生長、增加,使之與相鄰的神經細胞聯結、溝通。接受同樣的刺激次數越多,其聯結就越緊密而形成了定式,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記憶。通過觀察發現,人的記憶越發達,突觸就會越多,當把突觸切斷後能影響記憶。   到底神經元通過什麼規律將外界接收的信息編碼呢?這個問題只好留給聰明的科學家了,要提高記憶力,就需要掌握編碼規律,然而在科學家們解開這個迷之前,只好通過專家們總結的規律來改進我們的方法了。   我們知道感官系統對於刺激並非悉數接收,所以記憶時所獲得的編碼也並非是所有事件精確的被記錄,而是由於知覺經驗和感知經驗去判斷要選擇哪些做為記憶碼內容。所以,記憶碼是被選出來的信息中建立起來的。   為了提高編碼的效率,我們在記憶信息之前,對信息進行系統的程序化處理,再進行識記會提高編碼效率,提高記憶。   與編碼相關的六個概念是:注意,複述,深加工,精細加工,建構意向,組織。   存儲   前面我們說過神經元的聯結越密越會形成定式。這個定式我們也叫神經迴路。神經迴路的形成一般認為有四個連續階段,也可以認為是信息保存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感覺系統獲得信息,儲存在大腦的感覺區內,儲存的時間很短,如果信息這時通過加工處理,分類就會形成新的印象轉入下個階段。這一階段是由腦內海馬神經細胞迴路網路受到連續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觸結合長時間持續增強,會延長信息停留的時間,這個階段也叫第一級記憶,信息在第一級記憶停留長時間后就會XX第二級記憶,這個階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質合成有關,我們的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會被遺忘,而會再往下一級跳,在第三級記憶內就會形成神經迴路網路,腦內新突觸的聯繫越多,就被認為是記得越牢固,更準確的說就是被存儲在大腦中了。

三級記憶存儲模型

  即阿特金森—希夫林模型,在該模型中,感覺輸入XX感覺記憶,通過注意,信息XX短時記憶,停留約30秒左右,除非對該信息加以複述。然後,信息XX長時記憶存儲器,存儲在此的信息可供今後的提取。   檢索    我們腦內的神經元反映的信息在需要用的時候可以被準確的再次呈現,也就是儲存在DNA鏈上的信息基因,在適當條件下,指導合成信息蛋白並呈現的過程。在信息處理的角度,我們都關心怎麼找到信息,而找到信息的結果,也正是再認、再現的目的。   前面我們探討了記憶的歷程,下面按先後階段順序,將記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是指個體憑視、聽、味、嗅等感覺器官感應到刺激時所引起的瞬間記憶(一般按幾分之一秒計算)。感官記憶只留在感官層面,如不加註意,馬上就會消失。   ①感官記憶的編碼   前面我們說過,記憶編碼時並非全部編錄,而是有選擇性的,指的就是感官記憶的編碼。感官所選擇的信息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影響感官記憶編碼的是個體的主觀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在專心工作的時候,聽不到周圍的聲音。有人會說專心工作是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沒錯!個體的主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記憶力的基礎。   ②感官記憶的存儲   感官記憶的時間非常的短,然而在試驗中我們會發現,在視覺刺激后留有暫時的余像,比如卡通動畫就是連續靜止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快速運動產生。除了余像,聲音也會有短時間的餘留,然而餘音、余像現象只在一秒內,甚至半秒內完成,所以對於提高記憶力沒有什麼意義。   (二)短時記憶   當我們注意力集中於刺激感官記憶的信息的時候,這些信息立刻被我們意識到了,這時候就轉入了短時記憶。短時記憶是指個體可以刺激發生同時能夠意識到並保持在20秒左右的記憶。生活中我們從電話本里查找到一個電話,然後憑記憶按下電話號碼,可是打完電話你卻完全記不起電話號碼了。這就是你運用了短時記憶。   ①短時記憶的編碼   60年代以來,有大量實驗證明,短時記憶的編碼是聲碼。語言刺激在這個階段更容易獲得。   ②短時記憶的儲存   一般的短時記憶只能保持二十秒左右,最長不超過一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儲存多少信息呢?答案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為7個項目。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在其論文《魔力之七》中被證實的。這個七是指什麼呢?七個數字,還是七個人名,或是七件東西?其實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不要有關係,以免產生聯想或推理而影響了短時記憶。   ③短時記憶的檢索   是不是存入了7±2個項目后,我們提取的時候也可以得到這個數目呢?在心理學家們大量的實驗后得到的結論是:短時記憶儲存的信息,在檢索的時候需要時間,檢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時間越長。   (三)長期記憶   短時記憶經過複習后就會XX長期記憶,但是如果不加複習就會遺忘。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可以是1分鐘以上,甚至終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記憶。我們生活中所用的知識就來自長期記憶。   比如,你要記information這個單詞,如果運用整體記憶,你需要花很多時間記憶,但是運用短時記憶的7±2規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記了。這是短時記憶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就要進行多次重複才可以記憶更長時間即XX長期記憶階段。   ①長期記憶的編碼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佩沃提出長期記憶中雙重編碼說。即主張語文信息的處理,以意碼為主,非語文信息的處理,以形碼為主。比如,一塊手錶,我們即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個圖像,也可以表達為「一種計時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碼,後者為語言的語義碼。人們在記憶的時候,語義碼和形碼是雙向並進的,它們既是平行又相聯繫並且可以互相轉換。   信息由短時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採用什麼方式編碼,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質來決定。比如,你看一篇文章,最終留下的應該是意義而不是圖像,相反,看到一個帥氣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絕不會記住大概的意思,而是會很長時間記住他(她)的長相。   ②長期記憶的儲存   長期記憶的容量極大,這與有效編碼是分不開的。長期記憶儲存著兩種不同的記憶:   1 .程序性記憶   所謂程序性記憶,即對做事方法的記憶,學習者將做事的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更簡單的說就是做事的先後順序的記憶。   2 .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指對事實和事件的回憶。陳述性記憶又分為經歷性記憶和語意性記憶兩種。經歷性記憶與個人生活經驗相關,是個人生活事實的寫照,故又稱為自傳式經驗。語意XX則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們的知識基礎大都是語言、文字等語意XX的表現。   雖然我們在研究長期記憶儲存的時候將它分類為程序性和陳述性記憶,但在應用中它們是合一的。比如科學的理論和實踐。   ③長期記憶的檢索   長期記憶在保存的過程中會隨時間變化而產生量和質上的變化。比如原來知識的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體檢報告單提示谷丙轉氨酶低或者增高是說明什麼?醫生一文解釋
  • 中年人盡孝,說易行難,漸行漸難
  • 惡性肝癌≠死亡,60歲高齡老人在草莓醫院重獲新生!
  • 你分得清過敏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醫生:可從4點來判別!
  • 高血壓會影響備孕嗎?
  • 鹽水對身體有傷害嗎?
  • 如何用番鴨煲湯
  • 好想找個霸道的女朋友。。。。。。
  • 男生國字臉適合剪什麼髮型
  • 化妝品.~~擺脫姐姐們推薦了。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