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飢餓

詞義

  詞目:飢餓   拼音:jī è   英文:starvation   基本解釋   [hunger;starvation] 餓   免於飢餓

詳細解釋

  1. 肚子很空,想吃東西。   《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漢書·高帝紀》:「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明熹宗實錄》:「天啟三年六月(十八)日丁丑,兵部覆四川道御史張修德謂「惟是海島窮荒飢餓,可念台臣議散游士任所招淮兵移餉以給之,誠是但若輩糜餉日久,一朝解散不無猝然之虞。合無令登撫(袁可立)逐一查點見在兵數,果有精強堪練者聽之,若影冒不實者清之,老弱不堪者汰之。」上是之 。」《古今小說·陳希夷四辭朝命》:「若沒有這蟄法,睡夢中腹中飢餓,腸鳴起來,也要醒了。」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越椒令曰:『擒了楚王,方許朝餐。』眾人勞困之後,又忍著飢餓,勉強前進,追及后隊潘侫之軍。」 秦牧《長河浪花集·中國紅場的旗幟》:「年年鬧荒,逃荒的農民像一支飢餓洪流似的,時常穿州過省地跑動著。」   2. 指歉收。飢,通「 飢 」。   漢 荀悅《漢紀·文帝紀上》:「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物力必匱。且歲有飢餓,天之常行。」   3. 肚子很空,想吃東西。飢,通「 飢 」。   《東觀漢記·鄧禹傳》:「軍士飢餓,皆食棗菜。」 宋 曾鞏《敘盜》:「有飢餓之迫,無樂生之情。」   4. 指飢餓的人。   《呂氏春秋·長攻》:「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飢餓。」

基本概念

  營養學上所稱的飢餓指機體未能得到或未能充分得到自身營養所需的氧、熱能或營養素的狀態。一般泛稱的飢餓主要指熱能不足。熱能充足與否是劃分「飢」、「飽」的基本標誌。廣義的飢餓也包括氧飢餓和水飢餓。蛋白質飢餓、鈣飢餓和維生素飢餓,在科學術語上和蛋白質營養缺乏或不足、鈣營養缺乏或不足和維生素營養缺乏或不足是同義語。長期不完全飢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營養水平低下和一般與特異性的營養缺乏症。造成飢餓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天災、貧困、被俘虜、囚禁、絕食、特定宗教活動、進食或生理功能受限制或損害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由於經濟條件、文化科學素養、宗教和習俗觀念以及特殊生理或病理等原因,攝食不足或偏食、異食造成的營養不平衡,這些人處於對某些營養素的半飢餓狀態,這在廣大貧窮、落後地區和階層中並不少見。人體飢餓狀態,從持續時間和發展進程看,有短期飢餓和長期飢餓;從嚴重程度看,有完全飢餓和不完全(半)飢餓;從內容性質看,有某種或某些營養素飢餓和全面營養缺乏性飢餓。   一些觀察證明,人體對氧飢餓最敏感,只能耐受幾分鐘;對水飢餓也較敏感,能耐受不過數日;只要有氧、水充分供給,在完全食物飢餓的條件下,仍可生存50日左右。短期飢餓或飢餓過程的早期,例如1~3日不進食,人體首先產生強烈的飢餓感,心窩部表現一種隱隱不適感與進食慾望,主要由胃腸排空後周期性蠕動收縮的刺激和體液成分改變的刺激等引起,但長期飢餓和過度疲勞者,飢餓感受到抑制而顯著減輕。由於肝糖原明顯減少,血糖降低,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升糖素分泌增加,以致加強分解代謝,促進糖異生作用,以保證葡萄糖的供給,首先是大腦的需要。在整個飢餓進程中,人體的生理保護作用十分突出,即加強肌肉等次要部分的分解,保證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等重要器官的營養需要。   在多道程序系統中,系統中的每個資源佔用者都在有限的時間釋放它所佔有的資源,但是仍然存在著申請者永遠得不到資源的現實,稱為飢餓。與之相關的概念有死鎖,死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進程在執行過程中,因爭奪資源而造成的一種互相等待的現象,若無外力作用,它們都將無法推進下去。此時稱系統處於死鎖狀態或系統產生了死鎖,這些永遠在互相等待的進程稱為死鎖進程。 由於資源佔用是互斥的,當某個進程提出申請資源后,使得有關進程在無外力協助下,永遠分配不到必需的資源而無法繼續運行,這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現象死鎖。

