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動脈阻塞后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可伴發出血。發病機製為血栓形成或栓塞,癥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
腦梗塞是由於腦
動脈粥樣硬化,血管
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
狹窄,進而因多種
因素使
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
腦組織缺血、
缺氧、
壞死,引起
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
腦血管病。
腦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
血壓病、
冠心病、
糖尿病、
體重超重、
高脂血症、喜食
肥肉,許多
病人有家族史。多見於45~70歲
中老年人。
本病中醫稱
中風,由於發病後一般
意識清楚,因此多屬中風
中經絡。關於中風的
病因學說,唐宋以前多以「
外風」學說為主,以「內虛邪中」立論,如
《金匱要略》認為:
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唐宋以後,特別是金元時期,突出以「
內風」立論,可謂中風
病因學說上的一大轉折。如劉河間力主「
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
正氣自虛」,朱丹溪
主張「
濕痰生熱」;王履從病因學角度歸類提出「
真中」、「類中」,其中有
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類中。張景岳又倡導「非風」之說,提出「內傷積損」的論點。
易得人群
1.有腦梗塞家族史的人;
2.
高血壓及某些低血壓病人;
3.糖尿病病人;
腦梗塞
4.腦
動脈硬化病病人;
5.肥胖病人;
6.
多血質人(指
紅細胞增高、紅細胞比積增高的人);
7.
高凝狀態及
血脂增高的病人;
8.低纖溶狀態(指自身
溶解血栓的功能下降);
9.
高粘血症(指
纖維蛋白原、血脂、紅細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的
血液粘滯度增高的病人);
10.大量
吸煙的人(每天10支以上,超過10年);
11.血栓前狀態(泛指曾有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或
心絞痛發作等);
12.高齡。
類型
主要腦梗塞、
腦栓塞及腔隙性腦
梗死三類。
(一)主要腦梗塞病因有:
1.動脈硬化症 在動脈血管壁內,出現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
2.動脈炎 腦動脈炎症性改變多可使血管壁發生改變,管腔狹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壓 可引起動脈壁的透明
變性,動脈內膜XX,使
血小板易於附著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
血液病 紅細胞增多症等易發生血栓。
5.機械壓迫 腦血管的外面受附近
腫瘤等因素的壓迫,可以出現血管閉塞的改變。
(二)栓塞性腦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帶進顱內的固體、
液體、或氣體
栓子將某一支
腦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兩類:
1.心源性 急性或亞急性
心內膜炎,一般發生在
心臟病的基礎上。病變的內膜上由於炎癥結成
贅生物,
脫落後隨血循入顱發生腦栓塞。諸如風心病、
心肌梗塞、
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腫瘤、心臟
手術等都易造成栓子脫落。尤其這些心臟病,出現
房顫時更易將栓子脫落,均可造成腦栓塞。
2.非心源性 氣栓塞、
長骨骨折時的
脂肪栓塞、肺
靜脈栓塞、腦靜脈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腦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來源稱為來源不明的腦梗塞。
(三)
腔隙性腦梗死 長期的高血壓導致
大腦半球或
腦幹深部的小穿通動脈病變,管腔閉塞,最終缺血性微梗死,壞死
液化的腦組織被
吞噬細胞清除而形成的腔隙。
癥狀
先兆
腦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有的病人一覺醒來,發現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流口水,吃東西掉飯粒,舉不動筷子,這就是發生了腦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發病前有
肢體麻木感,說話不清,一過性
眼前發黑,
頭暈或
眩暈,
噁心,血壓波動(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暫腦缺血的癥狀。這些先兆癥狀一般很輕微,持續
時間短暫,常常被人忽視。
(1)血栓形成者,多見於有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病、糖尿病等
疾病的中老年
患者;而栓子所致者,常有栓子來源的疾病的徵象,如心臟疾病,尤其是
心房顫動、
心臟瓣膜疾病等。
(2)血栓形成者,先前常有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頭暈、眩暈、一側肢體
無力等,起病緩慢,常在
睡眠或安靜時發生;而由栓子所致者,多無
前驅癥狀、發病急驟,在數分鐘內
發展至高峰。
(3)較少有嚴重的
意識障礙和
顱內高壓等全腦癥狀,主要是局灶性腦功能
缺失的徵象,
依據受累血骨部位不同而異:如
頸內動脈閉塞的同側單眼失明或/及Horner氏
綜合征,對側
偏癱;
大腦中動脈閉塞時對側完全性偏癱、
感覺障礙、同側
偏盲等;
小腦後下動脈的閉塞出現眩暈、噁心
嘔吐、
聲音嘶啞、
吞咽困難、同 側Horner氏綜合征,
共濟失調,同側
