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分支。
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禮儀 拼音:lǐ yí 定義:1.禮節和儀式。 2.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 解釋: 1.禮節和儀式。這是傳統的解釋,「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禮節;「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 2.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這裡的方式分行動型和非行動性,像鞠躬,給老人讓座等,就是行動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這需要行動才有效果,;而像莊嚴場合不嘻笑,別人睡覺不吵鬧等,就是非行動型的,也就是行為規範,它不需要行動就有效果。葛靜禮儀小姐
《詩·小雅·楚茨》:「獻醻交錯,禮儀卒度。」《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史記·禮書》:「至 秦 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北齊書·皇甫和傳》:「及長,深沉有雅量,尤明禮儀。」基本含義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由來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于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XX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後來「Etiguette」一詞XX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后,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作用
作用概述
禮儀是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各式各樣的禮儀規範,正確把握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尺度,合理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沒有這些禮儀規範,往往會使人們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無措,乃至失禮於人,鬧出笑話,所以熟悉和掌握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著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弔、慰問、撫恤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吉禮居五禮之首,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係禮儀
的人之死亡,通過規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悲傷;荒禮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受到饑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群臣都採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弔唁慰問的一種禮節。這三種禮節各級貴族都可舉行。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眾;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築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嘉禮是和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的主要內容有饗燕飲食之禮、婚冠之禮、XX之禮(后衍生出「投壺)、賑幡之禮、賀慶之禮、優老之禮。孝敬長輩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文明禮儀。禮節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麼說呢?有無禮節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綜觀今日,講禮、識禮者少,故社會秩序亂象常見,各種摩擦、衝突頻繁發生,人們相處不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舉目皆敵的危機感。 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 禮節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現代人怎麼能不認真對待和學習?否則在社會上,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屆時悔之晚矣。因為我們相信沒有人希望在無禮的行為背後引發的是七言八語,訕笑譏誚:「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極可笑、遠著他、少來往……」這一連串的名詞,對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會產生何種影響? 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是要通達踐履的。 若我們能多點「克己復禮」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會會更加安和、有禮的。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禮儀宣傳
(一)居家 |(二)在校 |(三)處世 |(四)聚餐 |(五)出門 |(六)訪人 |(七)會客 |(八)旅行 |(九)對眾 | (十)饋贈 |(十一)慶弔 |(十二)稱呼稱呼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仆,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仆,曰小價。各種禮儀