飢餓過程代謝特點

  飢餓過程在胰島素減少、胰升糖素增加等激素調節下的代謝特點主要有:①肌肉分解加強,釋放出的大部分氨基酸轉變為丙氨酸及谷氨酰胺。②糖異生作用加強。丙氨酸在肝臟中受胰升糖素的調節,顯著加速糖異生作用。肌肉形成的谷氨酰胺被腸粘膜攝取,轉變成丙氨酸,經門靜脈入肝,是糖異生的又一來源。可見飢餓過程糖異生主要在肝內進行(約占異生糖的80%,其餘20%在腎皮質進行)。③脂肪分解加速,血漿中甘油與脂肪酸含量上升,結果仍是糖異生加強。因為甘油可直接生成糖,而脂肪酸既可提供糖異生的能量,又可生成乙酰輔酶 A而促進氨基酸、丙酮酸、乳酸等的糖異生作用。由脂肪分解的脂肪酸,約有1/4在肝中轉變為酮體,因而飢餓時血漿酮體可增高几百倍。脂肪酸和酮體成為心肌、腎皮質和骨骼肌的能源,一部分酮體也可被大腦利用。④組織利用葡萄糖減少,原因是組織氧化和利用脂肪酸及酮體加強,生理意義在於減少來源已受限制的葡葡糖,而轉向動用脂庫脂肪,因為人體儲備的脂肪按等熱價計,遠比儲備的糖原為多。由此可見,飢餓時糖異生加強,利用葡萄糖減少,有利於維持血糖水平,這對維護大腦、中樞神經的功能極為有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心肌利用營養物質的適應性極強,所以在飢餓期心肌及時轉向利用血中濃度很高的酮體,從而有效地進行自身生理性保護。在飢餓過程中,由於生化代謝的激烈變化,人體必然產生體脂消耗和肌肉分解而引起消瘦、乏力,生理上必需的熱能主要來自脂肪(占80%以上)和蛋白質分解,血中酮體上升,可能發生酮症及酸中毒。對飢餓病人補充葡萄糖是「雪中送炭」,不但能防止酮症及酸中毒,而且每100g葡萄糖即可節約肌肉蛋白質50g ,免遭作為燃料分解。   在生物學上,植物的飢餓處理:1.將植物放在黑暗處24至72小時(消耗原有的澱粉) 2.之後,取一片葉片,用酒精隔水加熱。 3.將葉片取出,滴加碘液。觀察葉片變色情況。若變藍,則處理成功。   人體的飢餓則是指人體的胃和小腸排空。飯後2小時后,都處於飢餓狀態。

飢餓過程持續進行的變化

  飢餓過程持續進行,XX長期飢餓狀態,人體除具有上述生化代謝的某些特點之外,還產生下列一些變化:①脂肪動員和酮體生成與利用進一步加強,減少蛋白質分解,維持血糖水平。②飢餓初期的負氮平衡有所緩解,尿氮量降至比較穩定的低水平。③酮體利用增強,尤其是大腦。④腎髒的糖異生作用顯著加強,幾乎與肝臟相等,腎攝取肌肉釋出的谷氨酰胺增加,谷氨酰胺脫下的酰胺氮與氨基氮,以氨的形式促進氫離子排出,改善酮症和酸中毒。

長期飢餓的人體表現

  器官活動強度降低,如心跳減慢、呼吸淺慢、肌肉活動能力下降、性機能減退、總的物質代謝水平降低,機體基本上維持在生命必需的低水平功能活動上。體重下降率雖然隨飢餓時間加長而減少,但並沒有熱能消耗下降的多,說明代謝水平下降並不完全因體重下降所致。進一步研究還證明,輕度食物不足也可敏感地影響代謝水平,但不一定出現病理反應,由此可以進一步理解營養對機體發育、健康素質的影響。