面部淺感覺減退和對側肢體的淺感覺減退或輕度偏癱。
(4)如系栓子所致,除腦部徵象外,尚可見到
皮膚、
粘膜、
視網膜、脾、腎、心臟等栓塞徵象。
腦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有的病人一覺醒來,發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東西掉飯粒,舉不動筷子,這就是發生了腦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發病前有肢體麻木感,說話不清,一過性眼前發黑,頭暈或眩暈,噁心,血壓波動(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暫腦缺血的癥狀。這些先兆癥狀一般很輕微,持續時間短暫,常常被人忽視。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
面積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現的表現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病。起病在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
(2)
頭痛、眩暈、
耳鳴、半身不遂,可以是單個肢體或一側肢體,可以是
上肢比
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並出現吞咽困難,說話不清,噁心、嘔吐等多種情況,嚴重者很快
昏迷不醒。
(3)腦CT檢查的意義:腦CT檢查
顯示腦梗塞
病灶的大小和部位準確率66.5%~89.2%,顯示
初期腦出血的準確率100%。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於鑒別
診斷,排除腦出血等病變。這是十分重要的,發病早期腦出血與
腦血栓形成的治療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當腦梗塞發病在24小時內,或梗塞灶小於
8毫米,或病變在腦幹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必要時應在短期內複查,以免延誤治療。
(4)有一種稱為「
腔隙性腦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因其他病而行腦CT檢查發現此病,有的已屬於陳舊XX灶。這種情況以
老年人多見,病人常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XX。腔隙性腦梗塞可以反覆發作,有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有癥狀的腦梗塞,有的病人
病情穩定,多年不變。故對老年人「無癥狀性
腦卒中」應引起重視,在預防上持
積極態度。 腔隙性腦梗塞系大腦動脈的深支閉塞所致的腦幹和大腦深層非皮層部位的小梗塞灶。主要
分佈于殼核、
尾狀核、橋腦、
內囊和腦回的
白質。據中國研究腔隙病灶上界為20mm更能反應腔隙的實際大小情況,認為超過此限者為巨大腔隙,臨床少見。高血壓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據統計
合併高血壓者達90%。
1、
心肌梗死是腦梗塞的常見併發症,目前發病機制不明,有研究表明,很多腦梗塞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伴有
心肌缺血的表現,但是這種改變大部分病人在度過急性期后能夠改變,有部分病人,可能發展成為心肌梗死。所以,對腦梗塞病人,我們要進行
常規心電圖檢查,如發現有心肌梗死,應
對應心腦血管病癥採取同時治療方案。
2、
肺部感染是腦梗塞病人最常見的併發症。有很多研究表明,肺部感染成為腦梗塞的最主要的
致死因素。腦梗塞病人的肺部感染一般與以下因素有關:a:病人長期卧床,產生的沉積性
肺炎,因此,在
護理工作中,提倡勤翻身,勤吸痰。照顧不當,引起病人飲水或
飲食嗆咳而引發的
吸入性肺炎。b:病人
使用抗生素不當,造成
菌群失調,加上病人多為老年、
抵抗力差,也增加了易感因素。
3、
尿路感染:見於留置
導尿管的病人,或
大小便失禁,得不到良好護理的病人,常用治療
細菌性尿路感染的葯有起效迅速的
西藥抗生素,及安全可靠。
4、
腎功能不全: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併發症,主要與以下方面因素有關:腦梗塞是一種"
應激"狀態,
體內的高
腎上腺素水平,容易造成
腎動脈收縮,影響
腎血流量。很多
藥物如
甘露醇、抗生素也會對腎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5、
褥瘡:病人長期卧床,如果不經常翻身的話,病人的某些骨隆突部分,會對
固定的組織壓迫,造成局部組織長期缺血、壞死,就形成了褥瘡。預防褥瘡的最好方法是勤翻身,條件許可,應給病人使用
氣墊床。
6、
關節攣縮:腦梗塞病人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
康復訓練,患側的
肌肉會發生
廢用性萎縮,在
肌肉萎縮和張力升高的共同作用下,關節長期不能正常活動,會造成病人關節
畸形、攣縮。患處的關節活動會變得很
疼痛。
7、
應激性潰瘍:
出血性中風病人和大面積腦梗死病人,常常出現上
消化道
大出血,也是臨床上常見併發症和常見
死亡原因。
8、繼發性
癲癇:無論是出血性還是
缺血性中風,在過度急性期后,原來腦內的病灶可能會留下"
瘢痕", 如果成為異常放電灶,就有可能
誘發癲癇,以大發作為主。如果病人發生
繼發性癲癇,就要開始正規的抗癲癇治療。
9、腦梗塞后的
精神科問題:這個問題越來越得到了關注。
10、
痴呆:目前,有報道說,腔隙性缺血灶和
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
聯繫。更有的病人,出現了廣泛的
皮質下的動脈硬化、梗死,出現
認知功能的下降。
檢查
1. CT和MRI檢查可顯示缺血性梗死或
出血性梗死改變合併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腦栓塞許多病人繼發出血性梗死臨床癥狀並加重發病3-5日內複查CT可早期發現
激發梗死後出血及時
調整治療方案MRA可發現
頸動脈狹窄程度或閉塞。
2.