古代禮儀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對於我們炎黃子孫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真正懂禮儀講禮儀的人,絕不會只在某一個或者 幾個特定的 場合才注重禮儀規範,這是因為那些感性的,又有行周揖禮的孔子像
些程式化的細節,早已在他們的心靈的歷練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去待人接物。這個時候「禮」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禮儀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禮儀是人際關係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慣例,是一種習慣形式,即在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做法。 禮儀對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協調人際關係,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現試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創造方便條件。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今天我們提倡發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葛靜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於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闢,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台高築,造成巨大浪費。甚至有些領導幹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裡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注:《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鬆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二)禮尚往來。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中持續下去。葛靜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對於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注:《禮記·表記》)。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於表達敬意答XX之意,所謂禮輕意重,並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錶、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錶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古人對儀錶的要求,不免過於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衣著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錶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噁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徵、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二)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範。(三)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于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不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幾方面,是我國傳統禮儀的精華。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錶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鑒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整個生活的內心態度。具有一個優雅的儀錶,無論他走到哪裡,都給那裡帶來文明的春風,得到人們的尊敬。毫無疑問,傳統禮儀文明對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般說來,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悅,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著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服務禮儀
服務禮儀:是各服務行業人員必備的素質和基本條件。出於對客人的尊重與友好,在服務中要注重儀錶、儀容、儀態和語言、操作的規範;熱情服務則要求服務員發自內心的熱忱地向客人提供主動、周到的服務,從而表現出服務員良好風度與素養。商務禮儀
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準則。商務禮儀的核心是一種行為的準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商務禮儀的核心作用是為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這樣我們學習商務禮儀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概括商務禮儀,它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錶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葛靜說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1]。職場工作禮儀