電影

  飢餓Hunger

影片信息

  導演: 史蒂夫·麥奎因

主演: 邁克爾·法斯賓德利亞姆·坎寧安 Stuart Graham   類型: 劇情 / 歷史   上映日期:2008年   影片類型: 劇情   影片地區: 歐美地區

影片簡介

電影《飢餓》的劇照(7張)  影片由邁克爾·法斯賓德領銜主演,飾演激進組織北愛爾蘭共和軍成員鮑比·桑茲。1981年正值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關押在梅茲監獄的共和軍囚犯為了爭取政治地位而發起的絕食抗議行為。影片圍繞于桑茲死前最後六個星期的生命歷程而展開。故事開始於監獄警衛雷蒙德·洛韓準備離開去工作,臨走之前他檢查了汽車裡的炸彈,穿上了放在衣帽間里的制服,並且對同事的搭訕不予理睬。監獄里新來的愛爾蘭共和軍犯人戴維(布萊恩·米利根飾)拒絕穿上囚服,於是被貼上了「不合作」的標籤。而他的新室友格里(利姆·麥克馬宏飾)則乾脆用糞便把房間弄得臭氣熏天。很顯然,他們是在宣泄對監獄政權的強烈不滿。本片的主人公就是被北愛爾蘭人尊為英雄、因罷工絕食而死的桑茲,他堅信自己是由於政治方面的不公正對待而關押在此並且也會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絕食六十六天之後,包括桑茲在內有十名共和派囚犯餓死。鮑比·桑茲由反拘押票選入國會,桑茲死後由他的代理人歐文·卡龍接替議席。

1966年丹麥同名電影

基本信息

  導演: 卡爾森·亨寧   編劇: 卡爾森·亨寧/ Peter Seeberg   主演: 帕爾·奧斯卡森/ 岡內爾·林德布洛姆/ Birgitte Federspiel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丹麥 / 挪威 / 瑞典   語言:丹麥語   上映日期:1966-08-19   片長:112 分鐘

劇情介紹

  1890年代,失業的本圖斯很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了,偏偏禍不單行,房東又將他趕出了門,無家可歸的他碰上了富小姐亞魯亞莉,編輯部也通知他他的投稿只要稍加改動就可發表,一切似乎都將好起來,可亞魯利亞的猶豫讓本圖斯終於明白,這裡並不適合他,他踏上遠去的輪船,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1] 《飢餓》(Sult/Hunger) ,1966年丹麥導演Henning Carlsen的作品。丹麥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牛片,便專門找來看。唉,牛片就是牛片。這部電影的氣質非常獨特,有種絕望的優雅,又含著痛苦的新生。你看看,這麼虛頭八腦的詞俺一向是很少用的,這說明影片的那股內勁的確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整部電影都在講「飢餓」這件事,講述一個人的狀態,他身體上的折磨與精神上的堅持在不斷拉鋸,導演的視聽語言是非常熟練的,他讓你看到了這種拉鋸,用一種優雅的姿態。當然這種優雅是蘊含著極大的痛苦而「憋」出來的,所以鏡頭的移動和切換會時不時的加快、變得神經質,幻想鏡頭也時不時衝進現實,就像男主人公——他有禮有節卻難免衝動,他敏感也容易受傷。那些環境音效在不斷地加強著折磨,整個社會空間都是一種對男主人公的折磨。導演幾乎有點殘忍地把他放到這樣的冷酷環境里,並讓他保持著「飢餓」。如果沒吃飯的時候看這部電影,也是一種折磨。我真的感覺到很餓,鏡頭裡沒有太多勾動你食慾的東西,但卻營造出一種讓你肚里空空心裡冰冷的效果。那種隔膜、陰冷的空間,讓我的胃里感到一陣陣空虛。一部有些粗糙的電影——但因這種粗糙卻讓影片表達顯得更有力量;也有點古怪的敘事——但這種古怪樹立了它的特別。也許不會很享受整個觀影過程,不過《飢餓》的確讓我非常難忘。