腰穿腦壓正常腦壓增高提示大面積腦梗死出血性梗死
腦脊液可呈現血性或鏡下紅細胞;
感染性腦栓塞腦脊液細胞數增高(早期
粒細胞為主,
晚期淋巴細胞為主);
脂肪栓塞腦脊液可見脂肪球。
3. 心電圖應作常規檢查確定心肌梗死風心病心律失常等證據腦栓塞可作為心肌梗死的首發癥狀並不少見頸動脈超聲檢查可評價管腔狹窄程度和粥樣硬化斑塊對證實頸動脈源性栓塞有提示意義。
診斷
(1)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
胸部X線攝片及
監測血壓等,可提供原發疾病的徵象,如高血壓病及不
同類型的心臟疾病等。
(2)
頭顱X線攝片有時可發現頸內動脈虹吸部有
鈣化影;梗死範圍較廣者可在發病2—3日後出現中線波移位,持續約2周。
(3)
腦血管造影可發現動脈閉塞或狹窄的部位,
腦水腫所致血管受壓、移位和
側支循環等情況。
(4)腦CT及核磁共振檢查可顯示腦梗死的部位、大小、及其周圍腦水腫情況和有無出血徵象等,是最可靠的無創性診斷手段。
腔隙性腦梗死是一種直徑不超過1.5厘米的小梗死灶。這種梗死多發生在大腦深部的基底節區及腦幹等部位。這些部位的深
穿支動脈阻塞,發生小範圍的局灶性腦組織缺血、壞死便稱為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還是高血壓動脈硬化,長期高血壓造成腦內
小動脈血管壁變性,管腔變窄,在某種
血流動力學因素或血液萬分變化的
誘因下發生小動脈的閉塞。我國是一個高血壓患病率較高的國家,因此這一類型的腦梗死很常見。CT掃描是診斷腔隙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檢查方法。
參照1986年中華
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
學術會議第三次修訂的《各類
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於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的診斷
標準。
腦梗塞
1.腦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
(1)常于安靜狀態下發病;
(2)大多數無明顯頭痛和嘔吐;
(3)發病可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
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見於動脈炎、血液病等;
(4)一般發病後1~2日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
(5)有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
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
體征;
(6)腰穿腦脊液一般不應含血;
(7) CT檢查發現腦梗塞部位。
2.腦栓塞的診斷標準:
(1)多為急驟發病;
(2)多數無前驅癥狀;
(3)一般意識清楚或有短暫性意識障礙;
(4)有頸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癥狀和體征;
(5)腰穿腦脊液一般不含血;
(6)同時伴有其它臟器、皮膚、粘膜等栓塞癥狀。
治療
起搏器治療
腦梗塞患者度過急性期后
大都遺留偏癱、
失語運動不協調等
後遺症,疾病表現出來的一系列不同的
臨床表現,肌肉本身並沒有病變,病變在大腦。
腦起搏器通過物理磁場與電場調頻
修復受損的大腦神經,對這些患者進行長期的診斷XX和
隨訪,取得良好
療效,肯定了只要
電信號紊亂就可以通過腦起搏器電、磁場調頻來治療的理論。
一、急性期治療:
原則:
改善腦循環,防止血栓進展,挽救
缺血半暗帶,減少梗死範圍,減少腦水腫,防止併發症
(一)溶栓治療:即發病後3~6小時以內進行。可靜脈
給葯溶栓,也可動脈給葯溶栓,動脈溶栓未廣泛應用於臨床。常
用藥物有
尿激酶、纖溶酶原激活劑(t-PA)。併發症:梗死灶繼發出血或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致命性
再灌注損傷和腦水腫;溶栓后再閉塞。心源性栓塞腦出血的機會更高。
(二)抗凝治療:常用的藥物有
肝素、
低分子肝素,必須作
凝血檢測。主要的
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
中成藥活血化瘀治療
(四)抗血小板
凝集治療:
(1)
阿司匹林,常規的抗血小板預防用藥,最低有效
劑量為50mg或75mg/天。急性期可增加劑量至300mg/天。用藥過程不需要
血液學方面的檢測。
(2)
抵克立得,可作為治療用藥和預防用藥,劑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進餐時
口服。用藥過程中應檢測
血象、
肝功能及出凝血等。少數病人可能出現
粒細胞減少、
黃疸和
轉氨酶升高等副作用,
出血時間延長,
潰瘍病、
血小板減少症及
出血性疾病者
慎用。該葯價格較阿司匹林貴。
(3)
氯吡格雷:歐美已經開始使用,該葯75mg與抵克立得250mg的療效
相同。
(五)降纖治療:作用是增加
纖溶系統活性和
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藥物有
降纖酶、東菱精純
克栓酶等。發病24小時內使用。用藥過程中應檢測纖維蛋白原等。
(六)
血液稀釋療法:目的是降低
血液粘稠度、改善
微循環和補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藥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
代血漿等。
(七)腦保護劑:
(1)鈣離子
拮抗劑:阻止細胞內
鈣超載、防止血管
痙攣、增加血流量。常用藥物有