[1]辦公場所里的個人形象,即行為舉止要得體,要講究分寸,要與辦公場所的氣氛、環境以及所從事的工作性質相協調。辦公場所里的個人形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儀錶端莊、大方 要注意個人衛生和整潔,髮型要簡潔,女士應略施淡妝。服飾穿戴簡潔、莊重,忌穿牛仔裝或無領無袖的衣服,忌穿拖鞋。 (二) 舉止要莊重、文雅 注意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不要斜身倚靠辦公桌,更不能坐在辦公桌上面。不要在辦公室里吃東西,尤其不要吃瓜子等有響聲的食品。 (三) 說話要文明,有分寸 辦公場所不要使用親昵的稱呼。不要總是抱怨、發牢騷或閑聊。 (四) 遵守公共道德和行為準則 不要無限制地使用辦公用品。辦公室中的傳真機、公函信封、信紙和其他辦公用品等只是辦公用的。飯桌禮儀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XX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讚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莊的選擇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後到另座飲茶。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 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乾淨。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樂樂,在飯桌上玩些遊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乾淨,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于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后,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 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校園禮儀
一說起愛護公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因為類似「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樣的口號恐怕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說上幾條。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做得怎麼樣呢?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裡破壞公物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同學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中弄壞了校園裡的公共桌椅、欄桿和垃圾桶;課桌椅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塗鴉……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都對公物造成了損壞,也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每每看到這些不文明行為,你也許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句:缺德!是的,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講社會公德,不遵規守紀。他們從來也不曾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個人都有愛護公物的義務。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擁有一顆公德之心,處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無損與正常使用。學生禮儀
1、學生儀容、儀錶、儀態的禮儀衣著得體:中小學生的日常著裝要符合年齡特點,特別是符合學生身份,整潔大方。少先隊員、共青團員依照規定佩戴紅領巾或團徽。學生不化妝、不戴飾物、不燙髮,男生不留長發。參加集會、聽講時坐正立直。坐正:頭正頸直,上體與座椅靠背基本垂直。立直:抬頭挺胸,上體、雙腿與地面垂直。行走穩健:行走姿勢正確、步幅適中,穩健有力。在樓道、教室行走時,慢步輕聲;在街道上,靠右行走;不搖肩晃臀,不多人勾肩搭背行走。談吐舉止文明:是儀錶的綜合要求。與人交談時,態度誠懇,語言文明。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動作大方。 2、學生體態語言禮儀微笑:是對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齒、嘴角微上翹。鞠躬: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個人對群體的禮節。行鞠躬禮時,脫帽、立正、雙目注視對方,面帶微笑,然後身體上部向前傾斜自然彎下,低頭眼向下看。有時為深表謝意,上體前傾可再深些。握手:是與人見面或離別時最常用的禮節,也是向人表示感謝、慰問、祝賀或鼓勵的禮節。握手前起身站立,脫下手套,用右手與對方右手相握。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面帶微笑。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老友間可握得深些、久些或邊問候邊緊握雙手。多人同時握手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招手:在公共場合遠距離看到相識的人或送別離去的客人,舉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鼓掌:是表示喜悅、歡尊敬師長