英國影像藝術家斯蒂夫·麥柯奎

  (Steve McQueen)的電影XX作《飢餓》(Hunger)或許是2008年思想和藝術上最激進的電影作品了。   一般來說,監獄是政治鬥爭結束的地方——強弱、成敗、是非在那裡似乎都已得到了最終的裁判。但在《飢餓》中,斯蒂夫·麥柯奎卻以耐心、冷靜的影像揭示,正是在監獄里,真正殘酷的圍繞著身體展開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1981年,在貝爾法斯特的梅茲監獄,愛爾蘭共和軍成員以絕食抗議,要求恢復囚犯的政治犯待遇。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斷然拒絕了抗議者的這項要求,並指出:「罪行就是罪行就是罪行,無關政治(Crime is crime is crime; it is not political)」。

清洗

  導演麥柯奎在電影中展示對「無關政治」的深刻理解:把政治犯變成一般罪犯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或者說,去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種基本的政治,就像清洗是政治鬥爭中的一個基本動作。   在《飢餓》中,麥柯奎以超常的耐心反覆展現「清洗」這個基本動作:獄官清洗自己拳頭上的血跡;清洗牆上的糞便;清洗到處是尿液的監獄過道(幾分鐘的固定長鏡頭,這個鏡頭可與鐵窗邊玩弄蒼蠅、與牧師對話的長鏡頭相提並論);清洗絕食者潰爛的身體留在床單上的痕跡……   清洗的場景也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希區柯克在《精神病患者》中營造的經典場景。女主角珍妮在浴室被謀殺后,諾曼開始仔細地清洗整個浴室,珍妮的血匯成一個漩渦消失在浴缸的洞中。   希區柯克耐心地展示了一個謀殺現場向一個日常生活場景轉變(恢復表面正常)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這種清洗-恢復正常的過程同樣在諾曼的精神層面上反覆進行。在諾曼正常的社會身份(認同)之下,還有另一種被壓抑的以母親-權威為核心的反常精神認同。諾曼的身體成了兩種認同爭奪的場所。   在社會-政治領域中,反抗者的身體同樣成為了殘酷鬥爭(不是簡單地消滅/被消滅)的場所。   在《飢餓》中,清洗和反清洗鬥爭的關鍵就在於:反抗者要把自己的身體產生的血跡、糞便、尿液等留在可見的地方,拒絕讓它們像珍妮的血一樣消失在浴缸的洞中,拒絕在監獄這個反常的地方(政治鬥爭中的強者用來囚禁弱者的地方)恢復表面的正常;拒穿囚衣保持裸體的鬥爭也同樣如此——拒絕自己的身體被強加上囚衣所代表的身份,進而成為監獄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清洗與反清洗的鬥爭

  不僅是梅茲監獄中特殊的鬥爭現象,更觸及了政治鬥爭的實質。   政治-社會的象徵秩序要實現有效構建,就必須把某些異質、剩餘排除掉(或者把它們強行納入現存秩序內部),維護其秩序表面的平整,政治-社會由此才是一個可理解的正常機體。而抗爭者所要做的就是要把他們試圖「清洗」的一切留在可見的地方,暴露現存秩序的反常(暴力)本質。   裸體、血跡、糞便、尿液……這些拒絕消失或被掩蓋的異物,暴露著監獄和統治者意識形態的暴力本質。但是,電影要展示的最終極的鬥爭是:絕食——自覺地運用身體的真實死亡來抗議和團結。   電影開場25分鐘之後,麥柯奎終於讓絕食的主角——鮑比·山茲(Bobby Sands)出場了。在絕食之前,一直吝嗇話語的導演突然用一段長達近20分鐘純對話來勾勒山茲的思想狀況。其中,展現長達17分鐘對話的固定長鏡頭(沒有用通常的正反打鏡頭)已經成為這部電影的標誌。   麥柯奎表示,他不喜歡演員通過正反打鏡頭直接面對鏡頭和觀眾說話,而是希望「you become the camera」。從形式上看,這種冷靜的與人物保持距離的紀錄風格與整部電影的風格和思想立場一致。   和山茲對話的是一位天主教牧師,他試圖用宗教的話語(比如對生命的尊重、自殺不會得到寬恕等)消除山茲(他是天主教徒)的抗爭意志。但山茲表達了他的決心:他要去做那些別人不敢做並認為不該做的事情,他知道那是對的。