尼莫地平、
尼卡地平、
鹽酸氟桂嗪和
腦益嗪等。
(2)
胞二磷膽鹼:具有穩定
細胞膜的作用。
(3)
谷氨酸拮抗劑和GABA
增強劑。
(4)其它:
維生素E、
維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
抗氧化和
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八)康復治療:是國外治療腦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發病後3~7天便天始進行系統、規範及
個體化的康復治療。
(九)一般治療:
(1)調整血壓,腦梗塞時要慎重使用
降壓藥,如血壓為150~160/100時不需要使用降壓藥。血壓降的過低可加重腦缺血。
(2)
吸氧和通氣支持,
低氧血症可給予吸氧、必要時氣道支持和輔助
呼吸。
(3)降低
顱內壓和腦水腫,多見於
大面積腦梗塞,是發病後1周內死亡的常見原因。目標降低顱內壓,維持足夠腦灌注和預防
腦疝。常用甘露醇降低顱內壓,腎功能異常者可用
甘油果糖和
速尿,也可用
七葉皂苷鈉和
白蛋白輔助治療。
(4)積極防治感染
(5)防止
肺栓塞和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皮下注XX低分子肝素或肝素
製劑。
(6)早期活動防止褥瘡
形成,每2小時翻身拍背和被動活動
癱瘓肢體。避免受壓和褥瘡形成。
(7)加強
營養。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行
鼻飼、靜脈高營養等,給病人
創造恢復的機會。
二. 後期康復
恢復期治療目的就是改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障礙、語言不利等癥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降低腦梗塞的高
複發率。
目前認為腦梗塞引發的肢體
運動障礙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
肌肉損傷、骨折、
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
步態,以及
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
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
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覆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
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
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
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
腦梗塞後遺症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
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
肌張力及拮抗之間
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
提高。
實驗及
臨床研究表明,由於
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
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
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
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
肌肉群受到低頻脈衝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
拮抗作用,協調和
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
動態平衡;同時多次
重複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儘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
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原則:
1、
科學準確用藥,預防腦梗塞複發
腦梗塞屬於高複發不可逆性的
慢性腦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
醫生囑咐規律
服藥,控制好高血壓、
高血脂、糖尿病等動脈硬化的
基礎病變,並定期到醫院複查。常用治療腦梗塞的有效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如
拜阿司匹林;腦保護營養藥物,
益氣活血
開竅止痛藥物。
2、儘早、積極地開始康復治療
如前所述,腦梗死形成後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
單癱、偏癱、失語等,藥物對這些後遺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積極、正規的康復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有些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有條件者最好能到正規的康復醫院進行系統康復。如因各種原因不能到康復醫院治療者,可購買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和錄像帶,在家自己進行。康復宜及早進行。病後3~6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半年以後由於已發生肌肉萎縮及