迎、感激的禮節。雙手要有節奏地相擊,鼓掌要適時適度。右行禮讓:在校園、上下樓梯、樓道或街道上行走時,靠右側行進。遇到師長、客人、長、幼、婦、殘、軍人進出房門時,主動開門側立,讓他們先行。 3、學生與人交往、談吐基本禮儀:尊稱(敬稱):長輩、友人或初識者稱「您」。對師長、社會工作人員要稱呼職務或「老師」、「師傅」、「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對他人提出要求時說「請」;與人打招呼時說「您好」;與人分手時說「再見」;給人添麻煩時說「對不起」;別人向自己致謝時回答說「沒關係」;得到別人幫助表示感謝說「謝謝」。 4、升國旗、唱國歌禮儀:參加儀式的學生要衣著整潔,系好衣扣、褲扣,戴好紅領巾,脫帽,面向旗桿方向立正站好。不得交談、走動或做其他動作。升國旗奏國歌時,面對國旗行隊禮或注目禮,直到國旗升至桿頂。少先隊隊禮:立正站直,右手五指併攏,高舉頭上,眼睛注視受禮者,表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國歌是音樂形式的國家象徵。唱國歌時要立正站好,目視前方,神態莊重,歌詞正確,音調準確,聲音洪亮。 5、學生校內禮儀:進校第一次見到師長,要止步立正鞠躬問好:「老師好!」「校長好!」人多時,可以點頭示意問候;見到同學,可點頭致意,招手問好。上下課起立。站在座椅一側,雙手自然下垂,向老師行注目禮。課上準備提問或回答問題先舉手。正確動作是:端坐座位上,右肘放在桌面上,上臂上舉,右手五指併攏,指尖向上,等老師允許再起立發言。XX老師辦公室或居室喊「報告」或敲門,聲音以室內人聽見為適度,在社會交往中,XX他人房間也須先敲門,未經允許不得擅自入內。 6、學生迎賓禮儀:賓客來訪,要起立迎接,面帶笑容,主動問候:「您好!」「歡迎您來!」回答客人提問要起立。為客人讓座、送水;客人與家長談話時要迴避;客人離去,起身送至門外。 7、學生家中禮儀:就餐先請長輩入座,自己方可就位,就餐中也要禮讓他人。離家前,向家長打招呼:「我走了,再見!」歸家說:「我回來了!」見家長離家或歸家,主動招呼,遞接物品 我們要做到:互敬、互信、互學、互助、互愛、互讓、互勉、互諒儀錶禮儀
一 化妝禮儀 1、化妝的濃、淡要視時間、場合而定。 2、不要在公共場所化妝。 3、不要在男士面前化妝。 4、不要非議他人的化妝。 5、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妝品。 6、男士不要過分化妝。 二 服飾及其禮節 1、要注意時代的特點,體現時代精神; 2、要注意個人性格特點 3、應符合自己的體形 三 白領女士的禁忌 1、髮型太新潮禁忌 2、頭髮如亂草禁忌 3、化妝太誇張禁忌 4、臉青唇白禁忌 5、衣裝太新潮禁忌 6、打扮太性感禁忌 7、天天扮「女黑俠」 禁忌 8、腳踏「松糕鞋」坐姿禮儀
葛靜說對於一般人來說對生活中的基本禮貌禮儀都會比較注意,人們出於禮貌在公共面前都會以收斂的態勢從而防止自己表現出不良的舉止。然後事實上對於公眾場合中的靜態美——坐姿禮儀卻是最考驗人的,也是最能體現氣質與美的。 正確規範的禮儀坐姿要求端莊而優美,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坐,作為一種舉止,有著美與丑、優雅與粗俗之分。正確的禮儀坐姿要求「坐如鍾」,指人的坐姿像座鐘般端直,當然這裡的端直指上體的端直.送花禮儀
在社會交往中,送花已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鮮花是一種高雅的禮品,鮮花象徵著美好、吉祥、幸福、友誼,贈送鮮花要特別注重禮儀。送花,在一般場合是送一束,如探慰病人、拜會朋友、參加宴會等。有一定的私交,而僅僅只是表示友誼時,可以送一枝。在比較重大或正式的場合下,如對方開業典禮、慶祝儀式等,可以送花籃,以示隆重。送花既可以是自己親自送,也可以是請花店代送,附上你口授而請花店代筆的賀信或賀卡。送時令鮮花最好,也可以送絹花,但不能送塑料做的假花。祝壽禮儀
中國人祝壽一般從六十歲或六十六歲開始,不論是六十或六十六都是按虛歲計算,即按實際年齡提前一年。祝壽,也慣稱作「過生日」,老年人一開始「過生日」,以後就須年年過,不能間斷。平常為小慶,逢十如七十、八十、九十等,為大壽,要大慶,不但設宴待客,還唱大戲、放電影,或請嗩吶班子演奏助興。給老人賀壽的人有族內子侄輩和兒孫輩、女兒和女婿、侄女兒和女婿、乾女兒和女婿、徒弟、學生、親戚中的晚輩及朋友等,七十歲以上的高壽老人過生日時,街坊鄰居也常備禮慶賀。新娘禮儀
坐姿 坐姿:上半身的姿態最關鍵新娘坐姿
仔細認真聆聽,椅子要淺座一些,和親屬拍照時,上半身的姿態最關鍵,所以,若有了「啊,好不容易能坐下了」這種想行,瞬間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似的貓起腰來,很難看的。不能大意,要時刻保持緊張感,特別是如果新娘穿著低胸禮服,坐在椅子的中心處,扭著腰,這樣顯得肩幅寬,體型苗條。穿細長禮服,把腿斜地垂下,可以使腿顯得修長,新郎無精打采地坐著時,褲腿會自動向上提,露出襪子,不雅觀,所以要特別注意,坐下去前,先提一下膝蓋部的褲子。 站姿 站姿:自然地挺直背脊,互相有意識拼成'八'字形 無論迎接客人還是拍紀念照,站立姿態很重要,因此要特別注意才好。背部有向上伸展感,頭部、臀部和腳後跟成一條直線,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覺。新娘應站在新郎身邊靠後約15厘米處,右手挎新郎右胳膊,兩人的位置象八字,正面拍照感覺最佳。新郎輕曲左胳膊,讓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著新郎的衣服,讓人有膽怯的感覺。另外,新郎不應該為了挺直背要過分突出腹部,不要緊挽著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離得太遠。不要死死地抱著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會逃跑似的。 行走 行走:引人注目的入場儀式 有些新娘由於不習慣穿婚紗和高跟鞋,可能會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況,所以禮服不宜過長,且正確的走路方式是:用腳尖輕踢著裙邊,足底輕擦過地面,嚴格地講,新娘的目光應該是始終直視前方,盡量將視線放于10米前,這樣有利於拍照,但為了安全起見,新娘的視線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過以免影響形象。 親吻 親吻:自然大方地完面,羞羞答答反覺得很怪 儀式上的親吻具有神聖的意義,二人應該表現得自然,大方,婚禮上當進行宣誓親吻時,莫名其妙的害羞,扭扭捏捏或做作地突出嘴唇接吻反而令人厭惡,照片也好錄像也好,都會相當不自然,正確姿勢如下,新郎輕輕抓著新娘的胳膊,另一隻手摟住她的腰,以次作為暗示,新娘將臉稍稍抬,讓旁觀者感覺二人是以很自然的姿態靠近,有一種神秘感,顯得漂亮,接吻的時機由二人先說好,這樣到時候才不會出差錯,新娘應事先用餐巾紙輕輕試去表面濃艷的口紅,免得在新郎臉上留下很清晰的唇印。輕輕抱住胳膊,將臉略上抬更自然,別像蓋章一樣。 讀信 讀信:一定要表現出充滿真摯的感情 在婚禮上,新郎新娘在朗讀給家人,親戚,朋友的感謝信時一定要非常認真,因為這是婚禮儀式上一個十分嚴肅的場面。真誠的情感就顯得重要。在寫完信之後,本人一定要親自事先練習一下,以免在正式朗讀時有偏差,內容應當真實,能使來賓有所共鳴,盡量營造出一個充滿深情的場面。 轉身 轉身:輕輕抓住禮服的衣襟,迅速轉身 禮服和一般衣服不同,想只改變一點方向是做不到的,不拖著裙子以誇張姿態轉身的決竅在於,轉身時用與旋轉方向相反的手輕輕抓住裙邊和裙撐稍微向上提,在穿著長裙,披著長披紗時,把它們掛在自己的手腕上,瞬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