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
簡介
精氣 一種精靈細微的氣。《易·繫辭上》:「精所耿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孔穎達疏:「雲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管子·內業》認為「精氣」(有時亦單稱「精」)「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是世界的本原。後來的思想家一般都把精氣看作一種構成人生命和精神的東西。東漢王充說:「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論衡·論死》)清戴震說:「知覺者,其精氣之秀也。」(《原善·緒言下》)。
精也稱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生之本也。」腎藏精,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部分。先天之精寶物即是人體的基本物質。
"先天之精",即先天而有,與生俱來,是稟受父母的XX之精。它是構成胚胎髮育的原始物質,具有XX、繁衍後代的基本功能,並決定著每個人的體質、生理、發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壽命的長短。在出生離開母體后,這精就藏於腎,成為腎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傳、繁殖、生育的物質基礎。解釋
⑴指XX之精。《素問·上古天真論》:「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素問·上古天真論》:「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⑵構成生命和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和功能體現。《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
⑶水谷之精微。《素問·奇病論》:「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
⑷指五臟之氣。《素問·宣明五氣篇》:「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
⑸精和氣的合稱。《素問·調經論》:「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
⑹指日月星辰。《素問·五運行大論》:「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⑺精陽之氣。《素問·奇病論》:「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顛疾也。」王冰注:「精氣,謂精陽之氣也。」
⑻指正氣。《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調經論》:「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
⑼又,指精神。 ①《素問·五藏別論篇》:「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林億等《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
時賢胡天雄《素問補識》雲:「其實古代精、氣、神三字是通用的,精氣、精神可以互用。『精神內守』即『精氣內守』,『精神乃治』即『精氣乃治』。《三十六難》『謂精神之所舍』即『謂精氣之所舍』。《史·扁鵲傳》『精神不能止邪氣』即『精氣不能止邪氣。』」
②《素問·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王冰次注:「精氣內持,故其氣從,邪不能為害。」
《素問補識》:「天雄按:王注精神為精氣,與邪氣為對待,與《史記·扁鵲傳》『精神不能止邪氣』,精邪對舉同。《內經》中凡精神即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