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較大,但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3、日常生活訓練
患病後許多以前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除了要儘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
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右側偏癱而平時又習慣使用
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時要訓練
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寬鬆柔軟,可根據特殊需要縫製特殊樣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裝拉鎖以便去看病時測量血壓。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后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后脫患側。
4、面對
現實,調整
情緒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話用在腦血管病人身上更貼切。面對既成事實,應調整好情緒,積極進行康復以儘早重返社會。嚴重的
情緒障礙患者可請醫生幫助,使用抗
抑鬱劑,如
百憂解,對腦血管病後的抑鬱
焦慮情緒有良好的作用。
5、後遺症的功能恢復護理
(1)語言不利
語言障礙的病人情緒多焦躁、痛苦。
醫護人員要多接觸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讓病人保持
心情舒暢,
消除緊張心理。必須儘早地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從簡到繁,如「e」、「啊」、「歌」等,反覆練習堅持不懈。並
配合針刺啞門、
通里、
廉泉等穴,這利於促進語言功能改善和恢復。
(2)
肢體功能障礙 急性期護理上要注意將癱瘓肢體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多採用仰
卧位和側卧位。在病人病情穩定情況下,多
利用家用型
肢體康復治療儀指導和輔助其進行
功能鍛煉,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每天2~4次,每次5~30分鐘。並配合
藥物治療,
按摩患側肢體,針刺
曲池、
合谷、
足三里等。囑病人經常用熱水
浸泡患側肢體,促進其
血液循環。
(3)
口角歪斜 臨床上常見病側
眼瞼閉合不全、
口角下垂、不能皺額、閉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產生消極情緒,失去治療信心。
護士應同情關心病人,給予精神鼓勵,以便取得信任,舒其
情志。飲食上宜給易於消化、富於營養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配合針刺
頰車、
地倉、迎香、
四白。鼓勵病人多做眼、嘴、臉部運動,並經常按摩局部。
預防
所謂的預防就是避免腦梗塞的再次發生,同時要避免腦出血和
凝血功能障礙。
發生
急性腦梗塞的患者,如果在3小時內採用尿激酶、
鏈激酶等溶解血栓,可有很快有效地
再通,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治療好腦梗塞后,再次發生腦梗塞的幾率依然很高,在最初的30天內,發生率約為30%,而治療后的首次動脈再次梗塞一般發生在治療后的7-10天內。腦梗塞患者如何防止再次腦梗塞,成為困擾神經醫生和患者最為頭痛的問題。
1、忌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若連續長期進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可使血脂進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動脈樣硬化斑塊容易形成,最終導致血栓複發。忌食肥肉、動物
內臟、魚卵等,少食花生等含
油脂多,
膽固醇高的食物;
忌用或少用全脂乳、
奶油、
蛋黃、肥
豬肉、肥
羊肉、肥
牛肉、肝、內臟、
黃油、
豬油、
牛油、
羊油、
椰子油;不宜採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
2、忌肥甘甜膩、過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
飲品、奶油
蛋糕的攝入;忌食過多醬、鹹菜等。
3、忌生、冷、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
白酒、麻椒、麻辣火鍋等,還
有熱性食物如
濃茶、
綠豆、羊、
狗肉等。
4、忌嗜煙、
酗酒:煙毒可
損害血管內膜,並能引起小血管收縮,管腔變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對血管有害無益。據
調查,酗酒是引起腦梗塞的誘因之一。
有腦梗塞的病人,一般可選擇下述輔助食療方劑:
1、黑
木耳6克,用
水泡發,加入菜餚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
芹菜根5個,