山茲和牧師的對立和鬥爭

  ,因為以下這點而變十分有趣:導演把山茲在獄中的形象塑造得神似受難前的耶穌——通過裸體、傷口和發須。其中巧妙地傳遞了這樣一個激進的信息:「耶穌不是基督教徒」,就像通常說的「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一樣——思想一旦意識形態化(成為宗教或教條)就喪失其激進性(革命性),而山茲就是要用身體(最後的武器)恢復這種激進。   順便要指出的是,電影中的宗教隱喻遠不止於此。山茲被剪去頭髮的場景直接來自《舊約·士師記》中鬥士參孫的典故:上帝通過參孫的頭髮賜給他將以色列人從非利士人的奴役下解放出來的力量,但他的頭髮最終被人設下陷阱剪去,他因此犧牲。   對於絕食,麥柯奎沒有製造任何有煽情或褒揚意味的影像,而是再次以超常的耐心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身體在絕食中走向死亡的過程,並記錄了其中的細節:肌肉萎縮、便血、潰爛、暈厥……以及死亡在一隻眼睛中的顯現。   這種絕食的力量與其說在於直接喚起他人的同情,不如說在於它讓一種異質的死亡鮮明地出現在公共領域,成為一個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反常事件,進而有力地摧毀了意識形態的虛假平整和統一。最虛弱的身體由此變成了最激進有力的身體。   麥柯奎在《飢餓》中始終給身體以突出的位置和超常的耐心。這種耐心讓人肅然起敬——在我們這個速度取代深度的時代,耐心總是會顯得激進和尖銳。   但是,這種激進不是出於某個特定的意識形態立場(愛爾蘭共和派的政治立場)對另一種立場的控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過是一部平庸的政治宣傳片。麥柯奎試圖超越意識形態特定立場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   電影在開頭同樣耐心地展示了一個獄官的日常起居的細節:起床,穿衣,吃早飯,檢查汽車炸彈(把這一點放到日常生活序列中,具有諷刺意味),開車上班,摘婚戒,換制服……當然,他對日常生活的慣例、對統治者意識形態的依靠越深,他在施暴時就越不假思索,暴力就越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這是一部分人的現實,也正是另一些人希望打破的正常-堅硬現實。麥柯奎讓這名獄官在痴呆母親的懷中被槍殺,顯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

意義

  麥柯奎在20多年後用影像「復活」山茲,當然不是為了重複人們已經知道的那些宏大意義,而是通過影像耐心地留住了那些通常在政治鬥爭(及其宏大話語)中不會留下痕跡的東西和細節,他所做的和監獄中的反清洗鬥爭一樣具有政治意義。   不只是山茲,還有麥柯奎看似冷靜的影像,都是「飢餓」的。「飢餓」不只是來自絕食者的胃,更來自所有激進的革命者對現存秩序總是試圖抹去某些異質和剩餘的暴力本性的不滿,來自對正義的饑渴。

操作系統

  飢餓 ,與死鎖和活鎖非常相似。指一些進程永遠得不到資源,但不是死鎖進程。飢餓可以通過先來先服務資源分配策略來避免。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這樣洗臉才會讓肌膚更清透
  • 夏季「熱痱」的防治
  • 社區飯館推出老年菜譜
  • 警惕:飯後喝湯危害大
  • 警惕餐桌食品甲醛污染
  • 美味的辣炒蜆子怎麼做啊
  • 我要摸著老婆的乳房睡覺,這種習慣好嗎
  • 食用橄欖油可以護膚不
  • 長在黑痣上的毛可不可以剪掉
  • 吃海苔會中毒嗎?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