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可起到降低
血膽固醇作用。
3、吃鮮
山楂或用山楂泡
開水,加適量
蜂蜜,
冷卻后當茶飲。若腦梗塞併發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
大蒜或
洋蔥10-15克可降血脂,並有增強纖維蛋白活性和抗
血管硬化的作用。
5、腦梗塞病人飯後飲食醋5-10毫升,有
軟化血管的作用
腦梗塞病人的肢體感覺功能恢復訓練
腦梗塞患者的
身體運動功能能否恢復,各種治療方法能否收到滿意的療效,在很大程度
上取決於感覺功能能否正常。
感覺障礙妨礙運動功能的正常發揮,尤其是
觸覺、運動位置覺的障礙。由於缺乏正常的感覺反饋,患者很難正常的
調節、控制其運動,致使喪失雙手的
協調運動。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感覺訓練和
運動訓練不能截然分開,必須建立感覺-運動訓練一體化的概念。
腦萎縮病人感覺功能訓練的具體方法為:
1、利用
坐位時患側上肢支撐體重的方法,達到同時訓練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的目的。在支撐手掌的下面,可以替換放置一些手感、質地不同的材料。
2、木釘盤活動也可以充分
運用在感覺訓練方面。將製作的一些木塊、木棒,在其周圍分別纏繞一層各種不同的材料,如絲綢、
紗布、海綿等,指導患者拿放。
3、患側手指
伸展平放在桌面上,向各方面滑動,會對手掌產生摩擦刺激。為了便於手掌的滑動,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
滑石粉。
4、在一個平闊的容器內放入細沙,指導患者用手指在細沙上寫字、隨意畫一些
圖案,然後抹掉重來,如此反覆多次。容器內還可以
選擇性的放入米粒、
豆粒等,
顆粒越大產生的刺激越
粗糙,可根據患者需要進行選擇。
5、
辨別物體的練習:最初從練習辨別物體的一個特點開始入手。具體方法是:遮住患者的視線,給患者提供需要辨別的物體進行分辨。治療者可以通過調整辨別物體的相似程度,來靈活
掌握作業活動的難易程度。
腦梗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復鍛煉
腦梗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復可以通過訓練手指抓握和精細動作的活動來進行,臨床上訓練手指的抓握能力的活動項目很多,幾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動作都與手的操作有關係。
選擇各種規格的木釘或鉛筆等,拿在手中並將其上下或前後翻轉,有利於提高手的靈巧性。另外,市場上出售的
兒童成套玩具,都含有手的捏、插、拔、擰、轉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療意義。棋類、撲克、麻將等活動既有娛樂的作用,又是訓練手指對粗、細、大、小、方、圓等不同規格、不同形狀的物體抓握的良好機會。必要的時候,可以根據患者的抓握水平,將棋子的形狀加以調節,在棋子上固定一些小鉤子或小袋子。
腦梗塞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復鍛煉
腦梗塞後遺症,腦梗塞後遺症的康復腦梗塞後遺症是由於腦缺血而導致的不可逆轉的病理性改變的 結果。 腦梗塞後遺症是
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急性期過後,因腦出血、腦 缺血形成的
軟化灶(或血栓)壓迫顱內神經、導致癱瘓或偏癱。臨床常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 語不清、口角
流涎、肢體
浮腫、麻木、疼痛、怕冷、
卧床不起、失語、痴呆、飲水上嗆、吞咽困難 、大小便失禁等癥狀。這種病一旦暴染,久治不愈,給社會、家庭帶來長久的痛苦與困擾。 康復 方面,可行針灸,做做
理療。更主要的是,必須要在有人保護下進行康復訓練,每天堅持手和足的 運動訓練。如左手練習握拳、伸指、屈指……訓練左手撿
黃豆、抓撲克牌、端茶杯、擰毛巾、扣衣 扣等,練習雙足長時間站立。能站穩以後,再練單腿站立,平地行走;平地能行走後,可加練上下 樓梯。訓練要循序漸進,
運動量可逐漸加大,但每次不宜過
疲勞,如有
胸悶、頭痛等則應暫停。康 復鍛煉要持之以恆,堅持訓練,配合治療。
護理
腦梗塞恢復期的護理
木耳
腦梗塞恢復期護理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在
體力、
智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方面達到最大限度地恢復。由於神經系統受到損害,而使其在認知、交流、運動、感覺等方面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從而出現
失認、
失用、失語、癱瘓、吞咽困難、
感覺缺失等多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
護理人員隨著病人病情的恢復,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護理。
1
心理護理:腦梗塞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起病多突然,病人在短時間內從正常人變成一個
殘廢人,不能繼續從事社會工作和喜愛的活動,日常生活還需要別人的照顧,而老年患者的情緒特點是傷感、
孤僻、抑鬱、
煩躁、
易激動、主觀急躁和以
自我為中心,尤其伴有失語的患者表現
更為突出。對他人要求更為嚴格,當想到自己將要成為別人的累贅時,常出現情緒異常、悲觀失望。因此,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急躁、不厭煩精心照料。向患者講清道理使其與醫生密切配合,護理人